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布里亞特人的社會經濟
17世紀中葉,布里亞特人父系氏族制度解體,早期封建關系開始發展,但長期保留著血族復仇、氏族互助等殘余。
19世紀後期,東部地區的布里亞特人主要從事游牧業,飼養綿羊、馬和駱駝;西部的多為半游牧民,兼種少量大麥和黍子,並從事狩獵和捕魚。由於較早掌握了煉鐵技術,製作鐵器是他們的主要手工業。布里亞特人以畜牧業為主,狩獵和捕魚業也很重要。
在中國錫尼河地區生活的布里亞特人,已先後培育出「錫尼河馬」、「錫尼河牛」等優良畜種,牧業機械化水平堪稱中國牧區之最,家用電器、拖拉機、摩托車等,已十分普遍地進入到他們的生產生活中。每家都有打草設備和農用四輪車,小車有200多台,電視、摩托車和手機已經普及。2005年,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10115元人民幣。以社保形式建立了新型牧區合作醫療,91%的布里亞特牧民參了保。
2. 我國到現在還有的地方未用上電嗎
肯定有啦 ,貧困的農村多的是啊
3. 專業的 給分析下 家用太陽能發電有發展前景不
目前,家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現階段主要是用於無電、缺電的人口通電。中國的西部地區,包括西藏、貴州、甘肅、內蒙古、青海、新疆和四川,中國的大部分有人居住海島離海岸線約15—100Km,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和廣東省,還有一部分分布在山東和遼寧,其餘的則在海南、中國台灣和廣西。目前,有些島嶼使用柴油發電,但由於很高的運輸費用,電價很高,且供應時間很短。一些地方則仍然使用蠟燭和煤油燈來照明,有些則用電池,無電、缺電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中國這些西部省份和沿海島嶼有著極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它們中大部分完全可以利用既環保又經濟的可再生能源來解決其用電問題。
至2005年底,已有大約75萬套家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進入用戶家庭。在這些用戶之中,大多數都是牧區的牧民家庭,這些家庭的通電水平還比較低,一般只能滿足基本的照明需要。除此以外,還有林區和農區的農戶和養蜂戶以及無電的公路道班、學校、商店等小單位以在使用家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還有一些缺電地區的城鎮居民,也成為家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用戶。如果這些家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保有量按80%計,加上國家光明工程和送電到鄉工程的光伏電站,中國目前至少有100萬戶家庭主要依靠光伏發電系統解決基本的生活照明用電。
到2005年底,中國的光伏發電市場累計安裝量達到70MW,其中約43%為農村電力建設方面的應用,而全國大約還有300萬無電戶,估計其中至少還有150萬戶需要在今後的十年內採用光伏或風光互補發電系統來解決。由於居住條件的限制,他們中的大多數只能採用分散的供電方式,即採用家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而許多已經用上光伏系統的用戶也將升級換代,提高用電水平。因此,中國的光伏市場潛力仍然很大。
在人口稠密的都市中,光伏發電系統也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6年,《上海市10萬個太陽能屋頂計劃》可行性調研完成初稿。根據計劃,未來上海10萬個屋頂有望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每年至少發電4.3億度。對於處在電荒中的上海,這當然是好消息。「中國缺能,我們不能辜負頭頂的大好陽光。」這是《上海市10萬個太陽能屋頂計劃》的主持者,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崔容強教授的呼籲。面對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機,太陽能因其清潔、高效和永不衰竭的特點受到了世界各國能源專家的青睞,並被業內人士稱為「黃金電」。沒有油田煤礦的上海擁有兩億平方米的屋頂,每天只要有陽光,每個屋頂將會是一個小型的綠色發電廠;把上海的大小屋頂、建築立面聯合起來,可建成一座巨型「發電廠」。以上海現有兩億平方米平屋頂的1.5%,即十萬個屋頂(約300萬平方米),為其安裝「太陽能並網屋頂光伏發電系統」,每年至少能發電4.3億度,這將很大緩解上海的用電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