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沖出月亮島有幾集月亮島的勞工逃出去了嗎在第幾集逃出去的
《沖出月亮島》
第35集劇情
劉墨楊率眾勞工成功沖出月亮島
劉墨楊看著滿地鬼子的屍體對眾兄弟說他們已經順利地完成了第一步,但現在鬼子一定還監視著勞工通道,所以扮成鬼子的兄弟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露出破綻。他又交給杜春來一個任務,等這邊控制了五金工場後由他帶人去解救女同胞。
順利進入工作區域的勞工們開始分頭行動,杜春來去救女同胞,電路工程師和爆破手為摧毀毒氣制劑開始爭分奪秒。電路工程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地下倉庫的電動閘門的控制路線改變,成功地打開閘門和爆破手一起進入地下倉庫,兩人驚訝地發現這里原來竟是鬼子的秘密彈葯庫。
女工場那邊守衛將大門從外反鎖了,靜候渡邊仁的命令,女工們發現了異常在裡面拚命拍門請求放他們出去。杜春來率人輕易地解決了女工場的守衛。
渡邊仁覺得監區實在是平靜得不正常,他讓永田給監區打電話,但電話已經無法接通,渡邊仁猜測越獄者已經佔領了整個監區,馬上命令野田執行備用方案,對工區進行圍攻。劉墨楊發現鬼子比想像中更早行動,他暗道糟糕,吩咐上校一定要守住門口,他去看看爆破手他們的進度如何。
渡邊仁算準勞工手裡彈葯不多,命令等他們子彈打光了就全部沖進監區,格殺勿論。勞工們也是抵死支撐著,等待援軍的到來。
電路工程師和爆破手兩人將彈葯中的火葯撒滿整個地下倉庫,現在只需一根火柴即可完成任務,但爆破手發現火柴掉了,電路工程師發現了電路箱,他知道這是唯一的辦法,他必須犧牲自己,於是他讓爆破手去鬼子身上找火柴,爆破手一離開工程師就把倉庫的門封上了,然後用電引爆炸葯,自己也在爆炸中喪命。
島外的八路軍開始對月亮島發起佯攻,渡邊仁十萬火急地向鳥尾將軍請求增援,鳥尾卻說五分鍾之前他們的主力部隊受到猛烈進攻,十三旅團根本沒有能力去支援月亮島,說完就掛了電話。
為了拖延時間,爭取援軍的到來,沒有彈葯的劉墨楊只得甩起了白旗假裝投降,要和野田談判,野田假意承諾不殺他們讓所有人交出武器出來,當勞工來到操場上,野田吩咐子彈上膛,殺得一個不留。此時邱天華他們已經在島上的監區周圍監視,看到日軍的動作立馬開槍營救。
李茂山看見永田就沖上去開打,場面陷入了混戰中。下水道中老嚴和小村正隆也槍戰正酣。李茂山生生咬死了害死自己妻子和孩子的永田,大仇得報的他也死在了野田的刀下。身手敏捷的老嚴也擊斃了小村正隆。邱天華率射日團成員闖進渡邊仁辦公室,渡邊仁自殺而死。劉墨楊一直追著逃跑的野田,兩人在林子里決一死戰,野田欲報瞎眼之仇,而劉墨楊則把壓抑已久的仇恨全都發泄在野田身上,他一刀又一刀砍向野田要為所有被他所殺的中國人報仇,最後關頭野田拉響了手榴彈要和大家同歸於盡,看到炸彈在眼前炸響蘇靜肝腸寸斷,待塵埃落定劉墨楊居然逃過一劫,經過生死考驗的戀人喜極相擁而泣,劉墨楊祖傳的戒指也終於如願戴到了心愛的人的手上。
⑵ 單片機製作的紅外遙控器,波形絕對正確,方向正確,使用發光管測試也正確的。實際發射信號不對求指導。
看你圖是模擬圖,你說的波形是對的,是模擬的波形對吧,與實際發射信號是有差別的。如果只是模擬就對了。
如果是做實物,用實物發射信號,用模擬測試的波形只能參考,並不等於實際波形就是對的。
最好在實物板上,用真的示波器測試波形是對的,才是對的。
還有,用PNP反相驅動輸出,這樣,發射管發出的波形與P0.0輸出的波形是反相的,這個問題考慮了嗎?
⑶ 彈簧是怎樣工作的
彈簧歷史
像大多數其他的基本機制,金屬彈簧存在已久的青銅時代。即使是金屬,木材被用作一個靈活的弓箭和軍事彈射器的結構構件。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確的鍾表,使得精密彈簧第一次成為必然。十四世紀看到了發展的革命性天文導航的精確的時鍾。世界的探索和征服歐洲殖民大國繼續提供動力的鍾表匠「科學與藝術。火器的另一個領域,推動彈簧開發。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來臨之際,提出了要大,准確,廉價的彈簧。鑒於鍾表匠'彈簧往往手工製造,彈簧大規模生產材質為琴鋼線或者類似的材料。先進的製造方法,使的彈簧是無處不在的。計算機控制線和板料折彎機允許自定義彈簧的加工,顯然這是一種專用機械。彈簧只是個蓄能器,它有儲存能量的功能,但不能慢慢地把能量釋[1]
彈力測試
注意問題
編輯
由於受產品結構限制,多股簧一般具有強度高、性能好的特點。要求其材料在彈簧強度和韌性上對最終性能予以保證。多股簧在加工過程中,應注意的是:1、支承圈根據產品要求可選用冷並和熱並兩種方法。採用熱並方式不允許將簧加熱至打火花或發白,硅錳鋼溫度不得高於850℃。支承圈與有效圈應有效接觸,間隙不得超過圈間公稱間隙的10%。2、多股簧特性可由調整導程決定,繞制時索距可進行必要調整。擰距可取3~14倍鋼絲直徑,但一般取8~13倍為佳。其簧力還與自由高度、並端圈、外徑及鋼絲性能等有密切關系,可通過調整其中某項或幾項予以改變。3、不帶支承圈的彈簧和鋼絲直徑過細的彈簧不應焊接簧頭,但端頭鋼索不應有明顯的鬆散,應去毛刺。凡需焊接頭部的多股簧,其焊接部位長度應小於3 倍索徑(最長不大於10毫米)。加熱長度應小於一圈,焊後應打磨平滑,氣焊時焊接部位應進行局部低溫退火。4、彈簧表面處理一般進行磷化處理即可,也可進行其它處理。凡要進行鍍層為鋅與鎘時,電鍍後應進行除氫處理,除氫後抽3%(不少於3件)復試立定處理,復試中不得有斷裂。彈簧應清除表面臟物、鹽痕、氧化皮,方法可採用吹砂或汽油清洗的辦法,但不能採用酸洗。5、重要彈簧緊壓時間為24小時,普通彈簧為6小時或連續壓縮3~5次,每次保持3~5秒。緊壓時彈簧與芯軸的間隙以芯軸直徑的10%為宜,間隙過小則難於操作,間隙過大則易使彈簧發生彎曲變形。緊壓時若其中一件彈簧折斷,則其餘應重新處理。
⑷ 一個關於槍的問題
機槍是不可能達到這樣的射速的,你說的是 金屬風暴武器發射系統(簡稱金屬風暴)。
澳大利亞的金屬風暴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邁克·奧德威爾(或邁克·奧德懷爾,音譯)發明的
「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的核心特徵是在單個槍管內串聯放置多個彈頭,通過電子擊發連續不斷的將彈丸從槍管內「推」出來。在此基礎上,將數個乃至更多的槍管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個緊湊、完整的武器系統。因此,「金屬風暴」系統在理論上可無限擴充,從而形成更驚人的彈葯發射量,射速也就更加迅猛。目前,36管的「金屬風暴」試驗系統就已經超過了每分鍾100萬發!而傳統武器中射速最快的加特林式機關炮射速也不過6000發/分。 射速只是理論數據,只不過是測得一定時間內的發射數算出分鍾的發射數
這里有圖片和視頻介紹http://war.news.163.com/07/1017/15/3R12F8NQ00011232.html
採用「金屬風暴」技術的武器,沒有任何活動的零件,沒有單獨的彈夾,不需要裝彈和排彈,也不需要退殼裝置。「金屬風暴」在工作時,唯一的動作就是射出彈丸,一切控制完全依靠電子電路。
當槍管中第一發彈丸被擊發時,同一管中的後續彈丸會在電路的控制下被鎖死,防止在高溫高壓下因失控而發射。隨後,電路將第二發彈丸「解鎖」並擊發,後續彈丸則繼續保持被鎖狀態。然後依次重復這個過程,使槍管中的全部彈丸按順序發射完畢。
「空倉掛機」 自動武器發射完彈倉內最後一發彈葯後,槍機被機件掛在後方不復進,主要作用有三:1、顯示彈葯已竭,2、彈膛散熱,3、為重新裝彈後快速上膛做准備(不用重新拉動機柄)
⑸ 現代兵器的資料(要段)
坦克是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堅固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它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主要用於與敵方
一種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為一體的新式武器。於是,英國於1915年開始研製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產,並參與了1916年9月15日的對德作戰。這種稱為遊民I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建造了十幾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
空降兵的主戰武器。
過去,人們習慣上按照坦克的重量將坦克分為重、中、輕三類,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現代坦克重三、四倍,達188噸,車長9米,高3.66米,寬3.67米,正面裝甲厚達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溝,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礙,並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員。坦克上裝有150毫米火炮和兩挺機槍。輕型坦克只有10-20噸,多為水陸兩用坦克,裝有85毫米口徑的火炮,主要是用於空降或陸戰隊使用。60年代以後,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習慣上把在戰場
上執行主要作戰任務的坦克統稱為主戰坦克。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是助年代以後研製的俄國的T—80、美國的MIAI、德國的豹11、英國的挑戰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細式等。這些坦克的戰斗全重一般為40-60噸,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時,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時,載有3-4名乘員。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125毫米口徑火炮,直射距離一般在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鍾6-9發,彈葯基數為39-60發。
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是現代坦克戰鬥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坦克的觀瞄系統、火炮威力和彈葯的威力。現代坦克一般採用先進的計算機、紅外、微光、夜視、熱成像等設備對目標進行觀察、瞄準和射擊。坦克炮可以發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彈等多種類型的炮彈,還可發射炮射導彈。不同類型的穿甲彈對目標的破壞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離上能夠穿透400毫米厚的裝甲,在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裝甲,破甲厚度可達700毫米。除具有較大的破壞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對固定目標射擊可達80%,1500米行進間對活動目標射擊能達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生動制導炮彈,命中精度還會大大提高。不難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導彈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優於導彈,所以各國主戰坦克仍以火炮為主要攻擊武器。
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統、坦克推進系統、坦克防護系統、坦克通信設備、坦克電氣設備及其它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
總體結構
現代坦克大多是傳統車體與單個旋轉炮塔的組合體。按主要部件的安裝部位,通常劃分為操縱、戰斗、動力-傳動和行動4個部分。
操縱部分(駕駛室)通常位於坦克前部,內有操縱機構、檢測儀表、駕駛椅等;戰斗部分(戰斗室)位於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車內空間,內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統、通信設備、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和乘員座椅,炮塔上裝有高射機槍、拋射式煙幕裝置等;動力傳動部分(動力室)通常位於坦克後部,內有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傳動裝置及其控制機構、進排氣百葉窗等;行動部分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下方,有履帶推進裝置和懸掛裝置等。
在總體布置上,大多數坦克是是駕駛室在前,戰斗室居中,動力-傳動室在車體後部且發動機縱置。有的坦克將發動機橫置,有的坦克將動力-傳動裝置布置在車體前部。
坦克乘員多為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裝彈、駕駛等任務。有些坦克採用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這樣就不需要裝填手,通常為3名乘員。
武器系統 主武器多採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徑的高壓滑膛炮。炮彈基數一般為40~50發,主要彈種有尾翼穩定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脫殼穿甲彈採用高密度的鎢合金或貧鈾合金彈芯,初速達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擊距離內,可擊穿500餘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多用途彈對鋼質裝甲的破甲深度可達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備殺傷爆破彈功能。各種炮彈多採用帶鋼底托的半可燃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動裝彈機,有的坦克炮可發射反坦克導彈(也稱炮射導彈)。
輔助武器多採用7.62毫米並列機槍、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機槍,有的裝有榴彈發射器。
現代坦克普遍裝備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系統,包括數字式火控計算機及各種感測器、炮長和車長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微光夜視儀或熱像儀、火炮雙向穩定器和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和炮長控制裝置等。火控計算機用微處理機作中心處理裝置;測距儀多用摻釹釔鋁石榴石或釹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感測器可自動輸入多種信息,供計算火炮瞄準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長主瞄準鏡多為可晝夜測距、瞄準的組合體裝置,並配有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主瞄準鏡一般為周視潛望式。
現代新型主戰坦克,火炮俯仰范圍-6°~+20°,火炮和炮塔為電液或全電式驅動,炮塔最大回轉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擊反應時間6~12秒,首發命中率65%~90%。
推進系統
多採用廢氣渦輪增壓、中冷、多種燃料發動機,有的採用了電子控制技術,M1和T-80坦克安裝了燃氣輪機。發動機功率多為883~1103千瓦,轉速2300~2600轉/分,單位體積功率達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時。
傳動裝置多採用電液操縱、靜液轉向的雙功率流動液行星式,將動液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靜液或動靜液轉向機構、減速制動器等部件綜合成一體,功率密度有的高達811千瓦/米。T-72、T-80坦克傳動裝置,採用了兩個與側傳動器相組合的機械行星式變速箱。
坦克行動裝置多採用帶液壓減震器的扭桿式懸掛裝置,有托帶輪的小直徑負重輪式和銷耳掛膠的橡膠金屬履帶式履帶推進裝置。90式和「挑戰者」等坦克採用了液氣式或液氣-扭桿混合式懸掛裝置。
坦克單位功率多為20千瓦/噸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時,越野速度30~5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約30°越壕寬2.7~3.15米,過垂直牆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數坦克裝有導航裝置和隨車攜帶有可拆卸的潛渡裝置。
防護系統
車體和炮塔前部多採用金屬與非金屬復合裝甲,車體兩側掛裝屏蔽裝甲,有的坦克在鋼裝甲表面掛裝了反應裝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彈能力,特別是防破甲彈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禦垂直穿甲能力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彈丸攻擊。
為撲滅車內火災和防止破甲彈穿透裝甲後引起車內油氣混合氣爆炸,車內多裝有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為減輕核、化學、生物武器的殺傷破壞,車內安裝有三防裝置,有的在乘員室的裝甲內表面附設有削減中子流貫穿的防護襯層。此外,還配有煙幕裝置及其它偽裝器材和光電對抗設備,並採取進一步降低車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彈葯,設置隔艙等措施,使坦克的綜合防護能力顯著提高。
通信設備
一般裝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調頻電台和一套坦克車內通話器,車外有用於步坦聯絡的通話盒,指揮坦克通常裝備兩部電台。現代坦克電台多採用集成電路,帶有保密機、抗干擾裝置和微處理機控制器,最大通信距離可達25~35千米。
電氣設備
電源採用低壓直流供電體制,多裝有一台功率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發電機和4~10塊容量達300~600安培小時的蓄電池,T-72坦克採用了直流的起動-發電兩用電機。坦克各控制系統引入了大量電氣、電子部件,有的用電裝置採用了自動程序控制,並開始形成一個信息傳輸、功率控制、數據處理和故障自檢的多路傳輸的統一控制體系。
分類
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戰斗全重和火炮口徑分為輕、中、重型。通常輕型坦克重10~20噸,火炮口徑不超過85毫米,主要用於偵察、警戒,也可用於特定條件下作戰。中型坦克重20~4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05毫米,用於遂行裝甲兵的主要作戰任務。重型坦克重40~6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22 毫米,主要用於支援中型坦克戰斗。英國曾一度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裝甲較厚,機動性能較差,用於伴隨步兵作戰。巡洋坦克裝甲較薄,機動性能較強,用於機動作戰。
6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現在,主戰坦克已經取代了傳統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是現代裝甲兵的主要戰斗兵器,用於完成多種作戰任務。特種坦克是裝有特殊設備、擔負專門任務的坦克,如偵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陸坦克、噴火坦克等,多為輕型坦克。
簡史
乘車戰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早在夏代就有了從狩獵用的田車演變而來的馬拉戰車。但坦克的誕生,則是近代戰爭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
問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1916年生產了Ⅰ型坦克(圖2),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49輛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一戰期間,英、法和德國共製造了近萬輛坦克,主要有:英Ⅳ型、A型,法「聖沙蒙」、「雷諾」FT-17(圖3),德A7Ⅴ坦克等。其中,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數量最多(3000多輛),性能較好,裝有單個旋轉炮塔和彈性懸掛裝置,戰後曾為其它國家所仿效。
這些早期坦克,結構形式多樣,有固定的頂置炮塔或側置炮座,也有旋轉式炮塔或無炮塔結構,裝有37~75毫米口徑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數挺機槍,或僅裝機槍。坦克轉向,有的靠離合器和制動器系統,有的靠與兩條履帶分別聯動的輔助變速箱或電動機,有的由兩套發動機變速箱組分別驅動兩條履帶,靠變換兩履帶速比轉向。坦克戰斗全重7~28噸,單位功率2.6~4.8千瓦/噸,最大行程35~64千米,裝甲厚度5~30毫米。
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生產設備簡陋,坦克性能較低,其火力主要用於殲滅有生力量,裝甲只能防禦槍彈和炮彈破片,沒有無線電通信設備和光學觀察瞄準儀器,行駛顛簸、速度緩慢,機械故障頻繁,乘員工作條件惡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於引導步兵完成戰術突破,不能向縱深擴張戰果。但坦克的問世,開始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期,對軍隊作戰行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發展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坦克戰術與技術發展思想的探索和實驗時期,各國研製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輕型、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在結構上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輕型坦克、水陸兩用超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和「十字軍」巡洋坦克,法「雷諾」R-35輕型、「索瑪」S-35中型坦克,蘇Т-26輕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輕型、Ⅳ中型坦克等。
這些坦克與早期的坦克相比,戰術技術性能有了明顯提高。戰斗全重9~28噸,單位功率5.1~13.2千瓦/噸,最大速度20~43千米/時,最大裝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炮彈初速610~850米/秒,發射穿甲彈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鋼裝甲;有的坦克為增強支援火力,安裝了75或76毫米口徑的短身管榴彈炮,直至發展將小口徑加農炮、中口徑榴彈炮和數挺機槍集於一車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開始採用望遠式和潛望式光學觀察瞄準儀器、炮塔電力或液力驅動裝置和坦克電台,出現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推進系統多採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機,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轉向離合器或簡單差速器式轉向機構和平衡式懸掛裝置。反坦克炮出現後,一些國家為增強坦克的裝甲防護,設計了傾斜布置的裝甲,並按照各部位中彈的概率分配裝甲厚度。
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生產了約30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戰初期,法西斯德國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曾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在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與坦克作戰,已成為坦克的首要任務。
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對抗,促進了中型、重型坦克技術的迅速發展,坦克的結構形式趨於成熟,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全面提高。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蘇T-34中型(圖4)、IS-2重型坦克,德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M4中型坦克,英 「邱吉爾」步兵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97式中型坦克等。這些坦克普遍採用安裝一門火炮的單個旋轉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分別為57~85和88~122毫米,炮彈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彈種是尖頭或鈍頭穿甲彈、榴彈,並出現了次口徑穿甲彈和空心裝葯破甲彈,射距 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約150毫米;裝有與火炮並列的機槍,並多裝有高射機槍和前機槍;普遍安裝了晝用光學觀察瞄準儀器和坦克電台、坦克車內通話器,有的坦克採用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發動機多為257~515千瓦的汽油機,蘇聯採用了坦克專用高速柴油機;開始採用雙功率流傳動裝置和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為提高車體和炮塔的抗彈能力,改進了外形,增大了裝甲傾角(裝甲板與垂直面夾角),炮塔和車體分別採取裝甲鋼整體鑄造和軋制裝甲鋼板焊接結構,車首上裝甲厚度多為45~100毫米,有的達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達185毫米;車內有手提式滅火器,車外裝有拋射式煙幕裝置或煙幕筒。坦克戰斗全重 27~55噸(德國後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達69.4噸),單位功率6.4~15千瓦/噸,最大速度25~64千米/時,最大行程 100~300千米。
輕型坦克僅在戰爭的初期有所發展,主要作為應急裝備和在特種戰斗條件下使用。
戰爭後半期,蘇、德雙方都利用坦克底盤生產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實質上是無旋轉炮塔的坦克),與相同底盤的坦克比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結構較簡單,適於大量生產,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機動受限制,僅用於伴隨坦克作戰,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經受了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戰斗考驗,成為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
戰後發展
戰後至50年代,蘇、美、英、法等國借鑒大戰使用坦克的經驗,設計製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蘇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 -76水陸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輕型坦克;英「百人隊長」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輕型坦克等。
這一時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戰斗全重36~65噸,火炮口徑分別為90~105和120~122毫米,車首上裝甲厚度76~127毫米,傾角55~60 度,鑄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裝甲厚度110~200毫米,發動機功率382~596千瓦,單位功率為9~13千瓦/噸,最大速度34~50千米/時,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備了旋轉穩定式超速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開始採用火炮雙向穩定器、紅外夜視儀、合像式或體視式光學測距儀、機械模擬式彈道計算機、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和潛渡裝置。
輕型坦克重14~23.5噸,乘員3~4人,火炮口徑為75或76毫米,炮塔裝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發動機功率176~368千瓦,單位功率12.6~16千瓦/噸,最大速度44~65千米/時,最大行程260~350千米。 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噴水式推進裝置,最大航行速度為10.2千米/時。AMX-13坦克採用了結構新穎的「搖擺式」炮塔,首次安裝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炮塔上加裝有反坦克導彈發射架,可發射4枚反坦克導彈。
現代坦克
60年代出現的一批戰斗坦克,火力和綜合防護能力達到或超過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克服了重型坦克機動性能差的弱點,從而停止了傳統意義的重型坦克的發展,形成一種具有現代特徵的戰斗坦克,即主戰坦克。主要有:美M60A1、蘇T-62、英「酋長」、法AMX-30、聯邦德國「豹」Ⅰ、瑞典Strv103B(簡稱「S」)坦克(圖5)等。
這些主戰坦克,戰斗全重36~54噸,火炮口徑105~120毫米,發動機功率427~610千瓦,單位功率 9~15.4千瓦/噸,最大速度48~6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00千米。主要技術特徵是:普遍採用了脫殼穿甲彈、空心裝葯破甲彈和碎甲彈,火炮雙向穩定器、光學測距儀、紅外夜視夜瞄儀器,大功率柴油機或多種燃料發動機、雙功率流傳動裝置、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三防裝置和潛渡裝置;降低了車高,改善了防彈外形;有的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T-62坦克開始採用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炮彈;「酋長」坦克為了控制車高,駕駛員呈半仰卧狀態操縱車輛;「S」坦克去掉了傳統的旋轉炮塔,火炮與車體剛性固定,並採用自動裝彈機和自動拋殼機,以及柴油機與燃氣輪機組合的動力裝置和可以調節車高、車姿的液氣式懸掛裝置。
各國發展的主戰坦克,都優先增強火力,但在處理機動和防護性能的關繫上,反映了設計思想的差異。如法AMX-30坦克偏重於提高機動性能;英「酋長」坦克偏重於提高防護性能;而蘇、美等國的坦克,則同時相應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這一時期新出現的輕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裝有口徑為152毫米的短身管兩用炮,可發射普通炮彈和「橡樹棍」反坦克導彈,採用鋁合金裝甲車體,戰斗全重16噸,能空投、空運和利用折疊式圍帳浮渡。
現狀
70年代以來,現代光學、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成就,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坦克的設計和製造,使坦克的總體性能有了顯著提高,更加適應現代戰爭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戰坦克有:蘇T-72、T-80、德國「豹」Ⅱ、美M1A2,英「挑戰者」2型,法AMX「勒克萊爾」,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韓國88式、巴西「奧索里奧」、義大利「公羊」、印度「阿瓊」。這些坦克仍優先增強火力,同時較均衡地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70年代以來的主戰坦克,其火力性能、機動性能、防護性能雖有顯著提高,但重量和車寬已接近鐵路運輸和橋梁承載的允許極限,且受地形條件限制大,使之對工程、技術、後勤保障的依賴性增大。由於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結構日趨復雜,成本和保障費用也大幅度提高。為了更好地發揮坦克的戰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製中越來越重視採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設計,努力控制坦克重量,並提高整車的可靠性、有效性、維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些局部戰爭大量使用坦克的戰例和許多國家的軍事演習表明,坦克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於50年代後期開始生產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並投產了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70年代以來研製和生產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戰坦克。88式坦克戰斗全重 38噸,安裝有口徑為105毫米的線膛炮,火炮雙向穩定器、火控計算機、激光測距和晝夜合一觀瞄裝置組成的新型火控系統,滅火抑爆裝置,三防和潛渡裝置及新型電台,採用了復合裝甲和功率為537千瓦的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單位功率14.1千瓦/噸,最大速度55千米/時,最大行程500千米。
展望
坦克仍然是未來地面作戰的重要突擊兵器,許多國家正依據各自的作戰思想,積極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發展21世紀初使用的新型主戰坦克。坦克的總體結構可能有突破性的變化,出現如外置火炮式、無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徑有進一步增大趨勢,火控系統將更加先進、完善;動力傳動裝置的功率密度將進一步提高;各種主動與被動防護技術、光電對抗技術以及戰場信息自動管理技術,將逐步在坦克上推廣應用。各國在研製中,十分重視減輕坦克重量,減小形體尺寸,控制費用增長。可以預料,新型主戰坦克的摧毀力、生存力和適應性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⑹ 冷案電視劇里用的筆記本電腦是什麼牌子
松下 TOUGHBOOK CF-314 三防筆記本
⑺ 我要《終結者2》的全部資料 導演主演 DVD 還有影評
片 名: 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譯 名: 終結者2 | 魔鬼終結者2 | 未來戰士2 | 終結者2:末日審判
導 演: (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
主 演: (阿諾德·施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 (琳達·漢密爾頓 Linda Hamilton) (愛德華·弗朗 Edward Furlong) (羅伯特·帕特里克 Robert Patrick) (厄爾·波恩 Earl Boen) (喬·默頓 Joe Morton)
上 映: 1991年07月01日 美國 更多地區
地 區: 法國 美國 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 白: 英語 西班牙語
評 分: 本站評分..8.8/10 ( 86票 ) 詳細
IMDb評分8.3/10 ( 128339票 ) 詳細
顏 色: 彩色
聲 音: CDS Dolby SR
時 長: 137 min / USA:152 min (director's cut) / USA:154
類 型: 動作 冒險 科幻 驚秫
分 級: 義大利:T 加拿大:PA 加拿大:A 加拿大:AA 加拿大:18 芬蘭:K-18 美國:R 冰島:16 阿根廷:16 澳大利亞:M 加拿大:13+ 加拿大:18A 加拿大:18A 智利:14 芬蘭:K-16 法國:-12 德國:16 愛爾蘭:15 以色列:PG 日本:R-15 荷蘭:16 挪威:15 挪威:18 秘魯:14 新加坡:NC-16 新加坡:PG 西班牙:18 德國:12
劇情介紹:
著名電影雜志《電影周刊》在評選20世紀最值得收藏的一部電影時,此片以最高票數位居第一。而這部電影居然是一部早在11年前就拍攝完畢的科幻片,這在電腦特效技術已經相當完善的2000年可謂一大新聞。但這部電影的冠軍地位決非浪得虛名,這與它所表現出的強烈的美國式個人英雄主義風格和出色的電影平衡性和完美特效是分不開的。
20世紀末的1997年7月3日,人類研製的全球高級計算機控制系統「天網」全面失控,大批的機器人有了自己的意志,將人類視為假想敵人,並發射核彈到地球的各個角落,殺死了幾十億人。餘下來的人類在一個叫約翰·康納(John Connor)的人領導下,團結在一起,用有限的資源和武器與強大精良的機器人周旋作戰,並逐步扭轉了戰局。機器人為了挽回敗局,於2029年派出了機器人殺手T-800回到1984年去殺死約翰·康納的母親康納·莎拉(Connor Sarah),那時的約翰·康納還沒有出生。而約翰·康納得知後亦派出人類戰士同回1984年去保護自己的母親。一番惡斗之後T-800被擊敗,不甘失敗的機器人復又派出更為先進的液態金屬人T-1000回到1997年核屠殺之前去直接殺死只有13歲的小約翰,而約翰本人也派出經過改良成為人類助手的T-800去保護童年的自己。在經歷了與T-1000危險緊張的追殺之後,約翰與莎拉終於相信了T-800不再是13年前那個狠辣無情的機器殺手,為了改變人類的命運,約翰、莎拉和「終結者」找到了天網系統的研究者,塞伯公司的技術總監莫爾斯戴森,並銷毀了一切有關天網的資料,並在隨後的戰斗中終於徹底銷毀了T-1000。為了最終毀滅一切晶元,T-800做出了犧牲自己的選擇,自沉鋼水之中毀滅。本片在首映後的次年獲1992年度第64屆奧斯卡四項大獎:最佳音效、最佳視覺特效、最佳錄音和最佳化裝。
憑心而論,這部電影的劇情並不十分復雜和曲折,甚至僅用幾句話也能說個大概,這種機器人消滅人類的題材也不算太新鮮了,但就是這簡單的劇情,卻呈現給了我們無比震撼的視聽享受,本片的導演和編劇是好萊塢鬼才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他的父親是電氣工程師而母親是畫家,這似乎造就了他生來具有的藝術天才和領導才能。在本片中,卡梅隆運用一種略帶冷酷卻不陰暗的畫面風格來敘述故事,從一開頭的T-800出場再到酒館搶衣服的一段精彩鏡頭即向人們昭示了機器人的強大力量和完美,唯一與上一集不同的是這個T-800隻傷人而不殺人,從另一個角度也為它曾被約翰·康納改造過留下了伏筆。即是如此,T-800的出手動作亦酷到了極點,簡單而又有效,能與最短的時間內讓人失去反抗能力。而它搶得一身黑皮衣之後與酒館老闆的一番交涉也向人們預示著本片的風格中有冷幽默成分,這與第一集的恐怖冷酷風格也有了較大的區別。本片的畫面略微帶一種類似金屬色的藍色,可能要從感官聯想上讓人們不要忘了這是在說關於機器人的故事吧!
而T-1000這個全新角色的出現則絕對可稱本集的一大亮點,與早先的T-800一樣,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冷血殺手,除了執行殺約翰這一個命令之外,其它的一切事情在它看來全都是障礙,完全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予以毀滅,而它隨心所欲的變形能力與人類相比不啻於老鷹和小雞的對比,它的手可以變成鋒利的剛刀,尖刺,身體則能變成它接觸過的任何一個人,而被它模仿的對象則必然被殺死。在它與T-800的數次交手中,後者從未佔到過半點便宜,到了影片的最後更是被T-1000打得支離破碎,不得不靠僅有的一點備用電能才僥幸把T-1000打入鋼水中,自己也投水自毀。
T2的成功,除了導演之外,還與施瓦辛格和帕特里克的精彩演繹是絕對分不開的。做為一個機器人,人們當然是努力將它們創造成最完美的形象,無論是長像,個頭,還是身材等等,而施瓦辛格那完美的體魄和硬朗的外形當然是T-800的不二人選,他在電影中的表現並不只是一個光知道賣弄肌肉的大塊頭,正相反,施瓦辛格的表演准確到位,傳神精彩,將一個不懂多少人類感情卻又逐漸了解了人性的機器人刻畫得入木三分。而帕特里克飾演的T-1000液態金屬人,絕對給每個看過T2的人留下了難以忘記的印象,這個機器人和T-800迥然不同,他說話不多,但傳神的肢體語言卻令人望而生畏;他殺人如踩螞蟻,卻又和一般意義上的殺手還有根本性的區別,因為它殺人的時候經常都是一擊致命,從不浪費無用的動作,也不會過多的賣弄身手,這個如橡皮泥一樣能變形的機器人,實在是給人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扮演小約翰的愛德華·福隆的表演也不錯,基本上把一個內心叛逆卻又不失童心和善良的小男孩演活了。十幾年後,在T3的策劃當中,原本還是由他在扮演約翰,可惜現在的他又吸毒又不務正業,最終被劇組棄用。
琳達·漢密爾頓則將一個剛毅果斷的女強人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後來她還與本片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結婚。
過多的討論T2的劇情和人物似乎已無新意,T2吸引人的地方也決不僅是劇情和人物,而是它完美的平衡性和電影蒙太奇的運用。首先在鏡頭的剪切上沒有大的跳躍,也就不會給人以明顯的情節脫節之感,另外簡潔的台詞也會讓觀眾將主要注意力轉移到了畫面上,增加了故事吸引力,當然,既然是一部科幻題材的動作片,那當然少不了電腦特技的介入,本片的電腦特技鏡頭只佔全片的一小部分,和時下某些特技大片相比有些少的可憐,然而每個特技鏡頭的出現都會令觀眾眼前一亮,正所謂「驚艷」,從開頭的金屬骨架機器人,到T-1000中槍後傷口的自愈,穿越鐵欄門和變形成他人,和頭部中槍一分為二,再到T-800撕下右手皮膚露出金屬骨架,到後來頭部被打露出金屬頭骨和紅外線電子眼睛,都做得十分到位,令人擊節贊賞,即便在十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顧這些電腦特效鏡頭時,也不會覺得過時和落伍,這是她的魅力所在。總之,這是一部真正懂得如何經濟實惠又有效地使用數字特效的電影,為那些單純為特技而特技,濫用電腦特效的燒錢電影敲響了警鍾。當然這與好萊塢特效大師斯坦溫斯頓是離不開的,斯坦大師曾為眾多的著名電影設計和製作特技道具,其中有《AI:人工智慧》、《勇敢者游戲2》、《侏羅幻公園》、《攔截人魔島》、《異形2》等等。有了這位四度奧斯卡最佳化妝大獎得主的加盟,也是本片獲得巨大成功的砝碼之一。
《終結者2:審判日》上映之後,好評如潮,曾被評為是電影史上最好的電影續集,結束了電影續集普遍不如第一集的歷史。該片以不到一億美元的電影預算,獲得了五億一千六百餘萬的票房收入,真正做到了「名利雙收」。
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電影的票房冠軍也數易其主,《終結者2:審判日》的票房排行也從當年的第一名滑到了第四十三名,但值得一提的是,出品年代早於1991年(T2的出品年份)的電影排名在《終結者2:審判日》之前的也只有四部而已,分別是《星球大戰》的2,3集和《人鬼情未了》,更要說上一句的是全球目前電影史的票房冠軍《泰坦尼克號》(Titanic)的導演也正是這位鬼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此片全球收入已達到十八億三千五百萬美元。後來的卡梅隆曾與T2中扮演約翰母親的琳達·漢密爾頓結婚。
T2的成功,也造就了一批相關電影產業的發展,從電腦游戲到文化衫,到旅遊景點,使得T2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成為了一個有生命的奇跡。有關T2的音像製品也是年年出新,從劇場版到特別版,再到白金版,導演剪輯版……,無一例外地成了T2迷們的收藏佳品。T2的成功,代表了典型的美國式文化在全球的推廣、滲透,當然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內心深處的擔憂:人類究竟會不會被自己創造出來的機器人所毀滅?
終結者2/魔鬼終結者2/未來戰士2/終結者2:末日審判演員表-演職員表:
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演員
阿諾德·施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 The Terminator
琳達·漢密爾頓 Linda Hamilton Sarah Connor
愛德華·弗朗 Edward Furlong John Connor
羅伯特·帕特里克 Robert Patrick T-1000
厄爾·波恩 Earl Boen Dr. Silberman
喬·默頓 Joe Morton Miles Dyson
S·伊帕莎·默克爾森 S. Epatha Merkerson Tarissa Dyson
卡斯圖羅·奎拉 Castulo Guerra Enrique Salceda
丹尼·庫克塞 Danny Cooksey Tim
珍妮特·哥德斯滕 Jenette Goldstein Janelle Voight
山德·貝克利 Xander Berkeley Todd Voight
Leslie Hamilton Gearren Twin Sarah
Ken Gibbel Douglas
Robert Winley Cigar-Smoking Biker
Peter Schrum Lloyd (as Pete Schrum)
Shane Wilder Trucker
Michael Edwards Old John Connor
Jared Lounsbery Kid
Casey Chavez Kid
Ennalls Berl Bryant
Don Lake Mossberg
Richard Vidan Weatherby
Tom McDonald Cop
Jim Palmer Jock
Gerard G. Williams Jock
Gwenda Deacon Gwen, Night Nurse
Don Stanton Lewis, Guard
Dan Stanton T-1000 Lewis
Colin Patrick Lynch Attendant
Noel Evangelisti Hospital Guard
Nikki Cox Girl
Lisa Brinegar Girl
DeVaughn Nixon Danny Dyson
Tony Simotes Vault Guard
Diane Rodriguez Jolanda Salceda
Dalton Abbott Infant John Connor
Ron Young Pool Cue Biker
Charles Robert Brown Tattooed Biker
Abl Salaam El Razzac Gibbons
Mike Muscaj Moshier
Van Ling Cyberdyne Tech
Dean Norris SWAT Team Leader
Charles A. Tamburro Police Helicopter Pilot (as Charles Tamburro)
J. Rob Jordan Pickup Truck Driver
Terrence Evans Tanker Truck Driver
Denney Pierce Burly Attendant
Mark Christopher Lawrence Burly Attendant
Pat Kouri SWAT Team Leader
邁克爾·比恩 Michael Biehn Kyle Reese (Ultimate Edition) (scenes deleted)
Na'loni Durden Blythe Dyson (Ultimate Edition) (scenes deleted)
Nancy Fish Roadside Woman (Ultimate Edition) (scenes deleted)
Misty Jo Walker Sarah's Granddaughter (Ultimate Edition) (scenes d
Michael Albanese SWAT officer (uncredited)
Ed Arneson SWAT officer (uncredited)
Bret A. Arnold Future Coda Man (uncredited)
Jim Dahl SWAT officer (uncredited)
Joel Kramer Male Nurse (uncredited)
Anne Merrem Psychiatric (uncredited)
Scott Shaw Cyberdyne Tech (uncredited)
Steven Stear SWAT officer (uncredited)
Randy Walker SWAT officer (uncredited)
小威廉·威舍爾 William Wisher Jr. Galleria Photographer (uncredited)
編劇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小威廉·威舍爾William Wisher Jr.
製片人 Stephanie Austin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Gale Anne Hurd
Mario Kassar
B.J. Rack
原創音樂 Brad Fiedel
改編音樂 攝像師 Adam Greenberg
電影剪輯 Conrad Buff IV
Dody Dorn
馬克·戈德布拉特Mark Goldblatt
Richard A. Harris
協調劇組人員 Mali Finn
造型設計 Joseph C. Nemec III
藝術指導 Joseph P. Lucky
布景師 John M. Dwyer
服裝設計 Marlene Stewart
化妝師 Jeff Dawn
Ed French
Steve LaPorte
Robert L. Stevenson
Peter Tothpal
Stan Winston
Mary Guerrero
John Rosengrant
製片主管 Pamela Easley
Dirk Petersmann
助理導演 Randall Badger
Dustin Bernard
Xochi Blymyer
Kelly Cantley
Frank Davis
Gary Davis
David Fudge
Grant Gilmore
J. Michael Haynie
James Lansbury
Scott Laughlin
Terry Miller
George Parra
Tony Perez
Barry K. Thomas
美術 Craig Baron
Charles Breen
Steve Burg
Steve Callas
Michael Cameron
Vince Catlin
Carole Lee Cole
Gary Diamond
William K. Dolan
Bill 'Kauhane' Hoyt
George Jensen
Duncan Kennedy
Walter P. Martishius
R. Patrick McGee
Carla S. Nemec
Phillip Norwood
Joe Pizzorusso
Charles Stewart
Barton M. Susman
Linda Waxman
Mike Wells
Martin J. Gibbons
Mark A. Mancinelli
音效 Nicholas R. Allen
C.J. Appel
Sandina Bailo-Lape
Sara Bolder
Gloria S. Borders
Christopher Boyes
Scott Chandler
Teresa Eckton
Ken Fischer
Stacey A. Foiles
Clare C. Freeman
Dan Garde
J.R. Grubbs
Samuel H. Hinckley
Tim Holland
Richard Hymns
Vanessa James
Tom Johnson
Hael Kobayashi
Barbara McBane
Marnie Moore
Tom Myers
Larry Oatfield
Philip Olbrantz
Lee Orloff
Diana Pellegrini
Michele Perrone
Susan Popovic
Allan K. Rosen
Kevin Rose-Williams
Gary Rydstrom
Claire Sanfilippo
Susan Sanford
Paige Sartorius
Jim Seymour
Robert Shoup
David Slusser
Dianna Stirpe
Gary Summers
Ewa Sztompke
Dennie Thorpe
Pam Uzzell
Ethan Van der Ryn
Knox White
Marian Wilde
Gwendolyn Yates Whittle
Tim Boyle
John Countryman
Thierry J. Couturier
John Rotondi
特技師 Bob Ahmanson
Brent Baker
Bill Basso
David Beneke
Evan Brainard
Len Burge
Rob Burman
Craig Caton
Richard Davison
Glenn Eisner
Greg Figiel
Scott R. Fisher
Thomas L. Fisher
Bruce Spaulding Fuller
Mark Goldberg
Armando González
Dave Grasso
Roger Hansen
Phillip Hartmann
Beth Hathaway
Adam Jones
Mark Jurinko
Eileen Kastner-Delago
Joseph Kelly
Bob King
Jay King
Terry W. King
Brad Krisko
Richard J. Landon
Mark Lohff
Frank Charles Lutkus III
Shane Mahan
Greg Manion
Karen Mason
Curt Massof
J.C. Matalon
Mark McCreery
Paul Mejias
Hal Miles
Bruce Minkus
Mark Noel
Jeff Periera
Jon Curtis Price
Joe Reader
Dan Rebert
Sean Rodgers
Steve Sanders
Andy Schoneberg
Paul Sciacca
Alan Scott
Shannon Shea
Michael Spatola
Ian Stevenson
David Stinnett
Christopher Swift
Michiko Tagawa
Joseph Patrick Todd
Mike Trcic
Joe Viskocil
Robert E. Watson
N. Brock Winkless IV
Thomas Zell
Greg Aronowitz
Robert Hutchins
Andrew Miller
George Zamora
視覺特效師 Diana Ace
Tony Alderson
Bret Alexander
Scott E. Anderson
Ed Angell
Sean Applegate
Gordon Baker
Randall K. Bean
James Belkin
Jennifer C. Bell
Tom Bertino
John Andrew Berton Jr.
Scott Beverly
Ken Beyer
Beth Block
Barbara Brennan
Stephen Brien
Betzy Bromberg
Kevin Brown
約翰·布魯諾John Bruno
Geoffrey Burdick
Geoff Campbell
Dan Carter
Anthony Chaney
Doug Chiang
Terry Chostner
Richard L. Cohen
Steve Cohen
Susan Adele Colletta
Tim Conrad
Bryan Cooke
James Cook
Michael Cooper
Robert Costa
Gail Currey
Jim Davidson
Mark A.Z. Dippé
George C. Dodge
Miller Drake
Christopher Duddy
John Eaves
Elaine Edford
David Emerson
Eric Enderton
Rachel Falk
Stefen Fangmeier
Don Fergus
Anthony Forzaglia Jr.
Carl N. Frederick
Jonathan French
Dan Frye
Jorge Fuentes
Jack Gallagher
George Gambetta
Paul Gentry
Pete Gerard
Michael Gleason
Joanne Hafner
James Hagedorn
Janet Healy
Phil Heron
Robert Hill
Christian Hogue
Sandy Houston
Lincoln Hu
Leslie Huntley
George H. Joblove
Ed Jones
Kirby Jones
Michael Joyce
Emmet Kane
Michael Karp
Douglas S. Kay
Pam Kaye
Elizabeth Maxwell Keith
Richard Kilroy
Pete Kleinow
Jay Lenci
Jeffrey B. Light
Van Ling
Greg Maloney
David Zen Mansley
Jim Martin
Jim May
Patrick McArdle
Brian McFadden
Roberto McGrath
Bob Micheletti
Carl Miller
W. Peter Miller
Jim Mitchell
Bart Mixon
Bret Mixon
Tony Moffett
Terry Molatore
Jack Mongovan
Doug Moore
Sergio Moreno
Tim Morgan
Jim Morris
Richard Mula
Mary Mullen
Dennis Muren
Michael J. Natkin
George S. Neil
John Nelson
Michael Novotny
Joe Pasquale
Steve Petruzates
Josh Pines
Paula Pirok
Dan Platt
Jeryd Pojawa
Angus Poon
Chuck Ray
Gary Rhodaback
Jay Riddle
Rick Rische
Stuart Robertson
Alice Rosen
Stephen Rosenbaum
Scott Ross
Richard Ruskuski
Alison Savitch
John Schlag
Andrew Schmidt
Leslie Schor
Dennis Schultz
Alex Seiden
Annabella Serra
Mark A. Shelton
Mary Shelton
Marty Shindler
Dwight Shook
Monty Shook
Chuck Shuman
Dennis Skotak
Robert Skotak
Douglas Smythe
Anthony R. Stabley
Joel Steiner
Samantha Stevens
William Stromberg
Ginger Theisen
Joseph Thompson
Tien Truong
David Tucker
Lisa Vaughn
Bruce Vecchitto
Christopher Warren
Gene Warren Jr.
Judith Weaver
Julie J. Webb
Steve 'Spaz' Williams
Tom Williams
Lou Zutavern
Larry Arpin
Nelson Broskey
Kris Brown
Mark Burnett
Wade Howie
Al Magliochetti
Shawn Neely
Daniel Alan Ross
Jeff Varga
特技演員及其他部份參與職員 Gregory J. Barnett
Janet Brady
鮑勃·鮑文Bob Brown
Rocky Capella
Doc D. Charbonneau
Gilbert B. Combs
Jeffrey J. Dashnaw
Gary Davis
Debbie Evans
Billy Hank Hooker
Norman Howell
Tommy J. Huff
Larry Johnson
Peter Kent
Joel Kramer
Lane Leavitt
Billy D. Lucas
Cotton Mather
Bobby Porter
Mike Ryan
David Webster
Glenn R. Wilder
Dick Ziker
Kevin Bonaccorsi
Jack Carpenter
Terry Jackson
Monty Jordan
Mike Justus
Kevin Larson
Johnny Martin
Gavin Alcott
Paul C. Babin
Mike Benson
David L. Butler
Alan Cohen
James M. Cox
Richard Crompton
Bruce DeAragon
Christopher Duddy
David Dunbar
Rick Dungan
Brad Emmons
Don E. FauntLeRoy
Michael A. FauntLeRoy
Todd M. Gavin
Robert Gray
Jason Gunn
Donald L. Hartley
Steve Hastings
Ted H. Hauser
David E. Hengstellar
Tyrone Jackson
Hilary Klym
Frank Krejsa
Dennis J. Laine
Kevin J. Lang
Brian Liberman
Bruce Manning
Pete Martinez
Steven C. McGee
J. Michael Muro
John Nash
Sal Orefice
Darrin Pulford
Rick Rader
Scott M. Robinson
Zade Rosenthal
Joe Rowan
Ryan Russill
Stephen Sfetku
John Smock
Donald Stanford
Michael St. Hilaire
Gary Tandrow
Daniel E. Teaze
Rodney Veto
Scott Warner
Bruce Byall
Thomas Enright
Adam Glick
Mark Gutterud
Steven C. Hodge
Ron Kunecke
Bill-Brady Majors
Randall Robinson
Abra Edelman
Emily Schweber
Paul Garnica
Colin Booth
Carol Dobrovolny
Greg Hall
Bruce R. Hogard
Dawn Y. Line
Pattir Moon
Joseph Berger-Davis
Crystal Dowd
Jane Kass
Kathleen Korth
Mary Nelson-Duerrstein
Clay Rawlins
Caroline Ross
Ron South
Kelly Tartan
Arthur Tostado
Clarinda Wong
Steve Bonner
Gene R. Johnson
Jerry F. Johnson
Pete Johnson
Kenneth Newland
George Grenier
William Hogue
其他職員 Frans J. Afman
Michael Albanese
Caroline Allen
Ed Arneson
Maryellen Aviano
Kim Balser
Timothy A. Burris
Marc Cohen
Anthony Cortés
Chris Cowan
Jim Dahl
Thomas A. Davila
John Davis
Stephen C. Dawson
John 'D.J.' Des Jardin
Tony Didio Jr.
Alexandra Drobac
Antoine Durr
Joe Earley
Ernest D. Farino
Chris Silver Finigan
Robert Foulkes
Marv Freeman
Uzi Gal
Scott Giegler
Joseph Goldstone
Rhonda C. Gunner
Richard E. Hollander
David G. Hudson
Ronald D. Hughes
Peter Kent
Joyce King
Richard Klotz
Andy Kopra
Cindy Lasher
Ross Levinson
Harry Lu
Mary Lamar Mahler
Ed W. Marsh
Gregory L. McMurry
Tara Meaney-Crocitto
Pia Mehr
Anne Merrem
Rhonda Leigh Miller
Jim Morris
John Moy
Mike Muscat
Jeffrey D. Nelson
Steve Newman
Rachel Oberstein
Paul Olsen
Scott Peterson
Julian Michael Philips
Liam Phillips
Michael Pitt
Jane Prosnit
史蒂芬·奎Steven Quale
Trudy Ramirez
Wallace Sarver
Laura Sherman
Eric B. Sindon
Kristine Spindler
Steven Stear
Lisa Ann Stone
Rick Sweeney
Charles A. Tamburro
Michael Viglietta
Randy Walker
John C. Wash
Larry Weiss
Stan Winston
Jack Wood
Dean Wright
Vic Armstrong
Michael Barnes
J. Patrick Kanehann
Lisa Dennis Kennedy
James Marlowe
Bill McCamey
Denyse Rossi
Michael Tamburro
Ray Baghshomali
John Bell
Marc Duprey
Tom Hudson
James Juro
Mike Lanam
Chandra Shah
高清HDTV下載地址,不怕體積大的話就去吧:
http://lib.verycd.com/2007/05/30/0000151965.html
⑻ 逆戰的人都是怎麼知道改建方法的
123鍵切槍,太繁瑣,手指活動范圍大,易於疲勞,導致速度減緩,表現為反應遲緩。尤其是切槍代替上膛,要按兩個鍵。
Q鍵切槍,只能在主武器,副武器, 近身武器中任意兩者之間切換,表現為不方便,按兩次Q以切槍代替上膛,由於單鍵連續用兩次電路或程序在兩次之間有一個延遲過程,所以表現為Q鍵換槍比123慢,且容易出現誤差。按快了有時只會達到一次的效果。
滑輪切槍,一個給力的滑鼠,滑輪的切槍速度會比一個給力的鍵盤123的切槍速度還要快。不少人說滑輪的切槍速度最慢,其實這不是絕對的,一個差到極點的滑鼠,它的滑輪切槍速度是不可想像的,一個好到極點的滑鼠卻讓一個不熟悉滑輪的對滑輪沒有手感的狙擊手來用,它的切槍速度也是不可想像的。
綜上所述,給大家兩種切槍手法的建議。
第一種,Q鍵和1鍵切槍,切刀用滑輪。玩爆破的狙擊手,基本上是剛開始時用刀助跑,或者快結束時,如1v1時,對方已在a區安包,而你還在他老家轉悠,這時你可能會切刀跑,我想在爆破里大部分玩家不會在不確定安全的情況下切刀亂跑吧?呵呵。所以刀基本上不會用在緊急情況下,即使緊急也是在你用手槍完了之後,這時滑輪滑一下也不錯的。兩鍵切槍,避免了電路或程序的延遲,Q,1兩鍵只用一個小拇指即可完成,避免了動用太多手指活動。
第二種,滑輪切槍。無論是購買還是在網吧,我建議選用大中小型號的中型號滑鼠,且不能扁,不能過長,扁的,你握不過來,長的,你抬不起來。滑鼠左右鍵位按擊要明顯聽到聲音,有些滑鼠鍵位太敏感,跟觸屏似的,這種滑鼠逆戰用不了。最好用拇指處有一個凹陷的那種滑鼠,這種滑鼠手感好,網吧一般不會有。其次,用一個好的滑鼠墊,越滑越好,越大越好。最後,你要固定並熟悉你的滑鼠移動速度和狙鏡移動速度,我個人設置是15和12。
逆戰改鍵技巧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這么多,祝大家都能打出好成績,人人當高手。
⑼ OBD故障碼∪1133是什麼意思
P1132
中文定義: 加熱氧感測器不轉換 - 燃油修剪濃混合比(第1排,感測器1)
英文定義: Heated Oxygen Sensor Not Switching - Fuel Trim Rich Mixture (Bank 1, Sensor 1)
范疇: 動力總成系統(製造商自定義)
背景知識: 氧感測器的作用是測定發動機排氣中的氧氣含量,以修正噴油量,從而使發動機獲得最佳空燃比。在OBD故障碼中,你經常會看到第幾排第幾個氧感測器的說法。第1排是指氣缸1所在的那個排,剩下的另外一排為第2排。不管哪一排,第1個感測器總是指上游氧感測器(催化箱之前),第2個感測器總是指下游氧感測器(催化箱之後)。故障原因包括空氣濾清器,蒸發排放(EVAP)系統故障,燃油壓力太高或噴油嘴泄漏,氧感測器或其電路,接頭故障等。
⑽ 電鋸驚魂劇情概述
-馬克·霍夫曼是洛市公安局重案一科警官兼鑒證科高級鑒證師,他的妹妹名叫安吉麗娜·霍夫曼,兄妹情深
-在一次情感糾紛中,安吉麗娜被前男友塞斯·巴克斯特殘忍地割喉致死
-"得益於"現行體制下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塞斯逃過重刑,法院只判其5年牢獄
-霍警官從此借酒消愁,醉生夢死
-洛市公安局重案二科警官埃里克·馬修是個以暴制暴,對嫌犯實行刑訊逼供的火爆警察,他有一子名叫丹尼·馬修,他的搭檔是艾莉遜·凱麗警官
-約翰·克萊默是一位土木工程師,他的妻子吉兒運營一家宗旨為「珍惜生命遠離D品」的戒D診所
-夫妻二人閑暇時在林間小道拍攝浪漫的家庭錄影帶
-拍攝過程中,吉兒與詐騙綁架犯烏比擦肩而過
-阿曼達·楊是一個吸D者,長期濫用D品
-馬修逮捕阿曼達,用暴力逼她認罪且以莫須有的販D等多重罪名將阿曼達拽進大牢。
-傑夫·瑞恩哈特與妻子蓮恩育有一子一女,蓮恩是洛市仁愛天使醫院外科醫師
-8歲的戴倫·瑞恩哈特被醫學院學生蒂莫西·楊撞死。唯一目擊者丹妮卡·斯科特拒絕出庭作證
-由於原告方無法提供足夠的有力證據,法官哈登僅僅判蒂莫西有期徒刑6個月
-痛失愛子後,傑夫和蓮恩感情逐漸破裂。蓮恩工作時毫不顧及病人的感受,私下裡頻繁和情人克里斯幽會,而傑夫則整個身心陷入復仇的深淵中無法自拔。女兒克貝蒂因此缺少應有的關愛
-勞倫斯·哥登是洛市仁愛天使醫院外科高級醫師。他雖醫術高超,卻對病人沒有樹立端正,人性的心態。與妻子愛麗育有一女黛安娜·哥登。醫院的實習生卡爾拉是其地下情人。
-布蘭達和伊萬分別因組織賣Y和J殺少女罪被捕。作為他們的辯護律師,阿爾特·布朗幫助他們減輕刑罰
-瑞克斯多年來屢屢虐待妻子摩根和女兒珍妮
-由於馬修和凱麗的曖昧關系,馬修的妻子提出離婚,法院將丹尼的監護權判給其妻。馬修與丹尼的父子關系也因此嚴重惡化。
-吉兒懷孕了,約翰帶她來到一間倉庫,那裡有一口300年古董鍾,一個嬰兒床以及准備給將來孩子玩的木偶娃娃BILLY
-約翰與吉兒的律師阿爾特合夥開辦"城市再生者"房地產開發集團.該集團的首個開發項目----肉類包裝加工廠以設計者約翰的孩子"吉登"命名
-吸毒者西塞與蓋斯在吉兒的診所打架
-當晚約翰在診所外等著接妻子回家。J女愛迪遜問他要不要女伴
-西塞借口拿衣服持刀搶劫
-吉兒遭西塞撞擊導致流產
-約翰抱著下身流血的妻子沖進仁愛天使醫院,迪波拉負責照看吉兒
-史密斯醫生告知約翰:「孩子沒保住。」
-約翰憤恨地埋怨病床上的吉兒:「人只能靠自己!」
-大病初癒的吉兒領著阿爾特來見失落中的約翰。阿爾特不驚意間碰翻了BILLY娃娃。約翰呵斥他們出去
-哥登醫生確診約翰患有惡性額葉腫瘤
-經此一連串噩耗,約翰驅車欲自盡,掉下懸崖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從此,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決定考驗那些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
-吉兒孤身再次來到約翰的車間。她發現很多西塞的照片和道具設計圖紙。約翰發狂似地搗毀古董鍾,冷酷地責令她離開,兩人遂緣盡
-唐人街,約翰用迷葯綁架西塞,隨後對其進行了首個游戲----「刀片積壓游戲」,西塞拚命掙扎導致刀椅破損,僥幸活命的西塞正要發難卻因用力過猛掉進了鐵絲籠陷阱中。
-約翰反復測試錄音,正式創辦電鋸門
-期間,約翰又綁架多人進行游戲,並在屍體上割成拼圖符號。「拼圖殺人狂」名震全城,人們談鋸色變
-霍夫曼在調查取證過程中產生「假借拼圖殺人狂的手法殺死塞斯」的念頭
-馬修陸續栽贓逼供烏比,愛迪遜,蓋斯,勞拉,澤維爾,喬納斯。此六人先後在朱麗葉監獄服刑
-約翰住進仁愛天使醫院繼續療養
-約翰在醫院結識護工澤普。 澤普覺得約翰是個有趣的人
-塞斯刑滿釋放,霍夫曼著手准備復仇
-約翰搜索信息:保羅多次割腕自殺,曾經犯過縱火罪的馬克裝病在醫院混飯吃,有個叫阿曼達的姑娘屢吸不改
-霍夫曼綁架塞斯,玩「鍾擺巨斧游戲」,塞斯慘死
-警局重案一科警官費斯克通知其上司霍夫曼:「貌似又有一宗拼圖謀殺案。」
-警方根據殺人手法,現場狀態判定塞斯死於拼圖殺人狂之手,凱麗警官負責經辦此案
-霍夫曼命令費斯克跟進並隨時通報凱麗的調查工作
-約翰暗查霍夫曼,了解其內情,將後者的罪證整理留底
-霍夫曼在桌上收到一封神秘信,上寫:「舉頭三尺有神靈」
-約翰在電梯綁架霍夫曼
-約翰對霍夫曼做「雙管獵槍游戲」,並脅迫霍夫曼加入電鋸門,霍夫曼被逼無奈,遂應
-公安部指派大衛·泰普警官和邢警官協助凱麗警官追查拼圖案
-烏比,愛迪遜,蓋斯,勞拉,澤維爾,喬納斯,阿曼達先後出獄
-霍夫曼夥同約翰綁架保羅,玩「鐵網籠游戲」,保羅慘死
-霍夫曼與約翰通過窺視孔觀看保羅游戲,霍夫曼警告約翰:「要當心泰普」
-約翰將哥登的筆式手電筒交給霍夫曼,令他放在下一個游戲現場以轉移警方的注意力
-電鋸門綁架馬克,玩「密碼牆游戲」,馬克慘死。現場留下了哥登的筆式手電筒
-電鋸門綁架問號男及阿曼達,在牆上寫下:「如果把每一個細胞都交予我,你將獲得新生」。游戲後,問號男慘死,阿曼達逃脫
-保羅,馬克,問號男的屍體相繼被發現,泰普和邢根據手電筒上的指紋審訊哥登
-哥登向他的律師布雷特坦白了艷史。
-警方認可了哥登不在場證明,但仍留其一同審問拼圖游戲唯一倖存者阿曼達。
-阿曼達敘述後說道:「他。。幫了我。」
-泰普冷眼緊盯哥登,視他為一號嫌疑犯
-阿曼達從警局返回家中,約翰等在那告訴她:「你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電鋸門綁架老傑夫,將其囚禁於鑽孔機上
-泰普根據游戲錄像中的火警鈴聲和K2K標志查到了錄像拍攝地:斯泰金大街人偶工廠
-泰普和邢獨入虎穴,解救出老傑夫,但泰普被約翰割喉,邢則被約翰的獵槍陷阱殺害,約翰成功逃匿
-阿曼達拜見約翰,經過拜師儀式割脈後正式加入電鋸門
-因擅自貿然行動,泰普被停職審察,戰友犧牲使他大受打擊,但仍堅持獨立查案
-凱麗升為該案主要負責人,並隨時將案件進程報告聯邦調查局斯特拉姆探員和皮瑞茲探員
-泰普雇亞當偷拍哥登的偷情行為
-泰普在哥登家對面一間房內監視哥登
-亞當多次跟拍哥登
-約翰將一包黃色信封交給阿曼達,揭開浴室游戲的序幕
-澤普被慢性毒素要挾,接受錄音下達的任務
-澤普潛入黛安娜的衣櫥
-黛安娜驚醒,哥登將受驚的女兒抱回房間。收到卡爾拉的簡訊
-哥登與愛麗在家門口爭執
-澤普綁架黛安娜和愛麗並安置設備,開始監控浴室
-亞當盯梢哥登到汽車旅館
-哥登進入預定房間與卡爾拉碰頭。此時神秘人鑽進哥登汽車內
-澤普打給旅館房間電話並對哥登說「醫生,我知道你在幹嘛」
-哥登告訴卡爾拉「我們這是個錯誤」隨即離開旅館
-哥登在車庫被亞當閃光燈閃到
-亞當回到家中,被潛伏在那的阿曼達擊暈
-哥登被爬出車門的神秘人擊暈並帶到浴室
-阿曼達將亞當帶到浴室,與約翰一起布置游戲室,約翰注射了一種能鬆弛肌肉,緩和呼吸的葯劑將自己偽裝成屍體,阿曼達關燈離去
-哥登和亞當先後蘇醒。亞當的鑰匙被沖走
-兩人聽完各自錄音。根據「跟隨你的心」找到馬桶水兜里的兩把鋸子。亞當偷偷把偷拍哥登幽會的照片扔進浴缸內
-哥登慢慢意識到自己和亞當已被逮入拼圖游戲中
-亞當在看哥登家人照片時發現一句提示:「想找到X,先閉上眼」。他將哥登妻女被綁的照片藏於水管後
-根據該提示,亞當讓哥登把燈關了,熒光漆在黑暗中顯現出來,哥登在標有X的牆壁中找到香煙,子彈和手機
-哥登責問亞當如何知道要關燈,亞當無奈把照片丟給他,後者情緒因此開始失控
-兩人攜手演出「毒煙假死計」以欺騙攝像頭那頭的澤普,但被中間的約翰用電擊器拆穿西洋鏡
-澤普強迫愛麗在電話中對哥登說:「不要相信亞當」
-不甘於哥登的指責,亞當將其偷情的照片丟出,告知:「你也不是什麼好鳥」
-哥登從那張窗邊的照片里認出護工澤普
-愛麗解開繩索,但仍假裝被綁
-游戲時間到,澤普逼愛麗判哥登失敗,愛麗趁機搶槍
-聽到電話里一片爭斗聲,槍響聲和呼救聲,哥登焦急萬分,被電致昏迷,手機被拋離出手可及距離
-愛麗刺倒澤普,帶女兒逃離
-屋對面的泰普趕到哥登家,與澤普展開槍戰
-澤普抓起錄音帶,瘸著腿開車去往浴室,泰普緊跟其後
-左鄰右舍報警,母女獲得平安,愛麗馬上打剛才那個電話試圖聯絡丈夫,但在多次無人接聽的情況下沒有繼續撥打
-浴室那頭,哥登因夠不到手機焦躁成狂,索性用鋸子鋸斷右腳
-泰普在浴室外的地下通道與澤普搏鬥,不慎被澤普打死
-斷腿哥登爬至槍處,裝上子彈射中亞當,亞當倒地裝死
-澤普進入浴室,剛想槍斃哥登,被亞當用馬桶蓋拍死
-哥登向亞當保證出去找救兵,艱難爬出浴室
-亞當搜出澤普的帶子,躺在中間的約翰起身解除偽裝,亞當驚愕不已
-約翰電擊試圖射殺自己的亞當,關閉浴室大門
-阿曼達被夢中的亞當驚醒,悄悄前往浴室,用保險膜將亞當活活捂死,這一切被約翰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馬修的線人邁克被綁架,某個人在其右眼深處安放了一把鑰匙
-兩小時後,邁克醒來,玩「死亡頭盔游戲」,慘死
-電鋸門在天花板上留下:「靠近點看,馬警官」
-丹尼因偷竊被拘留,馬修到派出所做保釋,在江邊,兩人不歡而散
-當晚,烏比受電鋸門要挾先後將勞拉,丹尼,艾迪遜,澤維爾,喬納斯,蓋斯綁架。
-霍夫曼擊暈烏比,協助約翰布置毒氣房游戲
-七人與阿曼達一同展開毒氣房游戲,游戲過程被錄像
-蓋斯被貓眼槍打死
-烏比在烤爐中被燒死
-澤維爾發現了後腦勺數字的秘密,用狼牙棒將喬納斯捶翻
-勞拉死前找到了X的位置,丹尼是馬修兒子的身份暴露
-艾迪遜死於刀片玻璃箱游戲
-阿曼達領著丹尼逃進浴室,裡面有澤普和亞當的屍體以及哥登的斷腳
-澤維爾被裝死的丹尼用鋸子割喉而死
-阿曼達給昏迷中的丹尼注射了解毒葯並帶到約翰處,將其關進保險箱
-邁克的屍體被警方發現
-根據天花板信息,馬修記起了死亡面具的出處:威爾遜工廠
-馬修帶隊闖入工廠內約翰的游戲設計室,同時阿曼達在月牙北街錄像室開啟錄像,接著去浴室「守缸待馬」
-馬修得知兒子的險境,無奈聽從約翰坐下與其交談
-1個半小時後,暴怒的馬修忍無可忍,用武力威脅約翰就範,約翰答應只帶他一人去游戲室
-警方技術組查出錄像訊號來源,SWAT隊長瑞格帶隊趕往錄象室
-瑞格與凱麗發現追錯了地方
-馬修被浴缸里的阿曼達用毒針扎暈,隨後被銬住右腳,聽錄音時,阿曼達出現邊說GAME OVER邊關上大門
-2小時到,保險箱門自動開啟,丹尼在箱內大口吸氧
-馬修用馬桶蓋砸腳,使腳變形後脫離出腳銬束縛,在地下通道與阿曼達搏鬥,因極度疼痛而昏迷。
-神秘人將馬修拖至黑屋,裝上假肢換套衣服,囚禁6個月
-珍妮再次遭父親瑞克斯毒打,她的老師報警投訴
-由於證據不足,瑞克斯無罪釋放,瑞格看不順眼對其大打出手
-為了保護瑞格,霍夫曼甘願作偽證,瑞克斯的律師阿爾特只好同意放棄指控
-根據倖存者丹尼的口供,警方一致認為最後仍活著的阿曼達便是約翰的弟子
-隨後警方找到約翰的前妻吉兒。由霍夫曼負責審訊
-自從捂死亞當,阿曼達的內心極度扭曲。她開始懷疑是否有游戲者能真正改變自身。
當意識到師傅和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實是變相殺人時,她開始變得兇殘,冷酷,無情,嗜血。
-阿爾特,特雷沃被綁架,玩「眼嘴游戲」
-阿爾特獲勝,得到了一盤錄音帶,接受了後繼任務
-阿爾特在亞歷山大旅館租下6天的261號房間並陸續將工具,道具,裝置搬入房內,布置游戲室
-阿曼達綁架特洛伊,把門焊死後玩「鐵鏈游戲」,特洛伊被炸成肉片
-一個女人報警,瑞格帶隊發現特洛伊屍體
-凱麗聞訊趕來,簡單勘察現場,並對霍夫曼和瑞格提出:「這個游戲不是約翰設計的。」
霍夫曼邊聽邊將半根鐵鏈藏於衣袋內
-當晚,在家中整理線索的凱麗被電鋸門偷襲,隨後玩「天使游戲」,被撕裂胸腔而死,
霍夫曼將一顆帶有瑞格指紋的子彈卡在鎖與裝置中間
-霍夫曼以匿名信的方式將一把鑰匙郵寄給斯特拉姆及皮瑞茲,並用凱麗的手機給他們發送了兩條簡訊:
「打開門你就能找到我」,「兩個警官會有危險」
-傑夫和克貝蒂在家中被綁架
-克里斯懇求蓮恩和傑夫離婚
-蓮恩在醫院強行給一位病人作開腔手術,病人病情得以轉危為安
-蓮恩在更衣室被綁架,帶至吉登肉聯廠
-哈登,丹妮卡,蒂莫西·楊,布蘭達,摩根,瑞克斯相繼被綁
-肉聯廠監控室,霍夫曼寫一封給阿曼達的信,將信件和一把鑰匙塞入抽屜
-霍夫曼撥通一則電話,抓走豬頭面具
-約翰交給霍夫曼一個黃色任務包,內含多人照片
-霍夫曼從密道離去,返回警局
-瑞格和霍夫曼帶隊找到凱麗的屍體,瑞格傷心欲絕
-斯特拉姆與皮瑞茲趕到,辨認出凱麗是被阿曼達設計害死的,並判斷出約翰不止阿曼達這一個徒弟
-霍夫曼勸瑞格回家,告訴他「該收手了」
-警方收到蓮恩失蹤的消息,霍夫曼揣著一個小熊玩具離開警局
-瑞格的妻子翠西搬行李要去娘家,臨行前告訴瑞格:「你不可能救每一個人」
-瑞格在家中被偷襲
-所有任務NPC陸續被安置在游戲室中,等待游戲開始
-約翰同時對阿曼達和蓮恩宣布了兩人的游戲任務:「你要維持一個人的生命」
-阿曼達將心率項圈戴在蓮恩脖子上
-霍夫曼將馬修固定在冰塊上,開啟錄像,自己則偽裝成被綁者坐好
-傑夫醒來,聽完錄音後破箱而出,開始三個「寬恕游戲」
-蓮恩大致檢查了約翰的病情,建議馬上送醫院,約翰突然劇烈地嘔吐顫抖
-傑夫進入冰凍室,玩「冰凍女游戲」,但卻沒有及時挽救丹妮卡的生命
-瑞格醒來,發現馬修和霍夫曼被綁,瑞格游戲開始
-瑞格解救出布蘭達,但布蘭達也有殺他的任務,瑞格無奈將她擊暈後離去,布蘭達失血過多而死
-女驗證官查出子彈指紋,費斯克大驚,趕忙上報斯特拉姆,同時,警方得知瑞格家中發生槍響
-斯特拉姆帶隊調查瑞格家,發現牆壁上寫有「四牆築家」以及貼著吉兒的照片
-斯特拉姆立刻找到吉兒,將其帶回警局審問
-瑞格來到亞歷山大旅館261房間,根據錄音提示,逼伊萬就範
-伊萬玩「分屍機游戲」,慘死
-摩根在教室里醒來,聽完錄音後,玩「鐵棒游戲」,瑞克斯慘死,由於劇痛,摩根再度昏迷
-審訊室里,吉兒交代了與約翰從相濡以沫到情斷義絕的悲戀過程,斯特拉姆不以為然
-傑夫來到豬肉糞池游戲室,成功救出哈登
-蓮恩要替約翰做開顱減壓手術,約翰告訴阿曼達:「抽屜里有個黃色信封,寫有你的名字」
-阿曼達看完信,悲痛萬分
-約翰將一盤錄音帶吞入肚中
-警方發現伊萬的屍體,斯特拉姆意識到約翰正在找接班人
-阿爾特來到水池游戲室,進門時安置門口機關,並警告馬修:「我們三個人的命是連在一起的」
-阿爾特將一把槍遞給馬修告訴他射殺企圖開門的人
-SWAT副隊長拉瑪納搜索到阿爾特的一處安身地點,大家急匆匆趕到那,卻發現一切盡在電鋸門掌握
-通過簡單的電鋸手術,蓮恩成功使約翰腦部減壓,約翰生命得以維持
-目睹約翰對蓮恩的曖昧動作,阿曼達情緒越發激動,回憶起和師傅相知相識相處的時光,殺氣開始增長
-瑞格到達教室,聽從錄音的指示,把鑰匙交給摩根告訴她要自己拯救自己,隨後馬不停蹄地奔向最終游戲地點---吉登肉聯廠
-傑夫和哈登來到扭轉機游戲室,傑夫為取鑰匙不慎連累哈登中槍身亡,而扭轉機上的蒂莫西·楊則被活活扭死,傑夫痛哭流涕
-摩根逃出後報警,警方趕到教室,在取指紋時,女攝影師被一根鐵棒穿喉而死
-皮瑞茲得到消息,稱教室2樓214房間為阿爾特和吉爾的共有財產。斯特拉姆和皮瑞茲為免手下再度傷亡,身先士卒來到2樓,但不幸的是,皮瑞茲中招,生命危在旦夕,在被抬送去醫院前,皮瑞茲將先前那把鑰匙交給斯特拉姆
-連續損兵折將,斯特拉姆黯然回到警局打給皮瑞茲的母親電話,在辦公室發作時發現阿爾特曾與約翰合作開發房地產
-斯特拉姆突然悟出「吉登肉聯廠」廠名的由來,隨即逼問吉兒具體位置
-瑞格先斯特拉姆一步到達肉聯廠,根據道具提示,向水池游戲室進發
-阿曼達把槍上膛,拒絕放蓮恩走,蓮恩舉手求饒,約翰喝令阿曼達遵守規則
-約翰不停地規勸阿曼達,蓮恩不停地哭求,阿曼達則不停地責問,謾罵
-斯特拉姆抵達肉聯廠,打電話催促拉瑪納趕緊帶隊過來
-傑夫用鐵棍打了一下電燈,斯特拉姆聽到後,轉身追向聲音來源處
-傑夫獲得了最後一樣道具,拼湊成一把槍,打開鐵門後步入手術室
-阿曼達終於還是向蓮恩開槍了
-同時趕到手術室的傑夫抱住妻子,一槍射中阿曼達的頸部
-約翰講述了本次游戲的真正目的,阿曼達在驚詫,恐懼,怨恨,悲痛中郁悶而死
-約翰邀請傑夫做最後一個游戲:寬恕我,或者,殺了我
-傑夫舉起電鋸,邊說「我原諒你」邊將約翰殺死
-隨著約翰的去世,蓮恩也爆頭而亡
-傑夫打開約翰留下的錄音帶,得知女兒被綁在空氣有限的囚禁室里,一系列的精神打擊令他神志錯亂
-瑞格找到了水池游戲室的門,用盡全力撞開,被馬修一槍擊中
-瑞格向朝他跑來的阿爾特射擊,打傷後者
-門後機關觸動,兩塊巨冰砸下來,夾爆馬修的腦袋
-斯特拉姆後腳來到手術室,傑夫瘋狂地舉槍,斯特拉姆出於正當防衛射殺傑夫
-瑞格怒斥阿爾特,認為他就是拼圖狂魔,阿爾特則告訴他「拼圖狂魔是在考驗你」
-阿爾特死前留下一盤錄音帶,告知瑞格游戲失敗
-霍夫曼解開束縛,緩步走向瑞格,宣判:「GAME OVER」
-霍夫曼來到手術室,將斯特拉姆鎖在黑暗中
-斯特拉姆在手術室發現暗門
-斯特拉姆聽第一盤錄音帶
-斯特拉姆不聽錄音帶的勸告,繼續前行,被神秘豬頭人扎暈
-斯特拉姆玩"灌水囧臉游戲"
-斯特拉姆使用氣管插管術,以保證呼吸暢通
-霍夫曼抱著克貝蒂走出工廠,克小貝得救
-警隊趕到工廠,救出斯特拉姆
-吉兒來到律師事務所接受約翰的遺囑
-約翰留給吉兒一個寶箱
-吉兒用掛在脖子上的鑰匙打開寶箱一看,隨即關上離去
-警方召開記者招待會,局長螺桿宣布:老頭已死,有事燒紙
-霍夫曼因逃出魔窟並解救克貝蒂而連升兩級
-記者帕梅拉·詹金斯在台下作記錄
-霍夫曼發表獲獎感言
-霍夫曼帶著榮譽證書回到自己辦公室
-在鍵盤下發現神秘紙條
-霍夫曼去證物保存室偷取斯特拉姆的手機
-一名警員告訴霍夫曼:皮瑞茲快不行了
-霍夫曼來到醫院259號病房
-斯特拉姆質問霍夫曼:"為什麼皮瑞茲遺言會是'霍夫曼'?"
-霍夫曼憤然離去
-聯邦調查局分局局長丹·埃里克森來看望斯特拉姆
-斯特拉姆認為案件仍有大量疑點,申請再次審問吉兒
-埃里克森交給斯特拉姆總局撤消其職權的公文
-阿什莉,查爾斯,魯芭,布蕾特,馬利克先後被綁,關在五人游戲室
-五人先後醒來,開始"合五為一游戲"
-馬利克率先發狠,啟動"拉繩取匙游戲"
-四人脫出,體弱氣短的阿什莉被斬首
-布蕾蒂收集五把鑰匙,未雨綢繆
-霍夫曼撥給埃里克森電話,留下口信
-霍夫曼在記事簿上記下"埃里克森"
-斯特拉姆遁入FBI檔案室,搜查霍夫曼的罪證
-出來時在門口撞見埃里克森
-斯特拉姆來到鍾擺游戲現場,腦海中模擬游戲本元
-斯特拉姆看穿鍾擺游戲的內幕
-四人走進第2考場,玩"防空起爆游戲"
-查爾斯被炸飛
-斯特拉姆翻查塞斯游戲之後的卷宗,推斷出每起拼圖案件霍夫曼都有份
-埃里克森發現私自查案的斯特拉姆
-埃里克森打給霍夫曼電話
-霍夫曼使用離間計
-斯特拉姆回到保羅游戲現場調查
-三人進入第3考場,玩"電路閉合游戲"
-魯芭大開殺戒,欲幹掉馬利克
-布蕾蒂用一根鐵針刺死魯芭,兩人將屍體抬入浴缸
-藉助魯芭這座"橋",兩人完成游戲,進入第4考場
-吉兒向埃里克森"投訴":斯特拉姆最近老追我
-斯特拉姆在肉廠睹物思人
-霍夫曼用偷來的手機打給埃里克森,撥通後立即掛斷
-埃里克森命令FBI探員柯溫將斯特拉姆的手機信號定位
-霍夫曼將一杯熱咖啡和開機狀態的手機放在五人游戲監控室桌上
-布蕾蒂發現五把鑰匙都是同一把
-頓時領悟了這場游戲"合五為一"的真正涵義
-斯特拉姆跟蹤霍夫曼來到玻璃櫃游戲室
-斯特拉姆深入虎穴 ,在屋內發現一條血痕
-布蕾蒂和馬利克完成"血之祭祀"游戲,通關爆機
-柯溫查到斯特拉姆的手機信號發射位置
-埃里克森根據GPS定位系統來到信號位置:聖德博斯特大街1293號
-埃里克森摸索到五人游戲監控室
-救下重傷的布蕾蒂
-埃里克森立馬叫救護車
-埃里克森打給斯特拉姆電話,驚愕地發現手機近在眼前
-電腦旁還有自己的照片
-聯想起昔日的愛將最近一系列的反常舉動,埃里克森深信斯特拉姆已加入電鋸門,他通知柯溫下達全國通緝令追拿嫌犯
-斯特拉姆走進玻璃櫃游戲室
-聽人生最後一盤錄音帶A面
-霍夫曼鬼鬼祟祟持槍過來並發出微弱聲響
-聽到響聲的斯特拉姆選擇守株待兔
-霍夫曼拿著針管進屋
-雙雄展開巔峰對決
-斯特拉姆一拳將霍夫曼揍進玻璃櫃
-游戲室的門突然自動鎖緊
-斯特拉姆聽人生最後一盤錄音帶B面
-齒輪帶動玻璃櫃慢慢傾斜
-霍夫曼得意洋洋地嘲笑試圖射穿玻璃擋板的斯特拉姆
-死亡牆壁將斯特拉姆壓扁 ,斯特拉姆慘死
-警局鑒證科兩位法醫解剖約翰,他們在約翰胃中發現那盤錄音帶
-霍夫曼聞訊趕到,播放帶子,失落地閉上雙眼
電鋸驚魂1-5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