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路原理
電路原理是電氣與電子工程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基礎核心課程。這門課程具有知識體系龐雜、學習內容抽象的特點。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合作學習的理念,加快課堂知識的內化,重構深度學習體驗。
課程特點
作為涉電類專業的必修課,「電路原理」最為重要的特點就是其具有基礎性。它不但為後續課程提供預備知識,還為學生科研實踐奠定理論基礎。如果不能熟練掌握「電路原理」中的基礎知識,學生將無法准確而迅速地完成對復雜電路的分析,從而在深入學習其它相關知識和課程時感覺障礙重重;此外,「電路原理」還有模型理想抽象的特點,在運用「電路原理」的知識進行分析時,無一不是首先進行了假設和簡化,這種理想化的處理方法縱然為學生理解理論知識提供了方便,但同時也給學生綜合分析電路問題帶來一定的困難;再有,「電路原理」也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課程,在完整地解決一個電路問題的過程中,常常要用到建模的思想、理想化的處理方法、電磁學知識以及相關的多種數學知識。如果有某一方面掌握不佳,則會相應加大學生學習「電路原理」課程的難度。
❷ 初中物理電路圖基礎知識分析講解
【—分析講解】人們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發現,凡是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排斥的,必定與綢子摩擦玻璃棒吸引。
一、知識和技能要求
1、知道什麼叫物體帶電和摩擦起電;
2、認識到自然界有兩種電荷;知道正負電荷是如何規定的;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知道電量及其單位,知道驗電器的構造和原理;
3、認識電流的形成、簡單電路及電路圖;
4、知道電源和用電器,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
5、理解串聯電路與並聯電路的連接特點,會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與並聯電路。
二、重點難點精析
1、物體具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它帶了電,或者說它帶了電荷。習慣上把帶了電的物體叫帶電體。
2、使物體帶電的方法:
①摩擦起電: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的方法叫摩擦起電。
②接觸起電:用接觸的方法使物體帶電。
凡是用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相排斥的,必定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吸引。這些事實使人們認識到: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規定:
正電荷: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是正電荷,可用"+"表示;
負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是負電荷,可用"—"表示。
電荷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驗電器是實驗室里常用的一種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儀器。它的原理: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1、電荷量: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Q)。單位是庫侖,符號是C。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異種電荷完全抵消的現象,叫做中和。元電荷:一個電子所帶的電量為1.6×10—19庫侖,作為元電荷。
2、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維持電路中有持續電流的條件:
①必須有電源
②電路要接通。
電源作用:是提供持續電流,把其它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常見電源:干電池、蓄電池、發電機。干電池、蓄電池上有正極和負極,干電池的正極是碳棒,從外表看,即為帶銅帽的一端;負極是鋅筒(展示干電池剖面實物)。
在電現象中,有一些關於電荷的相近名詞,如:"正電荷"、"負電荷"、"電子"、"自由電子"、"正離子"、"負離子"等。這些名詞含義是不同的。在使用這些名詞時,可這樣區分:
(1)在摩擦起電、接觸帶電等問題中,注意是電子在轉移,不能說成「自由電子」或「自由電荷」。
(2)注意在泛泛地討論導體、絕緣體的微觀機制時,要說明是"自由電荷",即導體能夠導電是因為導體中有大量的自由電荷,而絕緣體中因自由電荷很少,所以絕緣體不容易導電。而金屬導體靠"自由電子"導電,酸、鹼、鹽水溶液靠"自由離子"導電,這些"自由電子"或"自由離子"都屬於自由電荷。
(3)在定義中用"電荷"來定義。如電流定義為電荷的定向移動,而電流方向規定為正電荷的定向移動方向為電流方向。
3、電流方向的規定:
電荷有兩種,電路中有電流時,發生定向移動的電荷可能是正電荷,也可能是負電荷。還有可能是正負電荷同時向相反方向發生定向移動。正電荷的定向移動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在電源外部的電流方向是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在電源內部的電流方向是從電源負極流向正極。
電路圖的知識會要求大家畫出簡單的串聯電路與並聯電路的電路圖。
拓展閱讀:初中物理電路圖分析
1、電路圖分析方法
首先,看到電路圖判斷是串聯還是並聯電路,一定要記住兩種電路各自的電流電壓的特點可以將已知的條件標注在圖上還有,多做有關這方面的典型習題,尤其是老師的舉例,多問同學和老師同一個電路圖可能有不同看法或分析方法的,但結果是一樣的物理不能只靠死記硬背,要多觀察,善於思考電路圖不會刻意和老師多溝通畫電路圖的方法:先辨別是串聯還是並聯,若是並聯,再找開關控制哪條幹路和支路。
首先牢記電器符號的`代表意義,弄清每個元件在電路中的作用,結合生活中常遇電路,多看、多畫、多聯系實際。遇到電路圖時,按:電源+——開關——用電器——電源-的順序看,注意串聯、並聯器件在電路中的作用(分壓、分流、限流等)。這個還是要多加練習的。
最基本的,先找到電源正極,電流就從電源正極出發,沿著導線流。遇到分叉路的時候這樣看:如果分叉路中有一條是沒有任何電器的,只是一條導線,或者只有電流表,(初中階段電流表是可以看做沒有電阻的,所以也相當於一根導線),那麼所有的電流肯定只會走這個叉路,不會走別的地方。如果分叉路中有一條是有電壓表的(初中階段電壓表看做電阻無限大,也就相當於斷路),那麼電流肯定不會走這條路。
除了上述兩種特殊情況外,電流到了分叉路口就會往各個支路流去,每個支路電流的大小可以用歐姆定律計算。
通過上面對物理中電路圖分析方法知識的講解學習,希望同學對上面的知識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學們會學習的很好的哦。
2、電路圖其實就是看看串聯還是並聯。
第1步:所有電壓表以及它左右兩邊直至節點的導線遮去不看。
第2步:尋找有沒有其他節點,如果有再看兩兩節點之間的東西,比如電流表測什麼電流(與之串聯)之類的。(電源到節點的電阻或者電流表是在幹路上的,這點要明白,先用鉛筆描幹路)
第3步:復查,重新走一遍電路,還是電壓表遮掉。
第4步:看電壓表兩端導線「抱」著哪(幾)個用電器或者電阻,就是測哪個的電壓。
結束。(PS.這都是我當初學電路初探時候的心得,但願對你有用)
希望上面對物理中電路圖知識的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學們會在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的。
❸ 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准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編排是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後安排的,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系,了解運用「控制變數法」研究多個變數關系的實驗方法,同時也為後面學習電功、電功率內容做鋪墊。歐姆定律是通過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出來的定律,它的邏輯性、理論性都很強,實驗難度也比較大,特別是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對學生來說都有難度,所以教師要做好適時引導、恰當點撥。通過學習歐姆定律,經歷實驗探究過程,領悟「控制變數法」這種科學探究方法,理解這種方法在實驗探究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形成尊重事實、探究真理的科學態度。
二、 說 學生
初中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學生在沒有學習本節知識之前,已了解了電流、電壓、電阻的概念,初步學會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的使用,但他們都是單個的技能操作,沒有綜合應用。對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聯系,認識是膚淺的,不完整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 說 教學目標
依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准》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將本節課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講實驗探究過程及結論,第二課時講公式及其簡單的計算。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一)知識與技能
1、會用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
2、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其中的電流;
3、會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
4、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初步領會用控制變數法研究物理規律的思路、
2、進一步培養學生電學實驗操作能力及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概括結論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探究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認真謹慎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實驗方法;理解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
教學難點:實驗數據的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教學方法
以實驗探究為主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法。
四 、 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啟發探究想法
通過家用可調亮度的台燈實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進行交流、討論,利用手頭器材自己設計模擬實驗,可以讓兩個學生上台來做,做完後講解,得出調光台燈亮度發生變化的原因。這樣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鍛煉了他們的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又為後面的實驗方法做了鋪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充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二、展開探究活動,深入研究實踐
(一)、利用FLASH和學生剛才的小實驗引導得出:電流的大小與電壓、電阻有關。板書課題: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
(二)、猜想與假設
學生分組討論,這時學生的想像會是豐富多彩的,教師應留給學生交流猜想的機會,多肯定,多鼓勵,多引導。最後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其他小組也可以適當補充。引導學生根據猜想完成學案1、2題。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設計電路圖
通過幻燈片的提示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應選用的實驗器材以及器材的連接方式,在此基礎上設計電路圖。這個實驗是一個綜合的定量實驗,用到的器材也多,除了同時用電壓表和電流表外,還要用滑動變阻器調節電路,對學生來講有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老師要實時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最後形成統一的電路圖。
(四)、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
讓學生探究自己的猜想,因為這是他自己急於想驗證的,當然也可以兩個實驗都去探究。連接電路是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但這么多的器材一起連接還是第一次,可以採用多種引導方法,教育學生有序連接,可以先串聯再並聯。在此基礎上完成學案第4題。強調每個探究至少要做3次,這樣的結論才具有普遍性。教育學生應尊重事實,千萬不可不填數據或捏造數據。穿插講解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小組物理組副組長何潤偉先生在美國的故事,刺激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認識到實驗的重要性。
(五)、收集證據,分析得出結論
可以讓一組學生寫出自己的實驗數據,其他組同學檢查糾正,剔除壞值,引導學生分析數據,發現數據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交流探究成果,及時調控糾正。這一階段學生的認識將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學生的情感將在互動中得以升華。
(六)、評估與交流
旨在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誤差,認識到誤差的存在,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回憶探究實驗過程,回答本節課的收獲,鞏固所學。
四、課堂練習:旨在進一步鞏固控制變數的思想以及歸納出的結論。
五、課外活動
上網搜集有關歐姆生平資料,交流感想。激發學生學習科學家刻苦鑽研、大膽探索的科學精神。
板書設計
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
電阻R=Ω
電壓U/V電流I/A
電壓U=V
電阻R/Ω電流I/A
表1表2
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內容是學生在學習電路、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後的基礎上進行,主要探究電學中電流、電壓、電阻三者之間的定量關系,只要學生掌握了本節知識內容,那麼對於下節「歐姆定律及其應用」的學習自然是水到渠成,所以本節課內容不僅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而且本節課的學習又是學生理解和掌握歐姆定律的關鍵。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探究,得出並認識電流、電壓和電阻三者之間的定量關系;會同時使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測量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其中的電流;會使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通過整個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設計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綜合歸納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過程,進一步體會、了解、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用「控制變數」的研究方法研究物理規律的思路,學慣用圖象研究物理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收集、處理數據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探究,揭示物理規律,使學生獲得探索未知世界的樂趣;重視學生對物理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和科學性的認識,注意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3、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探究電流跟電阻、電壓的定量關系的探究過程及掌握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和論證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學情
中學初二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但缺乏持之以恆的精神和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推理判斷來獲取新的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中要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藉助實驗增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幫助學生逐步走向成熟和成功。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採用目標導學、學生分組實驗、分析討論、講授及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充分體現現代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動手、動腦,從而掌握知識、提高各種能力。學生主要學法為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中要以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以掌握知識為中心、以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所以我用多媒體演示「把一個小燈泡和一個開關串聯在電路中」圖,然後提出問題「你有什麼辦法改變小燈泡的亮度?」,先讓學生積極的討論分析,然後肯定學生的多種方法,引入課題「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導體的電阻的關系」,並為下一步學生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設計實驗,連接電路做好鋪墊。
2、講授新課
任何科學結論及物理規律的得出都離不開實驗,而且實驗比較直觀、形象,便於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生的興趣。本節教材安排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探究活動,它涵蓋了探究的七個要素。
(1)提出問題——根據課題的引入讓學生知道本節課探究的內容和目的
(2)引導學生猜想和假設。根據課題引入過程中學生的討論分析,學生不難作出「導體兩端的電壓越大,導體中的電流越大;導體的電阻越大,導體中的電流越小」的定性猜測,然後讓學生明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要知道猜測是否正確,必須通過實驗、獲取大量的數據,並對數據進行認真的分析才能總結出來。
(3)實驗設計和進行實驗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對用「控制變數法」探究物理問題已有一定的基礎(例:在探究影響弦樂器音調高低有哪些因素、影響液體蒸發快慢有哪些因素等實驗中都曾用到「控制變數法」),因為影響電流變化的原因有兩個:電壓和電阻,學生自然會想到用「控制變數法」來探究問題。本次探究內容分二次完成。
第一:探究導體中的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A)教師投影,提出問題「如何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要求學生討論分析,說出實驗所需的器材、實驗步驟、畫出實驗電路圖,教師可作補充「如何改變電阻兩端的電壓?」引導學生回答方法一:改變電源電壓;方法二: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阻兩端電壓,要求學生比較兩種方法的難易程度並作合理的選擇,還提醒學生注意:考慮到物理規律的普遍性和科學性,在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時,應採用更換定值電阻進行反復實驗。
B)學生進行實驗
因本節內容綜合要求較高,實驗探究的難度較大,因此我把正確的實驗電路圖投影在屏幕上,要求學生按電路圖連接實物圖,並作友情提示「連接電路時開關必須斷開」「閉合開關前,應把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移到使接入電路的電阻最大的位置上」在學生分組實驗時,巡迴指導,幫助學生排除可能出現的電路故障、糾正學生實驗中所犯的錯誤,完成實驗並記錄實驗數據。
第二:探究導體中的電流與電阻的關系
方法同上,但在此實驗中,如何保持電壓不變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學生可能會考慮到保持電源電壓不變、很難想到用滑動變阻器來調節電壓,同樣利用滑動變阻器調節電壓是一個難點,突破此難點的關鍵是教師引導學生作嘗試性調節,從而得出正確的實驗方法。
(4)分析和論證
引導學生用描點的方法,將記錄的實驗數據數據在坐標紙上反映出來,讓學生去發現圖象所能提供的信息:從圖象上不難發現U-I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引導學生用學過的數學知識找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的關系。用圖象進行實驗數據的處理,可以使數據變得具體、形象,便於學生觀察研究,也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如何用數學工具來研究物理問題,明白各學科之間不是單獨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從而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
(5)、評估和交流
「你的實驗設計是否合理?」「你還有別的設計方法嗎?」「你在實驗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和麻煩?你是如何克服或解決的?」「你的測量數據是否可靠?」「你的實驗結論是什麼?」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和學生的回答,及時交流反饋、及時評講、及時糾正錯誤,可以讓學生從一團混沌中撥雲見日、加深理解,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鞏固記憶。同時通過評估和交流,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並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反饋和鞏固
因本節課探究過程難度較大,學生能順利得出探究的正確結論已不容易,所以我認為鞏固練習可以留到下節「歐姆定律及其應用」中再做,而需要強調的是物理探究的基本步驟、探究過程中用到的方法「控制變數法」、分析數據時用到的圖象法,以及「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的實驗結論。
4、板書設計(投影)
§7、1探究電阻上的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系
一、探究導體中的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1、實驗電路圖(略)
2、友情提醒:「連接電路時開關必須斷開」「閉合開關前,應把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移到使接入電路的電阻最大的位置上」
3、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略)
4、U-I關系圖象
5、實驗結論(略)
二、探究導體中的電流與電阻的關系
1、實驗電路圖(略)
2、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略)
3、R-I關系圖象
4、實驗結論(略)
5、布置作業
完成實驗報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