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傳統漆木傢具常見的表面髹飾工藝有哪些
髹飾工藝按照技法的不同,可分為:
描金
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描金在黑漆地上為最常見,其次是硃色地或紫色地。也有把描金稱作「描金銀漆裝飾法」的。
填漆
《遵生八箋》:「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畫……」《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鳥,彩填稠漆,磨平如畫……」這種堆刻後填彩磨顯出花紋來的髹飾技法稱之為「填漆」。
螺鈿
螺鈿亦作「螺填」、「螺甸」,是貝殼薄片製成人物、鳥獸、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鏤或髹漆器物上的裝飾技法。此種工藝方法起源甚早,周代已流行。從現存唐代螺鈿實物看來,當時已有很高的水平。曹昭《格古論要》:「螺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宋朝內府中物及舊做者,但是堅漆或有嵌銅線者甚佳。元朝時富豪不限年月做,造漆堅而人物可愛。」
點螺
點螺漆器是中國漢族傳統工藝品。1966年北京元代遺址出土一件漆盤殘片用螺片鑲嵌廣寒宮。明代是點螺漆器的盛期,工藝水平已達到相當精湛的程度。用貝殼、夜光螺等為原料,精製成薄如蟬翼的螺片,再將薄螺片「點」在漆坯上,故名「點螺」。因點螺用料較一般螺鈿鑲嵌為薄,而且軟,故又稱「薄螺鈿「和「軟螺鈿」。截止2010年,揚州等地,仍有點螺漆器生產。
金銀平脫
將金銀薄片刻製成各種人物、鳥獸、花卉等紋樣,用膠粘貼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乾燥後,全面髹漆二三層再經研磨顯出金銀花紋,使花紋與漆底達到同樣平度,再加推光則成為精美的平脫漆器。金銀花紋面較寬的地方還可以雕刻細紋,但不能刻透金銀片。這種裝飾法,精細費工,材料高貴,但金銀寶光與漆色的光澤相互輝映極為華麗,是十分貴重的漆器。
堆漆
不用漆灰而用不同於地漆色的漆製作花紋的一種髹飾技法。現作堆漆可有膠制材料,可貼金和塗彩,含義較為廣泛。
雕漆
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紋的技法。我國雕漆始於唐代,歷史上以元代嘉興西塘的最為著名,現代主要產地有北京、揚州、天水、徽州等。雕漆大多用鮮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紅」。雕漆常以木灰、金屬為胎,用漆堆上,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是待半干時描上畫稿,施加雕刻的一種髹飾技法。一般以錦紋為地,花紋隱起,精麗華美而富有莊重感。
斑漆
斑漆是兩晉南北朝漆飾的一種技法,古時用它作為車乘的裝飾。此法因系用兩種以上色漆,互相交錯,呈現各種花紋,猶如動植物上面的斑紋而得名。《髹飾錄 坤集 復飾》:「細斑地諸飾」。楊明註:「所列諸飾,皆宜細斑也,而其斑黑、綠、紅、黃、紫、褐,而質色亦然,乃六色互用,又有二色,三色錯雜者,又有質斑同色,以淺深分者」。這似與斑漆相仿。另外,用單色漆顯出深淺不同斑紋,也有叫斑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