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能實現「線與」的邏輯門電路是什麼
可用集電極開路門(OC門)或三態門(TS門)來實現,用OC門實現線與,應同時在輸出埠加一個上拉電阻。
線與邏輯,即兩個輸出端(包括兩個以上)直接互連就可以實現「AND」的邏輯功能。在匯流排傳輸等實際應用中需要多個門的輸出端並聯連接使用,而一般TTL門輸出端並不能直接並接使用,否則這些門的輸出管之間由於低阻抗形成很大的短路電流(灌電流),而燒壞器件。
(1)邏輯學電路擴展閱讀:
性質
1、門電路輸入
「門」是這樣的一種電路:它規定各個輸入信號之間滿足某種邏輯關系時,才有信號輸出,通常有下列三種門電路:與門、或門、非門(反相器)。從邏輯關系看,門電路的輸入端或輸出端只有兩種狀態,無信號以「0」表示,有信號以「1」表示。
也可以這樣規定:低電平為「0」,高電平為「1」,稱為正邏輯。反之,如果規定高電平為「0」,低電平為「1」稱為負邏輯,然而,高與低是相對的,所以在實際電路中要先說明採用什麼邏輯,才有實際意義。
例如,負與門對「1」來說,具有「與」的關系,但對「0」來說,卻有「或」的關系,即負與門也就是正或門;同理,負或門對「1」來說,具有「或」的關系,但對「0」來說具有「與」的關系,即負或門也就是正與門。
2、基本邏輯電路
凡是對脈沖通路上的脈沖起著開關作用的電子線路就叫做門電路,是基本的邏輯電路。門電路可以有一個或多個輸入端,但只有一個輸出端。門電路的各輸入端所加的脈沖信號只有滿足一定的條件時,「門」才打開,即才有脈沖信號輸出。
從邏輯學上講,輸入端滿足一定的條件是「原因」,有信號輸出是「結果」,門電路的作用是實現某種因果關系──邏輯關系。所以門電路是一種邏輯電路。基本的邏輯關系有三種:與邏輯、或邏輯、非邏輯。與此相對應,基本的門電路有與門、或門、非門。
❷ 什麼是與門、或門、非門和異或門
1、與門
與門又稱「與電路」、邏輯「積」、邏輯「與」電路。是執行「與」運算的基本邏輯門電路。與門有多個輸入端,一個輸出端。當所有的輸入同時為高電平(邏輯1)時,輸出才為高電平,否則輸出為低電平(邏輯0)。
2、或門
或門又稱或電路、邏輯和電路。如果幾個條件中,只要有一個條件得到滿足,某事件就會發生,這種關系叫做「或」邏輯關系。具有「或」邏輯關系的電路叫做或門。
或門有多個輸入端,一個輸出端,只要輸入中有一個為高電平時(邏輯「1」),輸出就為高電平(邏輯「1」);只有當所有的輸入全為低電平(邏輯「0」)時,輸出才為低電平(邏輯「0」)。
3、非門
非門又稱非電路、反相器、倒相器、邏輯否定電路,簡稱非門,是邏輯電路的基本單元。非門有一個輸入和一個輸出端。當其輸入端為高電平(邏輯1)時輸出端為低電平(邏輯0),當其輸入端為低電平時輸出端為高電平。
輸入端和輸出端的電平狀態總是反相的。非門的邏輯功能相當於邏輯代數中的非,電路功能相當於反相,這種運算也稱非運算。
4、異或門
異或門是數字邏輯中實現邏輯異或的邏輯門。有多個輸入端、一個輸出端,多輸入異或門可由兩輸入異或門構成。若兩個輸入的電平相異,則輸出為高電平1;若兩個輸入的電平相同,則輸出為低電平0。即如果兩個輸入不同,則異或門輸出高電平1。
(2)邏輯學電路擴展閱讀:
與門、或門、非門和異或門都屬於門電路,常用的門電路在邏輯功能上還有與非門、或非門、與或非門。
門電路可以有一個或多個輸入端,但只有一個輸出端。門電路的各輸入端所加的脈沖信號只有滿足一定的條件時,「門」才打開,即才有脈沖信號輸出。從邏輯學上講,輸入端滿足一定的條件是「原因」,有信號輸出是「結果」,門電路的作用是實現某種因果關系──邏輯關系。
❸ 求與門,或門,非門,與非門,或非門,與或門的含義和電路圖
門電路是數字邏輯的一種稱呼,有三種基本邏輯關系,即與、或、非,下面用一般電路來解釋:
1、與門
與:指同時的意思,A和B或者更多的條件,同時具備時,才能有結果,只要有一個條件不具備,就沒有結果。
只有當兩個開關都閉合時,電燈才會亮,就是兩個開關串聯。
2、或門
或:或者的意思,許多條件A,B,C等,其中至少有一個條件具備時,就有結果,只有所有條件都不具備時,才沒有結果。
只需要一個開關閉合,電燈就會點亮,就是兩個開關並聯。
3、非門
非:就是相反的意思,具備條件A,沒有結果,不具備條件A,則有結果。
只有在開關斷開時,電燈才會亮,就是一個開關和電燈並聯。
(資料來源:網路:門電路)
❹ 關於邏輯電路中最大項和最小項的名稱含義
樓上所說的都非常正確。至於這兩個名字的含義,書上都沒有說明。我是這么理解的:
我們知道,邏輯表達式與真值表、卡諾圖都是等價的。它們只是邏輯命題的不同表示形式。而最小項和最大項作為特殊的表達式,它們在真值表和卡諾圖中,也有很特殊的形式。
我們暫時約定:在某個表達式的真值表中,稱取值為1的行為「真行」,稱取值為0的行為「假行」;對應的,稱卡諾圖中取值為1的格為「真格」,稱取值為0的格為「假格」。那麼對於n個變數的情況:
(1)每1個最小項:都對應真值表(卡諾圖)中的1個真行(格),2^n-1個假行(格);
(2)每1個最大項:都對應真值表(卡諾圖)中的1個假行(格),2^n-1個真行(格);
而在習慣上,我們都以「真」表示正面,所以:對應著「較少的真行(格)」的項,就稱之為最小項,而對應著「較多的真行(格)」的項,就稱之為最大項了。
不只是最小項和最大項,其實普通的小項和大項也滿足上面的性質。除非表達式只有單獨的一個變數,此時它既是小項又是大項,它所對應的的真行行數,恰好是整個真值表的一半。否則,小項所佔的真行,肯定比大項的少。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最小項和小項,是以「邏輯乘法」定義的,最大項和大項,是以「邏輯加法」定義的。而在很久以前,乘法的符號(*或·)就被規定為可以省略不寫,而加法符號(+)是非寫不可的。那麼在形式上,乘法就比加法更緊湊,更短小,所以就稱之為小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