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客家居民形成的最早時期

客家居民形成的最早時期

發布時間:2023-07-14 05:32:33

❶ 客家民系的形成階段

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歷史過程。客家民系的形成區域是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但是自孕育到定型有個發展過程,在不同的時期中各自均發揮了不同作用,從而興起了客家民系形成階段論。《客家學概論·客家民系的形成》中說:「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個歷史的過程,它起於客家先民南遷的西晉末,歷經六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至北宋末南宋中完顏亮南侵結束而最後完成。大體言之概括為孕育於贛南,成熟於閩西,發展於粵東。」《寧化石壁與客家在閩西形成、發展的若乾的問題》中說:「客家人和其他民族民系的形成和發展一樣是一個歷史過程。贛、汀、惠三州及這三江流域在客家形成發展中各自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贛州和贛江流域是客家人形成的搖籃;汀州與汀江流域是客家先民初步轉變為客家人之地;惠州及東江流域是客家人最終形成、完善與興旺發達之地」。《客家風華·客家源流》中說:「客家民系的形成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在贛南開始,在閩西進一步發展,在粵東完成。」
綜全,客家民系即是肇始發祥在贛南,發展形成在閩西,定型成熟在粵東。 客家民系的肇始發祥在贛南(約在唐朝前)
贛州市,位於江西南部、贛江上游,通常稱為贛南。贛州有18個縣市區,總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1/4,為江西省最大行政區域。贛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客家民系的肇始發祥地。但客家民系在贛南的起步不一定是並駕齊驅的,其中於都、興國、寧都、石城這些東部縣尤為重要,特別是石城。
(1)從行政建置與人口情況看,贛州處於客家民系的肇始發祥期。
先從行政建置看。某些史書載,秦統一中國以前,南國並無漢人居住,而生活在閩、粵、贛客家聚集地的土著民族為畲瑤(古代又稱山越)。在閩粵客家大本營中行政建置最早要數贛州,秦代便設南懋縣。秦始皇「南定百越」時曾派10萬軍駐扎在章江流域。贛州市歷史上曾稱花州、虔州。又據《贛州地區志》:「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廬陵郡置南部都尉,治於都,領7縣,為贛州地區之雛形。」明、清以贛縣為府治,1949年設贛州市,為贛州地區所在地;20世紀90年代成為市管縣之市,轄17縣,贛州市改為章貢區。贛州所轄各縣建置時間是:
於都縣漢高帝六年(前201),原名贛都縣
贛縣漢朝(前206~前220)
興國縣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原名平陽縣
南康縣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原名南安縣
寧都縣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原名陽都縣
安遠縣南北朝大同十年(544)
信豐縣唐永淳元年(682),原名南安縣
大余縣唐神龍元年(705),原名大庾縣
上猶縣南唐保大十年(952)
龍南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
瑞金縣南唐保大十二年(954)
石城縣南唐保大十二年(954)
會昌縣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
崇義縣明正德十四年(1519)
定南縣明隆慶三年(1569)
尋烏縣明萬曆四年(1576),原名長寧縣
全南縣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原名虔南縣
上述17縣建置時間分別為唐以前8縣、五代4縣、北宋1縣、明3縣、清1縣。這說明該地區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就非常漢化,是客家民系的肇始發祥地,在客家先民南遷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東部。 再從人口情況看。據新編《贛州地區志·人口》載:唐天寶年間(742~755)約37647戶、275410人,宋崇寧年間(1102~1106)約310159戶、827709人。崇寧年間比元豐年間人口增長2倍。說明這一時期贛州人口密度遠遠高於汀州、梅州,尤其是東部的寧都、石城。羅勇在《略論明末清初閩粵客家的倒遷入贛》文中說:「寧都,南北朝至宋末遷入的姓氏40多個,後來發展分布到全縣80%的村莊,成為寧都的基本居民。石城這時期遷入的姓氏60個,其後代也散布到全縣各地,成為全縣的主要姓氏,而其他地方則較為稀疏……」這說明東部是最早的客家發祥地。
(2)從歷史記載與民俗風情看,它是客家最早發祥地。
先從歷史字記載看。其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修阿房宮,把原六國一些降卒派往南方伐木,最後定居於上洛山區,這就是世稱的「木客」。其二,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領的鎮守嶺南的50萬大軍(謫徙),任囂、趙佗率領的增援秦軍的四、五萬樓船水師都是最早進入嶺南國的中原漢人,他們大部分留籍贛南。其三,漢時朝廷曾兩次派官兵出守梅嶺築寨修城。秦漢兩代的官兵成了開發和留籍贛南石城最早中原漢人。
再看贛南東部的民俗風情。興國素有「將軍縣」之稱。在20世紀上半葉為國、共兩黨輸送60多位將軍,即是否秦時將士的(秦始皇派往江西興國伐木建阿房宮的士卒)的軍人血統遺傳。另,興國山歌為贛南客家之最,似與陝北信天游同出一轍,尤其是歌里的「里格」兩字,在兩地歌中均能找到,而在全國其它地方則找不到。又,石城燈彩:手擎彩燈身穿對襟衫、頭纏白羊肚手巾的小青年與陝西小伙宛如異地同胞。再看於都嗩吶:那身穿對襟大褂、頭裹毛巾的老頭彷彿是陝北、晉北老漢的現場表演。還有井岡山上客家風情展里的吹辣葉(用威靈仙葉夾在舌上吹奏樂曲,其音高亢清亮),與陝北的吹辣葉同出一轍。
上述皆可旁證秦漢時官兵與徙民早已抵達贛南東部。
(3)從石城在客家民系肇始發祥階段的重要地位看。
首先從地理環境看,它是南遷漢民的天然棲息地。新民系的產生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石城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東北部,地處閩贛交界處武夷山脈中段西麓,與閩省長汀、寧化兩縣毗鄰。四周崇山峻嶺往來不便,宛如世外桃源。石城不僅地處偏僻,且近乎閉塞,距寧都州治140里,距贛州府治450里,山路崎嶇逶迤難行,對於統治者來說是鞭長莫及「望洋興嘆」,對於移民們來說則是避亂之佳地。石城境內3/4是土地,1/10是耕地,1/30是水域,四周高山境內河流交錯,貫穿著許許多多的谷底小盆地、低矮丘陵地、緩坡地,適於墾殖,且土地肥沃,又有水利條件,從自然條件來說是宜於農耕之地。由於四周崇山峻嶺往來不便,歷史上未曾有兵馬大道,從地理環境來說是屬於封閉型農耕地區,有如「世外桃源」宜於棲息。先秦以前石城居著古山越人或稱古車瑤民。故石城許多古地名中都帶有畲字,如溫家畲、楊畲、下畲、大畲等,這些帶「畲」字的地點有一共同之處即是一律毗連著高山大嶺,並有畲民居住。自秦末至晉末,有少量的南遷漢民於邑境居住。至隋唐五代,成批的中原漢人遷入,辟山造田聚族而居,他們大都以同姓宗族為核心聚族而居,數姓混居的少,有些數百上千人的大村莊幾無雜姓。至宋代,南下移民又大量遷入。在石城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南遷開發者們,經過幾個世紀前赴後繼的團結奮斗、開拓創新,培養不畏任何艱難險阻、對新環境具有很強適應力的精神氣質,形成了客家人的特有的精神秉性。
其次,從其交通環境說它又是移民的優越中轉站。石城為贛江之源,琴江貫穿南北支流遍布,經水路乘舟楫可達贛州、南昌、九江等地;陸路有數十條古道與閩省長汀、寧化,本省廣昌、瑞金、寧都相通,雖閉塞但還能流通。又,石城地處閩贛交界,在邑境長達百里的邊界線上有數十條大大小小的道路相通。從九江南下至撫州經南豐、廣昌進入福建必經石城,從吉安往東經興國、寧都去福建也必經石城,自古以來石城就是進入閩西北直至粵東的主道,堪稱咽喉之地。明萬曆年間石邑郭北鎮武樓門額勒石「閩粵通衢」四個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見。歷代避亂南遷的中原漢人千里跋涉是為了尋求更理想的棲生之處,遇到合適之地就住下,不合適就繼續往前走。到了石城再往前就是福建了,必須停靠一下再作最後的抉擇,石城自然成為移民的天然中轉站。石城既為理想的停靠中轉之地,因此每臨亂世移民高峰期則蜂擁而進,亂平世治則外遷新址。據不完全統計,唐末前進入石城居住過的移民姓氏當在50姓上下,但真正留下的定居至今的只有13姓;宋代遷入的有70多姓,真正留下的也只有30多姓,進者多留者少,來石城多是中轉而已。從石城遷出主要遷往何處,從地理位置上說,翻過武夷山,半天功夫就可到寧化石壁。從學者的調查看,從石城遷出後,多數經往寧化石壁,復遷廣東。如《溫氏族譜》載:「五胡亂華之際,溫氏族人隨中原土族南遷,部分後裔遷居江西石城。唐僖宗時,溫鋼寶避黃巢亂,自石城移居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鄉。」還有廣東族譜遷徙記載。興寧黃陂《曾氏族譜》載:「宋末政和二年(112),由江西南豐,初遷寧化石壁,後徙廣東梅州五華,經廣昌、石城、至寧化、長汀、上杭、廣東梅州平遠、興寧而達五華。」陳氏《崇正同人系譜》載:「宋末,由安徽阜陽出發,上潁川渡長江至江西湖口,溯贛江,折東於寧都、石城,入福建寧化,經長汀、上杭至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大埔、興寧、五華、龍川。」由於石城位置上的原因,使石城成為早期客家民系形成的發祥地之一,又是中原漢人南遷途中最大的中轉站之一。
石城在整個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它特有的歷史作用,在客家民系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再次,從客家文化的發祥來看,它是客家文化之源(含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先從語言看,石城方言保留了古代語音特點。石城人使用的確良獨特的贛南客家方言——石城方言。石城方言與鄰縣寧都、瑞金比更接近梅州口音。石城方言聲母23個,中古全濁塞音,塞擦音不論平仄一般都變為送氣清音,濁擦音變為清擦音;普通話中的不少「輕唇音」字(古非敷奉),在石城方言中念為「重唇音」(古幫滂並),保留了「古無輕唇音」這一上古語音特點。石城方言有61個韻母,其中舒聲韻38個、促聲韻19個、自成章節2個、無母音章節1個。韻母中只有開口、合口、齊齒三呼,無撮口呼;方言中收——m、——n、——η尾及收——p、——t、——k尾的字,與中古音樂系大致相同,陽音韻與入聲韻的配合十分整齊。石城方言有五個聲調,即陰平y53、陽平y24、上聲y31、去聲y32、入聲y21。中古平聲依聲母清濁分為陰平、陽平;入聲不分陰陽。在詞語方面石城方言中的單音詞比普通話更多(古代單音詞多);喜歡在外國傳生入的物品名稱前加「番」或「洋」等字樣;忌諱語較多。石城方面還保留了較多的古漢語詞彙。如稱太陽為「日頭」,白天為「日晝辰」,「睡」為「歇」,「砍柴」為「斫樵」,「吃」為「食」,「黑」為「烏」,「站立」為「企」,「臉」為「面」,「稻子」為「禾」,「嚼」為「噍」等。總之,由於地理環境上的封閉性,使石城方言受外來語言的沖擊比較少,形成了比較純正的客家方言。
再看石城的建築。石城的建築藝術頗具客家風格,古典高雅又樸素大方,房舍廟宇、寺院祠堂莫不如此。742年—756年(唐天寶年間),境內已建白玉現與西華山仙殿。珠坑集賢寺與秋溪羅雲祥寺亦傳為唐所建。至宋代佛教大興,遠近聞名的內宮禪院、永福寺、海藏寺、寶福院、清禪院等均系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所肇建。而最精美的建築莫過於寶福院塔,為宋高僧應可、道符主持募資合建。1102年(崇寧元年)始建,1110年(大觀四年)落成,高57.68米,七級六面,竹節鋼鞭形。結構精巧造型獨特,既保存了盛唐遺風又有典型的宋代風格,是客家先民中原文化與閩粵特色融合的結晶,屬我國珍貴古典建築。石城居民肇閩西土樓之端。為自衛安全起見,石城鄉間多有山寨和土樓建築,外形不一大小不拘,大都可容納數百上千人。外端設垛口為望孔,還有射擊孔。邑內至今保存較好的土樓有木羊城土樓,大由河背土樓及小姑高嶺土樓。
上述表明了石城在客家民系的形成的初始階段的特殊的地位與作用。 客家民系形成在汀州(約在宋朝)
汀州(尤寧化及石壁)在客家民系的完成中處於中間階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1)從歷史建置與人口情況看。
先從歷史建置看,汀州整體建置晚於贛州、早於梅州。據載:唐元開二十一年(733),福州長史唐循忠於潮州北、虔州東、福州西檢責得避役百姓三千餘戶,奏置州。後,唐開元二十四年設置汀州,轄長汀、黃連(寧化)、新羅等邑,縱橫近400公里。舊時汀州共8縣,即寧化、清流、歸化(明溪)、長汀、連城、上杭、永定、武平。8縣建置時間是:
寧化唐開元十三年(725)
長汀唐開元二十四年(736)
上杭北宋淳化五年(994)
武平北宋淳化五年(994)
清流北宋元符三年(1100)
連城南宋紹興三年(1133)
歸化明成化七年(1471)
永定明成化十四年(1478)
上述8縣:唐代建2縣,宋代建4縣,明代建2縣。可見其歷史建置總體要比贛南晚,比粵東早。
再從人口狀況看。無論從人口規模還是增長速度看,宋代江汀流域的人口發展都是清代以前最高的,成為贛閩粵邊三角地區之冠。宋中葉後,閩西汀江流域的人口密度已超過贛江流域,與粵東比,閩西與粵東的實際面積相近,都約為贛南的1/3強,但同期汀州人口卻是梅州的6倍多。自南宋後一直到明末汀州人口的總趨勢是下降,尤其是南宋,寶祜至宋亡的22年間,人口發展出現負增長,平均人口負增長率為7.1%,22年間人口劇減了百萬。《客家民系形成探源》中說:「宋代入汀之中原南遷客家先民,100餘姓,為歷代最多者。」從五代末至北宋末年(1127年),前後發展近400年,這時汀州的客家先民早已佔絕對優勢,客家先民和畲客已基本演變成客家人。
上述可見,汀州在客家歷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從寧化及其石壁在客家民系的形成發展階段的地理位置看。
《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一文中說:「石壁具備有構成客家民系的諸如地域、語言、經濟生活、心理素質等諸多要素。寧化石壁是形成客家民系的早期中心地域,是孕育客家的搖籃。」寧化及石壁作為客家民系誕生的中心地域,可從以下幾點來看。
首先從寧化及石壁的特殊地理交通生存環璋看。從地區里位置看,寧化地處閩贛兩省結合部,與江西於都、瑞金和福建長汀、明溪等地相接。四周是崇山峻嶺荒山野林,特別是西北邊境有高峻的東北西南走向的武夷山脈作為屏障,防阻著大規模的北方南來的兵禍之亂。從交通環境看,陸路上,江西省石城縣與福建省寧化縣相距只50公里,兩地往來有四條重要通道,其中站嶺隘是閩西西北與贛東南交界線上最為低矮的隘口,距石壁不到10公里,自古至今都是兩省重要通道之一。從水路交通看,寧化位於三江之源,有通往「四水」之便。寧化是福建最大河流閩江源頭之一,是通往廣東韓江的汀江源頭之一,是通往江西省大江贛江的貢水源頭之一。它距江西盱江主流也不遠,在無公路之時利用航道,自贛北溯贛江而來,自贛東北溯盱江而至,都很方便。「四水」之便是:自寧化往東有閩江航道,往南有汀江航道,往西有貢江至贛江航道,往北有盱江航道。歷代漢人南下進入閩西,特別是進入寧化石壁的,其最主要的路線有兩條:一是自贛北溯贛江至寧都經石城過站嶺進入寧化石壁;二是自贛東北溯圩江,經南城、南豐、廣昌至石城過站嶺進入寧化石壁。從生存環境看,寧化有相當廣闊的地域,是一方土地肥美、林木繁茂初有開發的處女地。這里既有開發的熱土又有未開發的腴壤,自然是移民定居的理想環境。且寧化在靖康之前,千百年兵革未及。而其間由江西入閩處又恰恰有一條較為平坦的狹長地帶作為通道。這就不僅為南遷的中原移民提供了遷徙的方便,而且居於其中也相對安全,不失為逃難者理想的「世外桃源」。因此,中原南遷移民都樂於在此避難和喘息,就是安定時期而憂畏動亂的人也願意選擇此地以保平安。寧化石壁特殊的地理交通及生存環境,決定了在客家民系形成發展時期的重要地位。
其次從客民遷徙情況看由於寧化及石壁具有上述優越的條件,促使進入其地的中原移民不僅南遷閩西、廣東極為方便,而且東遷閩中、閩北和北遷江西南部也還輕松。而由贛南而東經寧化石壁遷徙它處的,在客家第五徙的回遷過程中,大都又經過寧化及其石壁。因此,凡是客家人,其先世幾乎都有人流居寧化甚至石壁。從民族遷移史來看,目前可確定為客家人的各氏族譜都提到祖先曾流居寧化及其石壁。從氏族認始祖來看,現今各地的客家人往往把入閩特別是寧化入閩那代視為始祖;從客家各氏族本身的意識中,也在認為自己流居寧化之後就是「客家人」了。從今日客家分布的地域看,以廣東東北部、江西東南部及福建西南部一帶最為集中,這與歷史上中原移民經寧化及其石壁播遷的區域吻合。又據《客家與寧化石壁》所述客家姓氏遷移情況:唐至南宋遷入101姓,占清以前可統計遷入姓氏119姓(支)的85%;遷出情況是:以80姓(支)統計;晉1、唐末2、五代6、北宋11、南宋32、元12、明14、清2,唐末至南宋49姓(支)佔63%。尤其在南宋時期,遷入寧化的客家先民37姓以上,占統計數119姓的32%;遷出的有32姓以上,占統計數80姓的40%,是寧化歷史上進出量最大的時期,也是客家大本營中進出量最大的地區。人口的流動情況是:742年(唐天寶元年)5000人,1253~1259年(南宋寶祐年間)11萬多人。此後人口急驟下降,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人口下降至44930人。人口的增減同姓氏流遷相吻合。這樣高度的人口集散在閩粵贛大本營區30多個純客家縣中只有寧化,這充分說明從唐末到南宋,寧化及石壁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
再次從民俗文化看其中間過渡性。從客家話看其過渡性。汀州、長汀以南的客家方言,與石城等閩贛交界地區和梅州地區比較,有明顯的過渡形態,尤其石壁。中國社會科學院羅美珍教授說:「客家方言形成時期,寧化石壁佔了重要歷史地位。石壁是北人從贛南進入閩西的主要通道。不少客家姓氏的祖先都在這片寬闊的平壩上生息過一段時間。從語言上看,石壁處在贛、客語的交界處,因而至今寧化石壁話還有一些和贛語同而和大多數地區客語不同的語言和詞彙……但是寧化石壁以及贛南的瑞金、石城、於都、寧都等地的語言,大多數特點和閩西、粵東北的客家話是一致的。」「寧化石壁是客家方言形成時期最早的聚散中心,後來由於長汀是汀州首府,中心逐漸轉移到長汀。」
從客家民居的發展看其中介性。俗雲:「福佬好食粥,客家好起居。」作為一種文化積淀,居民建築是客家文化事象中最能反映民系文化內涵的一類事象。從客家大本營區的居民看,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都由閩西西北地區的方樓或圓樓發展而來。一般的客家土樓有三種典型樣式,即五鳳樓、方樓與圓寨。所謂五鳳樓,實際上只是在寧化方樓的原格局中將正屋和橫屋順進深方向由前面而後遞加樓層至五,其立面形象宛如一把交椅,只不過以『鳳』蓖美而已。而方樓與圓樓實質上是照搬了寧化、長汀方樓、圓樓格局,只不過加強了它的防禦性能而已。而圍龍屋是梅州典型的客家民居,它是根據梅地地勢較為平坦而造的,它更突出聚族而居而不在於防禦。

❷ 客家人開始於哪一個朝代,其他與客家人相關的歷史

客家人開始於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里,即今江西省尋鄔縣與廣東省交界處)。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現在被稱為「客家人」的一群人,是清代中期在今廣東省(原廣州府、惠州府)境內命名的。客家的先民,是秦始皇統一嶺南的時期。現代客家人,除了始於秦朝的漢族移民作為他們的其中一個重要來源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就是閩粵當地的古老民族(古代南方百越族)。應該說,現代客家人雖然名稱上是「客」,不明就理的人就會以為客家人都不是嶺南土著。實際不然,實際上廣府人也同樣曾被稱為「客」。而稱「客」的不一定是外來人。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邑本晉郡,永嘉之際(公元311年),中州人士避地嶺表,多止茲士。」東官郡於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南海郡而立,領縣六,惠潮之地盡屬之。東晉時期,現在的梅州地區屬於東官郡義招縣;義招縣的范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廣東省梅州市。晉安帝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析東官立義安郡,領縣五:海陽、海寧、潮陽、綏安、義招。由是可知,永嘉之際,中州人士避地嶺表者,多居留潮、惠之地,而更集中於義安郡的義招縣,設五個流人營。此營是安置流人而設置的屯墾營田。義招故治所在今大埔縣城湖寮。
《南越志》謂:「義安郡有義昭縣,昔流人營也。義熙九年(公元413年)立為縣,永初元年(公元420年)移上郡之西也」。這里,流人就是指客家先民,也就是西晉永嘉之亂(五胡亂華)時,流徙於江南諸郡及嶺南的東官郡的中原士族。「永初元年,(義招縣)移上郡之西」,是沿韓江源上溯,原來的義招縣在今大埔縣一帶,後來在南朝宋永初元年,義招縣遷到今大埔縣以西方向,也就是現在梅州市梅江區、梅縣一帶。這說明,現在梅州市梅江區的客家人,實際上是原來義招縣「流人」的後裔。

第一方面,「流人」並不都演變成今天的客家人。事實上,五胡亂華時期,中原衣冠士族確實大量南遷,但並非全部形成今天的客家人。【現代的客家方言,實際上是中原流人,在與粵東、閩西兩地的「隋之前土著」,即嶺南「俚僚族」的不斷融合、交往之中形成的。所以分別帶有俚僚語和中原語的特徵。】

第二方面,「客」的說法在嶺南,最早是指廣府人,而不是今天的客家人。秦漢時代所謂「萌、氓、甿」等,皆指外地流來的客民,又有客萌(客民)、賓客、食客、私客、奴客、僮客等等。唐戶籍有主戶、客戶。實際上,這些都與客家形成民系的關系不大,因為它與有著共同的客方言、習俗與文化特徵的群體未有聯系。這就是說廣府人、潮州人之先民亦來自中原,他們流入嶺表,亦是客戶、佃客身份,而並不稱「客家人」。《廉州府志》載稱:「俗有四民,一曰客戶,居城郭,解漢音,業商賈;二曰東人,雜居鄉村,解閩語,業耕種;一曰俚人,深居遠村,不解漢語;一曰艇戶,舟居穴處,亦能漢音,以采海為生。」 很明顯,在廉州府「業商賈」、「居城郭」的早期「客戶」,是今天被稱為廣府人的族群,而非居住在農村,從事農業的今天的「客家」。也可以看出,至少在嶺南地區,最早被稱為「客」的,是今天的廣府人。

那麼,為什麼今天的廣府人沒有繼承原來的名稱,反而由今天的客家人繼承了廣府人最早的名稱——「客」呢?這主要是因為清朝開國以後,就實行了海禁。……後來解禁了,就組織粵東韓江上游(嘉應)、東江上游(惠府)的土著(客家人,原為粵東土著)到粵中(珠三角)沿海地區墾荒。粵中居民認為這時候從粵東山區遷來的粵東移民(其實是粵東土著),在粵中這個地盤上,相對於自己(西江流域原居民)來說,是後來者。故稱之為「客」,又以「本地」自居,【從此以後粵東山區的土著,才有了「客家」這個新名稱。】可見,粵東山區居民在粵東山區,本來就是原居民,到清代為止,早已在粵東山區定居了大概兩千年左右,已經不能視為外來人。只不過因為粵東山區當地人口膨脹,不得不外遷到西江流域,所以相對於西江流域來說,才會被稱為客家人。
著名的客家學者羅香林在寫完《客家研究導論》之後,請自己的老師朱祖希老先生寫序,朱祖希老先生寫道:「廣東之客家,不與其土著之民相齟齬,乃與其鄰近先來之客相齟齬,先來之客,忘其己之為客,而自居於主,竟有字客人曰狢,曰犵,且有曰客家非粵種,亦非漢種者,於是客家之優秀者,乃相率著書,以自明其為漢族,然不過就言語或種族為疏證,未有將其歷史地理語言文教為綜合之研究者。」
由此可見,所謂廣東之客家,實際上是相對於粵中土著而言的,他們本身也是粵東土著,只是因為從粵東,遷往粵中之後,兩支廣東省的土著發生的沖突,於是從粵東來的土著,就被視為「客」。從此定名為「客家」了。後來又通過羅香林的《客家研究導論》,正式將粵東的「粵語」正名為「客家話」,並將近於粵東「粵語」的語言,都歸類為客家方言系。——由此,形成了今天以粵東、閩西、贛南為「大本營」的客家民系。~~~~「廣府人(廣府民系)」在朱祖希為《客家研究導論》寫的序之中是稱為:「先來之客」。

實際上,不少客家人原本都沒有客家意識、沒有客家認同。比如,江西贛南的老客(本地客)、廣東惠州的老客(水源客),甚至連廣東梅州居民(閩廣客),都並非完全認同為客家人。福建閩西的客家人,稱省城語(福州話)為畲音、稱閩南語為鶴老語,自稱為唐音;廣西客家人以粵東來民的身份自居,自稱其語為粵東話,但被當地土著戲稱為「新民」;對於台灣客家人來說,遲至光復(1945年)之後,才從大陸傳來「客家」學說,而此前台灣客家人恰好與廣西客家人一樣,多自稱「粵東人」。
清末古文與語言學家章炳麟在《新方言》「嶺外三州語」卷序言中說:「廣東惠、嘉應二州,東及潮之龍溪、大埠,其民字晉末逾嶺,宅於海濱,言語敦古,與土著不相能。廣州人謂之客家,隘者且議其非漢種。余嘗問其邦人雅訓舊音,往往而在,即著之《新方言》」故可知,惠州府、嘉應州的語言,被「廣州府」人視為客家話。尤其是惠州府,不僅是清朝咸豐年間粵東土著移民的重要定居點,更是開啟了「客家」歷史的一枚鑰匙。正因為惠州這枚鑰匙,開創了一個叫做「客家」的文化支脈,從此為中華文化增添了顏色、增添了光彩。

然而,「客家學」流轉至今,僅限於粵東音系為客家方言,又容易讓人誤會僅粵東音系為西晉「流人」的後代。進而讓人誤會,粵中音系、閩南音系不是中原移民的後代,甚至不是漢語。於是,自詡中原正統的客家,遭人詬病。更有學者證實,自稱客家的民系(粵東音系),太過霸道,自視正統,實則客家血統反而更多嶺南百越的基因,實為嶺南少數民族。有粵中籍(廣府籍)學者指出,客家民系原為粵嶠之民,粵東音系應為嶠語,嶺南文化是由粵語(粵中音系)、閩語(泛閩音系)、嶠語(粵嶠音系)三大支組成的。「客家」之學,將如何走下去,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正所謂:「百年稱客實非客」。客家人稱人為「儕」,正是繼承了古代嶺南的百越族語言。東漢袁康《越絕書》卷三有這樣一段記載:「越人謂人『鎩』也。」也就是說,古越語是稱人為之「鎩」的。「鎩」(shā)在這里,當然只是一個記音字。而稱人為「儕」的現象,現在只存在於客家方言,而不存在於閩、粵兩省的其它方言。更可作為客家話為嶺南古老漢語的憑證。如果客家話比廣府話、閩南話更晚到達嶺南地方,那麼這一百越族古老的說法,不是應該早就消失了嗎,為什麼反而又會存在於更晚到達嶺南的客家話裡面呢?理論上說根本不可能吧!
有人又故意錯誤引導,說客家話是吸收了畲族語言,才有了一些古代百越族的語匯。然而,事實上畲族話也是沒有把人稱為「儕」的。更何況不少畲族的語言用法,看樣子更像廣府方言,比如畲族語言的第一人稱,也說「外」,看也說「睇」,睡覺也說「奮」等等等等,一大批畲族語匯都顯示了畲族語言與廣府方言的親緣性。由於畲族分布於山區,歷史上的畲族人與外界的交流非常少,所以根本不可能是畲族跑到珠三角地區去學習了廣府方言的語匯。廣府方言與畲族語言裡面有那麼多共同的詞彙,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珠三角地區原來正是畲族聚居區。後來畲族人被漢族人排擠到粵東山區,畲族人正是嶺南(珠三角)早期的土著。而畲語與客家話的底層基礎用語,畲語與廣府話的底層基礎用語,作對比的話,畲客之間的差別,反而顯得比畲府之間的差別,還有更巨大。又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畲族、客家、廣府三者之間本來就有深刻的淵源。

❸ 客家人的祖先是那裡人

祖先是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

相關介紹:

客家人在上千年的遷徙歷史中,已經和其他遷徙族群一樣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客家人在過去一千七百多年裡,從未停下遷移的腳步。

客家人一詞起源說法不多,一說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給客制度」及唐宋時期的「客戶」制度,一說源於清初廣東粵西人對惠、潮、嘉、汀、贛移民的稱呼;還有一說相對於「主」而言的一種對稱,即外來人的意思。

(3)客家居民形成的最早時期擴展閱讀

客家土樓的建築理念就是,同一祖先的子孫們團結向心,外御其辱。據考證,中國殷商時代就有夯土建屋。唐長安的皇城、宮牆均為夯土牆,城內的里枋也是用土牆分隔。福建土樓是客家人從黃河流域輾轉遷移到永定之後,歷盡滄桑,將遠古的生土建築藝術發揚光大並推向極致的特殊產物。

因為客家語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後吸收了一些土著語言,但其主體仍是中古雅韻,能與古代韻書記載的發音對應,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

❹ 客家民系形成於什麼朝代

南宋

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觀點有:五代宋初;宋明時期;明代中葉以後;清代中葉以後。
一般認為在南宋時客家群體分化成為漢族的一個支系,初具規模。到明代中期,已經人數眾多,成為一大社會勢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識更為增強,在社會舞台上表現很是積極、主動。客家在南宋時期形成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⑴客方言的形成。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標志。據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
南遷的移民保留了部分中原故鄉的鄉音,而留在中原的百姓則保留了另一部分古中原音,並不見得現在的北方語言已經完全不存在古漢語因素。閩語諸支系,存在一部分較為明顯的江南古腔調(古吳語)和三國兩晉中原語表達法;粵語方言,存在一部分較為明顯的秦漢交廣古腔調和隋唐中原語表達法;客家方言的發音,繼承了較多五代兩宋時的中原語腔調。粵語對南北語都有繼承,因此與閩語、客家都有相近之處。
⑵相當的人口規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載體,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就無所謂民族、民系。對客家人口的歷史估量,難以用統計數字表示,但可從客家集中區的縣治數量作分析。 ⑶共同的地理環境。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為多山密林地區,交通閉塞,交往困難,十分有利於客家民系的形成。
a.小盆地農耕經濟,為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
b.小盆地造成的風俗習慣。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閉性的地理條件獲得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原有的方言、習俗在與原住居民融合後得以保持下來。
⑷共同性的社會行動。這是客家人爭取自身利益的表現,是群體意識濃厚的反映,也是客家人成為一個獨立民系的重要依據。贛閩粵客家居住區聯成一片,彼此的經濟往來頻繁,被壓迫者進行的反抗斗爭相互呼應。相對應的封建王朝實施統治時也將這片地區當作一個特定政治單位來處理。經濟來源方面如南宋時期贛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農田等。政治斗爭方面如南宋時范汝為、陳三槍領導的農民起義往復進出於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贛諸州領導的抗元斗爭等。

閱讀全文

與客家居民形成的最早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村開小家電要辦什麼證 瀏覽:5
寧波芝柏表維修點客服電話 瀏覽:805
傢具賣場平面圖 瀏覽:136
蕭山家電維修趕集網 瀏覽:261
買東西自己做傢具怎麼裝修 瀏覽:300
ktv美式傢具多少錢 瀏覽:400
維修華為p8屏幕多少錢 瀏覽:468
藍牙鬧鍾充電口如何打開維修 瀏覽:427
北京天池傢具 瀏覽:232
安徽蕪湖市哪裡有賣傢具的 瀏覽:566
保利地產保修電話 瀏覽:751
昆侖維修地方哪裡好玩 瀏覽:77
呂氏東方傢具價格 瀏覽:33
韓國傢具網址 瀏覽:123
兒童傢具套裝一套多少錢 瀏覽:883
小米石家莊維修點 瀏覽:991
濱州數碼相機維修點 瀏覽:465
照相機鏡頭維修點 瀏覽:595
辦公設備維修維護服務中心 瀏覽:194
在淘寶店買的手機怎麼維修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