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蒙古包的資料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木柵蒙語稱「哈納」,是用長約2米的細木桿相互交叉編扎而成的網片,可以伸縮,幾張網片和包門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圓形的牆架,大約60根被稱作「烏尼」的撐桿和頂圈插結則構成了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
牧民們用皮繩、鬢繩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後內 外鋪掛上用羊毛編織成的氈子加以封閉,一個精美觀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說是用最簡潔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藝完成的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 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 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 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 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 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 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1)蒙古國傢具擴展閱讀
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蒙古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聖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傳統就是在這里產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徵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梁。」
進入近代,國際上對蒙古包的研究比較活躍。中國人類學家吳文藻先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到錫林郭勒盟考察蒙古包並發表考察報告《蒙古包》,他在報告中寫道:「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物質文化中最顯著的特徵。可以說,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族人的現實生活。」這句話精闢地指出了蒙古包在游牧人生活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當代的學者,如內蒙古的嘎林達爾,蒙古國的麥達爾、達力蘇榮、沙日佈道爾吉等均出版了研究蒙古包的專著,其中麥達爾、達力蘇榮合著的《蒙古包》一書結合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建築學等多學科知識,對蒙古包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學者郭雨橋撰寫的《細說蒙古包》,為中國最詳備的蒙古包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