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比松是什麼
巴比松(Barbizon)是巴黎南郊約50公里處的一個村落,巴比松畫派誕生於此,這個藝術小鎮也因此聞名於世。巴比松畫派。畫派活躍於19世紀30~40年代,代表人有柯羅(J.B.C.Corot )、盧梭(The'odore ousseau )以及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巴比松歷史
巴比松是巴黎南郊約50公里處的一個村落,這個地方引以為傲的是曾經誕生了一個巴比松畫派。畫派活躍於19世紀30~40年代,主張描繪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咐茄國農村風景,其中的佼佼者就有詩人風景畫家柯羅(J.B.C.Corot )、科學風景畫家盧梭(The'odore ousseau )以及農民畫家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學界的另一種說法是柯羅其實是與巴比松畫派有聯系,但並不是其真正成員。) 一百年前,畫家塞溫這樣描述巴比松:「它就在楓丹白露森林裡。這實在是塊好地兒,當我們在高高的橡樹下面,抽著煙斗,使用大量的礦物顏色畫畫時,你將看到它是怎樣的美麗!」 巴比松,緊挨著楓丹白露森林,1850年前後,這里還是一個偏僻的小村,沒有教堂、郵局、學校,但它僅有的兩家客店卻住滿來這里寫生的畫家,這里迷人的風景和純朴的民風吸引了他們。先是盧梭從巴黎遷居於此,接著柯羅、米勒等大批畫家也到這里居住,幾乎成為一條「畫家村」了,畫史上被稱為「巴比松畫派」便由此開始。
先今的巴比松
而今的巴比松已是一個聞名世界的藝術小鎮,依舊是那首陪條不足200米的老街,還保留著當年的痕跡。 原先畫家們聚居的「GANNE」客棧如今已經變成了市政博物館。19世紀中葉到後期,許多年輕的藝術家寄宿在這家飯店裡,他們沒有錢付食宿費用,便在牆壁、傢具上繪畫來抵充費用。繪畫的內容,有跟著畫家去寫生的獵狗、有畫家背著畫夾的場景,最有意思的一幅是在櫥櫃里畫上各種器皿和食物,據說是畫家因為肚子餓,吃光了櫥櫃里的東西,便在櫥櫃外邊畫了畫,逼真地竟一時瞞過了屋主。在博物館的一樓,還有一間售賣各種紀念品的商店。 巴比松的房子現在很多已變為畫廊,展覽著當今流行的各種風格流派的繪畫。很多房子的外面都刻有某位著名畫家曾住在這里的石碑,其中保留最完整的當數米勒的故居了。1849年米勒帶著妻兒前往巴比松,並定居下來,從此過著與繁華的都市所隔絕的日子。在這里,米勒的藝術進入成熟階段(19世紀50~60年代),他一邊在田間辛勤勞作,一邊作畫,農民生活成了他最重要的題材。作品大多描繪寧靜的田園生活,如油畫《播種者》、《拾穗》、《晚鍾》等一大批傑作都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米勒用自己的畫筆真實地反映了農民日常生活和艱苦勞動,這種新型風俗畫受到歡迎,因而被他稱為「農民畫衡芹察家」。米勒故居坐落在一個簡朴的小院子里,「農民畫家」的本色自然流露出來。不大的畫室分為里外兩間,裡面擺著很多漂亮的風景畫,聽說這些都是米勒的學生所作,他們模仿恩師的畫風,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派別。 巴比松小街的盡頭,是一片茂密的杉樹林,那裡也曾經是那些年輕藝術家們寫生和聊天的地方,在一塊大石頭上還刻有米勒和盧梭的頭像,以代表二人的友誼長青。
巴比松米勒庄園
沿著米勒故居的指引,我們尋到了他當年畫《拾穗》與《晚鍾》取景的地方,路邊豎著一塊牌,上面就印著米勒的畫。豎著的地方就是當年畫家繪畫之處,現在的麥田正是當年《晚鍾》里的樣子,這里的一切據說都保持著19世紀的風格。 名稱來至於巴比松小鎮的巴比松庄園位於桐廬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旁,佔地1200餘畝,是「杭州—千島湖—黃山」國家級黃金旅遊線上一個獨具法國風情的大型度假庄園。它交通方便,位於杭千高速桐廬出口1公里處、距桐廬縣城2公里,是杭千高速和桐廬縣城區的接入口。 巴比松庄園擁有各類豪華客房,共500多套,可以讓您真正地親山近水,一覽山間林木和碧波盪漾。 巴比松庄園設置多種用餐場所。簡潔典雅的美泉湖中餐廳和木亭包廂提供各色精美冷盤,特色野味,風味農家菜及田園時蔬。浪漫溫馨的雅朵庭院餐廳為您提供地中海西式料理及多國料理、特色自助餐,冷餐會及各式精美西點等。庄園多種類型的會議室,可供不同規格的商務會議及宴會,最大的宴會廳能同時容納300人。 巴比松庄園的康樂項目豐富多彩,不僅擁有KTV、乒乓球、棋牌等戶內娛樂項目,還有露天游泳、射箭、皮劃艇、山地車、騎馬、水上碰碰船、水上步行球、垂釣、篝火晚會等戶外娛樂項目。此外,庄園的水果林、私家水庫為您提供別具一格的休閑娛樂項目,戶外拓展、真人CS基地是企業培訓的最佳場地。 巴比松度假庄園
巴比松庄園為了讓那些具有創造力但未成名的藝術家們有更好的創作環境,並在庄園內營造濃郁的藝術氛圍,因此在庄園內規劃了 "巴比松藝術原創基地"。巴比松藝術原創基地是為藝術家尋覓一種更合理的存在方式。在一個山水相依的幽美環境里,藝術家、作品、心理、環境等各因素都能得以互相調適,這個過程對藝術家和創作都是有益的。巴比松藝術原創基地為藝術工作者創造一個國際化的、前瞻性的藝術創作與生活環境,向藝術家提供免費的創作空間,藝術家能夠在此專心進行藝術創作、從事藝術活動以及開展廣泛的藝術交流活動。 初夏季節進入巴比松庄園,無論是誰必定都會被那撲面而來的熟透的薰衣草香所吸引,漫山遍野的薰衣草,如同陽光下普羅旺斯跳躍的靈魂,讓人不禁沉醉於這純粹的法國式浪漫美景。徜徉在那一片紫色的花海中,城市的喧囂頓時消散,一種感動油然而生——那是被自然鄉村的優雅所感動的恬淡心情,也是對於摒除憂慮後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夕陽西下,微風拂過,巴比松米勒庄園的薰衣草花海隨風搖曳,如同一片閃著微微金光的紫色波浪;這一刻,整個庄園猶如披上了紫底金線的華麗外衣,在青山綠水之間向世人展示透露著幽幽清香的典雅氣質。 5-8月,是巴比松米勒庄園的花海節,除了炫目浪漫的薰衣草,還有朝氣蓬勃、追隨陽光的向日葵花丘,清純亮麗的大波斯菊,粉藍、粉紅的粉萼鼠尾草,七彩花丘。 巴比松薰衣草
[1] 巴比松
[2]
編輯本段巴比松畫派
Barbizon School
法國19世紀的風景畫派。巴比松為法國巴黎楓丹白露森林進口處,風景優美。19世紀30~40年代,一批不滿七月王朝統治和學院派繪畫的畫家,陸續來此定居作畫,形成畫派。它不僅以寫實手法表現自然的外貌,並且致力於探索自然界的內在 生命,力求在作品中表達出畫家對自然的真誠感受,以真實的自然風景畫創作否定了學院派虛假的歷史風景畫程式,揭開了19世紀法國聲勢巨大的現實主義美術運動的序幕。他們厭倦都市活動,信奉「回歸自然」。
主要成員
T.盧梭、N.-V.迪亞茲·德拉佩納、C.特羅容、C.- F.多比尼、C.-E.雅克等,其中盧 梭為其領袖。C.柯羅與 J.-F.米萊與此畫派關系密切。
巴比松畫派的畫家主張
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們反對學院派畫家在室內畫風景畫,主張走出畫室在自然光下對景寫生,然後以寫生稿為基礎,進行風景畫創作。他們的創作經驗,特別是對景寫生,以求獲得真實新鮮的感受和使畫面色調響亮起來的藝術主張和實踐,給歐美風景畫家,包括印象主義畫家以重要啟示。
巴比松薰衣草庄園
巴比松薰衣草庄園佔地1200畝,處於杭千高速桐廬出口,每年的5——7月薰衣草盛開, 風中隱隱飄來陣陣幽香。庄園內有不同風格的度假酒店,餐飲場所及豐富的娛樂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