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術的分類有幾種
1、水墨畫
水墨畫(Chinese Brush Painting)是由水和墨經過調配水和墨的濃度所畫出的畫,是繪畫的一種形式,更多時候,水墨畫被視為中國傳統繪畫,也就是國畫的代表。也稱國畫,中國畫。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色,但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後者有時也稱為彩墨畫。
(1)傢具四大流派擴展閱讀:
中國的繪畫工藝十分古老,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距今至少有七千餘年的。最初的中國繪畫,是畫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漸而發展到畫在牆壁、絹、和紙上。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毛筆和墨,以及天然礦物質顏料。
在無數畫家不斷探索、創新的努力之下,逐漸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並有著自己獨立的繪畫美學體系。照這么說中國工藝也十分古老,也可稱之史前繪畫。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住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2. 清代出現的四大流派傢具是分別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四大流派它們各有什麼特點
一、廣式傢具
廣式傢具分為明式和清式。明代廣式傢具主要盛產於廣西,清代廣式傢具主要盛產於廣東。廣西的鐵力木傢具普遍都比較早,明代的佔多數。做工都很朴實、大氣。廣西是鐵力木的故鄉,在硬木中鐵力木是長得比較高大的,因而其傢具用料一般都比較大。用料碩大是廣西和廣東傢具的一個共同特點。不管傢具腿部彎曲度有多大,都是用一塊整料鎪挖出來的,不用去拼接。所以廣式傢具顯得特別的敦實。廣西傢具很少雕刻花紋,即使刻有花紋也和當地特產有關系,比如大象圖案等等。廣東接受西洋文化比較早、比較多,所以廣東傢具紋飾善用西洋花紋。西洋花紋一般分為路易十四式和路易十五式。一般只要是用料粗大、雕刻有西洋花紋的基本上都是廣東傢具。廣東傢具的雕刻一般模仿西洋建築的形制,所以雕刻得比較深,磨得比較光,生動傳神。
二、蘇式傢具
蘇式傢具是指長江中下游一帶所生產的傢具。蘇式傢具形成較早,舉世聞名的明式傢具即以蘇式傢具為主。它以造型優美、線條流暢、用料講究、結構合理、比例尺寸合度等特點,以及樸素、大方的格調博得世人贊賞。進入清代以後,隨著社會風氣的變化,蘇式傢具的風格也開始向華而不實的方面轉變。
蘇式傢具的一個特點是節省木材,這是他們的傳統,從明到清一直如此。做一件廣式傢具的料,拿到蘇州去則可做3件。為了節省木料,清代蘇式傢具的暗處構件還常以雜木代替,這種情況,多表現在器物裡面的穿帶上。從明清兩代的蘇式傢具看,十有八九都有這種現象。蘇式傢具里側都作油漆處理,目的在於避免受潮變形,同時也有遮醜的作用。
蘇式傢具的另一特點是用傳統圖案裝飾,比較守舊。其圖案以松、竹、梅、山石、花鳥、風景以及各種神話傳說為主;其次是海水江崖、海水雲龍、龍戲珠、龍鳳呈祥等;折枝花卉亦很普遍,大多借其諧音寓意一句吉祥語。局部裝飾花紋多以纏枝蓮和纏枝牡丹為主。
三、京式傢具
京式傢具介於廣式和蘇式之間。廣式傢具用料太大,蘇式傢具用料太小。京式傢具因為源於皇宮,所以皇帝要求用料不能小氣,不能摳摳搜搜的,但是也不能浪費,要節儉。所以京式傢具用料比廣式的小,但比蘇式的大。由於京式傢具具有某種特殊的涵義以及受到各種古物紋飾的影響,所以裝飾圖案也富有個性,比如龍紋、鳳紋、戰國紋飾、玉器紋飾、青銅器紋飾等等。清宮傢具造辦處的工匠來自全國各地,但多數來自江南一帶,而廣東的木匠技藝更勝一籌,所以就單獨有廣式傢具製作小隊。清宮的傢具在製作之前都有畫稿,也就是畫大樣。一般樣稿由蘇州木匠畫,蘇州木匠畫的樣稿秀氣、漂亮,畫完了由廣東木匠去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句俗語:「蘇州樣,廣東匠。」所以製作出來的京式傢具就是介於廣式和蘇式之間。皇宮造辦處製作的傢具在清代中期是京式傢具的代表,到了清代後期至民國再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京式傢具以北京龍勝城傢具為代表。在明式傢具向清式傢具的轉變過程中,轉折點在雍正一朝。雍正登基後坊間一直流傳關於他篡位的蜚語,雍正帝為了轉移矛盾和扭轉不利因素,就搬出了祥瑞。比如傳說在沈陽努爾哈赤的墓冢上長出了靈芝草,雍正帝正好拿此事大做文章,向天下人宣告是自己祖宗的陰德顯靈,以示自己當皇帝的正統。因此京式傢具的祥瑞裝飾圖案至雍正朝也發展到極致,明式傢具也自此正式宣告向清式傢具轉變。
四、晉式傢具
晉式傢具以山西平遙為代表。大漆螺鈿是晉做傢具的典型特點。在山西和陝西北部,傢具製作成毛坯之後,直接在毛坯上塗生漆,再糊上麻布,然後再用木板壓麻布,讓生漆從麻布眼裡滲透出來,使得麻布完全埋在生漆里,自然風干之後,表面非常堅硬,再在上面塗上漆灰泥。一般都是把磚頭砸碎,研成細微的粉末狀,和清漆調和,然後塗在傢具的表面,大約1毫米厚。要塗兩遍,第一遍是中灰,第二遍是細灰,如果是女孩子用的首飾盒或者裝珍貴東西的盒子,那就要用鹿角灰或牛骨灰。把鹿角或牛骨燒成灰,再調和清漆,那是很黏很細的。塗在盒子表面後給人的感覺就和現在的塑料一樣,又硬、又細,還沒有紋理。當然,塗一般傢具還是用磚灰,要上三遍大漆,橫一遍,豎一遍,再橫一遍。如果要鑲嵌螺鈿,在生漆未乾的時候,趁著那個黏勁,將磨好的螺鈿或者玉等其他鑲嵌物粘在漆上。
晉式傢具和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山西地面保存的古建築多,寺廟也很多。晉式傢具的腿部多採用香爐腿樣式。晉式傢具雕刻紋飾善用卷草,這種卷草實際上是山西當地一種名叫金銀花的植物。
3. 中國木雕的藝術特點
我國的木雕藝術源遠流長,發現的最早的木雕藝術品是在河姆渡出土的木雕魚和遼寧新樂出土的木雕鳥。浙江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雕魚,呈「T」字形,象手杖柄,柄上刻有橫線、斜線和直線。另一件木雕魚長11厘米、高3.5厘米,很象一條活潑的游魚,是一件純供欣賞的藝術品。當時沒有金屬工具,憑原始的動物骨、齒和硬質的石塊來磨刻,製作的艱難程度可以想像。
商周時代,出現殷代王室的「六工」和周代的「八才」,說明木雕已經被納入國家管理范圍。遺留下來的木雕多為禮器,裝飾方法已有施漆、鑲嵌和雕花等多種。
春秋戰國的木雕工藝分成了建築裝飾木雕、木俑、宗教造像、禮祭等不同的木雕行業。盛行漆繪木雕,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戰國木雕女俑,俑體以長木削成,形體僅具輪廓大形,面貌、服飾皆為彩繪、鬢發整齊,是代表作品。
漢代墓葬出土了很多動物木雕,如牛、羊、馬、狗、豬、雞、鴨等,另外也有車、馬、船、耳環等器物。俑的體態表情生動,有男女侍、人首獸身俑、說唱俑、儀仗俑、武士俑、騎馬俑、生肖俑、動物俑、神獸俑、樂俑等。木材易腐爛,漢代以前的木雕流傳至今非常不容易。
晉代以後出現木偶,蜚聲中外的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源於晉、興於宋、盛於明」。隋代至五代時,木雕的佛、菩薩、羅漢等寺院造像最為引人注目。
唐宋以來,越來越多的木雕多用於殿堂樓閣、廟宇民居的建築裝飾。日用品上的雕刻更為豐富多彩。唐代是中國工藝技術大放光彩的時期,木雕工藝也日趨完美。許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傑作,具有造型凝練、刀法熟練流暢、線條清晰明快的工藝特點,成為當今海內外藝術市場上的「寵兒」。明清時代的木雕品題材,多見為生活風俗、神話故事,諸如吉慶有餘、王谷豐登、龍鳳呈祥、平安如意、松鶴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當時社會歡迎。
木雕種類紛繁復雜,歸納起來有四大種類:東陽木雕、東清黃楊木雕、福建龍眼木雕和廣東金漆木雕。這四大流派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形成各自獨特的工藝風格,享譽全國,東陽木雕涎生於宋代的浙江東陽,擅長雕刻,圖案優美、結構精巧。清代乾隆年間,被稱之「雕花之鄉」的東陽地區,竟有十多名工藝師被召進京城,修繕宮殿;樂清黃楊木雕從清代中期起就成為中國民間木雕工藝品之一,以雕小型黃楊木陳設品而聞名中外;明初有長樂人孔氏,利用天然疤痕樹根進行雕刻,是福建龍眼木雕特有的傳統工藝,被世人所重視;廣東金漆木雕起源於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貼金,金碧輝煌,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江蘇木雕以其精湛的工藝,嚴謹的造型和細膩豐富的層次影響海內外,所雕作品如龍舟、樓圖、筆筒,如意以及地屏插牌尤具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木雕中的精品。
現在的古玩市場可以看到明清兩代的宗教造像,建築木構件上的木雕裝飾,傢具的雕刻等等。尤其是清代,木雕技術達到了高峰,許多木雕工藝品作坊還從民間走向官辦,並相繼形成浙江東陽、樂清、福建福州、莆田、泉州,台灣鹿港、大溪、三義,廣東湖州、汕頭,山東曲阜、雲南劍川、江蘇、湖北、上海、四川等許多地方色彩鮮明的民間木雕流派。其中浙江東陽、福建福州、廣東潮州被稱之為我國木雕三大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