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未都的博物館還在不什麼地方
馬未都和他的博物館
北京作為有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不僅名勝古跡多,博物館也多。據統計,北京已有博物館100多座,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世界各國的文人和遊客。1996年底,博物館家族又增添了新的成員,這就是北京市第一批、也是中國首批經國家行政管理機關批准建立的四家私人博物館,以收藏陶瓷和明清傢具聞名的馬未都先生創辦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就是其中的一家。
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坐落在著名的古文化街——琉璃廠西街,和著名老字型大小榮寶齋、中國書店緊挨著。據館長馬未都先生介紹,「觀復」一詞來自《老子》一書「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意為觀天復地,事物往來:另有研究喜愛古玩收藏樂趣無窮之意。博物館是一座臨街的仿古建築,兩層樓連同地下室共三層,面積四百多平方米。與京城其他國立博物館相比,自然屬小型化、親切化,這正是主人的辦館宗旨。步入其中,你會被那精美的青花瓷器、凝重的明清傢具以及環境裝修所蘊涵的古樸之風所打動。博物館內、處處體現主人的精心設計,布局、陳設、燈光都非常講究,強調展品的展示效果。館內的陳列和使用的物品都是貨真價實的文物,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一樓廳堂正中,懸掛著清代名家汪元的《五老賞古圖》,兩旁對聯,是民國元老於右任先生所書:「門無俗士駕,人有上皇風。」左側,一扇晉陝民居的木門,斑駁厚重。透過中堂正面草簾,可以窺見後側布置的一間舊時代文人的書房,大大的書案擺放著文房四寶,靠牆立著一排古式的樟木書櫃,其中珍藏著整套4000多本1935年商務印書館重版的《四部叢刊》。二樓是展廳,陳列著明萬曆至清初順治、康熙年間的70餘件青花瓷器,這是該館第一個展覽《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1997年以來這里又舉辦了「中國古代文具展」、「中國古代門窗展」、「明清箱匣展」、「宋遼金元古瓷展」、「明清金屬藝術展」以及「觀復小品展」等。展廳內還擺放著精緻的清代硬木傢具、插屏和雕花木窗,其中最顯眼的是一座黃花梨方台令人稱奇。地下室的布置也是別具匠心,這里有「雍風精舍」視聽室、堆雲茶室、「惟此閑房」娛樂室、書房和古典酒吧,它們是專為文物收藏者和愛好者們提供的休閑品茗和交流會友、談天說地的場所。 博物館館長馬未都是個已過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他出身不是名門,也非收藏世家,本人也沒有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他去農村插隊做過知青,到工廠做過工人,以後憑著對文學的執著和熱愛,做上了雜志編輯,也當上了作家。寫過一些沖擊文壇的報告文學,出過小說集,也策劃過名噪一時的電視系列劇。當眾人對收藏古物還未成風的1982年,每月基本工資僅有五六十元的他就開始迷上了古玩收藏。憑著學識和自信,他挪用了家中購買電視機的1600元,買了第一件藏品——一副鑲有宋、元時期鈞瓷殘片的四扇掛屏。據說,幾年後,同樣的掛屏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會上賣到了14萬港幣。憑著比別人早一步的行動,他成了收藏瓷器和古傢具的「大腕兒」;所著《馬說陶瓷》成了文玩收藏愛好者的入門必讀書;憑著先行一步,他開辦了第一家私立的為古玩收藏和藏品賣方的中介公司「觀復齋」,除保證為購買者提供珍品外,免費提供鑒定服務;還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會員制收藏俱樂部「觀復雅集」。馬又先行一步,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正式對外開放的私人博物館;接著又開了個古傢具館,總算把多年收藏的明清傢具找到了個合適的地方展示出來。
馬未都是文人、是收藏家,也是商人。隔三差五,馬還專門為愛好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國駐京使館、商社人員講上一課,例如如何鑒賞和收藏中國的古典藝術等等,到時不管是高級的官員,還是高貴的夫人,黑皮膚的、白皮膚的,或坐凳、或坐椅,或席地而坐,興致勃勃地聽馬授課。馬一貫的冷麵,不動聲色地侃侃而談,迷住了不少人。他說中國古代文化燦爛多彩,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應該繼承光大。他所作的努力是希望找到一個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結合點。希望參觀者通過博物館,對古代文化和收藏知識有一種了解。 [圖片說明] 1.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內一角和它的主人馬未都。 2.「觀復齋」一進門的門廳布置。觀復齋由民國初年著名篆刻家張樾承創辦於1920年,當年張題寫的匾額一直沿用至今,但齋主早已幾易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