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上海地鐵有2個浦電路站
為什麼上海地鐵有兩個浦電路站呢離浦電路站上還有兩個因為嗯是國家的需要才有兩個
⑵ 集成電路產業這十城最有競爭力:上海居榜首,江蘇三地入選
集成電路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礎,經過多年部署,我國目前主要有四個產業集聚區,分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以北京為中心的環渤海、以深圳為中心的泛珠三角和以武漢、成都為代表的中西部區域。
在上述四個區域中,不僅有上海、北京、無錫這類已經布局多年的城市,也有南京等後發奮起的城市。
隨著集成電路新政的出台,產業再度迎來利好,下一步區域和城市產業發展過程中該如何協同?
四個區域十大城市
由於集成電路產業對當地的資源稟賦條件要求很高,因此目前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基本都分布在省會城市或沿海的計劃單列市,並基本呈現「一軸一帶」的分布特徵。
「這種『一軸一帶』是十幾年前就有的布局,沿江發展軸是從成都、重慶、西安、武漢、合肥,一直到南京、上海;沿海發展帶是從大連、北京、天津、青島再到廈門、福州、深圳、廣州,呈現一個燕翅型的布局。其中,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是燕頭,珠三角、京津環渤海是兩個翅膀,中西部是燕子的尾巴。」賽迪顧問副總裁李珂告訴第一 財經 記者。
根據芯思想研究院2020年中國大陸城市集成電路競爭力排行榜,前10強中,長三角地區佔五席,分別是上海、無錫、合肥、南京、蘇州,珠三角地區深圳入圍,環渤海北京入選,中西部有成都、西安、武漢入選。
這個排名,其實也和我國已有的集成電路產業格局相符。「集成電路產業並不是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一投入就能看到效果,它從政策、資金、產業基礎、上下游的配套再到人才,都需要長期投入才能慢慢看到成效。」李珂說。
具體來看,上海排在榜單首位,集成電路是其三大重點產業之一,已覆蓋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裝備材料等各環節領域。根據上海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的數據,2019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已經超過1700億元,其中設計業715億元,製造業389億元,封測業382億元,設備材料業218億元。
在企業方面,上海僅浦東張江就集聚了中芯國際、華虹宏力、華力微電子、華大半導體、紫光展銳、上海微電子裝備、盛美半導體等多家知名企業;在設計領域,上海一些集成電路企業的研發能力已達到7納米,其中紫光展銳在全球手機晶元市場份額位列第三;在製造領域,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的年銷售額在國內位居前兩位。
在今年1~5月各個領域受到挑戰的情況下,上海集成電路產業仍逆勢增長,銷售收入實現38.7%的增長。
作為國內綜合科研實力最強的地區,北京規劃到2020年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集成電路產業技術創新基地,且北京的產業規模多年來一直位居前三,並在技術研發、集成電路設計、晶元製造、封裝測試、設備和材料方面都有良好基礎。
而深圳作為珠三角地區集成電路規模最大的城市,規劃到2023年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2000億元,其中設計業銷售收入突破1600億元。
另外在十強城市中,江蘇有三個城市上榜,分別是無錫、南京、蘇州。其中既有布局多年的無錫和蘇州,也有近幾年開始發力的南京。
無錫是江蘇集成電路產業最發達的城市。2018年和2019年,無錫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均超過1000億元,其中,2019年的產值達1178.3億元,增長8.3%,位於江蘇省第一,佔比超過50%;在全國居第二,佔比超過10%。
近兩年,華虹半導體無錫基地(一期)12英寸生產線、中環領先大矽片、海力士二工廠、聯動天翼新能源一期等重大項目在無錫竣工投產。就在8月5日,無錫市政府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全面合作共建的江蘇集成電路應用技術創新中心正式簽約,落戶錫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中心建成後,將形成3個以上行業級集成電路應用測試平台。該項目整體團隊規模預計達130人以上,計劃培養、引進大型公司高管等高層次人才20人以上,引進博士級別專業人才60人以上。
集成電路產業覆蓋設計、晶元製造、封裝與測試、裝備與材料和EDA等多個領域。李珂對記者表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四個主要區域,發展的重點有所不同。在長三角地區,製造環節是最核心的,無論是上海的晶元製造和設計,還是整個江蘇的封裝測試、晶元製造,都是這個區域的最大優勢。而北京是集成電路設計領域最突出,比如全國前十大的IC設計公司,北京佔了超過一半。珠三角則是在集成電路的應用領域比較突出,包括中興、華為,以及下游的整機廠商、解決方案提供商。而中西部則處在趕超的狀態,比如西安的三星、武漢的長江存儲。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顯示,2019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7562.3億元,同比增長15.8%。其中,設計業銷售額為3063.5億元,同比增長21.6%;製造業銷售額為2149.1億元,同比增長18.2%;封裝測試業銷售額2349.7億元,同比增長7.1%。
15.8%的增長率雖然比以往低,但相比2019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同比下滑12.1%的情況,中國半導體市場仍是逆勢上揚。
要在整個產業鏈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經過20年發展,在設計等領域取得不小進步,但是在製造、上游裝備等領域,依然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8月7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峰會上表示,盡管華為在晶元里的 探索 從十幾年前的嚴重落後經歷了「比較落後、有點落後、趕上來再到領先」的過程,但由於製造環節的缺失,讓華為即將發布的5G晶元麒麟9000很可能成為麒麟高端晶元的最後一代。他還呼籲,半導體產業鏈上的夥伴應該全方位紮根。
在早些時候的8月4日,國務院公布了《關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下稱「新政」)。這份新政也被業內人士看作是力度最大以及覆蓋范圍最廣的文件,包括財稅、投融資、研究開發、進出口、人才、知識產權、市場應用、國際合作等八個方面。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減稅相關內容,第一條就是針對製造企業。比如,國家鼓勵的集成電路線寬小於28納米(含),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徵企業所得稅。
李珂對記者表示,如果說以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是資金,現在不管是國家大基金的設立,還是科創板支持集成電路企業上市,都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資金問題,所以當前的關鍵是技術領域的突破。「過去我們談產業鏈上的重點突破,選幾個領域先突破。現在和以往不同,需要在整個產業鏈全面突破。」
按照以往經驗,國務院發布文件以後,各部委和一線城市都會發布更具體的政策。李珂說,相比此前的《國務院關於印發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00〕18號)出台後少數城市略顯蜂擁的布局,本次新政出台的背景是,各地政府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仍然很高,但是更重要的是已經認清自己的城市稟賦,因此在承接項目時會更加理性。
李珂還認為,從產業發展來看,不管是經濟強省還是信息產業強省,發展集成電路雖然各有側重,但是否擁有一條12英寸的集成電路生產線是一個關鍵。「比如廣州去年有了第一條12英寸生產線,杭州今年的重點項目也有12英寸集成電路製造項目。」
對於近年開始發力集成電路產業的後起之秀南京,還有中西部產業規模靠前的成都,李珂認為,這些地方要繼續發揮自己的城市優勢,比如成都要利用好自身的高校資源(電子 科技 大學),另外還要加快布局12英寸的生產線,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
⑶ 中國集成電路概念股有哪些
集成電路設計
同方國芯(002049) :同方國芯受益於軍工晶元國產化滲透率的提升和軍用存儲器的橫向拓展。中國軍工晶元市場容量60億元,國產化率10%,未來國產替代空間巨大。同方國芯的智能卡/智能終端亦在2015年迎來高速成長,國產銀行卡、健康卡晶元等有望逐步爆發。
大唐電信(600198) :基帶技術領先,汽車半導體晶元國內獨家。公司旗下子公司聯芯科技是國內TD-SCDMA和LTE基帶/AP晶元主要設計公司之一,擁有數量眾多的通訊專利,且晶元授權給小米投資的公司,未來在4G晶元領域有望有一席之地。
上海貝嶺(600171) :中國電子整合旗下集成電路資產的路徑已經愈發明確,作為其旗下唯一A股上市平台,上海貝嶺的資本運作值得關注。2014年,中國電子整合了旗下華大、華虹等IC設計資產成立華大半導體,產業收入規模躋身全國前三名。
集成電路製造
三安光電(600703) :公司布局化合物半導體製造,沖擊全球龍頭。三安光電在國內率先進入6寸GaN領域,未來有望整合製造和設計,成為化合物半導體龍頭。
士蘭微(600460) :公司是中國IDM龍頭,公司主要產品包括分立器件、功率器件、LED驅動、MEMS感測器、IGBT、安防監控晶元等。公司未來按照電源和功率驅動產品線、數字音視頻產品線、物聯網產品線、MCU產品線、混合信號與射頻產品線、分立器件產品線、LED器件產品線等七大產品線發展。
華微電子(600360) :公司是國內主要的半導體功率器件IDM,主要產品包括MOSFET、IGBT、BJT、二極體等,可用於汽車電子設備中。
集成電路封測
華天科技(002185) :中國營收規模第二、盈利能力最強的半導體封裝測試公司,公司甘肅、西安、崑山三地布局傳統封裝到先進封裝全線產品。今年年初,公司與華天科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集成電路先進製造、封測等方面展開合作,共同建設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鏈。
通富微電(002156) :巨頭重要封測夥伴,公司國際大客戶營收佔比較高,海外銷售佔比超過70%,客戶產品主要面向智能手機、汽車等高增長市場。
晶方科技(603005) :公司是封裝絕對領導者,2014年成為全球第一家12英寸WLCSP封裝供應商,為OmniVison、格科微等海內外CIS巨頭提供封測服務。同時,公司還是蘋果Touch ID封裝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公司發展的主要方向是汽車攝像頭、模組封裝、指紋識別和MEMS封裝。
集成電路設備和材料
七星電子(002371) :公司是A股半導體設備的龍頭公司公司2014年9.62億收入中,半導體設備達到4.64億元,佔比48.2%。七星的半導體設備主要用於集成電路、太陽能電池、TFTLCD、電力電子等行業。在集成電路設備方面,公司12英寸氧化爐,65~28nm清洗設備,45~32nm LPCVD等是看點。
興森科技(002436) 、上海新陽(300236) :12寸大矽片項目為中國集成電路提供最核心材料,兩家公司聯合新傲科技和張汝京博士成立的大矽片公司上海新升預計四季度能出12寸矽片樣品,預計明年1季度實現量產,目前矽片產能大部分已經被預定。上海新升將彌補中國半導體產業最核心原料的缺失。國家大基金有意投資,且上海新升已經確定入駐臨港產業園區集成電路基地,有望受益上海集成電路基金扶持。
⑷ 集成電路的是上市公司,有哪些
600198 大唐電信(600198)全資子公司大唐電信微電子公司,公用電話IC卡、SIM卡和UIM卡及其晶元等,2000年度營業收入超億元的4家IC設計企業之一。 000063 中興通訊(000063)投資3000萬元,持有深圳市中興集成電路設計有限責任公司60%股權,設計,開發,生產和經營各類集成電路及相關電子應用產品。 600770 綜藝股份(600770)出資中科院計算所(擁有我國第一款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通用式晶元「龍芯」性能與Intel 486 相當)深入研究「龍芯」。 600817 宏盛科技 投資450萬元,持有上海宏盛世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90%權。計劃投資集成電路封裝測試項目。 000850 華茂股份(000850)投資200萬元持有20%股權,與中國科大科技實業總公司合組廈門中科大微電子軟體股份有限公司,通訊類、消費類電子產品的IC晶元軟體設計。 600171 上海貝嶺(600171)集成電路,分立器件、相關模塊的設計製造。投資1500萬美元,持有上海先進地導體製造有限公司34%股權,從事集成電路晶元加工。 600895 張江高科(600895)投資5000萬美元入股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上海)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美元參與組建泰隆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集成電路封裝測試。 000959 首鋼股份(000959) 投資北方微電子產業基地集成電路項目華夏半導體製造公司,預計2002年開工建設,2003年下半年投產。與中科院微電子中心合作設立北京華夏策電子工業技術研發中心。 600360 華微電子(600360) 半導體分立器件。集成電路。功率半導體器件的設計、開發、晶元加工及封裝業務。 600608 上海科技投資5005萬元,持有江蘇意源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65%股權,微電子產品的研究、技術開發,微電子行業投資微電子產品的銷售。意源微電子投資500萬元,持有蘇州國芯科技有限公司33.3%股權,以32位嵌入式微控制器為核心的技術與產品的開發銷售。 000418 200418 小天鵝持有74.4%股權,與泰國孔雀電器、香港和興泰合資無錫小天鵝佳科電子有限公司,國內技術最先進、銷售量最大的計算機控制器生產基地,年產400萬塊微電腦程式控制器。 000733 振華科技(000733) 厚膜混合集成電路 。 000509 天歌科技協議投資4000萬元與上海交大、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研究中心共組上海交大集成電路有限公司,集成電路。 600651 飛樂音響(600651)智能卡應用軟體開發及系統集成、智能卡及期終端設備製造。持有上海長豐智卡有限公司68.1%股權,智能卡晶元模塊封裝。與法國合資的上海浦江智能卡系統有限公司,IC卡印刷、晶元封裝。 600800 天津磁卡 IC資料卡及其專用讀寫機具。 000506 東泰控股 投資2100萬元,持有江陰長江磁卡有限公司70%股權,國內最大的IC卡卡基材料生產基地之一。 600205 山東鋁業投資1500萬元,持有山東山鋁電子技術有限公司75%股權,經營IC晶元及模塊、集成電路等高科技項目。 600100 清華同方投資300萬元,持有北京中鈔同方智能卡有限公司50.1%股權。投資200萬元,持有深圳長纓智能卡有限公司5%股權。與清華大學數字電視傳輸技術研發中心合作實施地面數字多媒體電視廣播傳輸系統發射端和接收端的專用集成電路晶元設計。 600891 秋林集團 持有黑龍江北方華旭金卡電子股份有限公司30%股權。 600520 三佳模具 集成電路塑封模具,產量,銷售量全國第一。 600206 有研硅股(600206)單晶硅、鍺、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太相關電子材料。投資11700萬元,持有北京國佳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65%股權,重點建設6寸區溶硅單晶生產基地和重摻刊硅單晶生產基地。 000925 浙大海納 單晶硅及其製品、半導體元器件。 600638 新黃浦(600638)公司投資建設的上海科技京城高科技園區設有國家火炬計劃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 600690 青島海爾(600690) 海爾集團在北京成立海爾集成電路設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