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拿破崙為什麼會推崇「帝政風格」傢具
原文在這里
你發現沒有,凡世之梟雄,除了驚人的煽動性、卓越的軍事才能外,通常在美學設計方面也頗有建樹,因為集團的視覺形象也是號召力的一部分。這方面第三帝國那位狂人最為擅長,畢竟人家是美術專科出身。他和拿破崙稱霸歐洲的年代雖然差了一百多年,但都想到以「復興神聖羅馬帝國」作為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及視覺基礎。
提到因拿破崙推崇的「帝政風格」傢具及建築,有必要了解下法國之前的幾種藝術設計風格,按時間順序主要分為: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和新古典主義。
巴洛克風格(Baroque)
巴洛克風格興起於17世紀,以浪漫主義為設計出發點,追求誇張的戲劇效果,宏偉而奔放,在路易十四時期達到頂峰。巴洛克式傢具利用多變的曲面,採用花樣繁多的裝飾,做大面積的雕刻,整體感受就是浪漫的巫師。
典型的巴洛克式傢具
洛可可式風格(Rococo style)
帶著法式的矯情和優雅,於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並流行於歐洲,是在巴洛克風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洛可可風格最初出現於建築的室內裝飾,特點是華麗精巧、甜膩而柔美,有點女性化氣質,以後擴展到繪畫、音樂和文學領域。整體感受就是法國的林黛玉。
典型洛可可紋飾
洛可可門飾
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
興起於18世紀的羅馬,並迅速在歐美地區擴展的藝術運動。一方面起於對巴洛克和洛可可騷柔風格的反對,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之光。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刻意從風格與題材模仿古代藝術。
新古典主義可以說是之後帝政風格的前身
帝政風格(Empire style)
帝政風格是拿破崙帝國的官方藝術風格,非常強調帝權象徵,在傢具上強調剛健雄偉。法蘭西人作為拉丁民族,是古羅馬的繼承人。在政治上羅馬帝國始終是法蘭西人心目中的光輝榜樣,「帝國」這個響亮的稱號是當時法國統治階級所心醉神迷的。他們想在法蘭西恢復古羅馬帝國在奧古斯都時代的那種宏偉排場。於1804年登上皇帝寶座的拿破崙,一心想建立起統一的歐洲,雄心勃勃,覺得之前的洛可可文化又甜又軟,帝政風格就是這一時代的產物。
從古羅馬的塞維努斯凱旋門到拿破崙修建的凱旋門,再到帝政風格傢具,可以明顯感到古歐洲文明的基因
希臘輪廓的椅子和羅馬裝飾的細部在這時期很顯著。典型帝政式裝飾物,包括各種有鷹翼的圖案(象徵自由)、希臘瓶飾(Greek vase)、月桂花環(laurel wreaths)、豎琴(lyres)、武士的鋼盔和獸爪等。
鷹翼型圖案和獸爪造型
希臘瓶飾在帝政式傢具上的體現
月桂花環造型無處不在
桃花心木是這時期製作傢具的主要用材,與大量的青銅飾品的鑲嵌結合需要極高的工藝水平,使傢具呈現出皇家風范。
帝政風格傢具雖然有點霸氣外露,但其輪廓剛健,與精緻飾品形成視覺平衡,並不覺得矯情繁復,所以還挺適合現代家庭使用的。不過有一點要強調,玩復古風格一定要原汁原味,最好別用現代化工材料粗劣仿製,顯得浮躁。美克美家黑標系列推出的這組「帝政風格」家飾,還真用到全實木雕花、傳統石蠟翻模金屬工藝、純手工織物,所以氣質比較到位。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產品對細節的把控,所有製作均完全復刻舊時的工藝,布藝的花紋都是由老式織布機一梭梭耗時數月純手工製作,木質的雕花部分為了保持整體的連貫性和生動性,均是由一整塊木料雕刻完成,為的就是讓原汁原味的帝政式風格從細枝末節流露出來,其他有關材質的細節可以去他們官網上再了解下。
2. 請各位幫忙點評一下關於貝多芬的文章,明天就要用,急!!!!!!!!!!
此外,擁有350年歷史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也坐落於此。目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已成為世界歌劇中心。國家歌劇院從創建就有獨特的演出風格,聘用過許多音樂大師主持歌劇院事務,像古斯塔夫·馬勒爾、理查·施特勞斯和卡拉揚等。歌劇院從秋季到第二年夏季,一般演出300多場世界第一流的歌劇和芭蕾舞劇。現在,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已成為世界歌劇舞劇舞台的中心。二戰結束時,歌劇院被炸成廢墟。戰爭一結束,奧地利人首先修復的便是國家歌劇院,修復時間歷時8年。歌劇院建築風格是希臘和羅馬式的混合,有高高的拱門和拱式雕花窗,屋頂部分有石雕裝飾,還有兩個銅雕像。建築側面有噴泉。歌劇院內部裝飾豪華,舞台非常大,觀眾席位有1600多個,同時還為生活不富裕的音樂愛好者提供了67個站位,站票的票價不到高級包廂票價的百分之一。在藝術走廊里,有14座著名作曲家的半身雕像(包括莫扎特、貝多芬、羅西尼等)。
在維也納的市立公園里,聳立著一些音樂家的雕像:抒情曲之王舒伯特大理石全身座像和大理石拱門內約翰·施特勞斯拉小提琴的金色雕像等等。
在市立公園里有一個經常貝多芬演奏音樂會的小廣場,還有一所可以容納150人的音樂廳,冬季就在這里舉行音樂會,夏季則在廣場舉行露天音樂會。音樂廳前有座青藤環繞的亭子,是貝多芬談干琴的地方。
3. 馬未都:我收藏過一幅名畫,奉為鎮館之寶,為什麼專家鑒定後皺起了眉頭
馬未都,中國古文物界的一個奇才。作為一個學歷只有小學水平的馬未都,既出過書,又擔任過諸多金牌節目的主持人,主講者等,還在收藏界玩得風生水起,可謂是一個活脫脫的勵志榜樣!
總言之,馬未都是個奇才,從最初一個毫不起眼的廠工,到全國著名的文化人,他的成功故事一直被當成是一個成功的勵志典範。縱然他在“鑒寶”上翻了車,鬧出了一個天大的笑話,但卻絲毫不影響他在收藏界的地位和威望。
一個厲害的人物!
對此你又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一起分享探討~
4. 中年閏土全文
原文:
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後,我吃過午飯,坐著喝茶,覺得外面有人進來了,便回頭去看。我看時,不由的非常出驚,慌忙站起身,迎著走去。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4)拿破崙傢具擴展閱讀
中年閏土卻成了一個神情麻木、寡言少語的人.「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為什麼他在少年時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現在卻形容不出了呢?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時候是一個活潑潑的人,現在「懂事」了,卻成了一個「木偶人」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里所說的「事」,實際是中國傳統的一套封建禮法關系,以及這種禮法關系所維系著的封建等級觀念。
人物形象意義:
閏土是生活在重壓下的純朴善良的貧苦人民的代表,它反映了一百多年前舊中國社會勞動人民的貧苦生活和剝削階級的黑暗統治,以及社會明顯的等級觀念.通過此文告訴今天的少年讀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形態,是生產力極度低下,勞動人民生活極度貧苦,統治階級昏庸腐朽的社會形態.從而了解今天的中國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同時又不可避免的多多少少的遺留著那個時代的烙印,例如,不尚創新,甘於庸俗,人口眾多,集體、社會觀念較為淡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