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明清傢具修復

明清傢具修復

發布時間:2021-01-02 02:44:25

㈠ 「明清傢具修復師」的英文怎麼翻譯

antique furniture repair technician by profession. 這樣翻不會錯的。

㈡ 明清古舊傢具的修復和保養

古舊傢具修復把傳統文化、傳統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是一項技術性、藝術性很強的工作,古舊傢具的類別不同,修復方法也不同,因此要綜合掌握多方面的知識,結合科學的措施靈活運用。修復古舊傢具時應嚴格遵循「按原樣修復」和「修舊如舊」的原則,要熟悉所修傢具的年代、背景,盡量保證使用原來的材料和傳統工藝,按原來的大小修復,達到恢復原汁原味的目的。其形式特徵、製作手法、構造特點和材料質地等,都不能隨意拆改、加減,必須保持原物的原貌和完整性。在特殊情況下,迫不得已採取新材質和新工藝時,仍舊要確保傢具修復以後,如果不是仔細觀察,不應看出新舊構件間的明顯區別。

1、古舊傢具損壞的自然因素

導致古舊傢具損壞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溫、濕度、紫外線、紅外線、有害氣體、黴菌、害蟲等方面。

由於木材是天然高分子復合材料,硬度適中,營養豐富,因此,木質傢具很容易遭到各種真菌、昆蟲的危害。引起木材缺陷損壞的真菌主要有木腐菌、軟腐菌、黴菌或細菌等,危害古舊傢具木材的昆蟲主要有長蠢、粉蠢及某些種類的天牛、白蟻等。當室溫超過30 ℃ 、相對溫度高於70%時為高溫高濕,這時易滋生黴菌、害蟲等,並使其生長繁殖速度加快,加速了對古舊傢具的侵蝕及污染,各種化學反應速度也會因高溫高濕環境而加劇,使各種腐蝕過程加快。此外,溫濕度的變化還會引起木材的濕脹干縮現象,導致木質古舊傢具乾裂或變形。

2、古舊傢具常見的缺陷及相應的修復方式

傳世的古舊傢具,歷經歲月滄桑,除極少部分是完好無損之器以外,絕大多數均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如松動、散架、缺件、折斷、豁裂、變形、腐朽等。在古舊傢具修復過程中,面對不同的傢具對象,修復方式要各有側重,不能用一個模式套用,在動手修復前,首先要弄清其類型、特性及用途,把握合理的度,不能變修復為修理,也不能變修復為作偽。

2 . 1 分清傢具類型,區別對待留「舊」的程度

面對一件古舊傢具,首先要分清它是屬於哪一類型的傢具,查找它的歷史檔案,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後,再根據不同的類型有所側重的保「舊」。通常來說,古建築園林、名人故居、博物館館藏、考古出土等文物價值極高的古舊傢具,除對結構破損和鬆散之處給予特別關注以外,要盡量保持其原貌,以免丟失珍貴的文物信息,影響其文物價值。凡傳世在大富人家一直沿用的用珍稀木材製成的名貴傢具,如其外觀狀態良好,應較多留下包漿;如殘破缺損,除在腿足、頂底、背面等傢具隱蔽處保留些自然風化之「舊」外,應適度恢復其原始之精美工藝,並還原其名貴木材的美麗天然紋理和質地,如:紫檀的深沉肅穆、黃花梨的明快亮麗、楠木的文靜不喧、鐵力木的蒼勁古樸、烏木的細膩滑潤等特色;且在保證其結構牢固端正的前提下,對榫肩結合處不必苛求嚴絲合縫,因為結構處適度的鬆弛現象正是傢具年代久遠的見證,也是木材幹縮濕脹固有特性的體現。對於木質較好、存世量較多,年代不甚高古的舊傢具,如清晚期的紅木、櫸木、柏木、樟木、核桃木等傢具,原來就因其木質的華美精細而受到世人歡迎。在修理過程中,對其外表的過度風化,過度破損、過度使用的不良之「舊」應盡力清除。對其破散的結構也應盡力使其嚴密工整,還其原來精美的外觀,只要在足底背板等處留下些殘損跡象以備驗「舊」即可。對於民間傳世的絕大多數漆木傢具,同樣也要認真區別對待。1 .對於漆皮已完全或大部分脫落的柴木傢具,因年代久遠,常常糙筋畢露,除必要的結構修整外,修復師可盡情地去梳理其機理的「風化之舊」,強化其歷經滄桑之態,體現其所蘊含的古老神韻。2 .對於在正常使用下的漆皮尚好的擦漆罩油傢具因其實用性強,故良性磨損較多,也往往帶有較濃的人情味之「舊」,其漆木相間的斑駁之舊,正是其人文價值之所在,對此切不可脫漆打磨,可在清潔其污垢,修整其結構的同時,用適宜的方法對其年久失光的漆色進行封護潤澤,以再現民間傢具親切實用的樸素美。3 .對於披麻掛灰、描金彩繪的大漆傢具,其價值全在漆藝繪畫。考慮到其整體觀感的完整性,可對其殘損較大的漆皮進行補漆補色,但對於已失金褪色的漆畫,原則上則不應去描補,而應保留其殘缺美與虛幻美的觀賞價值,留給後人更多的想像空間。這也正是「 修舊如舊」原則在大漆傢具上的體現。

2 . 2 突出修復對象個性,尊重收藏者個人品味

每件古舊傢具歷經崢嶸歲月,都有其不同的閃光點,它們或是工精,或是料美,或是型好,如:雕刻精、打磨細、造型美、結構巧、用材妙,花紋多等等,各具特色。這些在同類傢具中比較突出的個性,應在修復工作中給予足夠的關注和充分的體現。

在收藏者方面,每個收藏者對自己的藏品都有獨到的見解和個人獨特的藝術品味,如有人愛古舊感,有人愛華麗氣派,有人愛人情味,這些收藏者的個性化要求,在修復工作中都要加以考慮和尊重,要在「修舊如舊」中加以體現。但對於有悖文物保護宗旨的不當要求則應勸阻、解釋和拒絕,維護修復師的職業道德。

㈢ 明清傢具了解多嗎

明清傢具同中國古代其它藝術品一樣,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藝術底蘊,而且具有典雅、實用的功能,令人回味無窮。明清傢具的收藏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外國人開始大量地搜集、收購中國明清傢具,並運往海外。在後來的幾十年間,西方人將中國明清傢具提升到了與中國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古斯塔夫·艾克出版的第一部介紹中國古典傢具的著作《明代黃花梨傢具圖考》,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使人們開始意識到我們祖先留下的這份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書中的圖片所反映出來的中國古代工匠的技藝,令國內外不少專家學者嘆為觀止。亞洲特別是港台地區的明清傢具收藏,到1985年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傢具珍賞》出版後,才引起港台收藏家大量湧入內地搜覓明清傢具。當時大陸根本沒有古典傢具市場,大陸的古玩商們也不清楚古典傢具在國際上的價格。港台收藏家開出的價碼,極大地激發了大陸傢具商的熱情。他們深入到江、晉、冀、陝等省的城鄉,到每一間舊宅老屋內搜尋,以極低的價格搬走黃花梨、紅木、烏木、雞翅木等明清傢具,從而使明清傢具的價格暴漲了近10倍。在古董傢具外流的高潮中,國內的收藏家也開始了古典傢具的收藏。首先吸引國人的是迅速上升的價格,收藏古董傢具除了保值,還使人感受到了明清傢具的藝術魅力。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明清傢具的交易已成為古玩買賣中的重頭戲。
20世紀50年代王世襄等專家參與、制定了關於紫檀、黃花梨等明式傢具不得出口的法律規定。1985年傢具外流高潮時,王先生再一次向文物部門呼籲,但傢具商販完全無視此規定。一件紫檀條桌在海外拍賣價高達32.5萬美元,相當於270萬人民幣。海內外價格間的差距,已無法阻止中國古典傢具的外流。1985年後,市場偏好蘇作、廣作、京作的明式傢具,至80年代末由於市場硬木傢具貨源減少,江蘇、安徽、浙江、山西以及福建泉州、廈門的明式柴木傢具,成為向外傾銷的主要對象。至90年代初這類極具中國民俗風味的民間傢具開始走入紐約、倫敦、香港等地的國際拍賣行,約占每場拍賣古董傢具的30%以上。台灣古典傢具商在大陸設廠收貨修復,拉回台灣後舉辦專業講座,煸情促銷。台灣人開始講求陳設古董傢具,顯露出中國人對自己民族藝術的理解。
一些專家指出,在各種傳統收藏品中,如中國書畫、陶瓷、古玩等價格高居不下的情況下,明清傢具仍與國際市場的價格存在著巨大的差額,未來有很大的升值空間,應是頗具潛力的投資項目。有人估算過,明清傢具的年升值率約為20%左右,說明了明清傢具的收藏確實具有很大的升值潛力,收藏明清傢具是一種很有前景的保值投資行為。
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留存的古舊明清傢具將會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資源匱乏的現實也就越來越難滿足收藏者們的強烈願望。在這種大趨勢下,人們就會退而求其次,自然而然地將眼光轉向可遇可求的仿古傢具,尤其鍾情於那些選料精良、做工精細、形神兼備的仿古傢具精品,因為無論就其珍稀名貴木材的價值,還是其藝術價值都具有增值的潛力。

明式傢具與清式傢具的區分主要根據作品的風格、形式和水平。一般以清代乾隆為界。明代和盛清以前大致皆可納入為明式。清式則指乾隆以後直到清末民初。明式與清式相比,水平更高。明式傢具之造型完美、格調典雅、裝飾得體、工藝技術精良,是歷史上其他時代無法比擬的。明式傢具繼承了宋元的優秀成果。明代中期以後,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並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城市空前繁榮,市民文化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傢具藝術的發展得到了巨大的推動力。清初國家尚未大定,無暇顧及藝術,經濟也有待恢復。到了康熙時期,軍事上、政治上都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百業待興,焦點已轉移到經濟的發展。隨著政權的進一步鞏固和強化,文化方面明顯出現了滿漢合流的趨勢,傢具藝術也才能夠在明代已取得的高度成就上繼續發展。清初傢具帶有濃厚的明式傢具特點,仍具有很高的水平和美學價值,精品眾多。乾隆時,傢具得到了上層的推動而加速發展,一方面根據統治階層的趣味而創新,同時滲入了西方的某些因素,大大豐富了中國傢具史的內容。現代北京宮殿和皇家園林中還保存不少這時期的作品,可謂佳作紛呈,目不暇接。

明代是中國古典傢具發展的黃金時期.明式傢具多採用硬木,以黃花梨,紫檀木最為常見.結構採用小結構拼接,使用榫卯,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性與多樣性,既要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又富貴典雅,是藝術與實用的結合,明式傢具極少漆,也沒有過多的裝飾,突出木色紋理,體現材質美,形成清新雅緻,明快簡約的風格。明式傢具質朴簡潔、豪放規整,清代傢具工藝精湛、雍容典雅。 明式傢具以黃花梨木為主,極少使用其他木材。而黃花梨木傢具,又以桌椅、櫥櫃較多,沒有鑲嵌和雕鏤,只有極少雕刻。明末清初由於黃花梨木匱乏而改用紫檀木加工製作。紫檀木傢具大件甚少,木材寬一般不過八寸,木材材質好,雕刻的較少,不做鑲嵌。據行家介紹,紫檀木木種就有十幾種,根據不同的材質,其價格差別較大,最昂貴的為金星紫檀。

清代傢具與明代傢具不同,大體來說明式簡約,清代繁瑣;明式的造型取勝,清式裝飾見長。清中期以後逐漸使用雞翅木、酸枝木、鐵力木、花梨木等,而新傢具大多是用酸枝木和紅木作材料。酸枝木傢具,大件較多,雕刻花樣多,嵌玉和牙、石、木、螺、景泰藍等。花梨木傢具也多雕刻、多鑲嵌,並且近代產品多。明及清前期的傢具式樣紛呈,常有變化。明朝在造型上設計出了圈椅、四齣頭官帽椅、圓角櫃、大畫案等。清朝在延續了明傢具風格的基礎上,又設計出了特有的傢具,如紅木福壽如意太師椅、炫琴案、紫檀圓凳、釘綉墩等傢具。

㈣ 明清傢具的簡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古斯塔夫·艾克出版的第一部介紹中國古典傢具的著作《明代黃花梨傢具圖考》,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使人們開始意識到我們祖先留下的這份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書中的圖片所反映出來的中國古代工匠的技藝,令國內外不少專家學者嘆為觀止。亞洲特別是港台地區的明清傢具收藏,到1985年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傢具珍賞》出版後,才引起港台收藏家大量湧入內地搜覓明清傢具。當時大陸根本沒有古典傢具市場,大陸的古玩商們也不清楚古典傢具在國際上的價格。港台收藏家開出的價碼,極大地激發了大陸傢具商的熱情。他們深入到江、晉、冀、陝等省的城鄉,到每一間舊宅老屋內搜尋,以極低的價格搬走黃花梨、紅木、烏木、雞翅木等明清傢具,從而使明清傢具的價格暴漲了近10倍。在古董傢具外流的高潮中,國內的收藏家也開始了古典傢具的收藏。首先吸引國人的是迅速上升的價格,收藏古董傢具除了保值,還使人感受到了明清傢具的藝術魅力。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明清傢具的交易已成為古玩買賣中的重頭戲。
20世紀50年代王世襄等專家參與、制定了關於紫檀、黃花梨等明式傢具不得出口的法律規定。1985年傢具外流高潮時,王先生再一次向文物部門呼籲,但傢具商販完全無視此規定。一件紫檀條桌在海外拍賣價高達32.5萬美元,相當於270萬人民幣。海內外價格間的差距,已無法阻止中國古典傢具的外流。1985年後,市場偏好蘇作、廣作、京作的明式傢具,至80年代末由於市場硬木傢具貨源減少,江蘇、安徽、浙江、山西以及福建泉州、廈門的明式柴木傢具,成為向外傾銷的主要對象。至90年代初這類極具中國民俗風味的民間傢具開始走入紐約、倫敦、香港等地的國際拍賣行,約占每場拍賣古董傢具的30%以上。台灣古典傢具商在大陸設廠收貨修復,拉回台灣後舉辦專業講座,煸情促銷。台灣人開始講求陳設古董傢具,顯露出中國人對自己民族藝術的理解。
一些專家指出,在各種傳統收藏品中,如中國書畫、陶瓷、古玩等價格高居不下的情況下,明清傢具仍與國際市場的價格存在著巨大的差額,未來有很大的升值空間,應是頗具潛力的投資項目。有人估算過,明清傢具的年升值率約為20%左右,說明了明清傢具的收藏確實具有很大的升值潛力,收藏明清傢具是一種很有前景的保值投資行為。
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留存的古舊明清傢具將會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資源匱乏的現實也就越來越難滿足收藏者們的強烈願望。在這種大趨勢下,人們就會退而求其次,自然而然地將眼光轉向可遇可求的仿古傢具,尤其鍾情於那些選料精良、做工精細、形神兼備的仿古傢具精品,因為無論就其珍稀名貴木材的價值,還是其藝術價值都具有增值的潛力。

㈤ 保養紅木傢具的臘和精油哪裡有賣

紅木傢具燙蠟的七大好處 :
燙蠟起源於春秋戰國,用於對青銅器表面的處理,達到上光和防止氧化的目的。明中期以前的古典傢具都是以軟木為主,木匠師傅使用「上大漆」或「披麻掛灰」的方法,使傢具表面平整光滑,保護木質。明代晚期,中國明式傢具開始使用優質的硬木,能工巧匠們開始用「燙蠟技藝」使得硬木傢具既體現出紋理的美麗,又起到了有效的保護作用。

紅木傢具
燙蠟技藝是通過燙蠟的全過程對木質本身進行處理,不單單是對紅木傢具簡單的表面美化。其優點在於:
1.保護木質。傢具製作完成後,需要有一個可靠的保護手法,以達到經久耐用的目的,在燙蠟工藝完善以前,中國的傢具都是採用「上大漆」或者「披麻掛灰」的方法,燙蠟工藝是集這兩種工藝之長發展而來的。從目前留存的歷史文物考證,存世的清代以前的傢具都是採用「大漆」、「披麻掛灰」、「燙蠟」這三種工藝。沒有對木質表面做過處理的傢具存世極少。
2.美觀。燙蠟是將蜂蠟滲入到木質的內部,不對表面進行覆蓋,所以區別於「上大漆」、「披麻掛灰」。凸顯出了木質紋路的自然美,將硬木傢具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經過燙蠟的傢具,表面潤澤光滑,木紋透明閃光,盡顯木製傢具的美感。
3.不傷害木性。木材是由纖維構成的,在纖維中存留著油脂和空氣,由於分布不均勻,受空氣濕度的影響會變形。我們現在的處理方法是通過多道油漆封住木質表面,使其隔絕空氣,不與空氣中的水分交換,達到不變形的目的,這種方法在短時間內有效,但時間一長,油漆乾燥後堅硬無比,而木質纖維的不斷變化與油漆不斷「較勁兒」,使硬木傢具更容易損壞。 燙蠟工藝,是中國古代工匠智慧的結晶,它採用了「大禹治水」的原理,用松軟的天然「蜂蠟」滲入到木纖維之間,達到隔絕空氣、不變形的目的,同時當木質纖維發生變動時,蠟會隨木纖維的變化而變化,達到不損壞木質本身的目的。
4.可重復使用。燙蠟工藝由於沒有對木質做任何的物理的或化學的改變和破壞,所以可以在同一對象上反復使用。例如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傢具都可以通過此工藝進行重復燙蠟。以達到修復和保護的目的。
5.用於做舊。燙蠟工藝是我國明清傢具最後的一道化妝過程,也就是說明清傢具的外表特徵與燙蠟工藝密不可分。所以即便是當今新製作的傳統工藝的硬木傢具,通過燙蠟的工藝也會達到接近明清傢具的外表特徵。
6.文物修復。綜上所述,在對我國古典傢具的修復中,通過使用燙蠟工藝,能做到修舊如舊,科學保護。
7.能夠出「包漿」。目前「包漿」作為歷史的象徵已經被人們接受,但很少人知道什麼是「包漿」。大部分人把光亮認為是包漿,這是錯誤的。包漿又叫「皮殼」、「寶漿」,是木質以外形成的一層角質層,就是一層膜。而這種包漿的形成與燙蠟分不開。燙蠟後的傢具由於天氣的變化會慢慢滲出一層很黏的蠟膜和木質中的油脂。蠟膜會吸附空氣中的塵土,在日常的傢具擦拭中這層蠟膜會隨著摩擦產生角質層,這就是「包漿」。
@(來自中國古典傢具網:http://www.zggdjj.com/ 原文地址:http://www.zggdjj.com/View/News-5844.html)@

㈥ 明清傢具鑒賞與研究的目錄

凹凸之樂(代序)
一、試論明式傢具的評價標准——採用記分法評明式傢具內
二、從清代容繪畫看清代早期的宮廷傢具
三、清代傢具的雕飾
四、清代宮廷傢具概說
五、清代宮廷紫檀傢具的主要特徵
六、精品無處不生輝——美國明清傢具收藏之我見
七、清代紫漆描金雙扶手大寶座
八、明清傢具修復例說
九、緬懷老一代明清傢具收藏家
附錄一、中國古代木工工具研究
附錄二、清代乾隆朝「活計檔」輯

㈦ 如何辨別明清傢具與柴木老傢具

作為中國古典傢具的精華,明清傢具以做工精細、文化底蘊十足、升值空間巨大而成為收藏家們四處收集的寶貝。然而古代傢具與其它門類的文物一樣,也有作假現象,且作偽的手法越來越高明。不過,古典傢具看似真偽難辨,其實只要是作假,好多地方都會露出馬腳。
識別柴木老傢具
柴木老傢具主要有兩個作偽方法:製造使用痕跡和用古傢具零件拼湊。
製造使用痕跡就是在新做好的傢具上潑上淘米泔水和茶葉水,然後擱在室外的泥土地上日曬雨淋,在兩三個月里反復幾次後,木紋會自然開裂,油漆也會龜裂剝落,原木色澤發暗,顯出一種歷經風雨的舊氣,彷彿濃縮著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很能騙過外行。
柴木老傢具真品的水漬痕一般不超過一寸,偽作往往會超出許多。
對一些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傢具,如桌子、箱櫃
,作偽者通常在表面用鋼絲球擦出痕跡,上漆後再用茶杯燙出印跡和用刀劃幾道印子,看上去真像用了幾十年一樣。為了做出包漿
,有些作偽者常用漆蠟色甚至皮鞋油作假,但自然形成的包漿摸上去沒有絲毫寒氣,而是有溫潤如玉的滑溜感,新做的包漿有黏澀阻手的感覺,並且有一股怪味道。
為了達到更加逼真的效果,有些作偽者還在傢具的抽屜板上做出被老鼠咬過的缺口或將蟲蛀過的老料用到關鍵部位上,更絕的是還有人專門養蛀蟲以便把偽作蛀出特殊的效果。
拼湊的傢具往往利用木材種類不易分辨的特點,以較差木材製成傢具混充較好木材製作的傢具。這種不倫不類、既少實用價值又缺收藏價值的古代傢具,一般人極易上當受騙。
也有利用完整的古代傢具與一般木料混雜、拼湊、拆改成多件以牟取高額利潤的偽作。具體做法是:將一件古代傢具拆散後,依構件原樣仿製成一件或多件,然後把新舊部件混合,按照原有樣式組裝成各含部分舊構件的兩件或更多件傢具。最常見的實例是把架子床改成羅漢床和將一把椅子改成一對椅子並詭稱都是舊物修復。架子床因上部構件較多且可拆卸,故在傳世中容易散失不全。傢具商常用截去立柱後的架子床座,三面配上架子床的床圍子仿製成羅漢床出售。
此種作偽手法最為惡劣,不僅有極大的欺騙性,還嚴重破壞了珍貴的古代文物。
分清明清傢具
一件明清傢具要從材質、年份、完整程度和精美程度諸多因素考察判斷,單以一個因素來獨立判斷是不科學的。
確定老傢具的材質可以通過觀察木紋來確定,有些材質,比如中式傢具常用的雞翅木、紫檀、櫸木、杉木、老紅木和西洋傢具常用的柚木、橡木等還是容易識別的;也可以用指甲在暗處掐一下,根據材質的硬軟來確定品種;也可以掂一下分量。如果你積累了一定經驗的話,通過以上3個方法大致可確定材質。
除了材質之外,年份也是決定老傢具價值的重要因素,對發燒級的藏家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
所以,對老傢具的式樣和紋飾你心裡要有個譜。通過考察式樣可以估計它的年份,有些式樣非常奇特,一般圖錄中沒有收入,就要提防點。
另外,為了提高古代傢具的身價,投機者有時會任意更改原有結構和裝飾。如有人認為,凡看上去比較素的明式傢具年代可能較早,結果投機者就把一些珍貴傳世傢具上的裝飾故意除去以冒充年代較早的傢具。
在普通木材製成的傢具表面貼皮子(即包鑲傢具)偽裝成的硬木傢具,做工精細者外觀幾可亂真。包鑲傢具的拼縫處,處處以上色和填嵌來修飾,但需要說明的是,有些傢具出於功能需要(如琴桌)或是其它原因,不得不採用包鑲法以求統一。
用鼻子嗅也是一個辦法。新仿的傢具有刺鼻的油漆味,而老傢具沒有,只有一種悶在老屋裡的陳宿味或者淡淡的霉味,如果是優質的木材,還會散發出特有的香味。
鑒別老傢具一定要看面板下面,但還有些新仿傢具為了障人耳目,會在面板下用黑漆塗抹一層,使人看不出新舊。看到如此處理的面板你應該在心裡打個問號。

㈧ 明清傢具鑒賞與研究的介紹

本書匯集復了作者自1988年以來發表的十制篇論文,其中六篇曾以英文在海外書刊上發表,中文稿在本書中為首次發表。這些論文涵蓋了明式傢具評價和鑒賞,清代宮廷傢具的起源、製作和傢具修復,木工工具等方面內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書中收錄明清傢具實物照片、效果圖、復原圖、線圖等共計280餘幅,並對原已發表的文章插圖做了較多的更換和增補。書後附錄的乾隆朝「活計檔」中關於傢具製作的條目,為研究清代傢具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㈨ 明清傢具特點的比較

明式傢具是獨具特色的傳統傢具。指自明代中葉以來,能工巧匠用紫檀木、杞梓木、花梨木等製作的硬木傢具。雖然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生產,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能工巧匠製作的傢具最得大家認可。因此,人們公認蘇式傢具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州明式傢具",簡稱"蘇式"。造型優美,選材考究,製作精細是明式傢具的三大特點。中國傢具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發展到明代開始形成獨特格式,因而被後人稱為明式傢具。明式傢具是傢具文化風格的代表,裝飾精微,雕飾精美,散發出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明式傢具,特徵鮮明,魅力無窮,體現在以下幾點:
1、文人參與設計,極具意匠美。明式傢具的設計者大多是文化氣息甚濃的文人雅士,由他們設計出傢具圖樣後,再交由出色的木工製作而成。在傢具設計之時,設計者往往會將自己的奇思妙想融於設計之中,使傢具的造型優美、穩重、簡朴,各組件的比例講求實用與審美的一致,裝飾講究少而精,淡而雅。明式傢具,乍看之下,一般感覺毫不起眼,但細品之下,卻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欣賞、推敲。明式傢具好比一杯好茶,入口味淡,再三品嘗則回味無窮。所以,有設計師甚至認為,明式傢具是用來觀賞而不是用來使用的。
2、選料考究流露天然之美。明式傢具在造型上,講求物盡其用沒有多餘的東西,簡潔到不能再簡潔了,強調傢具形體線條優美、明快、清新。通體輪廓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整體線條一氣呵成,在細微處有適宜的曲折變化。明式傢具注重委婉含蓄,干凈簡朴之曲線,若有若無、若虛若實,給人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體現了虛無空靈的禪意。明式傢具在選材時追求天然美,凡紋理清晰、美觀的「美材」,總是被放在傢具的顯著部位,並常呈對稱狀,巧妙地運用木材天生的色澤和紋理之美,而不做過多的雕琢,在不影響整體效果的前提下,只在局部作小面積的雕飾,這與現代人返璞歸真的審美時尚是完全契合的。
3、結構簡單、合理,連接牢固,極具工巧美。明式傢具的結構源於建築學的梁架結構,橫者為梁,豎者為架,結構嚴謹,用材合理,絕無多餘與浪費,各部件間採用榫卯連接,膠粘輔助牢固,顯示出高超的製作工藝。
清式傢具指清朝的雍正、乾隆時期形成的帶有當時時代氣息的傢具。這種傢具在形式和格調上與傳統傢具的樸素大方、典雅內斂的風格大相徑庭甚至格格不入,形成強烈對照,故在我國傢具史上稱之為「清式」傢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期,在我國工藝美術史上出現了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繁縟雕琢的風氣。這時正值「廣式傢具」盛行,加上清官內院的追隨和提倡,清代中葉以後,傢具以造型厚重、形體龐大、裝飾繁瑣而風靡一時。
具體而言,清式傢具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品種及造型上追求創新。清式傢具的品種可謂繁多,許多傢具都具有前代所沒有的風格和特點。比如,清代的李漁就主張幾案多設抽屜,櫥櫃多加擱板,從而開清式書案、多寶格之先河。據史載,生炭火避寒的暖椅,貯冷水祛暑的涼炕,都是李漁的創造。清式宮廷傢具更喜標新立異。比如有一種木床,床上不僅有帽架、衣架、瓶托、燈台、懸余架,甚至還有可以升降的痰桶架。此外,清式傢具的造型也變化多端。多年來,海內外的博物館及收藏家雖搜集了難以計數的清式傢具,但至今仍不時發現前所未見的清式傢具的奇特品種,有些傢具竟難猜測其為何物。
其二、用材上視野廣闊。在用料選材上,清式傢具推崇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尤以紫檀為首選。
清中期以前的宮中傢具,選料最為講究。如用料講究清一色,或紫檀或紅木,各種木料互不摻用,有的傢具甚至用同一根木料製成;選材時要求無癤無疤,無標皮,色澤均勻,稍不中意,就棄之不用,絕不將就。在製作上,為了保證外觀的色澤和紋理的一致,也為了堅固牢靠,往往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如有的床榻為鼓腿澎牙結構,盡管腿足曲率極大,也多採用一木挖成而不是拼接。不少宮廷紫檀傢具透雕的花牙,往往與腿足和牙條一木連做。這樣一來,用料很大,浪費極多。
其三、工藝上裝飾豐富。注意裝飾性,是清式傢具最顯著的特徵。為了達到瑰麗多姿、千變萬化的裝飾效果,清式傢具的設計者和製作者幾乎使用了當時一切可以利用的裝飾材料,嘗試了一切可以採用的裝飾手法。在傢具製作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上更是殫精竭智,力求新奇。其中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當屬雕飾和鑲嵌。
其四、藝術風格上融會中西。從傳世的清式傢具中,人們很容易感受到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藝術的濃濃氣息。清式傢具不僅繼承了明式的優點,而且,對西方文明也進行了大膽借用。從現存的清式傢具來看,採用西洋裝飾圖案或裝飾手法者佔有相當的比重。

㈩ 明清傢具的辨偽

軟屜改成硬屜。軟屜,是椅、凳、床、榻等類傳世硬木傢具的一種由木、藤、棕、絲線內等組合成的容彈性結構體,多施於椅凳面、床榻面及靠背處,明式傢具中較為多見。與硬屜相比,軟屜具有舒適柔軟的優點,但較易損壞。傳世久遠的珍貴傢具,有軟屜十之八九已損毀。由於製作軟屜的匠師(細藤工),近幾十年來日臻絕跡,所以,古代珍貴傢具上的軟屜很多被改成硬屜。硬屜(攢邊裝板的硬性構件),原是廣式傢具和徽式傢具的傳統做法,有較好的工藝基礎。若利用明式傢具的軟屜框架,選用與原器相同的木料,以精工改製成硬屜,很容易令人上當受騙,誤以為修復之器為結構完整、保存良好的原物。

閱讀全文

與明清傢具修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要用防水膩子和不防水膩子 瀏覽:552
無錫電器維修工程師 瀏覽:920
消防水泵接合器價格多少錢一個 瀏覽:414
傢具漆面陰陽色怎麼去除 瀏覽:223
如何用老傢具做背景牆 瀏覽:436
美版airpods可以在大陸保修嗎 瀏覽:768
蘋果手機屏幕維修要多久 瀏覽:177
中頻爐電器維修 瀏覽:568
4s不給保修卡可以投訴嗎 瀏覽:612
酒店維修房不能入住如何報告 瀏覽:475
咸陽三星維修點 瀏覽:154
北京哪裡傢具城賣酒店傢具 瀏覽:764
魚池用什麼顏色防水 瀏覽:341
星和家電空調維修怎麼樣 瀏覽:899
什麼是家電節能補貼政策 瀏覽:113
古舊傢具圖片 瀏覽:777
新鄉市蘋果售後電話 瀏覽:560
靚家居的工資 瀏覽:832
武漢魅族售後電話號碼 瀏覽:431
板材傢具買什麼樣的好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