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D觸發器和邏輯門怎麼接成6分頻
先做一個3分頻電路,而後用2分頻電路,出來的就是1:1的6分頻了。
『貳』 分頻是什麼意思,請知道的詳細說一下。
"分頻"是說通過分頻電路,將輸入信號的頻率進行降低後再輸出.經過處理後,輸出的信號頻率如果是輸入信號頻率的1/2,叫2分頻率;1/3,叫3分頻;1/n,叫n分頻;分頻電路一般可以用數字電路來完成.2-4分頻電路,可以用D或者JK觸發器來實現.比如2分頻原理就是讓輸入信號有兩個脈沖時,輸出端才出現一個脈沖,那麼假如說輸入信號為1000Hz,也就是輸入信號每秒種有1000個脈沖,按照上面的原理,每2個輸入脈沖才產生一個輸出脈沖,那麼輸出信號就是500Hz,輸出信號頻率就變成了輸入信號的1/2.
如果要實現任意進制的分頻,簡單而且實用的電路是採用計數器電路.集成計數器晶元有74系列的74ls190、74ls191、74ls192等,以及40系列的CD4029等.實現n進制分頻的原理是這樣的:假如一個二進制計數器,如果計數到了5,那麼4個輸出端從高位到低位的狀態是0101,按照8421碼,這個輸出就是5,我們可以將這4個輸出端從高位到低位的第2、4個輸出端的信號接到一個與門的輸入端,按照與門的工作特性,只有當兩個輸入都為1時,輸出才為1,而計數器計數到5時,也就是說計數的輸入端信號有5個脈沖時,計數的輸出端從高位到低位的第2、4個輸出端的信號正好都為1,與門才輸出1,除此之外的任何情況,與門的兩個輸入端都不可能同時為1,這就實現了5分頻.
與"分頻"概念對應的還有"倍頻".倍頻就是使輸出端信號頻率為輸入端信號頻率的倍數,實現輸出頻率為輸入頻率2、3、4、n倍的電路,分別叫2倍頻、3倍頻、4倍頻、n倍頻電路.
至於現實中電腦術語里提到的"分頻"和"倍頻",那是說的是CPU與匯流排、外設之間工作頻率的關系.為什麼會有分頻、倍頻這個說法,按照標准微機原理教科書的說法是,CPU的工作頻率可以很高,但是有些外部設備如硬碟、軟盤,按照現在技術手段,把他們的工作頻率設計成到達CPU的工作頻率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CPU的工作頻率永遠是高於外部設備的,為了協調CPU與外部設備的工作時序,就只有進行"分頻"、"倍頻"處理.請參考"http://..com/question/12693033.html?si=1"
__原先並沒有倍頻概念,CPU的主頻和系統匯流排的速度是一樣的,但CPU的速度越來越快,倍頻技術也就應允而生。它可使系統匯流排工作在相對較低的頻率上,而CPU速度可以通過倍頻來無限提升。那麼CPU主頻的計算方式變為:主頻 = 外頻 x 倍頻。也就是倍頻是指CPU和系統匯流排之間相差的倍數,當外頻不變時,提高倍頻,CPU主頻也就越高。
主頻也叫時鍾頻率,單位是M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速度。CPU的工作頻率(主頻)包括兩部分:外頻與倍頻,兩者的乘積就是主頻。倍頻的全稱為倍頻系數。CPU的主頻與外頻之間存在著一個比值關系,這個比值就是倍頻系數,簡稱倍頻。倍頻可以從1.5一直到23以至更高,以0.5為一個間隔單位。外頻與倍頻相乘就是主頻,所以其中任何一項提高都可以使CPU的主頻上升。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因此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
『叄』 求用74LS74設計的二分頻,四分頻電路圖
CLK腳接輸入信號,Q非(即Q上有一橫杠的腳)接D腳,Q或Q非作輸出,這是二分頻電路,像這樣只用單級(一個D觸發器)就是二分頻,如果用兩級就是四分頻,用三級就是八分頻。
分頻: 1,2,3,4,5,6為一組,8,9,10,11,12,13為一組 如果要得到二分頻,原時鍾需接3端或11端,5端或9端為變換後的時鍾輸出端。如果要得到四分頻,原時鍾需接3端並且5端接11端,9端為四分頻輸出端;或者是原時鍾接11端。
(3)分頻電路6擴展閱讀:
最簡單的分頻就是二分頻,將聲音分為高頻和低頻,分頻點需要高於低音喇叭上限頻率的1/2,低於高音喇叭下限頻率的2倍,一般的分頻點在2K到5K之間。但是這樣分頻對低音照顧仍然不夠完善,因為低音為了獲得更好效果,往往需要單獨處理,並且揚聲器的切割失真對低音的影響也最大,因此近些年三分頻逐漸流行起來。
三分頻是將聲音分為低音、中音和高音,有兩個分頻點,低音分頻點一般在200Hz以下,或者120Hz,甚至更低,高音分頻點一般為2000Hz-6000Hz。此外也有少量的四分頻或者多分頻系統。顯然更多分頻數理論上更有利於聲音的還原,但過多的分頻點會造成整體成本上升,並且實際效果提升有限,因此常見的分頻數仍然是二分頻和三分頻。
『肆』 分頻電路的分類
從分頻方式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分頻(ActiveCrossover),或者叫電子分頻,也可以叫外置分頻、有源分頻;另一種是被動分頻(PassiveCrossover),或者叫功率分頻,也可以叫內置分頻、無源分頻。主動分頻是指分頻器不在音箱內部,而在功率放大之前,由於此時聲音信號很弱,因此容易將聲音徹底分頻,缺點是相應的電子線路分頻點較為固定,不容易和不同揚聲器配合,常見於高端和專業音響,隨著多路功放的普及,主動分頻方式比以前普及很多。被動分頻是指分頻器在音箱內,此時聲音信號已經經過放大,分頻電路會造成一定干擾,但音箱可以適用於不同功放。
最簡單的分頻就是二分頻,將聲音分為高頻和低頻,分頻點需要高於低音喇叭上限頻率的1/2,低於高音喇叭下限頻率的2倍,一般的分頻點在2K到5K之間。但是這樣分頻對低音照顧仍然不夠完善,因為低音為了獲得更好效果,往往需要單獨處理,並且揚聲器的切割失真對低音的影響也最大,因此近些年三分頻逐漸流行起來。三分頻是將聲音分為低音、中音和高音,有兩個分頻點,低音分頻點一般在200Hz以下,或者120Hz,甚至更低,高音分頻點一般為2Hz-6KHz。此外也有少量的四分頻或者多分頻系統。顯然更多分頻數理論上更有利於聲音的還原,但過多的分頻點會造成整體成本上升,並且實際效果提升有限,因此常見的分頻數仍然是二分頻和三分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