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機械鍵盤上的故障原件求名字。
圖中紅圈所指的藍色三腳元器件叫什麼名稱,根據元器件的形狀和電路結構來看,這是一個晶體振盪器,簡稱晶振。晶振在系統微處理器電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時鍾振盪,在系統中起關鍵要素,系統工作三要素:正常的工作電壓,正常的時鍾振盪,正常復位。時鍾振盪缺失,系統就不能工作。晶振聯接微處理器晶元,通常有兩個小容量電容連接接地,一般可以通過測量兩腳電壓值來判斷是否起振,晶振不起振,除了自身損壞外,還跟兩個電容有關系,還可能因潮濕漏電,松脫等。晶振以赫茲Hz為單位,常見千赫KHz、兆赫茲MHz,如455KHz、4MHz、8MHz等,更換晶振參數必須一致,否則不起作用。希望本答案對您有幫助,望採納。
❷ 機械與薄膜:兩種鍵盤的拆解
在拆兩個鍵盤之前,先說一下為什麼要買個機械鍵盤。
對鍵盤的了解本來不多,就因為摸過幾次別人的機械鍵盤,就這樣稀里糊塗地迷上了它噼里啪啦的打字感覺。
至於為啥要選這一款,原因有以下幾點:
之前對於鍵盤沒什麼了解,但機械鍵盤為什麼手感好,為什麼比普通鍵盤重呢,它們之間的構造又有哪些區別呢,帶著這些疑惑,拿起螺絲刀對著剛買沒幾天的東西開動了……
需要說明一下,這次拆解主要是滿足於好奇心,對於原理的深度解析就不班門弄斧了。
拆的就是這倆傢伙,上面那個不到一百塊的普通薄膜鍵盤,下面那個傢伙體積不到上面的三分之二,但是重量卻重了兩百多克。
拆之前雖然聽說過大多數機械鍵盤里有鋼板,想看看鋼板在哪裡,長什麼樣,為什麼要有鋼板。
先來拆這個普通的,也就是叫做薄膜式的鍵盤。
背部十幾二十顆螺絲,打開後就是這個樣子,電路看起來很高科技的樣子。
從上到下的結構:鍵盤上蓋、鍵帽、硅膠帽、薄膜電路和小電路板。
薄膜電路板分為兩張,上下各一片,中間再由一片塑料隔開。
圓點區域就是觸點,看上去幾乎是貼合在了一起,其實中間還是那片塑料隔開了,相差就那麼一丁點距離,按鍵按下去後,上下觸經過親密接觸後,電路就接通了。
硅膠帽,看起來像小乳頭,就在鍵帽下面,由硅膠製作而成,鍵盤的彈性就由它產生,可想而知彈性的大小。
有些薄膜式鍵盤的彈力也有由彈簧產生,例如圖中這個在 286 時代十分活躍 IBM 曲蹲式彈簧的薄膜鍵盤。
電路板,小小的偏居一隅,黑色那圓點應該是控制中心,薄膜電路板露出來的觸點跟電路板的觸點相連,壓下去就接觸到了。
薄膜式鍵盤就拆完了,接下來拆機械鍵盤。
小軀體,按鍵少到不能再少,這也是我喜歡它的原因之一,後來我發現了一個 IKBC 的比它還小。
緊蹙的機身,居然只有背部一顆螺絲,少到我都有點不敢相信,上下殼通過卡扣連接。
背面是一整款 PCB 電路板,薄膜鍵盤的電路板是軟性,機械鍵盤則是硬性的電路板。
側面圖,鍵帽,機械軸,鋼板,電路板。
鋼板的作用就是固定機械軸,機械軸的上蓋和底座通過卡扣卡在鋼板上,底座的兩個觸角則通過錫焊焊在 PCB 主板上,
這個鍵盤的軸是 CHERRY 青軸,軸分好幾種,青茶黑紅軸我想是根據鍵的顏色來區別,軸的鍵程和按壓力大小決定了軸的不同手感。
拆的當時是有一種沖動把機械軸從鋼板上卸下來的,試了一下拆不下來我就作罷,畢竟買到沒幾天,這要是暴力給拆壞了,手癮都沒過到就可惜了。
這里從網上找了個示意圖:
左邊是一個完整的青軸,右邊是一個拆解開來的茶軸,由 5 個零件組成:上蓋、底座、按鍵、彈簧,底座的內側面有金屬觸片。
鋼板厚度 1.67mm,這么大一整塊,不重才怪。
這里有一點疑問,如果把這個鋼板用鋁合金鈦合金等代替是否可行?據說現在有些機械鍵盤也用亞克力等塑料代替鋼板,不知道手感上有什麼差別,不過考慮到造價,終究要權衡。
薄膜和機械鍵帽的厚度,相差三點幾毫米。
主控微處理器:Holtek HT82K94E
從電路板上看到,每一個按鍵對應了一個電阻。
簡單的拆解就完了,心中幾個疑惑也一一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