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介紹一下拙政園的設計背景和主人
一、設計背景:
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因官場失意而還鄉的御史王獻臣,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意,名為「拙政園」。
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荒地十餘畝為刑部侍郎王心一購得。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於崇禎八年(1635)落成,名「歸田園居」,中有秫香樓、芙蓉榭、泛紅軒、蘭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嘯月台、紫藤塢、放眼亭諸勝,荷池廣四、五畝,牆外別有家田數畝。
園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棧道。據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潛作的《蘭雪堂圖記》,當時園中崇樓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獸,與已盪為丘墟的拙政園中部適成對照。直至道光年間,王氏子孫尚居其地,但已漸荒圮,大部變為菜畦草地。
二、主人
1、第一代主人是王獻臣。
王獻臣,字敬止,號槐雨。祖先吳人,隸籍錦衣衛。明弘治六年(1493)中進士,授職行人,又升遷為御史。但他仕途並不順利,曾兩次被東廠緝事者誣陷。
一次被拘禁於監獄,杖三十,謫上杭丞。後一次在弘治十七年(1504),被謫廣東驛丞。正德元年(1506),遷任永嘉知縣。後罷官家居。
2、第二代主人陳之遴
明崇禎十年(1637),拙政園歸海寧陳之遴所得。陳之遴字彥升,號素庵,明崇禎十年(1637)進士,官中允。
崇禎十一年(1638)清兵入侵牆子嶺,之遴父祖苞時任順天巡撫,因馳援不及被逮下獄而死。之遴以「奸臣子」永不敘用,故他於順治二年(1645)降清,官至禮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
(1)錦衣衛家居擴展閱讀:
拙政園建築布局:
拙政園全園佔地78畝(約52000平方米),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拙政園中現有的建築,大多是清咸豐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
東部原稱「歸田園居」,是因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約31畝,因歸園早已荒蕪,全部為新建,布局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
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風格,主要建築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綴雲峰等,均為移建。拙政園的建築還有澄觀樓、浮翠閣、玲瓏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等。
『貳』 拙政園的歷史與傳說
拙政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始建於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拙政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21)。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拙政園也逐年修繕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曠遠的風格。不期十年動亂,拙政園成為「破四舊」的對象而被迫關閉。
此後,一度改名為「東風公園」,雖仍對外開放,但廳堂的陳設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樓後放置滑梯等物,改為「兒童樂園」。文革期間,園林工作人員並無損毀名園之舉,還想方設法將古建文物保護下來,使粉碎「四人幫」後,拙政園能夠逐步得以治理。
(2)錦衣衛家居擴展閱讀:
園林博物館
始建於1992年。2007年12月4日,園林博物館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新館緊鄰拙政園,佔地面積3205平方米,建築面積3390平方米,園林博物館設有序廳、園林歷史、園林藝術、園林文化、園林傳承等五大展廳,以蘇州歷代名園為例,向遊人展示蘇州古典園林的豐厚內涵和藝術魅力。
博物館以造園工具、陳設傢具、建築構建等實物為主要載體展示園林的傳統造園工藝,並運用了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古典園林的藝術魅力。
旅遊景點
每年春季,拙政園都要隆重舉辦一年一度的「杜鵑花節」。「杜鵑花節」既是拙政園的一項傳統特色項目,也是被蘇州市政府列入「蘇州旅遊節」的重點項目之一。
杜鵑花展期間,將有數百種名貴杜鵑花展出。屆時,拙政園內是鶯歌燕舞,萬紫千紅,滿目妖嬈。不僅讓遊客在濃濃春意中領略游園的意趣,也讓遊客在山花爛漫中感受到拙政園這座城市山林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