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教中什麼是居士
居士:本指正式受過戒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現泛指所有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男性叫優婆塞即男居士,女性叫優婆夷即女居士。
居士戒律:
1、五戒(在家生活):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2、八關齋戒(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為不淫),還有:過午不食、不坐高廣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3、十善: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拍馬、不貪婪、不惱怒、不背離佛法。
(1)什麼是在家居士擴展閱讀:
一、在家居士,應該具足五個條件,稱為五法具足,那就是:
1、信具足:對佛教,首先要有正確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
2、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或者不妨於五戒之外,可以另於每月陰歷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日),受持以一日一夜為期限的八關戒齋,所謂八關戒齋,是指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為不淫),還有過午不食、不坐高廣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3、施具足:施的內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師長、三寶;以悲憫心布施孤苦、貧病;以公益施捨促成社會大眾的福利。
4、聞具足:若要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見,並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話,那就必須從聞法入手。看經也是聞法之一。
5、慧具足:這是對於真諦的體會或領悟,也是從聞法的精進實踐而得的一種實證經驗。
二、釋迦牟尼成道後即廣收僧俗男女弟子,並根據當時的實際和佛教發展的需要,對僧伽和居士的地位、職責等作了相應的規定。概括而言,僧伽為三寶之一,具有住持佛教,攝受、教化居士之責,居士則具有禮敬、供養三寶,護持佛教之責。
❷ 什麼叫居士
居士,指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道的人的泛稱;同時,這名詞還是文人雅士的自稱,如道家李白自稱青蓮居士,蘇軾自稱東坡居士,唐寅自稱六如居士,孫越自稱明月居士等等。
最早出現於儒家《禮記·玉藻》:「居士錦帶。」 鄭玄 註:「居士,道藝處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稱謂,印度佛教傳入後,又被用翻譯入佛經。
在我國古代,居士一詞原出於禮記玉藻篇,在韓非子一書中,亦謂有任矞、華仕等居士,皆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其後,我國與日本多不依經律所說之本意,而泛稱有道之處士為「居士」。
在印度,Grha-pati也不是由於佛教所創。梵語稱Grha-pati為「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
在中國,居士一詞原出於禮記玉藻篇,於韓非子一書中,亦謂有任矞、華仕等居士,皆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其後,中國與日本多不依經律所說之本意,而泛稱有道之處士為居士。
唐宋時期,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稱居士,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物便以「居士」為號。比如篤信道教的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