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器電路 > 中國集成電路發展

中國集成電路發展

發布時間:2022-07-09 09:53:50

① 簡述大數據與存儲器間的關系簡述中國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歷程。(答案要多點)

摘要 親,您好!大數據和存儲看似是兩個不相關的名詞。但是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大數據和存儲技術和有了聯系。大數據想要保留肯定離不開數據存儲,就算存放在資料庫,也離不開存儲技術。大數據存儲是將這些數據集持久化到計算機中。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大數據存儲技術。

② 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分析資料

集成電路產業信息產業的核心之一,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十三五」以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快速增長、龍頭企業涌現、但產業的整理競爭力有待提升。「十四五」時期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將如何發展,本文將從發展重點、發展目標兩大方面進行分析。

1、「十三五」發展回顧

——國內市場快速增長、貿易逆差擴大

集成電路產業信息產業的核心之一,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十三五」以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快速增長,2020年,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8848億元,平均增長率達到20%,為同期全球產業增速的3倍。但同時,我國集成電路的進出口貿易逆差總體擴大,2020年達2334.4億美元。

——各省市發展目標匯總

此外,全國各省市也圍繞集成電路產業的產業規模、龍頭企業數量等內容,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目標:

—— 更多行業相關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③ 集成電路發展方向

我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的雖起步較晚,但經過近20年的飛速發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已經在全球集成電路市場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10-2019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整體呈增長趨勢,從2010年的1440.15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7562.3億元,這主要受物聯網、智能汽車高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製造、新一代移動通信等下游市場需求驅動。
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繼續保持2位數增長,2020年1-9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5905.8億元,同比增長16.9%。其中,設計業同比增長24.1%,銷售額2634.2億元,仍是三業增速最快的產業,占總體行業的比重為44.60%;製造業同比增長18.2%,銷售額為1560.6億元,佔比為26.42%;封裝測試業同比增長6.5%,銷售額1711億元,佔比為28.97%。

④ 集成電路技術現狀

這其實建築還是非常不錯的,因為這個集成電路的技術的話,在相關的一個概念裡面都是可以達到的一個效果,所以說這個機床電路也是在技術方面有一個相關突破口。

⑤ 中國集成電路發展的出路在哪裡

世界上的其它地方都曾出現過好幾次IC市場慘淡的局面,但在中國20多年來一直都沒有出現,所以IC市場的中心正在不斷從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向中國轉移,IC的生產中心也在不斷地從其他國家或地區轉移到中國。去年(2004年)台灣的8寸晶圓生產廠宣布在廣東珠海市落戶,以及台聯電和台積電IC生產廠商在國內蘇州、上海投資辦廠,一下子把中國的IC產業推向了世界高峰。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IC生產廠家的產品或相同型號的IC幾乎在中國都可以找得到,中國IC市場的份額已經佔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並且這個分量還在繼續增長,因為中國是一個產品加工能力最強和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作為一個IC的使用者,我對中國IC產業的發展感到很欣慰,也感到嘆息。欣慰的是IC產業在國內的蓬勃發展必然會帶動中國電子工業及其他產業的蓬勃發展,並且我們的IC產量和產值很快就可以趕上日本、歐洲和美國。IC的發源地在美國,二十多年前傳入歐洲和日本,十年前又傳入台灣,現在又傳到了中國大陸。在IC產生技術方面,日本用了26年才趕上美國,而台灣只用了十年多一點時間就趕上了美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根據統計,2000年以來中國的IC產業每年都有30%以上的速度增長,因此可以估計,用不了十年,中國的IC產業就可以趕上美國。嚴格來說早在二十年前,國外的IC生產技術就已經傳入中國,但中國一直沒有把握住機會,因此我們不能不嘆息。八十年代末,中國就開始從日本大量引進IC生產技術,當時國內的最大IC廠家742廠(華晶集團)就是在那時候從日本東芝公司引進IC生產技術的,同時向東芝引進IC生產技術的還有韓國三星。現在可以檢討一下中國二十幾年來IC產業的發展是個什麼樣子,我們可以用信息產業部(以前叫電子工業部或四機部)一位領導的真心話來概括:我們二十多年來用於引進IC(彩電用)生產的錢,光利息用來買IC都用不完。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IC產業發展這么令人感嘆?很多不知情的人都把責任歸於日本沒有真心向中國人傳授技術,那麼爾後中國從歐洲引進的IC生產技術又怎麼樣呢?上海非利蒲半導體廠、上海貝嶺半導體、還有深圳的賽意法半導體公司等等,當時引進技術的時候技術水平也應該是很先進的了吧,但為什麼也發展不起來?中國沒有IC用戶嗎?中國IC市場的容量每年都有上百億元的增長,把它攤到任何一個IC企業,這個企業都會被掌死。就良心而論,如果我們不是當年從日本引進了彩電生產技術,中國的電子工業不會像今天發展得這么快。如果拿今天的三星與中國任何一個企業相比,就會知道中國的IC企業到底輸在哪裡?我認為,中國的IC產業不是人們所認為的是輸在生產技術上,因為三星公司也是與中國華晶公司同時引進日本的IC生產技術,並且目前在三星公司工作的很多高級技術人員也是中國人,因此我們只能認為,中國IC產業的失敗,是輸在管理和體制上。先天不足,後天營養不良,是中國IC產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是一個計劃經濟色彩很濃的國家,雖然是改革開放了,但一些大的技術引進項目,還需要國家政府部門進行立項、審批和撥款,而目前國內大多數的企業還都是國營企業,國營企業在爭取技術引進項目的時候一般都會弄虛作假。這些企業為了爭取得到國家技術引進項目,可以說是不擇一切手段,其中在寫可行性報告的時候,首先是把技術引進的必要性寫得天花亂墜,然後把經濟效益也寫得非常可觀,最後把投資寫得非常節省,只有國外同類項目的三分之一,目的就是要先拿到項目,資金不足,等上馬以後再繼續向國家申請,反正生米已經將要煮成飯,國家不可能不給。因此,技術引進項目在一開始就是先天不足,經常是一邊引進技術設備一邊修改方案,最後把資金用完了,還不能正常生產,更談不上日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了。如:華晶半導體廠(742廠),IC產生技術引進項目在進行到第一期工程後,因資金不足就基本停止了下來,但為了向政府部門報喜,表示項目超前完成任務,提前出產品,不得不向東芝公司買進IC半成品進行封裝,然後打上自己的品牌,一個自力更生,獨立生產的IC產品就這樣誕生了。但直到今天,華晶半導體廠當年的雄偉目標一直都沒有實現過。思想保守,不重視技術引進,企業缺乏活力,是國內IC生產廠家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政府領導的眼裡,引進IC產生技術和設備,IC產品就可以像麵包師烤麵包一樣,等著麵包出爐了,殊不知IC產品最關鍵的技術還在前頭,就是產品技術開發。搞過電路設計的工程師都會清楚,開發一個電子產品,比較復雜一些的一般都需要一年甚至兩年的時間,而開發一個IC產品需要的時間還要更長,因為IC樣片試制出來後還要作電路試驗,還需要整機廠的配合。況且以前搞IC設計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用膠帶貼圖),特別是搞模擬電路IC設計,對設計師的技術水平(經驗)要求更高。光有IC產生技術和設備,還需找米下鍋,而IC產品設計,在國內IC產生技術剛引進的時候還是個空白,對IC產品設計人才的培養最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並且當年連師傅都沒有到哪裡去培養。因此引進成熟的IC技術產品是解決IC產生廠當時等米下鍋的唯一出路,但是在自力更生,自主開發等思想的指導下,只好讓IC技術開發人員加班加點,重復別人的勞動,讓IC生產設備耐心地等待著新產品的誕生,和靜靜地等待著衰老。因為,IC產品技術引進多麼丟中國人的臉。而在此同時,韓國三星卻每年花幾億美金來進行技術引進,然後用同樣的生產設備進行IC生產,並把產品源源不斷地賣到中國,每年幾十億元的錢也源源不斷從中國人的手中流入別人的腰包。你看多可惜,中國就這樣失去了一次IC發展的好機會。今天三星半導體公司的產品樣樣均有,這些產品完全都是他們自己設計的嗎?我看不是,我相信大部分產品都是靠引進技術進行生產的;連日本人賣給中國人的生產設備也是通過引進,然後改造再賣給中國。而在國人看來引進設備還可以,但引進技術就是恥辱,中國人能把衛星發射上天,為什麼就不能開發IC。20世紀末IC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個人電腦發明以後,IC生產技術和IC電路開發技術,無論是在效率上或者在性能上,以及在產能上都比前10年最少增長了100倍。英特爾公司在進行80286 CPU電路布圖設計的時候基本上還是用手工貼圖的方法,而到了80386 CPU電路布圖設計的時候才開始採用CAD和EAD技術,正是因為CAD技術的飛速發展才引起今天IC技術的進一步飛速發展。今天IC的生產和開發技術越來越集中,並且產能已基本集中在幾個世界級的IC企業手中,而且IC生產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的行業。中國領導已經初步認識到這一點,要想讓現在國內的IC企業(國營企業)直接去追趕國外的IC企業巨頭,已經是不可能了,那樣只能白白地丟失更多的錢。上個世紀將要結束的時候,國家在IC產業方面進行了政策調整,原來只允許國營企業涉及的IC產業,現在反過來鼓勵民營企業進入IC技術領域,並把民營企業的概念延伸到外商在國內投資企業的范圍,這一觀念的改變使得二十多年籠罩在中國IC產業頂上的陰雲,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隨著台灣IC企業向大陸轉移,以及國外IC企業競爭的激烈,和國外留學人員創業的濃厚興趣,在2000年以後的幾年裡,中國從事IC技術的企業一下子猛增了400多家,其中大部份都是海歸人員新辦的IC設計公司,中國IC產業的春天終於到來了。與此同時,在政府提出信息產業要有自己的「心」(CPU)和「腦」(系統軟體)的號召下,一些代表國家頂級IC技術的產品,如:方舟1號、2號;龍芯1號、2號;漢芯等CPU產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短短的兩年裡也陸續在不同場合亮了相,並得到政府部門的嘉獎,同時也給中國政府的官員面子增加了光彩,證明政府的支持是正確和有效的。沒有人懷疑,CPU不是當今IC技術中的皇冠,英特爾公司獨領風騷20多年,靠的就是CPU一枝獨秀。但是CPU與其他IC產品不同,它不但需要硬體支持,更需要軟體來支持,沒有一大幫熱血沸騰的軟體開發隊伍跟進,不斷地開發應用軟體來支持,任何先進的CPU都會變成廢物。對於CPU電路性能的優越性我們暫且不說,但如果我們自己生產的CPU採用的是別人的IP,那麼我們的CPU到底有多少優勢,能與英特公司抗衡嗎?如果我們自己生產的CPU採用的是自己的IP,手中已經掌握大量軟體資源的軟體公司願意跟進嗎?況且開發自己的IP談何容易,如果選用別人的IP,還不是需要乖乖的給別人交一筆知識產權費。世界上曾有多少人,想在CPU行業與英特爾公司爭奪天下,都沒有成功。在英特爾公司剛推出80286的時候,那是個群雄輩出的時代,有西門子、NEC、台灣聯電、IBM等好幾十家公司跟進;到了80386和80486的時代,世界大部分廠家紛紛倒閉,只剩下幾家;再到奔騰CPU的時代,世界CPU的廠家幾乎只剩英特爾公司一家,最後有十幾家CPU公司聯合起來搞一個Power-CPU與英特爾公司的奔騰CPU抗衡也沒成功。那麼中國IC產業的出路在哪裡?實際上這兩年華為、中興等IC開發公司的實際行動已經作了回答,就是要搞那些能與自己產品配套用的IC,或某個新技術領域,別人還沒有進入這個領域的新IC,這樣才可能會成功。不過,現在華為和中興的IC開發公司還是處於自己種菜自己吃的小農經濟經營方式,只不過是省了點趕集買菜的時間和路費,圖了個方便。他們這種小農經濟經營方式,註定他們的IC開發公司規模不可能做得很大。他們如果想把IC開發公司規模做大,必須自己構建一個農場或收購一個農場,把自己培養成一個IC專業戶。當一種主流文化形成以後,一般人只能跟著它走,誰要是想與它作對,必須量力而行,估計一下自己有沒有那麼大的實力,和敢不敢付出那麼高的成本,如:美國的王安電腦就是因為與眾不同,而倒在了IBM電腦的腳下。目前WINDOWS操作系統已經積累了7000多萬行原代碼,雖然它很不盡人意,但誰想准備用新的操作系統取代它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很多人都希望用LINUX來取代它,這種想法過於簡單,在政府的支持下,很多人已經實踐了好幾年,並且在這方面花的錢起碼也有十幾億元,到現在還沒有看得出有成功的希望。中國IC產業的發展絕不會像政府官員宣布的那樣,缺「心」就是搞CPU——要與英特爾對著干,少「腦」就要搞操作系統——要與微軟對著干。如果大家都去搞CPU和操作系統,很多企業都得要完蛋。企業要生存首先是要解決吃飯問題,然後才能求發展,過度地追求高標准,高水平,不先考慮市場的需求和自己的實力,對於一個沒有品牌基礎的新企業來說,死得更快。中國科學院軟體所倪光南院士早在幾年前就指出,中國集成電路的發展方向是搞系統晶元和與之相配的嵌入式系統軟體。目前在世界上系統晶元雖然還沒有形成規模,但嵌入式系統軟體發展非常快,從事嵌入式系統軟體開發的人員也越來越多,這也給將來系統晶元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這里我不願意作為算命先生來推算中國最近誕生的方舟、龍芯、漢芯等產品的命運,但如果沒有政府的繼續支持,可以肯定他們往後的日子非常艱難,但政府鼓勵發展自己的CPU也情有獨鍾,我們無法評論。幾年以前我與華邦公司總裁?元先生(他現在是台灣地區SOC促進會主席)進行交流的時候,他就指出:最近美國十幾家IC公司聯合起來生產POWER-CPU與英特爾公司抗衡,都沒成功,今後幾年誰再去搞CPU,誰將會死得更快。威盛是唯一一家敢與英特較勁的CPU公司,並且它還是一家生產電腦的公司,要不是他自產自消,它可能很早就倒閉了。除非國產的CPU公司也能自產自消,或者政府一直願意眷養著,要麼這些CPU公司也將很快就會倒閉。元先生原來就是搞CPU出身的,他深知CPU河流的深淺,所以他自己創建公司的時候就沒有開發和生產自己的CPU,而是開發計算機圖形處理晶元。華邦公司開發成功的兩塊圖形處理晶元(用於電腦顯示卡和VCD電腦放映卡)在97年前後出盡了風頭,為公司賺足了發展資金。因此,公司在剛上馬的時候產品選型非常重要,要麼還沒等站穩腳跟,產品很可能就要過時和被淘汰。自從晶體管於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集成電路自60年代初期發明以來,半導體製造技術和計算機產業一直都在按摩爾定律(每隔18個月性能翻一翻)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發展,並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數字文明」。在半導體這樣的日新月異的產業領域,對於所有相關企業而言,永遠都會有新機遇和新威脅。不管是擁有什麼樣的業績和規模的企業,都會面臨這樣的業務環境的變化。深知半導體產業戰略意義的地區和國家為了增強半導體技術的競爭力都在不斷投入龐大的資源。同時,半導體產業,技術開發、生產體制和客戶企業等全球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翻開半導體產業發展史,半導體產業首先誕生於美國,然後擴展到歐洲,之後經日本和韓國,發展到台灣和擴展到了中國大陸。展望未來,毋庸置疑的是半導體產業將以驚人的速度在中國出現。所以,產業的發展將沿地區性和全球性兩個方向推進。在半導體產業區域擴展的同時,構成這一產業的企業也經歷了反復的重組和整合,半導體產業構造的進化始終沒有停止過,擁有嶄新業務模式的企業將會不斷登台亮相。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為止,幾乎所有的著名半導體製造商都是獨立進行產品的策劃、設計、生產和銷售。這種業務形式被人們稱為「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s:IDM(集成設備製造商)」。這種業務形式在90年代初很快就被台灣的半導體製造商創造的兩種新業務形式所突破。這兩種新業務形式之一是專門從事半導體生產的「半導體代工廠商(Foundry)」和專門從事半導體設計的「半導體設計廠商(Fabless)」。這是一種新的資源共享模式,它是由IP(知識產權)供應商和SOC設計服務公司來承擔的一種產品設計外包模式。笛卡兒發明的三根直線把歐洲人的思維延伸到無限遠的空間,而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卻把中國人的思維固化在1+1=0的原點上。自從2000年以來,中國突然誕生了400多IC設計公司,這些IC設計公司無一不是從事CPU、DSP、SOC等數字電路器件的技術開發。這些數字電路IC的技術開發需要購買或租用非常昂貴CAD、EAD軟體和IC測試設備,並且這些產品的生產工藝以及介面電路已經標准化,IP授權費用很高,產品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一個IC設計公司光靠一個產品很難養活一個公司,因此,在很短時間內將會有一大批IC設計公司被淘汰出局。奇怪的是,那些具有廣泛應用的模擬器件或IC,卻無人去問津。例如:電源開關管、電源管理IC、音頻放大IC等等。這些模擬半導體器件的技術開發,不需要昂貴的IC開發專用CAD、EAD工具軟體,甚至用手工同樣也可以進行技術開發。因此,模擬半導體器件的利潤相對來說比數字電路IC還要高。例如:筆記本電腦、液晶電視、手機、數碼相機等產品用的電源適配器或充電器的價值,估計每年超過300億元,其中半導體器件的價值就超過100億元;還有CRT電視機、空調等電源使用的半導體器件,總價值將超過300億元。這么大的半導體市場,卻沒有人看見,反而大家都?死盯在CPU、 DSP、SOC等這幾個電腦專用的技術產品上。在他們看來,只有使用昂貴的CAD、EAD工具軟體和IC測試設備,開發出來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才算是高新技術,才能給中國人的臉爭光。難道電腦比人腦還要更聰明嗎?別忘了,每年創收幾百億美金的微軟公司的WINDOWS軟體產品,是用人的腦子開發出來的;每年創收幾十億美金的CAD、EAD集成電路技術開發工具軟體,也是SYNOPSYS、CADENCE和MENTOR等公司的工程師用人的腦子開發出來的。其實數字電路要比模擬電路簡單非常多,因為,數字電路基本上都是由與門、或門、非門等三種基礎電路組成。因此,一些國外的CAD、EAD集成電路技術開發工具軟體提供商,大部分都是把重點放在數字電路技術設計上。模擬電路設計相對來說,要比數字電路困難很多,因為,大部分CAD、EAD工具軟體對模擬電路設計都用不上,大部分模擬電路設計還得靠人的工作經驗積累,這應該是給中國人留下了一個最好的後門——發展IC技術的最好機會。

⑥ 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現狀怎麼樣

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給世界范圍內的製造業帶來深刻影響。這一變革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製造強國形成歷史性交匯,對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機遇。

集成電路是製造產業,尤其是信息技術安全的基礎。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起步晚,存在諸如集成電路設計、製造企業持續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缺失仍然大量依賴進口,與國際先進水平有顯著差異。從國家安全形度來看,只有實現了底層集成電路的國產化,我國的信息安全才能得以有效保證。因此在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中將集成電路放在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首位。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黃金時期的到來,重點企業規模保持快速增長。

在電子行業的眾多新興子行業中,集成電路、北斗產業、感測器、智能家居、LED等有望在本輪升級轉型中脫穎而出。從之前的千億扶持計劃,到近期的中國製造2025,中國半導體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只有抓住這個時間窗口才能重新定義全球市場格局。

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對中國製造的重要意義

集成電路是工業的「糧食」,其技術水平和發展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產業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實現中國製造的重要技術和產業支撐。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加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集成電路產業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地位進一步凸顯,美國更將其視為未來20年從根本上改造製造業的四大技術領域之首。

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既是信息技術產業乃至工業轉型升級的內部動力,也是市場激烈競爭的外部壓力。中國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產業規模達到14萬億元,生產了16.3億部手機、3.5億台計算機、1.4億台彩電,佔全球產量的比重均超過50%,但主要以整機製造為主。由於以集成電路和軟體為核心的價值鏈核心環節缺失,電子信息製造業平均利潤率僅為4.9%,低於工業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還十分弱小,遠不能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家信息安全、國防安全建設。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2176億美元,多年來與石油一起位列最大宗進口商品。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對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2000年《國務院關於印發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發布以來,中國集成電路市場和產業規模都實現了快速增長。市場規模方面,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首次突破萬億級大關,達到10393億元,同比增長13.4%,約佔全球市場份額的
50%。產業規模方面,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3015.4億元,2001-2014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3.8%。

技術實力顯著增強。系統級晶元設計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建成了7條12英寸生產線,本土企業量產工藝最高水平達40納米,28納米工藝實現試生產。集成電路封裝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關鍵裝備和材料實現從無到有,被國內外生產線採用,離子注入機、刻蝕機、濺射靶材等進入8英寸或12英寸生產線。

涌現出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2014年海思半導體已進入全球設計企業前十名的門檻,數據顯示,我國設計企業在2014
年全球前五十設計企業中占據了9個席位。中芯國際為全球第五大晶元製造企業,連續三年保持盈利。長電科技位列全球第六大封裝測試企業,在完成對星科金朋的並購後,有望進入全球前三名。

制約產業發展的問題和瓶頸仍然突出

主要表現在:

一是產業創新要素積累不足。領軍人才匱乏,企業技術和管理團隊不穩定;企業小散弱,500多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收入僅約是美國高通公司的60-70%,全行業研發投入不足英特爾一家公司。產業核心專利少,知識產權布局結構問題突出。

二是內需市場優勢發揮不足。晶元設計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結合不緊密,難以進入整機領域中高端市場。跨國公司間構建垂直一體化的產業生態體系,國內企業只能採取被動跟隨策略。

三是「晶元-軟體-整機-系統-信息服務」產業鏈協同格局尚未形成。晶元設計企業的高端產品大部分在境外製造,沒有與國內集成電路製造企業形成協作發展模式。製造企業量產技術落後國際主流兩代,關鍵裝備、材料基本依賴進口。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已進入深度調整變革期,既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實現趕超提供了難得機遇。從外部挑戰看,國際領先集成電路企業加快先進技術和工藝研發,推進產業鏈整合重組,強化核心環節控制力。不少領域已形成2-3家企業壟斷局面。

從發展機遇看,市場格局加快調整,移動智能終端爆發式增長,成為拉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新動力。產業格局面臨重塑,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業態引發的產業變革剛剛興起,以集成電路和軟體為基礎的產業規則、發展路徑、國際格局尚未最終形成。

集成電路技術演進呈現新趨勢,製造工藝不斷逼近物理極限,新結構、新材料、新器件孕育重大突破。此外,隨著信息消費市場持續升級,4G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繼續保持旺盛活力,預計2015年市場規模將達1.2萬億元,這些都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有利條件。

⑦ 中國晶元產業鏈究竟發展的怎麼樣

目前來說,中國在晶元材料和晶元製造設備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光刻膠,刻膠用於微小圖形的加工,生產工藝復雜,技術壁壘較高。我們要知道電路設計圖首先通過激光寫在光掩模版上,然後光源通過掩模版照射到附有光刻膠的矽片表面,引起曝光區域的光刻膠發生化學效應,再通過顯影技術溶解去除曝光區域或未曝光區域,使掩模版上的電路圖轉移到光刻膠上,最後利用刻蝕技術將圖形轉移到矽片上。

南大光電研發的ArF光刻膠是目前僅次於EUV光刻膠以外難度最高,製程最先進的光刻膠,也是集成電路22nm、14nm乃至10nm製程的關鍵。

基金二期募資於2019年完成,募資2000億,社會撬動比,共8000億。也就是目前中國合計投入14532億,對設備製造、晶元設計和材料領域加大投資。

中國也立下了宏偉目標,明確提出在2020年之前,90-32nm設備國產化率達到50%,2025年之前,20-14nm設備國產化率達到30%,而國產晶元自給率要在2020年達到40%,2025年達到70%。

⑧ 中國晶元產業前景到底怎麼樣為什麼呢

在這個信息和數據的時代,晶元技術已經成為現代工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晶元對於我們來說,不僅是產業,更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畢竟小到手機、汽車,都離不開晶元這顆“堅強的心”。事實上,我們發展現代科學技術並不容易。經過廣大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和不懈努力,我們找到了一條中國獨有的科技之路。

從這個角度看,在晶元技術的發展上,我們並沒有美國說的那麼困難。雖然我們無法達到荷蘭ASML公司生產晶元所需要的光刻機的水平,但並非沒有波動,而且據相關新聞報道,我國在28nm光刻機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⑨ 聚焦「兩會」,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出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開始落內地,首批規模從最容初的1000億元提升到1200億元。
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將集成電路放在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首位。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抓新興產業培育」、「到2020年,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大幅提升」等內容。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生物制葯、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集成電路實體經濟第一位,創建「中國製造2025」示範區。

⑩ 求助:中國建國60年,集成電子行業發展歷史

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歷史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誕生於六十年代,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965年-1978年:以計算機和軍工配套為目標,以開發邏輯電路為主要產 品,初步建立集成電路工業基礎及相關設備、儀器、材料的配套條件;
1978年-1990年:主要引進美國二手設備,改善集成電路裝備水平,在「治散治亂」的同時,以消費類整機作為配套重點,較好地解決了彩電集成電路的國產化;
1990年-2000年:以908工程、909工程為重點,以CAD為突破口,抓好科技攻關和北方科研開發基地的建設,為信息產業服務,集成電路行業取得了新的發展。

在信息技術系統中,微電子技術可稱為信息技術的核心。它的發展進程體現了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
從微電子技術看,自從1948年晶體管被發明以後,1958年第一塊集成電路問世,引發了一場微電子革命,微電子技術使得越來越復雜的電子系統可以集成在一小塊矽片上,使電子設備和系統的微型化、低能耗成為可能。集成電路從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逐步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並實現了平均每18個月集成電路晶元上集成的電子器件數翻一番,而價格卻保持不變甚至下降,這就帶動了以集成電路為基礎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創造了信息技術產品性能不斷提高,而價格不斷下降的奇跡。
從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看,
從19世紀上半葉莫爾斯發明電報至20世紀下半葉初第一部程式控制交換機的誕生和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的應用,使通信技術開始向數字化發展。衛星通信、稱動通信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更是開拓了通信手段,進一步擴展了通信技術的應用領域。
而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笨重的龐大的、高電能耗的計算機問世以後,隨著集成電路和軟體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存儲容量和能力不斷提高,其功能也從單一的計算功能發展成能處理數字、語言、圖象等多種信息,其應用的領域也覆蓋了社會各個方面

閱讀全文

與中國集成電路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慶有哪些家電市場 瀏覽:53
維修服務如何納稅 瀏覽:696
阜陽美的微波爐維修電話 瀏覽:460
傢具攝影論壇 瀏覽:707
傢具都是哪個品牌的 瀏覽:968
東方萬泉維修電話 瀏覽:405
防水膠帶使用多少年 瀏覽:354
機械裝配跟設備維修哪個有前途 瀏覽:536
遼陽屋頂防水卷材多少錢 瀏覽:538
特斯拉車的年維修費高嗎 瀏覽:537
空調打不開機維修視頻 瀏覽:972
索尼耳機盒子保修 瀏覽:524
paiter剃須刀售後電話 瀏覽:974
汽車維修費報銷標准 瀏覽:741
加氟算在保修期內嗎 瀏覽:338
泥瓦施工時如何防水 瀏覽:553
白城市美的熱水器售後 瀏覽:534
百年靈手錶保修期內保修范圍 瀏覽:492
飢荒巨人國哪些傢具不會燃燒 瀏覽:907
防水塗料和水泥的配比是多少 瀏覽: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