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改革開放前後人民生活的改變
變化之一:民生之源從基本需求到質量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分配領域改革逐步深入,打破了平均主義、大鍋飯式的分配製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格局不斷發展,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變化之二:民生之食從滿足吃飽到營養均衡
民以食為天,「吃得飽」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期望。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消費理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城鎮居民對生活的需求,由量變上升到質變,居民的膳食結構從單一的吃飽,發展到既講究葷素搭配又注重粗細結合。
食品追求營養、健康、方便,食品消費更具科學性和保健性。居民消費質量隨收入的快速增長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變化之三:民生之穿從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這一與人類生活最為密切和廣泛的要素,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變得絢麗多彩。人們的衣著已突破了顏色單調、式樣單一、「滿街都是一個樣」的舊格調,服裝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個性化,製作強調工藝化,面料趨向高檔化。
人們不再只是簡單注重著裝,而是講究個性與修養。一衣多季早已成為歷史,現如今衣著消費已趨向高檔化、多樣化、個性化、品牌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季多衣,且花樣款式不斷翻新。
變化之四:民生之享從「一窮二白」到注重享受
改革開放後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住、旅遊、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務性消費進一步擴大,居民家庭富裕程度不斷提高。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手機、汽車、電腦等耐用品消費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低端到高端。
通信業務從國民經濟發展瓶頸轉變為前沿領域,通信業務消費大眾化普及。進入經濟快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後,居民購買耐用消費品的種類更加繁多,家庭設備用品消費的現代化特徵更加明顯,家庭用品朝著高級、享受的方向發展。
變化之五:民生之居從破舊、簡陋到寬敞舒適
常言道: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居住情況是最能反映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完善,我市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實現了飛躍,從居者「憂」其屋,發展為今天的居者「優」其屋。
變化之六:民生之行從「出入不便」到「瀟灑自如」
交通和通訊狀況是社會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加大投資力度,著力解決交通通訊落後面貌,現在我市的交通道路、通訊網路四通八達,家用汽車、摩托車、電動車已逐漸步入尋常百姓家庭,手機是人人必備,網路對話方便快捷。
居民的主要耐用消費品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自行車、手錶、縫紉機組成的舊「三大件」更新為今天的汽車、電腦、空調等豐富便捷的高科技產品。
變化之七:民生之娛從枯燥單調到豐富多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傳統電器降溫的同時,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新興家用耐用品如行動電話、電腦、空調、平板電視等,正在取代傳統電器的位置成為現階段「消費」熱點。
伴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高鐵、磁懸浮列車、動車、飛機等各種新興交通方式以其便捷性與舒適性為百姓出遊帶來便利。同時,隨著「黃金周」「春節假」「小長假」,機關、事業單位帶薪休假政策的落實,有效帶動了旅遊消費熱潮。
尤其在改革開放40年裡,時代的進步對知識的需求與日俱增,人們更加重視子女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居民參加各種培訓班和接受再教育的機會日益增多,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我市文教娛樂事業也出現了繁榮興旺的景象。
變化之八:民生之本就業人員總量持續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全面貫徹就業優先方針,出台積極就業政策,緩解就業矛盾和就業壓力。全市就業人員總量伴隨社會經濟增長持續增加,數以萬計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城鄉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逐步合理,就業人員素質逐步提高。
變化之九:民生之依社會保障全面覆蓋
改革開放初期,受收入水平和醫療條件的限制,「看病難」「求醫難」是我市城鎮居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居民基本沒有自我保健、自我預防意識。
改革開放經歷了幾十年!人民生活水平與文化,跟隨著時代在變化,變化的越來越好!越來越有文化氣息!生活好了文化藝術感就會隨著增強!人民從最初的吃飽穿暖觀念改變的有了更高的追求!人民現在已經追求文化!追求生活品質!追求著個人夢想與中國夢!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❷ 改革開放有什麼重要意義
1、改革開放標志著我們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偉大覺醒,顯示了我們黨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勇敢開闢建設社會主義新路的堅強決心。
2、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
改革開放的開始:
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❸ 改革開放對我們生活上的影響有什麼
改革開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 :
中國自從1978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以來,距今已走過了30多年的風風雨雨。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國家的綜合國力也不斷提高,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伴隨著國家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可以說這是一種飛躍,這些改變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
先從教育說起吧,教育的改革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我國七七年恢復了高考,文革十年那種單位推薦上大學的工農兵上大學的模式被招生考試代替,使得更多的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公平的接受教育。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民眾的文化素質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而教育制度的不斷進步,使得大學已經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專利。從八十年代末開始我國出現了出國留學熱潮,發展到如今許多家長把孩子從初中、高中、和大學都送出國外教育。這樣為我國和世界造就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掌握現代化知識的各類人才。
再說人們的衣食住行,自從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們的吃飯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食品、蔬菜,肉、禽、蛋、奶已經是很豐富的了。人們已經不再追求吃的飽,而是追求吃的好,吃的健康,綠色食品,健康食品風行。
以前只有少數食堂和國營飯店,憑糧票定時定點用餐。而現在,飯店林立,星羅棋布於各個社區,有許多餐館24小時營業,你可以吃到各地的美食,城裡那些吃慣了城裡飯的人,還有農家樂可以供你享用。
而人們穿衣也已經擺脫了綠、藍、灰,軍裝、中山裝,大家的衣服已經從趨同、一致變為了追求自由,彰揚個性,表現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從交通上來講吧,小時候,馬路上,可以看見的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了。慢慢的摩托車取代了自行車,很快的,電瓶車多了,到了現在,我們出行所採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車。然後是火車、飛機、地鐵、動車等等,看著這些交通工具,一批被另一批取代,我們的出行方便了很多,去的地方也因為主流交通工具的改變而增多。有了火車,我們可以更方便的去遠的地方學習,旅行,工作。有了飛機,我們可以花短時間出國。這些便捷、迅速的交通工具,組成了一張交通網,通往各個方向,並在不停的完善,不斷的深入內部地區。便利的交通節約了人們出行的時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還促進了一些產業的產生與發展。例如,近幾年,物流業、旅遊業等產業的迅速發展,都離不開交通的便利。
現在人民的住房條件也在逐步改善,由原來的簡單平房,磚坯房土坯房筒子樓發展到了現在的公寓、花園式小區、別墅。從人均居住6.7平房米到人均居住23.7平方米。從一家代居住一室到大家庭解體,各個小家過自己的甜蜜的小日子,我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環境也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過去電話通訊是單位和特權者的事情,人們日常的聯絡多使用書信和電報。現在電報和書信的業務大大萎縮,幾乎每個人家裡都擁有電話,手機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以前的大哥大,十分笨重,攜帶起來麻煩,而且功能少,只能通話。而且數量少,價格高,一般人用不起。如今,手機的相對價格較低,一般人都買得起,也用得起。手機的功能也在不斷的增多,款式更是多樣化。現在的手機攜帶方便,功能齊全,拍照、視頻、導航都有,還有很多像QQ、MSN、飛信等這樣的聊天軟體。人們之間的交流變得極為方便。當然,也有些煩惱,一是有騷擾電話,還有強制性的垃圾廣告。有時,你正睡覺睡的香甜的時候來了電話,鬧得你睡意全無。
我們的家用電器,從黑白電視機到彩色電視機再到液晶電視機,從有線電視到數字電視,從笨重的台式電腦到筆記本電腦……家裡的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空調等等一代比一代高級,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我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這些都是30多年前我們想都不敢想的。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網路和博客完成相關信息的查閱和發布,玩網路游戲,完成許多現實世界的事情,像網上購物,網上訂餐,訂火車票,定旅遊線路等。網路已經把世界變得很小,全世界成了一個地球村,網路的發展已經催生了知識經濟的蓬勃興起,為我們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新的模式和方式,目前知識經濟方興未艾,正是各路英雄大展身手之際。
現在,投資、理財已成為尋常百姓的常識,買股票,投資基金成了許多大爺大媽的工作。保險成為人們新寵,幾乎每個人都買了各種保險,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大病保險,車險,強制性保險,保險推銷員已經滲透到各個角落,盡管我們許多人不喜歡他們的強制推銷,不過在保險業人員的忙碌的身影中,我們每個人都構築了自己的一道保險屏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態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國家鼓勵每個民眾都積極參與保護環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閑暇時間植樹種草。在國家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我國的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強度下降了50%,城市污水採集中處理率達到6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到45%,森林覆蓋率到30%,城鄉居民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
而我國產業競爭力的進一步增加,讓優質、高產、高效的農業發展步伐加快,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形成和涌現了一大批優勢產業群,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知名品牌。服務業的日益繁榮,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的重要力量,現代服務業主導作用的不斷增強,使得區域發展呈現互聯互動的良好態勢。外貿、技術產業和民營經濟也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社會保障覆蓋面的逐步擴大,使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總的來說,中國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社會生活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廣大人民群眾不但在物質生活得到了極高的提高,在思維方式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大的轉變。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民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同時全體居民也共享了改革成果。 改革開放的春風,讓人們從溫飽走到了富裕。從吃飽到吃好,從穿暖到穿好,並向著一切更好在發展著。現在的我們,享受著先一輩人奮斗的成果,所有我們要倍加珍惜現在優越的生活環境,同時要保持先輩們艱苦奮斗的品質。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運用現代化技術,闖出自己的一片天。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❹ 改革開放後人們的衣食住行變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變化
首先說吃,民以食為天。30年前的大米.麵粉一般價格在0.17元,而現在的價格在1.30元左右,上漲了接近8倍。副食價格就很驚人,蔬菜價格由平均5分錢一斤上漲到平均1.50元一斤,漲幅30倍。肉食價格,以豬肉為例從0.82元到現在的平均6元,上漲了7倍還多。牛羊肉的價格 至少達到10倍以上,食用油的漲幅大概也有7倍多。想一想,真的是很嚇人啊。
其次談談穿吧,現在一套象樣的衣服怎麼說也得一二百以上吧,30年以前,20元以內就可以解決問題。所以,衣服的價格相對於那個時代上漲了18倍。
下面這個題目就是住。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燒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對環境污染很大。再看現在,家家都步入了電氣化時代。都喜歡使用對大氣沒有污染的燃料。
人們的思想觀念在轉變,以前,大人們不重視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學與不學一個樣。現在,每家每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走進大學校園,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尤其是農民,認識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再下面的題目是行,現在有人騎自行車,有人騎摩托車,有人開私家轎車,當然,也有人愛坐計程車。這些都不具有代表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車,30年前的車票5分錢,現在的車票是1元,整整上漲了20倍。
吃飯穿衣住房出行分析完了,我們來談談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等。30年以前我們有比較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工人看病都是單位報銷,不用花錢,農民有合作醫療,大病統籌等,看病也基本不用花錢。那麼,我們假定一個人沒有單位,他看病是花錢的,進一次醫院需要多少錢呢? 30年以前,感冒這種普通疾病塊八毛的就解決問題了,即使打吊瓶最多10多塊吧,現在呢?少說20到30元,如果輸液了,100元根本不夠。如果病大,就更麻煩了。醫療費用上漲了80倍!
現在,我們的收入也有了巨大的變化:過去一個月幾十元就能養活全家十幾口人。而現在呢?上漲到了幾百元甚至幾千元,工資翻了十幾倍到幾十倍。
教育問題就更大了,過去的九年義務教育那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父母上學的時候全年學雜費也就5元左右,你小子有本事考上大學,1分錢都不用交,吃飯錢都是國家管著,沒有讀不起書的。現在,小學一年幾百元,中學一年幾千元,大學一年幾萬元,讀不起書的人可就太多了!!教育費用上漲了300倍不算多吧?? 是的,現在我們國家推行了九年義務教育,以後小學初中的學費免了,但是我們沒有趕上啊!真的是很可惜啊 ^-^
前幾年,樺甸人吃自家的井水長出了大骨節。現在,人們吃的是自來水和礦泉水。就算是自來水也經過了處理
總之,改革卡放給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鄉、以及我們的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改革開放十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經驗在於中國遵循了經濟增長「四色定理」。中國和世界發展歷史充分證明,經濟增長「四色定理」——和平穩定、開放結構、人力資本、結構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充分必要條件,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遵循「四色定理」,經濟就發展,社會就進步。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教訓
70多年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在我國,唯一真正值得寶貴的,是自然資源和人民大眾。」用這句話來來理解當前的中國也是恰如其分的。在過去30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如果說我們有什麼真正沒做好的,就是在自然資源、環境和勞動群眾的權利和福利方面,索取的過多,給予的太少。具體來說,首先是環境代價太大,資源過度消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經濟發展是要有代價的,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它對世界經濟做出的巨大貢獻,其代價就是中國資源與環境的嚴重損壞。
其次,貧富差距拉大,勞工權益受損。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趙人偉和李實領導的收入分配課題組在18年時間里所做的三次大范圍收入分配調查結果顯示,從1988年到2002年,無論是農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數,差距都在拉大。有關統計也表明,近30年來,內、外資企業年產值平均增長超過10%,而除壟斷國企外的勞動者年工資增長率僅為1%-3%。這些情況都說明,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沒有隨著GDP的增長而同比增長。
再次,社會道德環境出現了讓人憂心的狀況。近年來,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增加的交易成本,據估算約占當年GDP的10%還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道德基礎如果出了問題,將會使一個社會和一個民族退化到人類文明的底線以下。
❺ 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的變化
中國改革開放後不僅建立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猛增到246619億元,30年間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國每天創造的GDP為675億元,1978年的GDP現在只用6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1:8.1917計算,中國GDP總量約摺合為22248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如按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PPP)轉換系數1.8 水平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GDP現價182321億元人民幣摺合為10128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2位。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以美元衡量的經濟總量還將快速增加。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數據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步系數是3. 4,即世界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3.4百分點,中國經濟影響世界,世界經濟影響中國。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全面進步。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WERCCN)和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指數中心(BCEIC)主任季鑄教授主持編制的《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7),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政策風險、支付風險四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狀況,中國綜合風險指數0.8341,從第38位上升到第36位。排在埃及之前,秘魯之後。政治風險指數0.8513,排在第42位。經濟風險指數0.8064,排在第51位。政策風險指數0.7902,排在第76位。支付風險指數0.8937,排在第23位。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充實,經濟總體安全。然而,宏觀經濟管理水平較低,有待進一步提高。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1978-2007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4%,中國同期經濟平均增長率為9.8%,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2.8倍,是同期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3.2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穩健。1978-1995年期間,中國經濟發展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經濟增長波動性和周期性都比較顯著。此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和周期性明顯減弱,表明中國經濟體系日趨完善,宏觀經濟調控日漸成熟。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這其中有價格上漲的因素,也有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因素。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57.5%,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67.7%。那時的中國相當貧困,人們吃糧、吃肉還要憑糧票、肉票。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5.8%,下降了37.7%。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43%,下降了36.4%。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在這30年裡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汽車、電腦、網路、電話、手機、音樂、電影、旅遊、奧運,如此等等,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❻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11)軍事力量顯著增強---其以航空最為顯著。
也有反面的影響,拜金主義,物質享受思想的蔓延
❼ 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和意義分別是什麼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近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一再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1、改革開放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部署實施的。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
2、改革開放的提出實施具有獨特的背景。從經濟發展看,盡管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但是人民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後。從經濟體制看,計劃經濟曾一度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經濟標志之一,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其弊端日漸明顯。從政治體制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從國際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
3、改革開放具有影響深遠的里程碑意義。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成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一)產生體系全面建立。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三)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四)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❽ 改革開放前後人民生活的變化
1、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
技術助推生產工具變革。改革開放前,在科學技術欠發達的背景下,人們的勞動方式和社會分工相對單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感測網等新技術的出現,以及由人工智慧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改變了過去以人與人之間的緊密合作與分工為主要基礎的生產、生活和勞動方式,推動人類社會逐漸走向人機協同、跨界融合的智能時代。
2、城鄉勞動方式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城鄉區域之間的流動,大量農民工湧向城鎮就業。
當前,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的背景下,鄉村產業蓬勃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農民工迴流現象普遍出現,本地就業成為農民新的選擇,城鄉勞動方式日漸趨同。
3、發展方式變化: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美好生活的前提。40多年來,人們從觀念到行為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再依靠粗放式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進步,致力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的增長點。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人們追求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導環保意識、生態意識。
4、消費方式變化: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取消了消費品的票證供給制度,引發了城鄉居民的第一次消費革命。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經歷了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再到「吃出文化」「吃出品位」的消費層次變遷。
當前,智能手機、智能家居等的出現,使人們在消費方式上達到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個性化滿足,人們在精神文化生活、教育、旅遊、保健等方面呈現消費熱點,品質型、發展型的消費觀念和方式成為趨勢。
5、消費結構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由單一向多元轉變。在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等成為消費增長最快的領域;食品、衣著、交通等則是農村居民增長最快的消費領域。
❾ 改革開放對中國的影響
40年前,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這場偉大革命,從此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世界的面貌也為之一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書寫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脫貧故事」……
40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推動了中國和世界的共同發展進步。
(9)改革開放與家用電器擴展閱讀:
歷史昭示我們,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40年來,中國人民極大解放和發展的中國社會生產力,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分顯示的中國力量,為世界積極作出的中國貢獻,深刻印證改革開放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
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艱苦奮斗、頑強拼搏,始終上下求索、銳意進取,始終與時俱進、一往無前,始終敞開胸襟、擁抱世界,深刻彰顯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的精氣神,是世界前進的歷史大邏輯。
正如習近平主席高度概括的:「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
❿ 改革開放30年屋內電器變化
1978年1月,國務院決定將輕工業部同紡織工業部分開。為了發展家用電器工業,在組織機構設置上成立了五金電器工業局。同年,國家計劃委員會(以下簡稱計委)計委決定,由輕工業部統一歸口管理全國各系統、各地區家用電器工業,並將洗衣機、冰箱、電風扇、房間空調器、吸塵器、電熨斗等6個產品列入國家和部管計劃,同時對國內尚不能生產的家用電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壓縮機、洗衣機定時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國家列入進口計劃,輕工業部統一分配,解決了重要零部件配套問題,這對促進各地主管部門重視發展家用電器工業起到了積極作用。同年,國家還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
1979年4~5月,以輕工業部部長梁靈光為團長的中國輕工業代表團訪問日本。在考察期間,同日本著名家電公司洽談引進冰箱心臟部分——壓縮機項目,該項目於1984年正式列為國家重點項目。7月,輕工業部五金電器工業局在蘇州召開了全國家用電器發展規劃座談會,此次會議被稱為「家用電器發展誓師大會」。會上規劃重點省市二輕系統集團所有制機械修配廠、五金廠、工具廠轉產洗衣機、冰箱、電風扇和電飯鍋等家用電器產品定點生產工作,利用集體經濟資金發展家用電器生產,並對轉產的家用電器生產的供產銷和基建投資技術改造措施費用,納入國家和地方計劃進行了綜合平衡,妥善安排;會上同時制定了1979年~1981年3年發展規劃。為了加強產品質量檢測和制定統一標准,1979年在廣州成立了中國日用電器工業標准化質量檢測中心。
1981年,中國家用電器工業標准質量檢測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家用電器工業局從五金電器工業局獨立出來,主要負責洗衣機、冰箱、電風扇、房間空調器、吸塵器、電熨斗等6個產品的生產管理工作。10月,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中國彩電業迅速升溫,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並涌現出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3年,輕工業部根據國務院關於對市場需求變化預測的指示精神,對全國421個家用電器企業、192個商店(商場)和20196戶城市職工和農民家庭進行了調查,這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家用電器產銷調查和預測。這一年洗衣機產量由1978年的400台上升到365萬台,此後全國各地掀起了大規模的技術引進熱潮,大約有40多個廠家先後從洗衣機技術先進國—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引進技術60多項。從1983年起,中國開始引進冰箱壓縮機的生產技術和設備。
1984年2月,電子工業部做出了加快彩電國產化步伐的決策,開始實施彩電國產化「一條龍」工程。
1985年3月和9月,計委、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以下簡稱經貿委)、輕工業部聯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冰箱、洗衣機專業會議。這是國家對家用電器工業發展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最後形成了國務院以國發[1985]77號文件,批轉計委、經貿委、輕工業部《關於加強電冰箱行業管理,控制盲目引進的報告》,確定了「七五」計劃期間42個定點廠,引進規模為842萬台。9月,電子工業部承建的23套衛星電視接收站全部開通,實收效果良好。年底,第一批採用國外技術設備生產的冰箱壓縮機投放市場。
1986年,廣州建成了從日本松下電器株式會社引進年產百萬台的冰箱壓縮機廠。與此同時,北京也建成了從飛利浦設在義大利的「伊瑞」公司引進年產百萬台的冰箱壓縮機廠。這兩個冰箱壓縮機廠對保證發展冰箱國產化起到了重要作用。7月30日,經貿委等8個部委聯合發出《關於認真落實三包的規定通知》,對冰箱、洗衣機、電風扇、彩色電視機、黑白電視機和收錄機這6類家用電器(包括進口零部件組裝的家用電器)的三包辦法做出了統一規定,1986年10月1日起實行包修、包退、包換。10月,國家決定把彩電國產化作為重大項目列入「七五」計劃。12月底,頒發洗衣機生產許可證大會在上海召開,首推生產許可證制,當時共計43家企業和43個產品領取到生產資格證明。
1987年3月,彩電國產化的工作方針被確定為「引進、消化、開發、創新」。7月,中國彩電(北京牌8308型PS47cm彩電)首次獲國際金獎。同時,為表彰在促進科學技術進步中做出的重大貢獻,「家用電動洗衣機及其安全要求」國家標准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這是中國家電行業首次獲得國家級重大獎勵。這一年,首屆「全國家用電器展覽會」在北京召開,展覽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以全國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參展團的300多個家電製造企業參加了展覽,由此拉開了中國家電業會展文化和會展經濟的序幕。
1988年,第一台國產分體壁掛機空調—KF-19G1A「雪蓮」在華寶空調廠誕生,開啟了中國家用空調行業的一個新時代,這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標志著中國空調行業的發展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高峰。同年,琴島—利勃海爾四星BCD-212升雙門冰箱,上菱四星BCD-180升雙門冰箱獲國家優質產品金獎,這是家電行業首次獲得國家質量最高榮譽獎。10月,第二屆全國彩色電視機質量評比結果揭曉,熊貓、金星、牡丹等58種型號的18英寸彩電和海燕、金星、宇航的3種型號22英寸彩電獲一等獎。這次評比結果表明,中國自己生產的彩電從整體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接近或達到20世紀8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1988年國家機構進行改革,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於12月13日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也在北京正式成立。
1989年1月,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從該年2月1日起對彩色電視機實行專營管理,並開始徵收彩電特別消費稅和國產化發展基金。8月,機械電子工業部和國家技術監督局在京發布《彩電綜合標准》,總共包括344個標准,其中國家標准173個,行業標准171個,它的貫徹實施標志著中國家電的質量和可靠性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11月,北京市利用外資建成的最大合資企業——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公司舉行開工典禮,該公司是中國第一個被認證向美國出口的顯像管生產企業。
1990年1月,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建造的錄像機生產線在南京無線電廠投入試生產。5月底,「第二屆全國家電產品展覽會」在北京舉行,這是20世紀90年代家電行業最為宏大的展覽會,展示了許多名優新產品,小家電品種數量占絕對優勢。7月份,廣東珠海壓縮機廠生產的空調壓縮機成功出口,這是中國壓縮機行業首次打入國際市場。華飛彩色顯示系統有限公司於11月在南京成立,至此,中國「七五」期間規劃的陝西咸陽、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華飛4個項目全面投產,中國彩電生產配套能力大大提高。11月,「全國電子工業引進消化吸收國產化工作會議」和「全國第五次彩電國產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1991年,眾多家電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杭州冰箱廠率先研製成功替代氟利昂的新型冰箱製冷劑R500,並推出具有「除臭保鮮」功能的冰箱。截至1991年,已有23個企業的24個產品獲得符合國際標準的安全認證。10月底,輕工業部召開「房間空調八五發展規劃座談會」。會議討論和編制了中國第一個房間空調發展規劃。自此之後,尤其是90年代初突破定點生產之後,中國家電業進入全面快速增長期。年底,企業調整消息不時見諸報端,北京的白蘭、白菊電器公司合並,成立蘭菊電器公司;同月,琴島海爾集團公司成立。
1992年1月,由北京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等單位研究開發的集成電路CAD熊貓系統通過國家技術鑒定,它的研製成功對中國集成電路技術特別是集成電路CAD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月,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和中國信託投資公司聯合組團參加「德國科隆家用電器及用具展」,這是中國家電行業首次參加德國科隆展,共有10個企業參加,中國展區引人注目。4月,青島冰箱總廠經過DNV國際專家嚴格審核,率先在行業內通過ISO9001認證。5月,「全國集成電路設計(ICCAD)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研究了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發展思路和規劃布局,確定了集成電路定點設計單位的基本條件等。6月,青島冰箱總廠上半年冰箱出口量達8萬台,成為世界級供應商,同時成為亞洲地區出口德國市場冰箱最多的廠家;天津空調公司與土耳其合資興建的一家空調工廠在土耳其建成,該廠技術設備全部由天津空調公司提供,這是中國空調生產企業首次在境外建廠。
1993年,電子工業部提出實施「大公司戰略」,加快了彩電行業生產向大公司、大集團集中的過程,提高了彩電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這一年,中國研製出氟利昂替代品CFC-11,解決了冰箱行業發泡劑替代難題。家電產品的開發也突出了科技的先導作用,許多企業在開發低氟產品、加強電腦技術應用等方面做出積極努力。在國際組織的支援下,萬寶、海爾、長嶺、華意等公司紛紛推出低氟冰箱產品。琴島海爾集團推出變頻式空調。11月初,「北京國際家用電器產品及技術裝備展覽會」成功舉辦,這是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首次主辦的國際家電行業大展。12月初在河南新鄉召開了「全國家用製冷CFC替代工作會議」,會議確定了中國家用製冷行業CFC替代總體思路和戰略。
後面看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