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傢具發展的歷史..
國傢具的產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 從新石器時代到秦漢時期,受文化和生產力的限制,傢具都很簡陋。人們席地而坐,傢具均較低矮。南北朝以後,高型傢具漸多。至唐代,高型傢具日趨流行,席地坐與垂足坐兩種生活方式交替消長。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傢具普及民間,成為人民起居作息用傢具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國傳統木傢具的造型、結構基本定型。此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傳統傢具在工藝、造型、結構、裝飾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異彩,進入一個輝煌時期,並在世界傢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清代傢具體量增大,注重雕飾而自成一格。20世紀初,因受外來傢具的影響,出現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50年代後,中國傢具工業迅速發展。80年代,在借鑒各國不同的傢具風格和先進生產技術的同時,中國傢具不斷發掘傳統技藝,並結合自己的國情民俗,逐漸形成一代新的傢具風格。史前至春秋時期的傢具(史前~公元前476)1978~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前1900)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中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了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傢具結構早期的木傢具已從建築中移植應用榫卯結構。1979年,在江西貴溪春秋晚期崖墓出土的兩件木製架座殘件中,發現了方形榫槽。青銅傢具在商代為整體渾鑄,至春秋時期已發展為分鑄、焊接、失蠟鑄造、鑲嵌等多種工藝。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多層雲紋銅禁,就是採用失蠟鑄造工藝製造的,造型更加精美而富有裝飾性。傢具漆飾新石器時代,人們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於制器。商、周時期,漆飾工藝已較普遍。當時的塗料取自漆樹的汁液,稱為生漆,其中含有漆酚、漆酶、樹膠質和水分。漆可配成多種色彩,用它作塗料既能保護器物,又起到裝飾作用。東周時期留存的漆木傢具較多。黃河中、下游出土的漆箱等,表面多飾以雲雷、回紋、蟠螭、竊曲等圖案的彩繪;江漢、江淮地區楚墓出土的座屏、幾、案等漆木傢具,造型優美,紋飾流暢。戰國時期傢具(公元前475~前221)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有很大的進步。漆木傢具戰國時期的漆木傢具種類繁多,飾面新穎、富麗端莊。1957年河南信陽戰國楚墓出土的漆案,案邊有4個可提挽的鋪首,案角鑲銅,案足銅制,案面髹漆彩繪與銅飾件相映生輝。1978年湖北隨縣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象圖衣箱,黑漆作底朱紋其上,繪有北斗和青龍、白虎天文圖象(圖1)。信陽楚墓出土的六足漆繪圍欄大木床、柵足雕花雲紋漆幾,以及1958年湖南常德戰國墓出土的漆幾等,造型淳樸,漆飾華麗,反映當時的漆飾工藝已較成熟。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柎」(「柎」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青銅傢具戰國時期,青銅傢具在造型、工藝上都有很大進步。1978年河北平山白狄族故國中山王墓出土一件錯金銀龍鳳青銅方案,以四鹿為足承一圓圈,圈上蟠繞成半球形四龍四鳳,龍首上方各有一組斗拱承置案面。1960年雲南江川滇族戰國墓出土的虎牛青銅案,由二牛一虎組成,主體為一立牛,四足立作案足,牛背呈橢圓狀構成案面,一虎撲噬牛尾作案耳,另有小牛犢藏身母體下。立牛健壯,雙角前伸,肌肉豐滿,造型均衡穩重,栩栩如生(圖3)。這些青銅傢具工藝精湛,可稱稀世珍寶。 秦漢時期傢具(公元前221~公元220)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傢具的發展變化秦漢時期人們起居仍是席地跽坐(跪坐)或盤膝坐,垂足坐始見萌生尚未普及。常用傢具有幾、案、箱、櫃、床、榻、屏風、笥(放衣服的小傢具)、奩(放梳妝用品的器具)、胡床(坐具,又稱交床,繩床)等。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①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②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進的端倪。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毾�(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據《太平御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上一大變革。③出現軟墊。《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④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傢具裝飾除沿用傳統的漆繪、油彩、針劃、貼金銀箔、鑲銀或銅�箍等外,還發展了戧金(針劃填金)、堆漆(用稠厚的漆堆成花紋)等工藝。漆飾後,有的還配以鎏金銅飾件,益顯華貴。此外,各種珠寶、玻璃也常作為傢具的裝飾材料。如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漢早期銅框架漆屏風,就裝有長方形淺藍玻璃。據《西京雜記》記載,「武帝為七寶床、雜寶桉(案)、廁(側)寶屏風,列寶帳設於桂宮,時人謂之四寶宮」。這些都是精美的傢具。《鹽鐵論·散不足》稱「一屏風就萬人之功」,足見珍貴。魏晉南北朝時期傢具(220~581)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傢具的發展變化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了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摺多牒圍屏(圖4 )。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了傢具向高型發展。傢具造型結構傢具腳型除直腳外還有彎腳,同時又吸收了建築台基和佛像須彌座的造型結構,創造了新的傢具支撐構件,因其形似宮中巷弄之門,依形附會稱為壺門結構。這種結構堅固,富有裝飾性,形成六朝以至隋唐時期傢具的一大特色。有的傢具組裝還採用了鐵釘和鐵質連接件。如1982年遼寧袁檯子東晉墓出土的木箱,壁板間用「S」形鐵件嵌入連接,四周包鐵角用鐵釘釘牢,箱底與箱壁板用鐵釘橫穿釘固,箱外兩側裝有鐵提環。同時出土的還有4件鎏金銅帳角,每件帳角均有三短管作直角連接呈輻射狀,可插入木桿構成方形帳架。由於傢具中使用了金屬緊固件、連接件和插接件,提高了傢具整件剛度,簡化了傢具結構。 謝謝 請採納!!!!!!!!!!
B. 求古埃及傢具特點一篇,二三百字
考古發現,早在公元前30世紀的古埃及,就已經出現了成熟的傢具。所謂的成熟,是指它不僅有實用功能,還有合理的結構和豐富的裝飾。比如1925年從古王國時期的赫特菲爾斯女王陵墓中出土的傢具就包括黃金床和坐椅。1922年出土的第十八王朝法老圖坦卡蒙王座和從新王國時期好幾位法老的陵墓中發掘的文物中可以斷定,當時的傢具已經很普遍了,因為除了象徵權勢的黃金寶座、反映貴族生活的蓋櫃、游戲桌外,還有更多的坐椅。而且這個時期的椅子、凳子和床等傢具多以寶石、象牙、烏木、金銀鑲嵌裝飾,還有精緻的雕刻和水性塗世此料。
從古埃及的壁畫中可以發現,當時的工匠已經能使用鋸、斧、刨、鑿、弓、椎、刀、磨石等工具,故而古埃及傢具的結構也十分先進。採用了卯榫、搭接結構,木釘加金屬件也普遍使用。以最能體現社會秩序的坐具為例,就有寶座、王妃椅、禮儀用椅、雙人長椅和使用靈活的折疊凳等。幾千年後的今天,雖然我們有了高效的機器和流水線,但這種結構和工具仍然還在起著重要作用。許多工藝並沒能超過聰明的古埃及人。
古埃及傢具的材料主要是杉木,其次是黑檀木,那裡資源缺乏,木材多是從海外運來的。古埃及的海外貿易比較活躍,並配合軍事遠征的掠奪,為傢具製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古埃及傢具為後世傢具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希臘化時期,它影響了希臘裂讓傢具,羅馬帝國時期。它影響了羅馬的傢具,到了19世紀。它又影響了歐洲的傢具。所以說,它是歐洲傢具的楷模。
再讓我們作一個比較,這個時期的古埃及已經出現了椅子,而在另一個文明古國中國。還處於席地而坐的狀態——雙膝著地的跪坐方式。這種違反人體科學的坐姿很不舒服,有個極端的例子:有一天,孟子的妻子獨自在家。偶爾放鬆一下身體,將兩腿朝前伸平了坐在席上——這種被稱作「箕坐」的姿勢被認為是不雅觀的,有悖禮儀的。孟子回家後撞見,頓時悖然大怒。揚言要休了她。
到了漢代,為了坐得稍稍舒服些,出現了供人們跽坐時雙手扶憑的憑幾,三國、魏晉南北朝時。中國人不必一天到晚地「正坐」了,箕、踞、趺、斜等姿勢豐富了坐姿。人們也可以坐在從西域傳入的「胡床」(可折疊的坐具,俗稱「馬扎兒」)上了。唐五代時,中國人的坐姿開始改變,垂足而坐的習慣逐漸普遍,與此相適應的桌、凳、椅、屏風等形成了,為中國古典傢具的體系奠定了基礎。進入宋代後,中國人的起居中心轉移到了地上,終於完全改變了商周以來跽坐的習慣。也就是說。就坐的姿勢而言,中國人將兩只緊壓在屁股下的腳拔出來。可以在椅子前晃盪,至少用了兩千年。
2000年夏天。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古埃及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館舉辦,文物到上海後,開箱那天我在庫房裡旁觀雙方專家驗收。一張公元前1400年第十八王朝的黑漆烏木鑲象牙方凳讓我非常震驚,凳面是皮質的,四條腿的上部搜源迅以象牙鑲嵌成當時流行的蓮花瓣和水滴紋樣,下部細腰,至腳部呈喇叭狀,並有一圈圈弦紋。在現場的英國專家告訴我,這四條腿是車出來的,因為最近的考古發現。當時的古埃及已經有了車床。
驚嘆之餘我不由得陷入沉思,中國確實是一個文明古國。但在世界文明面前。特別是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古巴比倫文化面前,我們不可夜郎自大。
在古埃及傢具之後,有古西亞、古希臘、古羅馬及歐洲中世紀各個時期的傢具,我不在此展開論述。但我們必須知道今天有幸被我們看到的西洋老傢具是從哪裡來的。而且有必要引用一個馬克思的觀點:沒有古埃及和古羅馬,就沒有現代歐洲。
C.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椅子
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畫就有兩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圖象;257窟壁畫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長凳的婦女;龍門蓮花洞石雕中有坐圓凳婦女。這此圖象生動地再現了南北朝時期椅、凳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盡管當時的坐具已具備了椅子、凳子的形狀,但因其時沒有椅、凳的稱謂,人們還習慣稱之為「胡床」,在寺廟內,常用於坐禪,故又稱禪床。唐代以後,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椅子的名稱也被廣泛使用,才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因此,論及椅、凳的起源,必須從漢魏時的胡床談起。
宋。高承《事物紀原》引《風俗通》稱:「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後漢書。五行志一》:「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竟為之。」這兩段記載可證,我國古代椅子的出現當在漢靈帝時期(168-189年)。
胡床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使用較廣,有錢、有勢人家不僅居室必備,就是出行時還要由侍從扛著胡床跟隨左右以備臨時休息之用。胡床在當時傢具品類中是等級較高的品種,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貴客才有資格享用。在方人雅士中還多有褒詞及生動描述。如南朝梁庾肩吾《詠胡床詩》曰:
傳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
足欹形已正,文斜體自平。
臨堂對遠客,命旅誓出征。
何如淄館下,淹流奉盛明。
胡床因其形態特點又有「交床」和「繩床」之稱。隋朝稱「交床」,是因為隋高祖意在忌「胡」字,器物涉「胡」字者,咸令改之。宋。陶 《清異錄》雲:「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綳帶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相傳明皇行幸頻多,從臣扈駕,欲息無以寄身,遂創意如此,當時稱『逍遙坐』」。胡床開始並無靠背,形如今天所見的馬扎兒。唐代始有靠背。這種逍遙坐很可能就是帶靠背的胡床。胡床最早出現於漢代,比唐明皇早幾百年,要說為唐明皇創意顯然不妥。所以這里所說的創意,應指增加了靠背。胡床在唐宋時期盛行,宋代尤甚,不過宋時稱胡床者漸少,而稱其為交椅的逐漸增多了。
帶靠背的胡床始自唐明皇,還可以從唐代《濟瀆廟北海壇祭器雜物銘。碑陰》的記載中得到印證,文中記有:「繩床十,內四椅子」。從這段記載可知在唐代貞元元年已有了椅子的名稱。這里所說的「繩床十,內四椅子」是指在十件繩床中有四件是可以倚靠的椅子,顯然是為了與另外六件無靠背繩床相區別。可見,椅子的名稱雖已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可是常見傢具,但它還未完全從床概念中分離出來。在唐代的典籍中,把椅子稱為床的仍很普遍。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少年行。七絕》中寫道:
馬上誰家白面郎,臨街下馬坐人床。
不通姓名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
這里所說的床,雖反映不出是否為帶靠背的椅子,但可以肯定決不會是睡眠用的卧具。
「椅」,也作「倚」。起源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其原為一種樹木的名稱,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傢具。
唐代以前的「椅」字還有一種解釋,作「車旁」講,即車的圍欄。其作用是人乘車時有所依靠。後來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撐的平台上安裝圍欄,其制當是受車旁圍欄的啟發,並沿用其名而稱這種坐具為「椅子」了。從現存資料看,唐代已有相當講究的椅子了。如郎余令《歷代帝王像》中唐太宗所坐的椅子為四直腿,束腰,上側安托角牙,稜角處起線,這種裝飾在明清時期稱為「混面雙邊線」。坐面上在後部立四柱,中間兩柱稍高,上裝弧形橫梁,兩端長出部分雕成龍頭,扶手由後中柱通過邊柱向前兜轉搭在前立柱上。扶手與坐面中間空當嵌圈口花牙。扶手盡端亦雕成龍頭,與後背搭腦融為一體。坐面附軟墊、襯背。這在當時應是十分精製的椅子了。唐代盧楞枷《六尊者像》中描繪的椅子更具代表性,它用四支鈴杵代替四足,兩側有橫棖連接,扶手前柱和椅邊柱圓雕蓮花,扶手和搭腦上拱,兩端上翹並裝飾蓮花,蓮花下垂串珠流蘇,整體造型莊重華貴。鑲金墜玉的傢具在當時寺院中體現了高僧的尊貴與神聖。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來,出現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時根據尊卑等級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質料和功能也有所區別。
五代至兩宋時期的傢具大體保留著唐代遺風,只是高型傢具較前更加普及了。
高型傢具的使用在民間形成時尚,居家必備高型桌椅,這從當時的繪畫中可見一斑。如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小店,無不陳放各式高型傢具。宋代《會昌九老圖》中描繪的圈椅也是前代沒有品種。在近年發掘的宋代墓葬中還有以石、陶製作的傢具模型或在墓室牆壁用磚砌成或雕成各式傢具,其中表現墓主夫婦對坐在椅子上的場面最為普遍。如河南方城出土的石椅殘件、河北井徑縣柿庄七號宋墓墓室磚雕桌椅、柿庄二號墓墓室壁畫《對坐圖》中的桌椅、洛陽澗西宋墓墓室的磚雕傢具等。這說明椅子等高型坐具不僅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還被人微言輕殉葬用器。
宋代流行一種交椅,等級高於其它椅子,稍有身份的家庭都置備交椅,供主人和貴客使用。《
D. 秦漢時期傢具有何特點
歷史背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專
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屬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
生活方式:們起居仍是席地跽坐(跪坐)或盤膝坐,垂足坐始見萌生尚未普及。
常用傢具有幾、案、箱、櫃、床、榻、屏風、笥(放衣服的小傢具)、奩(放梳妝
用品的器具)、胡床(坐具,又稱交床,繩床)等。
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①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②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進的端倪。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上一大變革。③出現軟墊。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④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傢具裝飾:沿用傳統的漆繪、油彩、針劃、貼金銀箔、鑲銀或銅箍等外,還發
展了戧金(針劃填金)
、堆漆(用稠厚的漆堆成花紋)等工藝。漆飾後,有的還配
以鎏金銅飾件,益顯華貴。此外,各種珠寶、玻璃也常作為傢具的裝飾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