導航:首頁 > 電器電路 > 集成電路計算機

集成電路計算機

發布時間:2021-01-02 15:04:27

① 計算機三個時代的各自特點

應該有四代

第一代(1946~1957年)是電子計算機,它的基本電子元件是電子管,內存儲器採用水銀延遲線,外存儲器主要採用磁鼓、紙帶、卡片、磁帶等。由於當時電子技術的限制,運算速度只是每秒幾千次~幾萬次基本運算,內存容量僅幾千個字。程序語言處於最低階段,主要使用二進製表示的機器語言編程,後階段採用匯編語言進行程序設計。因此,第一代計算機體積大,耗電多,速度低,造價高,使用不便;主要局限於一些軍事和科研部門進行科學計算。

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體管計算機。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10年後晶體管取代了計算機中的電子管,誕生了晶體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的基本電子元件是晶體管,內存儲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製成的磁芯存儲器。與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相比,晶體管計算機體積小,耗電少,成本低,邏輯功能強,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電路計算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1958年夏,美國德克薩斯公司製成了第一個半導體集成電路。集成電路是在幾平方毫米的基片,集中了幾十個或上百個電子元件組成的邏輯電路。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的基本電子元件是小規模集成電路和中規模集成電路,磁芯存儲器進一步發展,並開始採用性能更好的半導體存儲器,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基本運算。由於採用了集成電路,第三代計算機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極大提高:體積縮小,價格降低,功能增強,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四代(1971年~目前)是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隨著集成了上千甚至上萬個電子元件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電子計算機發展進入了第四代。第四代計算機的基本元件是大規模集成電路,甚至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導體存儲器替代了磁芯存儲器,運算速度可達每秒幾百萬次,甚至上億次基本運算。

② 什麼是計算機集成電路設計

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是用計算機幫助技術人員對大規模集成電路專進行設計、製造屬和測試的技術。20世紀60年代,集成電路處於中、小規模發展階段,技術上的重點是晶元加工工藝的進步。20世紀70年代進入大規模集成電路發展階段,人工設計已不能滿足要求,於是計算機輔助技術形成一門新學科。隨著集成電路集成度的提高和復雜程度的增加,人們正致力於發展層次型設計法,也就是將一個系統分割成若干個子系統。各個子系統的功能和相互連接關系都有著嚴格的定義,而每一個子系統又可分成若干個模塊,進行設計。1981年出現計算機輔助設計工作站以後,集成電路設計自動化開始迅速發展。過去,印刷線路板的設計需要設計人員根據原始線路圖,在有限的板面上,為數十或數百個形狀各異的電子元件安排好各自的位置,並要保證整體線路設計的合理與暢通。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工作。但採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後,使這項工作變得簡單了。設計人員只需將原始線路圖需要的板面大小和要求輸入計算機,計算機系統便能自動設計線路、選擇元件、安排出最佳的位置方案,並將結果顯示在屏幕上。設計方案經過修改認定,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即能自動描繪出實用的印刷線路板設計圖。

③ 集成電路對計算機有什麼意義

1958年製成的第一個單塊集成電路,只包括一個晶體管,兩個電阻和一個「電阻—電容」網路。隨著集成電路工藝日趨完善,集成電路所包含的元件數量以每一兩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大部分電路元件都以集成電路的形式出現。至今,在指甲那樣大(1平方厘米)的晶元上可以集成上百萬個電子元件。集成電路從外表看來它們只是一塊小小的矽片,因此人們常把它稱為晶元。

集成電路的發展還促使計算機的更新換代,它在電子時代舉足輕重,就像金屬加工業在過去工業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一樣。

1964年4月,最早採用集成電路的通用計算機系列IBM—360問世,標志著計算機進入了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

與晶體管相比,集成電路的體積更小,功率消耗更低,可靠性更高,成批生產的集成電路造價很低。集成電路的這些優點,使它在問世後迅速得到發展。1960年,第一塊數字集成電路研製成功,1962年、1963年又先後研製出DTL(二極體—晶體管邏輯)集成電路和TTL(晶體管—晶體管邏輯)集成電路……這些為集成電路計算機的問世創造了條件。

計算機由於採用集成電路,計算速度進一步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到上千萬次,內存容量達幾百K(1K為1024位),可靠性也進一步提高,體積大大縮小,價格不斷下降。機種多樣化,各機種的相互兼容性強,結構實現了積木化,生產達到了系列化。磁芯存貯器被速度更快、價格更低、體積更小、功耗更低的半導體存貯器(大規模集成電路)取代。

由於應用了集成電路,計算機出現了新的發展方向,即計算機小型化。功能雖較少,但可靠、價低的小型機得到很大的發展。小型機的價格只及大型機的幾分之一或幾十分之一,但功能卻與低檔通用計算機不相上下,而且維修簡便,於是計算機進入了一個空前的高速發展階段,計算機開始普及到商業管理領域、自動控制行業和一般的科學單位等。

計算機事業出現上述興旺的局面,都得益於集成電路的發明,而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印刷電路技術的發展,已經為集成電路的問世作了必要的技術准備。

和人類最親密的發明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創造大師,不過,這位大師特別愛睡覺,當他醒來的時候,我們就成了發明家。

④ 集成電路計算機屬於第幾代計算機

1.電子管計算機
2.半導體計算機
3.集成電路計算機
4.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5.人工智慧計算機
6.信息高速公路

⑤ 集成電路計算機的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大規模集成電路 大規模集成電路 (LSI) 可以在一個晶元上容納幾百個元件。到了 80 年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VLSI) 在晶元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後來的甚大規模集成電路(ULSI) 上將數量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幣大小的晶元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 70 年代中期,計算機製造商開始將計算機帶給普通消費者,這時的小型機帶有友好界面的軟體包,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歡迎的字處理和電子表格程序。 1981 年, IBM 推出個人計算機(PC) 用於家庭、辦公室和學校。 80 年代個人計算機的競爭使得價格不斷下跌,微機的擁有量不斷增加,計算機繼續縮小體積。與 IBM PC 競爭的 Apple Macintosh 系列於 1984 年推出, Macintosh 提供了友好的圖形界面,用戶可以用滑鼠方便地操作。20世紀90年代,電腦向「智能」方向發展,製造出與人腦相似的電腦,可以進行思維、學習、記憶、網路通信等工作。 進入21世紀,電腦更是筆記本化、微型化和專業化,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萬次,不但操作簡易、價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們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擴展了人的智能。於是,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形象地稱做電腦了。

⑥ 計算機從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5-1956)
這一階段計算機的主要特徵是採用電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用光屏管或汞延時電路作存儲器輸入域輸出主要採用穿孔卡片或紙帶,體積大、耗電量大、速度慢、存儲容量小、可靠性差、維護困難且價格昂貴。在軟體上,通常使用機器語言或者匯編語言;來編寫應用程序,因此這一時代的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6-1963)
晶體管計算機(1958-1964)20世紀50年代中期,晶體管的出現使計算機生產技術得到了根本性的發展,由晶體管代替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基礎器件,用磁芯或磁鼓作存儲器,在整體性能上,比第一代計算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程序語言也相應的出現了,如Fortran,Cobol,Algo160等計算機高級語言。晶體管計算機被用於科學計算的同時,也開始在數據處理、過程式控制制方面得到應用。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1971)
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65-1971)20世紀60年代中期, 隨著半導體工藝的發展,成功製造了集成電路。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成為計算機的主要部件,主存儲器也漸漸過渡到半導體存儲器,使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大大降低了計算機計算時的功耗,由於減少了焊點和接插件,進一步提高了計算機的可靠性。在軟體方面,有了標准化的程序設計語言和人機會話式的Basic語言,其應用領域也進一步擴大。

第四代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2015)
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2015)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成功製作並用於計算機硬體生產過程,計算機的體積進一步縮小,性能進一步提高。集成更高的大容量半導體存儲器作為內存儲器,發展了並行技術和多機系統,出現了精簡指令集計算機(RISC),軟體系統工程化、理論化,程序設計自動化。微型計算機在社會上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幾乎所有領域都能看到計算機的「身影」。

⑦ 物理器件採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稱為

而我只復是個學電子科學制,勉強也算計算機相關(霧),出來做IC設計的而已,被邀了,就不謝了。

畢竟現在做IC的,學歷門檻高,好一點的公司,沒到碩士基本不要,除非你真的非常牛逼。

這等學習投入,加上工作後的加班加點,和薪資比起來,我覺得完全稱不上高。

你可能需要掌握的知識包括但不限於:數字電路,模擬電路,集成電路設計原理,半導體物理,半導體器件物理,計算機體系結構,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電動力學,Verilog語言,一門腳本語言(perl,python等等),uvm,system Verilog等等。

不過目前集成電路人才缺口還是很大的,如果有理想,有抱負,肯學習,心態好不會羨慕搞IT的,歡迎加入對抗美國技術封鎖的愛國技術戰爭前線來!

⑧ 計算機發展的四個階段構成計算機的電子元器件分別是什麼

計算機發展的四個階段構成計算機的電子元器件分別是: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

1、第一代計算機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稱為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2、第二代計算機採用了晶體管,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稱為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3、第三代計算機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稱為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4、第四代計算機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稱為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8)集成電路計算機擴展閱讀:

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而又嶄新的時代,計算機已經從功能單一、體積較大發展到了功能復雜、體積微小、資源網路化等。計算機的未來充滿了變數,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實現性能的飛躍卻有多種途徑。

不過性能的大幅提升並不是計算機發展的唯一路線,計算機的發展還應當變得越來越人性化,同時也要注重環保等等。

計算機從出現至今,經歷了機器語言、程序語言、簡單操作系統和Linux、Macos、BSD、Windows等現代操作系統四代,運行速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第四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經達到幾十億次每秒。

計算機也由原來的僅供軍事科研使用發展到人人擁有,計算機強大的應用功能,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要,未來計算機性能應向著微型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發展。

⑨ 物理器件採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被稱為

物理器件採用集成抄電路的計算機被稱為:第三代計算機。

以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每片上集成一千個邏輯門以內)(西文寫作SSI、MSI)來構成計算機的主要功能部件;主存儲器採用半導體存儲器。運算速度可達每秒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基本運算。在軟體方面,操作系統日趨完善。

計算機語言發展到第三代時,就進入了「面向人類」的語言階段。第三代語言也被人們稱之為「高級語言」。高級語言是一種接近於人們使用習慣的程序設計語言。



(9)集成電路計算機擴展閱讀: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小型計算機的應用,DEC公司研製的PDP-8機、PDP-11系列機以及後來的VAX-11系列機等,都曾對計算機的推廣起了極大的作用。

其特徵是用晶體管代替了電子管;大量採用磁芯做內存儲器,採用磁碟、磁帶等作外存儲器;體積縮小、功耗降低、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基本運算,內存容量擴大到幾十萬字。

閱讀全文

與集成電路計算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ca售後服務熱線 瀏覽:775
恆瑞家電維修怎麼樣 瀏覽:875
家電維修好么 瀏覽:783
公路交安工程保修期 瀏覽:495
蘋果售後維修舊件回收 瀏覽:531
家電為什麼蘇寧的要貴葷多 瀏覽:359
杭州小米官方售後維修點 瀏覽:751
維修費資產價值 瀏覽:872
新飛熱水器售後維修 瀏覽:429
傢具砍伐後如何處理 瀏覽:706
攝像機維修費發票樣式 瀏覽:346
攀高售後電話 瀏覽:87
哪個傢具公司工作待遇前景好 瀏覽:635
蘋果13本機不顯示保修 瀏覽:958
家裡有一塊大空地放什麼傢具 瀏覽:27
燈具防水什麼牌子好 瀏覽:907
新都附近防水堵漏一次多少錢 瀏覽:115
電路板炸葯 瀏覽:675
食品售後服務具體指什麼地方 瀏覽:998
烏魯木齊聯想售後服務網點 瀏覽: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