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千金女賊中 蔣心愛的到底是誰
白狼蔣心相愛了,有了孩子。
觀光巴士停在了一棟英式庄園洋房前,綠色的藤蔓爬滿了紅磚牆,房子外觀雖已有些年代,但整理得很乾凈。
上了年紀的觀光客們緩緩依序下了車。
導遊走到最前頭,開始介紹:「各位台灣的朋友,前面這棟屋子,就是我們今天特地安排的行程,是上海上世紀二十年代風雲人物,白幫幫主,白正擎的故居。」
旅客們顯然非常期待這段行程,臉上散發出興奮的光芒,紛紛轉頭和其他團員小聲地議論這段過去的歷史。
只有一位老婦不語。
盡管她的眼裡也閃動著光芒,但不是因為興奮,而是因為激動。
老婦頭發已全然花白,但眼神依舊明亮,宛如少女。
「葉夫人。」同團的一位老先生喊她。
老婦回過神來。
「聽說你以前也住過上海,你認識這位白正擎嗎?」
葉夫人笑著搖了搖頭,說:「他這種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我怎麼可能有機會認識?」
導游一面領著大家走入白府故居大門,一面機械式地介紹:「白正擎,綽號『白狼』,顧名思義,他就像狼一樣心狠手辣、邪惡狡猾。他在三十多歲時就當上租界第一幫派白幫的幫主,事業版圖遍及物流民生與金融放貸等等,身價不凡,可是在他壟斷利益的背後,卻是靠著幫派惡勢力害人無數,當時全上海幾乎人人聞狼色變。現在,就讓我們看看這邪惡的『白狼』,過的是怎麼樣的生活。」
眾人魚貫進入屋內,只有葉夫人仍在屋外,眼露懷念地環顧著四周景觀好一會兒之後,才跟著走進屋裡。
大廳里擺放著紫絨布與棕木雕花的傢具,地上鋪著白色與咖啡色混搭的歐風地毯,牆上有個壁爐,紅木櫃上還擺放著一部老電話。
大廳中央則擺放著一台鋼琴。
導游的聲音在人群前響起:「當時的上海人曾經傳聞,這架鋼琴的琴鍵全是用人骨做成,手感才會如此好,音感如此清脆。」
眾人笑了出來。
一直走在人群後方的老婦眼裡帶著無限眷戀,望著那台鋼琴,彷彿她耳里聽見的不是眾人的笑聲,而是悠揚的琴聲。
那人有力的手指敲在潔白的琴鍵上,清脆的、鏗鏘的琴聲。
誰能想得到那個人居然彈得一手好鋼琴?
果然,有團員疑惑地說了:「白狼如此兇殘,卻又會彈鋼琴,實在很矛盾……」
「各位,請看這里。」導游領著大家轉過頭,望向一面牆壁。
牆壁上的玻璃框里,貼著一些當時的新聞報道,盡是白狼的緋聞與花邊新聞:「歌女蘇茜茜表明此生非白狼不愛」、「交際花雪蓉拒絕富少示愛,疑似為白狼守身」、「女星姚媚兒指戴鴿子蛋,羞認與白狼婚約」。
葉夫人在人群後稍稍踮高了腳尖,看著那些早已發黃的新聞剪報,忍不住莞爾。
導游的聲音又響起:「但白狼從不認這些緋聞。有一個女人,他不但帶她出席各大場合,也不吝公開兩人的關系,甚至為她金盆洗手,扶弱濟貧。那個女人就是他唯一承認過的妻子,白夫人。」
觀光客們被挑起了好奇心。
葉夫人低下頭,悄悄露出微笑。
「各位,想知道是什麼樣的女人馴服了這匹孤傲的狼嗎?」
眾人點頭如搗蒜。
「來,請跟我來,讓你們看看白夫人的廬山真面目。」導游領著大家來到另外一個房間。
這里顯然是一間卧室,月牙白色系,布置簡單卻典雅,刻意敞開一邊門的衣櫃里掛著幾件素雅洋裝,還有幾件尺寸較小的白襯衫、吊帶褲與報童帽。梳妝台旁掛著一張婚紗照。
觀光客們一見那張婚紗照,紛紛喊:
「哇!這是婚紗照嗎?還可以這樣拍的?」
「好有趣的照片!」
「這姑娘太逗了!」
「各位。」導游的聲音總算來了點勁,「這位就是改變了白狼的女人,蔣心。」
婚紗照里,西裝筆挺的白正擎難得地笑了開來,他身旁的新娘子蔣心雖然穿著端莊的白紗,卻擺出一個可愛的鬼臉。
「這可是我看過最逗的老上海婚紗照。到現在都沒人知道,為什麼白夫人要擺鬼臉?」導游說。
一直沉默不語的葉夫人忽然開口:「我想,那是因為白正擎不笑,所以她想要逗他笑一笑吧。」
所有的人,包括導游,都望向她。
老婦笑了笑,模樣竟有些俏皮,說:「我猜的而已。」
「我倒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導游並不把老婦的話太當真,繼續解說,「雖然外界尊稱蔣心為白夫人,但兩人並沒有結婚,可為何仍有這張婚紗照?沒人知道真相,因為兩人在一起不到一年,就傳出白狼被日本人炸死,而白夫人也隨之人間蒸發。」
沒人注意到葉夫人的眼裡蒙上一層淡淡的悲傷。
「據說白夫人只是個出身街頭的平凡賣藝少女,但白狼為何會鍾情這樣身份低下的女子?白狼死後,她又去了哪裡?白狼和這個女人,成為繁華上海陷落前最謎樣的傳奇。」導游頓了頓,「接下來,我們看看白府其他地方……」
導游領著眾人離開了房間,葉夫人卻故意落後,獨自留在這間卧房裡。
她走到梳妝台前,上頭還擺著一兩罐法國香水、粉撲、脣膏、梳子等女性用品和舶來品,只是都被塑料透明薄膜保護著。她伸出手,滿是依戀地撫摸了一下透明的塑料薄膜。
她的耳里彷彿又聽見了音樂。
鋼琴聲。
她抬起頭,看著婚紗照里那扮著鬼臉逗笑白正擎的年輕新娘子。
然後她的眼神落在照片中新娘手裡拿著的一個桃花結。
紅色的,喜氣洋洋。
上海城隍廟的桃花結。
老婦緩緩從口袋裡珍重地拿出一樣事物。
也是一個桃花結,只是已老舊褪色。
數十年的歲月讓曾經鮮艷的紅色褪成略微泛白的粉紅,邊緣也泛毛脫線,但卻真真切切,是同一個桃花結。
老婦將那枚桃花結捧在胸前,閉上雙眼,跌入了回憶的漩渦里。
B. 中國如圓明園之類的恥辱
中國屈辱的歷史
九月,與許多重大事件聯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讓國人刻骨銘心!
1842/8/29,《南京條約》簽訂
1856/9/2,天京變亂,韋昌輝突襲東王府
1926/9/6,英國製造「萬縣慘案」
1901/9/7,《辛丑條約》簽訂
1894/9/15,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
1894/9/17,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殉國
1931/9/18,「九一八事變」
1898/9/21,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還有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的……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一幕幕。歷史終歸是歷史,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於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歷史總是不斷沉澱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從哪裡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
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並應該少用些省略號。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 ,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麼,但願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於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採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麼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一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一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一些商家不顧歷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游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一些藝人竟然把軍旗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如果「集體健忘症」過於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之恥和對割地賠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就等於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復自己的錯誤。不是從沉沒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死亡。據說,冰心老人晚年曾構思寫作一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大作,但是每每提筆,「竟然一個字都沒有留下」,「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一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賈國榮:《冰心的遺憾》)。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只有我們一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一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歷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歷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歷史認知關繫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乃是一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一個整體,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寵兒如今卻失落了,史學危機的話題並非危言聳聽,歷史教育的延誤、式微和墮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願與大家一樣為之關注、探索和分享。我試圖讓歷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視,於是從彷徨到吶喊、困惑到醒悟;從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讓歷史能夠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歷史的學習而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張揚自己,營造一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執著的信念要從四十歲重新開始,克服鬆懈、安逸或畏難心理,力爭做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立志要把課上出味道來,教出歷史的深沉、寬厚與博大,盡情展現其寬闊、生動和精彩,發掘真善美的內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人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風流人物,無一例外都成為匆匆的世間過客。對歷史不斷觸摸和反思的過程,就是文化沉澱的過程。歷史是永不間斷的時間長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的只是這一發展長河中的一段,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星轉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嘆,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將會給你一個制高點。歷史有兩種歷史,一種是客觀的歷史,一種是記憶中的歷史。客觀歷史早已看不見了,但記憶中的歷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攝取,隨時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芻,這對人類現在、未來的發展,未嘗不無益處。叩問歷史,掩卷太息!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歷史消失的只是時間,永不消失的卻是後人對千秋人事的緬懷。
時光的流逝也許會磨滅人們心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著「血與火」的往事歷歷在目,警示人們永遠引以為戒。《論語》曾告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古希臘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裡」,不就是從昔日的經驗教訓中時刻照看著這後視鏡緩緩向前跋涉?描述與記錄,回憶與解讀,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的權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可以說歷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雖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兩次鴉片戰爭
火燒圓明園
八國聯軍
甲午中日戰爭(二十一條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皇菇屯事件
旅順大屠殺
偽滿洲
七七事變
南京大屠殺
九一八事變
淞滬會戰
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野蠻轟炸
海南撞機事件
C. <詩經>中關與愛情的故事,有那些幫幫忙!@!
國風部分,裡面大部分都是關於愛情的,比如:
國風·周南
關雎
卷耳(懷人之作〉
國風·召南
摽有梅(少女懷春)
野有死麕(同上)
國風·邶風
柏舟(出婦詩)
擊鼓 (著名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來於此)
靜女(相思)
國風·鄘風
柏舟(少女表白心跡)
國風·衛風
伯兮(少婦誇自己老公的)
木瓜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出處)
國風·王風
君子於役 (思婦詩)
采葛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出處)
《詩經》中對愛情的故事描寫就佔了相當大地篇幅。人類生活的男女戀愛,愛情這一永恆的生活主題是源遠流長的《詩經》里的《靜女》把一對男女青年戀愛情景寫的繪聲繪色,讀後有親臨其景之感。詩曰:靜女其姝,俟我於城偶。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饋)荑,詢美且異。匪(非)女(汝)之為美,美人之貽。
這短短的三節六句,生動地勾畫出一對青年男女在城廓約會的精彩畫面。詩詞的大意是:一對青年男女在城偶約會,小夥子到來時,他心愛的姑娘故意躲起來逗他,使得小夥子「搔首踟躕」抓耳撓腮。當他知道姑娘早已經來了,而且還深情地送他一束紅管花時,小夥子又是何等的高興啊!他激動的說:「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不是你的花兒美,是因為姑娘送我的呀!)讀到這里,一對青年戀人純朴、活潑、可愛的情景便躍然紙上。
這首詩來源於作者對當時人們社會生活的細心觀察,是當時社會生活中的男女愛情故事的真實寫照。它思想純潔健康,感情熱烈真摯,意境明快開朗,語言朴實優美,風格清新粗獷,神韻飛動,妙趣橫生,充滿詩情畫意。
文化大革命前期,有一首打油詩,則表現現代男女青年的情愛故事: 四點一過心慌意亂,踩著鈴聲奔向車站。談到半夜仍嫌太短,見縫插針午休見面,次日早上電話再談。
現代人的戀愛談的多累呀!
「愛」就是用心去愛,從心裡去愛。也真蹊繞,戀愛的「戀」字上邊是個「」字下面一個心字,戀愛也得用心去戀,從心裡去戀。不言而語,這個心應該是一個赤誠的心。
下面幾段詞供網友們思想:愛情大門開,無錢莫進來。
「東風」吹,「梅花」笑,「羅馬」湊合要。(當時流行的幾款時髦手錶牌號)
一套傢具帶沙發,二老在家看娃娃,三轉一響帶喀喳,四季衣服毛、滌、卡。
對象最好一官半職,有權能辦事;
對象最好工作穩定,安逸能顧家;
對象最好八面玲瓏,好掙很多錢;
找對象四不要:不要可愛可敬的傻大兵;不要心紅臉黑的煤炭翁;不要清水衙門的紅園丁;不要專伺候人的服務生。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了扁擔抱著走。
文革初期有家大工廠的大門口的牆壁上,一個青年畫了一幅漫畫《氣死包公》還配了一首詩:鐵麵包公只一個,忘恩「士美」何其多!
「愛情」隨著我心轉,「自由戀愛」真解渴。今天唱著「鍘美案」,
明天香蓮淚成河。老包無奈喚「法紀」,快摯「鋼鍘」除邪惡。
青年在什麼談戀愛更合適呢?
下面用浩歌的一首詩作為文章的結尾吧!
不要把青春的話語都在公園的樹蔭下講完,
不要讓青春的腳步總是在月光的拗徑上往返,
不要把青春的活力用來營造自己的小巢,
不要將青春的激情譜寫「空談」的詩篇。
青春是美好的黃金時代,
……
應該用青春去攻克征途中的道道難關,
應該用青春來報告科學上的新發現,
應該用青春去探索廣闊的宇宙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