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器電路 > 達令電路

達令電路

發布時間:2022-05-22 15:08:09

A. 高一必修二地理考點整理。。。

收到請回復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1 人口的數量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的數量變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其中,影響人口數量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長,而機械增長對人口數量的影響力隨著范圍的增大而減弱。
2、從時間上看,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同的,從總的趨勢來看是不斷增長的,二戰後則進入快速增長時期,70年代後增長速度減緩。從空間上看,集中於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的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日本、俄羅斯;德國、法國、匈牙利等國家甚至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現象;而集中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因此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採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3、世界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項指標共同構成的,可以分為原始型、傳統型、現代型三種類型。
4、圖中曲線①表示出生率,曲線②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傳統型,C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現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相關特點。

5、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生產力,在人口模式的轉變過程中,首先出現下降變化的是死亡率。
6、全球增長模式從總體來看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從局部看,發達國家以及中國等少數發展中國家已經進入現代型型,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仍然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
§2 人口的空間變化
1、人口遷移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可以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
2、國際人口遷移總體特點是以集團性、大批量的移民為主。①19世紀以前主要遷往新發現的大陸,如由歐洲遷往美洲、大洋洲,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②二戰後的人口遷移主要特點是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遷移方向主要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遷出區是拉丁美洲,主要遷入區有歐洲、北美和西亞、北非地區。
3、我國人口遷移分為兩個階段:①20世紀80年代以前,為了開發邊疆,主要以政策性遷移為主。②20世紀80年代以後,主要特點表現為人口遷移規模增大,頻率加快,遷移方向主要為由農村向城市,由內陸向沿海。
4、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意義:①調節人口空間分布;②調節人才餘缺;③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經濟差距。
5、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個人動機和需求等,從總體上看,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往往是經濟因素。
§3 人口的合理容量
1、①環境人口容量:是環境承載力最重要的指標,表示一個地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個地區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二者均具有不確定性性。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資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資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是既要提高生活質量,又要保持好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對於不同國家和地區來說,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措施是不同的,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將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而發達國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追求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力。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1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1、城市形態分為組團狀(重慶)、團塊狀(北京、成都、合肥、華盛頓)、放射狀(延安)、條帶狀(蘭州、洛陽、西寧、宜昌)等。
2、影響城市形態的因素有自然條件(地形、河流等)和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經濟、文化、歷史等)。如:平原地區的城市形態多為團塊狀,山區和丘陵區的城市形態則多為組團狀。
3、城市中最常見的功能區主要是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各功能區之間沒有明顯界線;各功能區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規模和類型的城市,其功能區構成不同。
4、住宅區: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級與低級住宅區呈背向發展。
5、商業區: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費者;分布以市場最優或交通最優為原則;多位於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角路口;大多呈點狀或條狀。
6、工業區:專業化程度較高,相互之間協作性強;不斷向外緣移動;分布於交通便利地區(靠近公路、鐵路、河流等)
7、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經濟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遠近)、各類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
8、圖中A表示工業,B表示住宅,C表示商業,由市中心向外緣遞變最快的是商業,①-③中適合發展住宅區的是②,適合發展工業區的是③,適合發展商業區的是①。

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包括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10、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必須兼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協調好相互的位置關系,以減少污染;設置必要的防護帶;必要的衛星城建設等等。
§2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1、城市等級越高,其服務種類越多,服務級別越高,服務范圍越大。城市服務范圍通常不固定,沒有明顯界線。一般城市服務范圍包括城市本身、周圍的小城鎮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省會城市服務范圍覆蓋周圍各縣乃至全省;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服務范圍則可擴展至全國。
2、城市規模和等級與其地理位置相關,位於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有利於城市等級的提高。
3、合理布局城市的原則:①高等級城市數量少,低等級城市數量多;②低等級城市分布於高等級城市周圍;③高等級城市相互距離較遠,低等級城市相互距離較近;④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高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包含低等級城市服務范圍)
§3 城市化
1、人口向城鎮集聚、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標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數量、城市用地規模和面積等,其中最重要的標準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
2、促進城市化發展的原因主要包括:農村(推力):人口過剩(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頻繁嚴重、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城市(拉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交通便利。
3、發達國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發展速度慢,已經進入城市化的後期成熟階段,多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從而出現眾多的衛星城。
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發展速度快,已經進入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多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造成城市規模和面積不斷擴大。
5、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環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也可以破壞環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電磁輻射污染等)和生態破壞問題(如生物多樣性減少),另外還可以產生交通及居住條件差、失業和就業問題突出、社會秩序混亂、內城衰落等現象。
6、人類解決城市化問題(建造生態城市)的主要對策:
①發展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環境污染。
②使城市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建立良性循環:例如:
? A.城市化發展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 B.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城市新區和建設衛星城
? C.合理規劃城市,處理好城市各功能區的關系
? D.提高綠化
? E.其他措施:合理進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強社會秩序管理、合理調整產業結構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 農業的區位選擇
1、影響農業的區位條件:
自然因素:地形、氣候、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交通、市場、勞動力、機械(工業基礎)、政策、
科技、歷史原因(生產習慣)
2、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是合理利用農業土地。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是在不斷變化的,自然條件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條件更容易發生變化。
3、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①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商品穀物農業。②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③種植業、畜牧業兼備的農業地域類型:混合農業。
§2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混合農業是同時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的農業地域類型,如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墨累-達令盆地就是一個以小麥種植和牧羊為主的混合農業區。主要特點:①自身可形成一個良性生態系統;②時間利用效率高;③對市場的適應性強。
2、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亞洲季風區(東亞、南亞、東南亞),以種植水稻為主,基本特徵:①屬於勞力密集型農業;②以小農經營為主(以家庭為生產單位);③單位面積產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較低;④機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低(日本除外);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資,治理水旱災害)。
3、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均以家庭經營為主),另外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也有分布(以國營為主)。商品穀物農業是一種以小麥和玉米為主要種植作物、典型的商品農業。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特點:①生產規模大;②機械化水平高,③商品率率高。
§3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大牧場放牧業屬於畜牧業,主要分布在以牧牛為主的美國、阿根廷,以牧羊為主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大牧場放牧業的主要特點:①面向市場(商品率高);②生產規模大;③專業化程度高。
2、乳畜業屬於畜牧業,主要以奶牛為生產對象,生產牛奶及其相關製品。乳畜業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經濟發達地區。因為乳畜業產品不耐貯藏、運輸不便,其布局必須緊鄰消費市場,因此多布局於大城市的市郊地區。乳畜業的主要特點:①面向城市市場;②商品化;③集約化。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 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1、影響工業的區位條件:①自然條件:土地(地形;租金)、水源。②社會經濟條件:市場、交通、勞動力、原料、動力、政策、科技、農業基礎
2、從經濟效益角度考慮:①甘蔗或甜菜製糖、水產品加工、水果罐頭製造等屬於原料導向型工業;②食品、瓶裝飲料製造(啤酒、汽水)、傢具製造、印刷、石化等屬於市場導向型工業;③有色金屬冶煉(鋁、銅、鎳、錫……)屬於動力導向型工業;④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被服廠等屬於勞動力導向型工業;⑤衛星、飛機、集成電路、精密儀表等屬於技術導向型工業。
3、從環境效益角度考慮,高技術產品、食品等企業對環境十分敏感,應以優質環境為主導區位因素。①造成空氣污染的工業,應設置在居民區常年盛行風的下風地帶、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與季風方向垂直的郊外;②造成水體污染的工業,污水排放口遠離河流上游;③造成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工業,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4、在國家政策、企業決策者的理念及心理因素等社會因素影響下出現的現象:①我國80年代以前在內地建大型工業基地,在西部一些非紡織原料產區、消費密集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建設一批紡織工業中心;②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沿海地區經濟迅猛發展;③為縮小東西部經濟差異,大力推動內地工業發展;④近些年許多台港澳同胞、海外華人華僑在我國的投資。
5、現代工業發展中,①由於科技(冷藏保鮮技術)和交通的發展,原料地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加強;②重要樞紐及干線對工業仍具有較大吸引力,但部分發達國家由於交通的完善,工業布局已不再將交通列為主要區位因素;③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對工業的影響越來越突出;④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
§2 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聯系類型:①工序上的工業聯系,即不同工業間存在著產品、原料的供應關系;②空間利用上的工業聯系,即不存在生產工序聯系的工業企業,因為需要共用各種基礎設施、服務設施以及廉價勞力等因素影響,也可以布局在同一區域內,例如:我國許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③信息聯系等。
2、工業地域的形成: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工業集聚可以是自發形成,也可以是規劃形成。
3、工業集聚的作用:①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②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取得規模效益;④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4、發育程度高的工業地域,例如:鋼鐵工業區(鞍山)、石油化學工業區(大慶)、汽車工業區(十堰)以及機械製造工業區等,它們的特點主要包括:①協作企業多,工業聯系復雜;②生產規模大,佔地面積廣。
5、發育程度低的工業地域,例如食品工業等(麵粉廠、糕點廠、糖果廠)等,它們的特點主要包括:①主要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農產品,發展初級加工業;②工廠少,工業聯系簡單;③生產規模較小,佔地面積小。
6、要求分散布局的工業,主要以交通和通信為聯系基礎,在發達國家比較常見,容易形成跨國公司。比較常見的分散工業主要有產品「輕薄短小而且價格昂貴」的高科技產業(如電子工業)、結構復雜而且零部件繁多的復雜產品生產企業(如汽車工業)。
§3 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
1、德國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工業區(五大湖工業區)、中國遼中南工業區等都屬於傳統工業區,它們的主要特徵:(1)建立在豐富的煤炭、鐵礦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近;(2)以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為主;(3)以大型企業為核心。
2、傳統工業區當前發展狀況:(1) 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2)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衰落,急需改造。
3、德國魯爾工業區:(1)主要區位條件:①豐富的煤炭資源(鐵礦較少,需由法國和瑞典進口);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交通;④廣闊的市場。(2)衰落原因:①生產結構過於單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鋼鐵過剩;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3)整治措施:①調整產業結構;②發展第三產業;③調整工業布局;④完善交通網路;⑤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4、新工業區基本特徵:(1)時間新:出現於二戰後;(2)地區新:形成於無傳統工業基礎的鄉村地區;(3)形式新:以中小型企業為主;(4)部門新:以出口型輕工業或高科技電子工業為主。新工業區主要包括兩種類型:(1)以新興工業即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工業區,如美國矽谷、德國慕尼黑、日本九州島、英國蘇格蘭地區、俄羅斯新西伯利亞。(2)以出口型輕工業為主的出口型工業區,如義大利薩索洛、普拉托。
5、義大利工業小區模式: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有比較穩固的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基本特點:①以中小企業為主;②以輕工業為主;③集中了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④生產高度專業化;⑤企業分布於小城市甚至農村,實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產過程分散。
6、美國矽谷電子工業區:(1)主導區位:科技、環境、交通。(2)主要優勢: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②氣候宜人;③高等院校集中,科技發達,人才集中;④便捷的交通;⑤穩定的市場(美國國防部的軍事定貨);⑥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3)主要特點:①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②增長速度較傳統工業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③研究開發費用在銷售額中所佔比例高;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1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1、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①鐵路:最重要的方式,運量大,適合長途運輸;②公路:運用最廣泛,最機動靈活,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適合短途運輸;③水路:運量大,成本低,速度慢;④航空:速度快,運量小,運費高;⑤管道: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運量大,連續性強。
2、現代交通發展趨勢:高速化、大型化、專業化。
3、主要點狀交通設施:港口、車站、航空港;
主要線狀交通設施:鐵路、公路、航道航線
4、影響交通運輸網布局的因素:①自然條件: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②社會經濟條件:經濟水平、技術條件、社會因素。
§2 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
1、聚落空間形態往往沿交通干線擴展,使交通干線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主軸,例如:株洲、築波;交通線的興衰(運輸方式的變化、公路改線、河運航道的延伸和改變)會引起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例如:嘉興。
2、山區地勢起伏大,交通線路稀少單一,商業網點密度小;平原地勢起伏小,交通線路密集多樣,商業網點密度大。
3、城市商業中心、商業小區的布局主要有兩種情況:①以交通為最優原則,靠近交通線(城區幹道及道路交叉口、市區環路邊緣、高速公路沿線等);②以市場為最優原則,靠近城市幾何中心、住宅區。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1、人地關系演變:
崇拜自然(原始時期)→改造自然(農業時期)→征服自然(工業時期)→人地和諧(即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協調)(現在)
2、人類不斷通過生產活動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人類不斷通過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和能量;人類對待環境的態度和行為,會得到環境不同的響應(環境的反饋作用)。
3、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會造成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等問題;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會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
4、環境問題主要分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從其分布來看,①城市以環境污染為主,鄉村以生態破壞為主;②發達國家以環境污染為主,發展中國家,由於承受人口和發展的雙重壓力,而且發達國家將許多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均較嚴重。
5、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略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即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
6、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其中生態可持續是基礎,經濟可持續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是目的。
7、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2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1、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原因主要是:①人口基數大,每年凈增人口多,人口素質相對較低;②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和破壞嚴重,資源相對短缺;③各種環境問題不斷加劇。
2、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途徑是發展循環經濟,其基本原則是:資源輸入減量化、資源再利用、廢棄物再生資源化。
3、實現循環經濟的關鍵:工業實行清潔生產,農業發展生態農業,日常生活中注意適度消費。

B. 安橋875好嗎

不錯,支持次世代高清影音輸出,就是價錢貴了點,11000左右。
TX-SA875 7.1 聲道高清家庭影院放大器
(只在大陸市場發售)

�6�1 250W/聲道,連續6Ω,1kHz,單聲道驅動,JEITA
�6�1 THX Ultra2認證
�6�1 DTS-HD Master Audio,DTS-HD High-Resolution Audio, Dolby TrueHD, Dolby Digital Plus解碼能力
�6�1 H。C。P。S(大電流電源供應)巨型大電流變壓器
�6�1 所有聲道使用VLSC(矢量線性修正電路)
�6�1 所有聲道使用Burr-Brown 192kHz/24Bit數模轉換器(PCM1796)
�6�1 HDMI(1.3版本)音頻和視頻處理能力
�6�1 HQV Reon-VX 視頻處理
�6�1 HDMI升頻和上轉換功能(可倍線至1080P)
�6�1 色差視頻上轉換功能
�6�1 具備HDTV能力的HDM端子(4組輸入/1組輸出)和色差端子(100MHz)(3組輸入/1組輸出)
�6�1 使用三級反向達令頓(Darlington)電路的雙推挽放大
�6�1 安橋專利的WRAT(寬頻放大技術)
�6�1 三枚高級TI 32Bit DSP處理晶元
�6�1 用於糾正房間音響效果的Audyssey MultiEQ XT
�6�1 可用於游戲,電影,廣播電視節目的Neual THX 環繞聲技術
�6�1 功率2區域和2區域視頻輸出(復合視頻);帶音量調節的區域2、3前置輸出,平衡,高低音(僅2區域)調節
�6�1 RS232埠,IR和12V觸發器連接
�6�1 安橋RIHD系統控制
�6�1 智能音量控制
�6�1 純音頻模式
�6�1 雙功放(Bi-amping)和橋接(BTL)方式的揚聲器連接選擇
�6�1 彩色編碼的7.1聲道輸入和前置輸出
�6�1 可獨立對F/C/S/SB聲道做分頻點調節(40/50/60/70/80/90/100 /120/150/200Hz)
�6�1 通過遙控互動機座和iPOD兼容
�6�1外型尺寸 (寬x高x深):435x194x458.5mm
�6�1重量: 23.3kg
�6�1日本製造

C. 高一必修二地理復習資料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 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氣候:熱量、光照、降水影響極大;氣候條件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業;山地——林業、畜牧業;山地農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酸性紅壤——種茶樹
市場: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園藝業、乳畜業——必須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建立

2、 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1)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非都是決定性的,
A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
如我國橡膠和雙季稻生產北推;小麥種植高限擴展
B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
如玻璃溫室(溫室效應原理)——改善溫度、並可對光照、通風、濕度進行調節
梯田——改造地形;較陡的山坡不適宜修築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 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農業區位的選擇,更多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A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如城市周圍成為菜、肉、蛋、奶、園藝業等農副產品基地
B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世界大市場的形成——農業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區域專業化生產)
如美國東南部花、菜基地供應東北部工業基地;
我國北方冬季從南方大量調進蔬菜;
荷蘭鮮花裝點世界許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
荷蘭、丹麥、紐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乳畜產品供應國
拉美、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3、 農業主要地域類型的特點(從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農業地域類型 代表性地區 主要分布地區 分類 特點
水稻種植業 中國秦淮以南 東亞的亞熱帶季風區;南亞的熱帶季風區;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勞動密集型
自給農業 人多地少,小農經營;
單產高,商品率低;
機械化水平低,田地規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場放牧業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紐西蘭、阿根廷、南非 密集農業
商品農業 地廣人稀,大規模機械化經營;
優良的天然牧場
交通便利,促進了商品化經營
廣闊的市場需求

商品穀物農業 美國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烏克蘭 商品農業
種植業
密集農業 優越的自然條件: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
便利的交通運輸;
地廣人稀;
高度發達的工業:
為農業生產提供現代化農業機械、電力、化肥、農葯
先進農業科技
混合農業 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
(背風坡;灌溉成為農牧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東水西調) 歐洲、北美、南非、澳、紐西蘭 商品農業
密集農業 良性農業生態系統
有效利用時間安排農事活動
農業生產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大規模機械化家庭農場
市場廣大
交通便利

4、 影響工業區位因素
(1) 經濟方面: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自然條件
(2) 社會方面:政府、政策、個人偏好等
(3) 環境:污染類型和污染程度
主導因素影響工業區位選擇: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相關特點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水產品加工、水果加工、罐頭廠 所需原料豐富地區;
原料不便運輸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傢具製造、印刷 接近產品消費地區;
產品不便運輸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煉鋁)、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5、 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區位因素發展變化如下:
(1) 原料來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對工業區位影響漸弱;市場影響漸強
例:鞍鋼(原料、動力指向型);寶鋼(市場指向型)
(2) 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 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強
(5)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如我國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初沿海地區的發展
(6) 國防的需要:如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內地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7) 個人偏好:如華僑回鄉投資
(8) 工業慣性的影響
(9) 環境保護的影響:
原則:大氣污染企業應在居民區的下風向;或最小風頻上風向;與盛行風垂直的兩郊外
水污染企業應在居民區下游
固體廢棄物和噪音多的企業遠離居民區
氣污、水污:化工廠
氣污:水泥廠、火電廠、鋼鐵廠、化工廠
水污: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化工廠
噪污:交通線、車站、飛機場

6、 工業聯系和集聚現象
(1) 工業聯系:
A生產上聯系:投入-產出聯系
如:煉鐵廠和鋼鐵廠;皮革廠、鋼鐵廠和汽車廠
B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共用廉價勞動力或基礎設施
如:天津新技術開發區內的「康師傅」和「三星」
C信息聯系:計算機聯網
(2) 工業集聚
好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類型:
A專業化生產集聚地域:投入-產出聯系
如鋼鐵廠工業區和石油化工區
B新小批量定製產品的生產:協作工廠集聚並接近市場,及時反饋信息形成新興工業區

7、 不同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特點
形成類型:
(1)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有投入-產出關系
(2) 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有投入-產出關系;或由於共同設施而集聚一起
發展特點:
(1) 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地域:發育程度低;工業發展潛力小,面積小;如糕點廠、糖果廠等
(2) 以鋼鐵等生產過程復雜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發育程度高;工業發展潛力大,面積大
可擴展成為工業城市,其區位由核心工廠區位因素而定
如鋼鐵工業城市鞍山、攀枝花、馬鞍山
石油工業城市大慶、克拉瑪依
汽車城十堰
傳統工業區 新興工業區
代表工業區 德魯爾區;英中部區;美東北部區 美矽谷;中關村
主要區位因素 原料、廉價勞力 人才、環境、交通
主要部門 鋼鐵、煤炭、紡織、化工、機械 電子、航天、生物工程
工業地域特點 以傳統大型企業為核心發展集聚而成 分散為主
產品特點 重、厚、長、大 輕、薄、短、小
生產規模 大 小
科技人員比例 低 高
生產增長速度 慢 快
產品更新換代周期 長 短
研發費用 低 高
發展類型 資金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廉價勞力密集型 技術密集型
按主導區位因素分類 原料、動力、廉價勞力指向型 技術指向型、市場指向型

D. 安橋616具體參數

•THX® Select2 Plus™認證
•HDMI支持3D高清和音頻回傳通道,支持Deep Color, x.v.Color, LipSync(唇音同步校正), Dolby TrueHD,DTS-HD Master Audio, DVD-Audio, Super Audio CD,多聲道 PCM, 和 CEC
•三級反響達令頓電路
•支持4K解析度的Marvell Qdeo 技術
•MHL(智能高清連接)同步顯示智能手機上的高清內容
•畫中畫輸入源預覽技術InstaPrevue™
•通過前置USB埠直接數字連接iPod/iPhone
•方便的功放控制軟體「Onkyo Remote」
•全新懸浮式菜單(快速設置和HOME菜單)
•用於傳輸流媒體音頻文件(MP3, WMA, WMA 無損, FLAC, WAV, Ogg Vorbis,AAC和LPCM格式)的網路功能
•互聯網廣播與雲端音樂服務(Last.fm, MP3tunes, Spotify, AUPEO!, vTuner)
Audyssey DSX™ 和 Dolby® Pro Logic® IIz 新增環繞聲格式
•彈出式屏幕顯示(OSD)與快速設置和主菜單
•用於第二個房間的區域2功率輸出和區域2/3的信號輸出
*1服務的可用性取決於地區。一些服務可能需要一個固件更新。 * 2兼容的iPod touch(第三代或更高版本)和iPhone 3GS或更高。所有車型都需要iOS4.2或更高版本。 * 3需要的Android OS2.1或更高版本。
功放特性

•175W/每聲道(1KH,6歐姆,單聲道驅動,JEITA)
•WRAT(寬頻放大技術)
•HCPS(大電流供電)巨型大電流變壓器
•分離式輸出電路
• 優化增益音量電路

E. 2010成都高一地理、歷史會考復習提綱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溫降水圖;會描述)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亞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乾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亞熱帶氣候分為兩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農業地域類型 代表性地區 主要分布地區 分類 特點
水稻種植業 中國秦淮以南 東亞的亞熱帶季風區;南亞的熱帶季風區;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勞動密集型
自給農業 人多地少,小農經營;
單產高,商品率低;
機械化水平低,田地規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場放牧業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紐西蘭、阿根廷、南非 密集農業
商品農業 地廣人稀,大規模機械化經營;
優良的天然牧場
交通便利,促進了商品化經營
廣闊的市場需求

商品穀物農業 美國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烏克蘭 商品農業
種植業
密集農業 優越的自然條件: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
便利的交通運輸;
地廣人稀;
高度發達的工業:
為農業生產提供現代化農業機械、電力、化肥、農葯
先進農業科技
混合農業 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
(背風坡;灌溉成為農牧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東水西調) 歐洲、北美、南非、澳、紐西蘭 商品農業
密集農業 良性農業生態系統
有效利用時間安排農事活動
農業生產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大規模機械化家庭農場
市場廣大
交通便利
1、 影響工業區位因素
(1) 經濟方面: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自然條件
(2) 社會方面:政府、政策、個人偏好等
(3) 環境:污染類型和污染程度 (主導影響區位的選擇)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相關特點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水產品加工、水果加工、罐頭廠 所需原料豐富地區;
原料不便運輸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傢具製造、印刷 接近產品消費地區;
產品不便運輸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煉鋁)、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方式 優點 缺點 備注
鐵路 運量大、速度快、運費低、連續性好 佔地多、造價高、短途運輸成本高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
公路 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
水路 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水文和氣象條件影響大 歷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管道 連續性強、損耗小、安全方便、運量很大 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

主導礦產 主要城市
煤礦 英國伯明翰、曼徹斯特、美國匹茲堡、中國大同、陽泉、撫順、開灤。
石油 英國阿伯丁,中國大慶、玉門、東勝
鐵礦 中國鞍山、包頭、攀枝花、馬鞍山
金礦 南非約翰內斯堡
主導礦產 主要城市
煤礦 英國伯明翰、曼徹斯特、美國匹茲堡、中國大同、陽泉、撫順、開灤。
石油 英國阿伯丁,中國大慶、玉門、東勝
鐵礦 中國鞍山、包頭、攀枝花、馬鞍山
金礦 南非約翰內斯堡

F. 圖論裡面馬的「周遊問題」(即馬走遍8*8棋盤),請問有人知道圖論的證明嗎與哈密爾頓迴路有關。

這的確是哈密爾頓迴路問題,你沒說清想證明什麼命題。這個問題有解,兩千多年前就有人解出了。

G.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完整

必修二部分(高一)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1 人口的數量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的數量變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其中,影響人口數量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長,而機械增長對人口數量的影響力隨著范圍的增大而減弱。
2、從時間上看,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同的,從總的趨勢來看是不斷增長的,二戰後則進入快速增長時期,70年代後增長速度減緩。從空間上看,集中於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的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日本、俄羅斯;德國、法國、匈牙利等國家甚至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現象;而集中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因此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採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3、世界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項指標共同構成的,可以分為原始型、傳統型、現代型三種類型。
4、圖中曲線①表示出生率,曲線②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傳統型,C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現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相關特點。

5、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生產力,在人口模式的轉變過程中,首先出現下降變化的是死亡率。
6、全球增長模式從總體來看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從局部看,發達國家以及中國等少數發展中國家已經進入現代型型,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仍然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
§2 人口的空間變化
1、人口遷移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可以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
2、國際人口遷移總體特點是以集團性、大批量的移民為主。①19世紀以前主要遷往新發現的大陸,如由歐洲遷往美洲、大洋洲,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②二戰後的人口遷移主要特點是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遷移方向主要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遷出區是拉丁美洲,主要遷入區有歐洲、北美和西亞、北非地區。
3、我國人口遷移分為兩個階段:①20世紀80年代以前,為了開發邊疆,主要以政策性遷移為主。②20世紀80年代以後,主要特點表現為人口遷移規模增大,頻率加快,遷移方向主要為由農村向城市,由內陸向沿海。
4、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意義:①調節人口空間分布;②調節人才餘缺;③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經濟差距。
5、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個人動機和需求等,從總體上看,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往往是經濟因素。
§3 人口的合理容量
1、①環境人口容量:是環境承載力最重要的指標,表示一個地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個地區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二者均具有不確定性性。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資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資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是既要提高生活質量,又要保持好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對於不同國家和地區來說,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措施是不同的,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將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而發達國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追求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力。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1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1、城市形態分為組團狀(重慶)、團塊狀(北京、成都、合肥、華盛頓)、放射狀(延安)、條帶狀(蘭州、洛陽、西寧、宜昌)等。
2、影響城市形態的因素有自然條件(地形、河流等)和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經濟、文化、歷史等)。如:平原地區的城市形態多為團塊狀,山區和丘陵區的城市形態則多為組團狀。
3、城市中最常見的功能區主要是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各功能區之間沒有明顯界線;各功能區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規模和類型的城市,其功能區構成不同。
4、住宅區: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級與低級住宅區呈背向發展。
5、商業區: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費者;分布以市場最優或交通最優為原則;多位於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角路口;大多呈點狀或條狀。
6、工業區:專業化程度較高,相互之間協作性強;不斷向外緣移動;分布於交通便利地區(靠近公路、鐵路、河流等)
7、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經濟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遠近)、各類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
8、圖中A表示工業,B表示住宅,C表示商業,由市中心向外緣遞變最快的是商業,①-③中適合發展住宅區的是②,適合發展工業區的是③,適合發展商業區的是①。

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包括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10、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必須兼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協調好相互的位置關系,以減少污染;設置必要的防護帶;必要的衛星城建設等等。
§2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1、城市等級越高,其服務種類越多,服務級別越高,服務范圍越大。城市服務范圍通常不固定,沒有明顯界線。一般城市服務范圍包括城市本身、周圍的小城鎮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省會城市服務范圍覆蓋周圍各縣乃至全省;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服務范圍則可擴展至全國。
2、城市規模和等級與其地理位置相關,位於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有利於城市等級的提高。
3、合理布局城市的原則:①高等級城市數量少,低等級城市數量多;②低等級城市分布於高等級城市周圍;③高等級城市相互距離較遠,低等級城市相互距離較近;④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高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包含低等級城市服務范圍)
§3 城市化
1、人口向城鎮集聚、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標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數量、城市用地規模和面積等,其中最重要的標準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
2、促進城市化發展的原因主要包括:農村(推力):人口過剩(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頻繁嚴重、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城市(拉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交通便利。
3、發達國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發展速度慢,已經進入城市化的後期成熟階段,多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從而出現眾多的衛星城。
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發展速度快,已經進入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多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造成城市規模和面積不斷擴大。
5、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環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也可以破壞環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電磁輻射污染等)和生態破壞問題(如生物多樣性減少),另外還可以產生交通及居住條件差、失業和就業問題突出、社會秩序混亂、內城衰落等現象。
6、人類解決城市化問題(建造生態城市)的主要對策:
①發展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環境污染。
②使城市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建立良性循環:例如:
? A.城市化發展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 B.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城市新區和建設衛星城
? C.合理規劃城市,處理好城市各功能區的關系
? D.提高綠化
? E.其他措施:合理進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強社會秩序管理、合理調整產業結構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 農業的區位選擇
1、影響農業的區位條件:
自然因素:地形、氣候、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交通、市場、勞動力、機械(工業基礎)、政策、
科技、歷史原因(生產習慣)
2、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是合理利用農業土地。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是在不斷變化的,自然條件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條件更容易發生變化。
3、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①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商品穀物農業。②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③種植業、畜牧業兼備的農業地域類型:混合農業。
§2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混合農業是同時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的農業地域類型,如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墨累-達令盆地就是一個以小麥種植和牧羊為主的混合農業區。主要特點:①自身可形成一個良性生態系統;②時間利用效率高;③對市場的適應性強。
2、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亞洲季風區(東亞、南亞、東南亞),以種植水稻為主,基本特徵:①屬於勞力密集型農業;②以小農經營為主(以家庭為生產單位);③單位面積產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較低;④機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低(日本除外);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資,治理水旱災害)。
3、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均以家庭經營為主),另外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也有分布(以國營為主)。商品穀物農業是一種以小麥和玉米為主要種植作物、典型的商品農業。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特點:①生產規模大;②機械化水平高,③商品率率高。
§3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大牧場放牧業屬於畜牧業,主要分布在以牧牛為主的美國、阿根廷,以牧羊為主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大牧場放牧業的主要特點:①面向市場(商品率高);②生產規模大;③專業化程度高。
2、乳畜業屬於畜牧業,主要以奶牛為生產對象,生產牛奶及其相關製品。乳畜業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經濟發達地區。因為乳畜業產品不耐貯藏、運輸不便,其布局必須緊鄰消費市場,因此多布局於大城市的市郊地區。乳畜業的主要特點:①面向城市市場;②商品化;③集約化。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 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1、影響工業的區位條件:①自然條件:土地(地形;租金)、水源。②社會經濟條件:市場、交通、勞動力、原料、動力、政策、科技、農業基礎
2、從經濟效益角度考慮:①甘蔗或甜菜製糖、水產品加工、水果罐頭製造等屬於原料導向型工業;②食品、瓶裝飲料製造(啤酒、汽水)、傢具製造、印刷、石化等屬於市場導向型工業;③有色金屬冶煉(鋁、銅、鎳、錫……)屬於動力導向型工業;④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被服廠等屬於勞動力導向型工業;⑤衛星、飛機、集成電路、精密儀表等屬於技術導向型工業。
3、從環境效益角度考慮,高技術產品、食品等企業對環境十分敏感,應以優質環境為主導區位因素。①造成空氣污染的工業,應設置在居民區常年盛行風的下風地帶、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與季風方向垂直的郊外;②造成水體污染的工業,污水排放口遠離河流上游;③造成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工業,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4、在國家政策、企業決策者的理念及心理因素等社會因素影響下出現的現象:①我國80年代以前在內地建大型工業基地,在西部一些非紡織原料產區、消費密集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建設一批紡織工業中心;②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沿海地區經濟迅猛發展;③為縮小東西部經濟差異,大力推動內地工業發展;④近些年許多台港澳同胞、海外華人華僑在我國的投資。
5、現代工業發展中,①由於科技(冷藏保鮮技術)和交通的發展,原料地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加強;②重要樞紐及干線對工業仍具有較大吸引力,但部分發達國家由於交通的完善,工業布局已不再將交通列為主要區位因素;③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對工業的影響越來越突出;④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
§2 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聯系類型:①工序上的工業聯系,即不同工業間存在著產品、原料的供應關系;②空間利用上的工業聯系,即不存在生產工序聯系的工業企業,因為需要共用各種基礎設施、服務設施以及廉價勞力等因素影響,也可以布局在同一區域內,例如:我國許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③信息聯系等。
2、工業地域的形成: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工業集聚可以是自發形成,也可以是規劃形成。
3、工業集聚的作用:①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②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取得規模效益;④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4、發育程度高的工業地域,例如:鋼鐵工業區(鞍山)、石油化學工業區(大慶)、汽車工業區(十堰)以及機械製造工業區等,它們的特點主要包括:①協作企業多,工業聯系復雜;②生產規模大,佔地面積廣。
5、發育程度低的工業地域,例如食品工業等(麵粉廠、糕點廠、糖果廠)等,它們的特點主要包括:①主要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農產品,發展初級加工業;②工廠少,工業聯系簡單;③生產規模較小,佔地面積小。
6、要求分散布局的工業,主要以交通和通信為聯系基礎,在發達國家比較常見,容易形成跨國公司。比較常見的分散工業主要有產品「輕薄短小而且價格昂貴」的高科技產業(如電子工業)、結構復雜而且零部件繁多的復雜產品生產企業(如汽車工業)。
§3 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
1、德國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工業區(五大湖工業區)、中國遼中南工業區等都屬於傳統工業區,它們的主要特徵:(1)建立在豐富的煤炭、鐵礦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近;(2)以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為主;(3)以大型企業為核心。
2、傳統工業區當前發展狀況:(1) 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2)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衰落,急需改造。
3、德國魯爾工業區:(1)主要區位條件:①豐富的煤炭資源(鐵礦較少,需由法國和瑞典進口);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交通;④廣闊的市場。(2)衰落原因:①生產結構過於單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鋼鐵過剩;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3)整治措施:①調整產業結構;②發展第三產業;③調整工業布局;④完善交通網路;⑤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4、新工業區基本特徵:(1)時間新:出現於二戰後;(2)地區新:形成於無傳統工業基礎的鄉村地區;(3)形式新:以中小型企業為主;(4)部門新:以出口型輕工業或高科技電子工業為主。新工業區主要包括兩種類型:(1)以新興工業即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工業區,如美國矽谷、德國慕尼黑、日本九州島、英國蘇格蘭地區、俄羅斯新西伯利亞。(2)以出口型輕工業為主的出口型工業區,如義大利薩索洛、普拉托。
5、義大利工業小區模式: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有比較穩固的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基本特點:①以中小企業為主;②以輕工業為主;③集中了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④生產高度專業化;⑤企業分布於小城市甚至農村,實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產過程分散。
6、美國矽谷電子工業區:(1)主導區位:科技、環境、交通。(2)主要優勢: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②氣候宜人;③高等院校集中,科技發達,人才集中;④便捷的交通;⑤穩定的市場(美國國防部的軍事定貨);⑥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3)主要特點:①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②增長速度較傳統工業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③研究開發費用在銷售額中所佔比例高;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1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1、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①鐵路:最重要的方式,運量大,適合長途運輸;②公路:運用最廣泛,最機動靈活,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適合短途運輸;③水路:運量大,成本低,速度慢;④航空:速度快,運量小,運費高;⑤管道: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運量大,連續性強。
2、現代交通發展趨勢:高速化、大型化、專業化。
3、主要點狀交通設施:港口、車站、航空港;
主要線狀交通設施:鐵路、公路、航道航線
4、影響交通運輸網布局的因素:①自然條件: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②社會經濟條件:經濟水平、技術條件、社會因素。
§2 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
1、聚落空間形態往往沿交通干線擴展,使交通干線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主軸,例如:株洲、築波;交通線的興衰(運輸方式的變化、公路改線、河運航道的延伸和改變)會引起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例如:嘉興。
2、山區地勢起伏大,交通線路稀少單一,商業網點密度小;平原地勢起伏小,交通線路密集多樣,商業網點密度大。
3、城市商業中心、商業小區的布局主要有兩種情況:①以交通為最優原則,靠近交通線(城區幹道及道路交叉口、市區環路邊緣、高速公路沿線等);②以市場為最優原則,靠近城市幾何中心、住宅區。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1、人地關系演變:
崇拜自然(原始時期)→改造自然(農業時期)→征服自然(工業時期)→人地和諧(即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協調)(現在)
2、人類不斷通過生產活動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人類不斷通過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和能量;人類對待環境的態度和行為,會得到環境不同的響應(環境的反饋作用)。
3、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會造成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等問題;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會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
4、環境問題主要分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從其分布來看,①城市以環境污染為主,鄉村以生態破壞為主;②發達國家以環境污染為主,發展中國家,由於承受人口和發展的雙重壓力,而且發達國家將許多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均較嚴重。
5、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略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即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
6、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其中生態可持續是基礎,經濟可持續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是目的。
7、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2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1、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原因主要是:①人口基數大,每年凈增人口多,人口素質相對較低;②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和破壞嚴重,資源相對短缺;③各種環境問題不斷加劇。
2、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途徑是發展循環經濟,其基本原則是:資源輸入減量化、資源再利用、廢棄物再生資源化。
3、實現循環經濟的關鍵:工業實行清潔生產,農業發展生態農業,日常生活中注意適度消費。

H. 電是什麼東西

電是一種自然現象,指電荷運動所帶來的現象。自然界的閃電就是電的一種現象。電是像電子和質子這樣的亞原子粒子之間產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種屬性。它是自然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之一。電子運動現象有兩種:我們把缺少電子的原子說為帶正電荷,有多餘電子的原子說為帶負電荷。

電荷:某些亞原子粒子的內涵性質。這性質決定了它們彼此之間的電磁作用。帶電荷的物質會被外電磁場影響,同時,也會產生電磁場。

電流:帶電粒子的定向移動,通常以安培為度量單位。

電場:由電荷產生的一種影響。附近的其它電荷會因這影響而感受到電場力。

電勢:單位電荷在靜電場的某一位置所擁有的電勢能,通常以伏特為度量單位。

電磁作用:電磁場與靜止或運動中的電荷之間的一種基本相互作用。





(8)達令電路擴展閱讀:

電的發現和應用極大的節省了人類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使人類的力量長上了翅膀,使人類的信息觸角不斷延伸。電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兩方面:能量的獲取轉化和傳輸,電子信息技術的基礎。電的發現可以說是人類歷史的革命,由它產生的動能每天都在源源不斷的釋放,人對電的需求誇張的說其作用不亞於人類世界的氧氣,如果沒有電,人類的文明還會在黑暗中探索。

I.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現代型:三低(發達國家)、傳統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特徵: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①氣候:氣候溫暖濕潤②地形:平坦開闊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條件好
社會經濟因素:①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④機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勵扶持
4、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圍欄放牧,劃區輪牧③開辟水源,種植飼料④改善交通條件
4、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動力(能源)工農業基礎
4.1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1、經濟效益
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記憶]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2、社會效益[了解]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國防的需要:
個人偏好的影響:工業慣性的影響:
3、環境效益[理解+記憶]
讀課本《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分析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應如何選擇?分析過程:某工廠--污染類型--如何治理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理解記憶]
1.工業聯系
(1)投入--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製造。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也屬於這種聯系方式,如生產流水線。
(2)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並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如某些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不同工業企

3)信息聯系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 有利於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② 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4.3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理解記憶]
1、主要分布: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徵[記憶]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
⑵以大型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讀課本圖)
1.發展的區位特點[記憶]
(1)豐富的煤炭資源(2)離鐵礦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廣闊的市場
2.衰落的主要原因[記憶]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
(1)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鋼鐵過剩(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5)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記憶]凡世界區域的傳統工業都可借鑒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
A、調整工業結構 (擴大單個廠礦的生產規模,新建或引入技術水平高的中小型企業)
B、調整工業布局 (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鋼鐵工業向沿海轉移)
C、發展第三產業 (發展科技和教育、工業旅遊、金融服務業)
D、優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於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遊、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這類型的城市或區域轉型出路:可以借鑒德國魯爾區的整治措施,一般的規律:(1)優化產業結構,(2)立足本地區位優勢,培育優勢產業 (3)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旅遊業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布[理解記憶]
1、 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2、 主要分布:在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
四、義大利新興工業區(讀課本圖)
1.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記憶]
① 大批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當地條件;
② 20世紀70年代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漲價是發展的國際條件;

國內條件
發達的信貸體系
④ 義大利高度開放的經濟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比較穩固的 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3、溫州工業可以借鑒的地方:(1)企業間相互交流與協作(2)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3)提高生產和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
五、美國「矽谷」(讀課本圖)-- 微電子工業為主導[理解記憶]
1.特點
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 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 產品:研發費用高;
(3) 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 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記憶]
(1)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舊金山東南部
(2)氣候宜人。這里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
(4)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航空港)。
(5)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美國國防部)
世界區域內的高科技產業的區位因素:(1)地理位置(2)環境因素(3)交通因素
(4)科技人才因素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理解記憶]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路化、國際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三、[理解記憶]
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條件和地質條件)2、社會因素(人口和城市)
3、經濟因素(主導因素和決定性因素)4、技術因素(作保障)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為例(1、合理布局交通網,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2、盡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築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託。
四、重要的交通運輸網[記憶]
1、鐵路網(文科要求)
五橫:
京包-包蘭 隴海-蘭新線
滬杭-浙贛-湘黔-貴昆 濱洲-濱 南昆
七縱
京滬 京九 京哈 京廣 焦枝-枝柳 寶成-成昆 蘭青-青藏
2、修建鐵路的意義作用:
政治戰略意義--(1)有利於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2)有利於鞏固國防安全。
經濟意義--(1)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2)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沿線經濟發展。(3)完善交通鐵路網
四、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狀況:(1)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網(2)以自行車代步出行(3)禁止大貨車進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車實行單雙日行駛制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6.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一、人地關系的歷史回顧:[記憶]
時期
人類思想
人地關系
采獵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協調
農業社會
利用自然
對抗性增強,環境受到破壞
工業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關系全面不協調
新技術革命
人類謀求協調發展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直面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的產生 [理解記憶]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的表現:[記憶](1)資源短缺(2)生態破壞(3)環境污染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大類。
3、環境問題的分布:[記憶]
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三、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的防治:[理解記憶]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從總體上,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2、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課本圖)
(2)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6、2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1、必然性:[記憶]
1)大的人口壓力 2)資源短缺 3)深刻的環境危機
2、途徑--循環經濟是重要途徑。[記憶]
循環經濟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為手段,以提高生態效益為核心,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1)循環經濟在工業中的表現形式是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製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2)循環經濟在農業中主要表現為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協調一致的軌道。它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形成經濟上和生態上的良性發展。留民營村是「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所採取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3、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1、控制人口規模:減輕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協調人口發展與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2、轉變發展模式
① 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產量和提高消費水平為目的。後果:使人類的社會生產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形成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使人類陷人嚴重的資源、環境危機。
② 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強調環境承載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礦藏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改變傳統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徵的發展模式,通過引人市場機制,平衡需求與供給的矛盾,以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壓力和資源消耗。
3、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綠色食品市場應採取什麼措施前景才會更廣闊?:(1)加強對綠色食品的宣傳和扶持(2)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降低產品價格(3)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健康觀念、消費觀念,促進綠色食品的發展

J. 請教各位高手,達令頓復合電路的工作原理

串聯型穩壓電源的工作原理在輸入電壓存在波動時,輸出電壓保持恆定的裝置,利用穩壓二極體兩端電壓不變的原理,使輸出電壓保持不變,並用多級三極體組成達令頓復合電路,組成放大器提高穩壓精度。

閱讀全文

與達令電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立聖傢具 瀏覽:73
松下售後安裝電話 瀏覽:16
國家電網編制是什麼意思 瀏覽:777
木質辦公傢具有哪些 瀏覽:206
邯鄲別克4s店售後維修電話 瀏覽:88
家電質量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688
讀書郎平板維修點 瀏覽:496
昆明華為4s售後維修點 瀏覽:478
興義空調維修電話 瀏覽:945
怎麼自己動手維修電動車充電器 瀏覽:769
現澆頂怎麼做防水 瀏覽:834
棉花被怎麼翻新處理 瀏覽:343
網路機頂盒維修教程視頻 瀏覽:648
電路圖及原理 瀏覽:59
數字集成電路設計流程 瀏覽:826
維修換排氣筒多少時間 瀏覽:803
hp售後維修中心 瀏覽:309
傢具不露木紋是什麼原因 瀏覽:536
豪特熱水器售後 瀏覽:210
什麼叫土豪的傢具 瀏覽: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