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歐風格傢具有哪些特點
1、簡單實用
北歐風格摒棄繁瑣的裝飾,簡單實用為主,看似簡單的連接,又暗藏著玄機版,表現出千錘百煉的權美感,整個家居朴實無華,自然清新,感受大自然賦予的生命與色彩。北歐傢具實用簡單的設計,強調舒適性,與現代都市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對接。
3、色彩淡雅干凈
北歐風格色彩淡雅,並與傢具色彩相符合,創造出渾然天然的美感空間。整個北歐家居空間,無論色彩搭配,還是主要色調,使得整個家居顯得更加溫暖、舒適與自然,自然美感強化空間,溫馨之意油然而生,也帶給主人更扎實的安全感。干凈淡雅的色彩,與自然貼近,與現代相合,簡單自然的家居環境。
㈡ 有多少傢具品牌是比較高檔的
Armani Casa
Armani Casa是一個形象具體鮮明且完整的居家系列品牌,在2000年正式對外宣布成立之前,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籌備,全心投注於新生活空間的創作,並且發展出完整系列包括傢具、餐具、燈具、床組和各種家飾品等等來呈現Armani 心目中完整的生活風格。「奢華必不可少,但不過分張揚」是Armani品牌一貫的態度,Armani的傢具無論是色彩、材質和線條都遵循了這樣的設計原則。在每一件作品中都可以察覺到Armani的巧心設計,在材質的選擇上,獨特、講究細節是ArmaniCasa的特點,懷舊中又透露出未來感覺是其最鮮明的特色。另外,張揚的層次結構、太陽圖案和金色絢彩,又使ArmaniCasa在璀璨之外還擁有扣人心弦的低調華麗。
Fendi Casa
義大利著名的奢侈品牌Fendi,1925年正式創立於羅馬,從此拉開了一個皮草世家的序幕;1984年家居品牌Fendi Casa創立,這使得該公司成為較早將奢侈品設計品牌帶入家居領域的一員,並成功躋身世界八大頂級品牌傢具行列。Fendi的傢具有一種「玩奢華於股掌之上」的驚人魄力。大量皮草、皮革、綢緞、馬鞍縫法的皮毛、流蘇的皮革、印花織物的運用,讓每件傢具看起來都那麼雍容美艷,每個細節都盡善盡美,Fendi家居展現的不僅僅是奢華,更是一種永恆經典與貴族氣度。
Bentley Home
Bentley在將近100年的時間中,致力於製作出最頂級的汽車內裝,而在2013年,品牌決定將其座駕的特色帶到家居中,創立了Bentley Home,從沙發、床具、辦公桌到相框、花瓶、寵物用品一應俱全。Bentley Home延續汽車的經典風格,以珍貴的材質與細膩的工藝製作商品,為消費者打造奢華舒適的生活美學。 Bentley Home選用與賓利汽車同產地同等級的牛皮,以皮質細膩且無瘢痕的皮革確保每件產品外表美觀並經久耐用,所有產品均延續了賓利汽車的工藝要求,對皮質的甄選極其嚴格;在配色方面採用了豐盈的象牙白與煙褐灰作為主色調,配以淺米黃與乳白色為綴飾。
Versace Home
Versace品牌向來都是奢華,甚至俗艷的代名詞。從高級時尚定製系列到成衣,從首飾到香水,從家庭裝潢到瓷器系列,這些奢侈品的領域均有涉獵。除了時裝系列被人們廣為熟知之外,其實Verseca的傢具系列也不乏忠實擁躉。與品牌精神如出一轍的設計理念,讓Versace家居系列也呈現了豪奢華貴的一面。Versace Home家居品牌從傳統希臘神話中永恆美麗的象徵中汲取靈感。2015年米蘭傢具展的作品中將之演繹為現代性和創造性的「語言」,成為義大利傑出品質在世界的代名詞,同時也被公認為國際奢侈品的象徵之一,完美詮釋著Made in Italy的獨特風格。
Giorgetti
1898年,創始人Luigi Giorgetti在米蘭Meda成立了GIORGETTI,專門生產精工雕刻木製古典傢具。一百多年來,Giorgetti憑著對木材的深刻了解,不斷挖掘木料的各種藝術潛力,善用木材的物理特性、自然紋理和種類豐富的顏色打造產品。傢具製造中所依據的古老傳統,引領Giorgetti「在每一個要素中尋找美」。為此,Giorgetti選取每一個要素中最優質的部分來製作傢具。Giorgetti的風格不能簡單地歸類為「古典」或是「現代」,它是簡單樸素的、線性的、一流的、原始的,最重要的是——不斷發展的。從美學理論與功能,到獨特的材質選擇並關注細節,Giorgetti一直演繹著精緻、唯一與創新,也因此受到世界各地愛好極致品位人士的追捧。
如果是打算購買高檔傢具的話,建議去大型的正規機構購買,像羅浮宮進口館,現在有很多海淘或者代購,也並不見得能買到正品的進口傢具,而且售後沒有保證,如果出現維權問題就比較麻煩了。
㈢ 國外兒童傢具發展史及現狀~~~~~~~~急用
國外傢具發展主要分六個階段,即奴隸社會古代傢具,封建社會的中世紀傢具和文藝復興及期後的近代傢具。
一、 古代傢具
古埃及傢具,(公元前3100~前311年),尼羅河流域文化孕育的特色傢具,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下游的埃及,傢具的榫接技術和雕刻加工工藝已相當熟練。古埃及傢具特徵:由直線組成,直線占優勢;用色鮮明、富有象徵性;凳和椅是傢具的主要組成部分,有為數眾多的櫃於用作儲藏衣被、亞麻織物。古埃及傢具對英國攝政時期和維多利亞時期及法國帝國時期影響顯著。古希臘傢具,(公元前650~前30年),當時人們生活節儉,傢具簡單樸素,比例優美,裝飾簡朴,出現旋木技術,優美的曲線成為當時的時尚。但已有豐富的織物裝飾,其中著名的「克利奈」椅,是最早的形式,有曲面靠背,前後腿呈「八」字形彎曲,凳子是普通的,長方形三腿桌是典型的,床長而直,通常較高,且需要腳凳。
古羅馬傢具,(公元前753~公元365年),古羅馬傢具設計是希臘式樣的變體,傢具厚重,裝飾復雜、精細,採用鑲嵌與雕刻,旋車盤腿腳、動物足、獅身人面及帶有翅膀的鷹頭獅身的怪獸,桌於作為陳列或用餐,腿腳有小的支撐,椅背為凹面板;在傢具中結合了建築特徵,採用了建築處理手法,三腿桌和基座很普遍,使用珍貴的織物和墊層,體現奢華的羅馬帝國風范。
二、中世紀傢具
拜占庭傢具(公元328-1005),繼承古羅馬風格,摻和波斯細部裝飾,以局部以雕刻和鑲嵌最多見,整體造型摹仿羅馬建築的拱形形式。
仿羅馬傢具(公元10世紀-13世紀):對羅馬式傢具的復古。 哥特式傢具(公元12-16世紀)摹仿哥特式建築的風格,尖頂、尖拱,平面空間都被有規律的劃成矩形。
文藝復興時期的傢具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具有沖破中世紀裝飾的封建性和閉鎖性而重視人性的文化特徵。這個時期文化藝術的中心從宮殿移向民眾,具有使古典樣式再生和充實的意義。文藝復興開始於14世紀的義大利。15—16世紀時進入繁盛時期,又在歐洲各國逐步形成各自獨特的樣式。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傢具多不露結構部件,而強調表面雕飾,多運用細密描繪的手法,具有豐裕華麗的效果;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室內和傢具木雕飾技藝精湛為其主要的裝飾手法;英國的文藝復興樣式可見哥特式的特徵,室內工藝占據了主要位置。文藝復興初期的傢具:傢具的主要特徵是造型厚重庄嚴,線條粗獷,體現「人性」作為傢具風格。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傢具最主要的特徵:
1、雕飾圖案:主要表現在扭索(麻花紋)、蛋形、短矛、串珠線腳及葉飾、花飾等。
2、裝飾題材:宗教、歷史、寓言故事。傢具主要用材:胡桃木、椴木、橡木、紫檀木等。
3、鑲嵌用材:早期是骨、象牙和色澤不一的木料,盛行期發展到用拋光的大理石、瑪瑙、玳瑁和金銀等珍貴材料鑲嵌成有阿拉伯風格的花飾。特點:對稱形。
4、蒙面料:採用染有鮮艷色彩的皮革。
三、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期的傢具文化發源於17世紀20年代的義大利繪畫、雕塑和建築、傢具,以後該種風格傳遍了整個歐洲,一些著名的藝術大師也參與其中。
巴洛克風格佔主導地位的傢具樣式包括古典葉紋裝飾、山楣、垂花幔紋、面具、獅爪式器足、包嵌的銀片嵌花紋飾以及精工雕鑄的人像裝飾。使用各種奢侈昂貴的材料,包括半寶石拼嵌、細木鑲嵌、用天鵝絨作為傢具的蒙面。造型厚重,富有雕塑感,經常採用弧曲或呈球莖狀的線條。
巴洛克時期,傢具的特點:
1、雕飾圖案:不規則的珍珠殼、美人魚、半人魚、海神、海馬、花環、渦卷紋等;除了精緻的雕刻外,金箔貼面、描金添彩塗漆及薄木拼花裝飾亦很盛行。
2、傢具樣式:常常運用人體雕像作為桌面的支撐腿,或桌面下的橫托裝飾。
3、鑲嵌用材:使用各種奢侈昂貴的材料,包括半寶石拼嵌、細木鑲嵌。
4、蒙面料:採用天鵝絨。
四、洛可可時期
洛可可風格出現於18世紀初的法國,從18世紀30年代開始風行歐洲,這種風格是對巴洛克經典風格過分規范和沉重的一種反潮流,並成為不少現代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來源之一。洛可可風格大量運用玲瓏起伏及不對稱的形式,特別是C形和S形渦卷紋的復雜精巧結合。主要包括貝殼式形狀、寫實性花朵和葉簇和中國式紋樣。主題性形象包括戲劇人物和田園人物,以及四季風光和四季的擬人化形象。偏愛明亮色彩、輕巧的木材和塗金效果。
洛可可時期,傢具的特點:
1、雕飾圖案:有獅子、羊、花葉邊飾、葉蔓與矛形圖案等;是以白色為基調,在白色基調上鏤以優美的曲線雕刻,通過金色塗飾或彩繪貼金,最後再以高級硝基來顯示美麗紋理的本色塗飾。
2、傢具樣式:柔美、迴旋的曲折線條和精良、纖巧的造型設計。
五、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時期是在18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出於對洛可可風格輕快和感傷特性的一種反抗,也有對古代羅馬城考古挖掘的再現,體現出人們對古代希臘羅馬藝術的興趣。這一風格運用曲線曲面,追求動態變化,到了18世紀90年代以後,這一風格變得更加單純和樸素莊重。
這個時期的傢具雕飾圖案包括纏索紋、卵箭式線腳、花束、奇相圖案和花束垂環。造型簡單質朴,包括希臘古尊、三角祭壇、古瓶形式,在使用裝飾時又很節制,表現形象以神話題材為主。顏色搭配沉暗、素淡,惟一例外的是採用伊特魯里亞風格的紅、黑、白搭配方法。新古典傢具:削瘦、直線結構,比如法國凡爾賽宮中的傢具就體現這一風格。
㈣ 歐美傢具常用哪幾種榫卯結構
一、榫卯結構
榫卯結構是實木傢具中相連接的兩構件上採用的一種凹凸處理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 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這種形式在我國傳統傢具中達到很高的技藝水平,同時也常 見於其他木、竹、石制的器物中。 我國傢具把各個部件連接起來的「榫卯」做法,是傢具造型的主 要結構方式。各種榫卯做法不同,應用范圍不同,但它們在每件傢具上都具有形體構造的「關節」作 用。
二、為什麼紅木傢具要使用榫卯結構而不使用鐵釘?
1、中國傳統傢具(特別是明清傢具)之所以達到今天的水 平,與對這種特徵的運用有著直接的關系,也正榫卯結構圖片是這種巧妙結構的運用,提升了中式傢具的藝術價值。中式家 具之所以又被稱之為傳統傢具,榫卯結構是核心。
2、榫卯結構組合的傢具比用鐵釘連接的傢具更加結實耐用。榫卯 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這種組合可有效地限制 木件之間向各個方向的扭動。而鐵釘連接就做不到。
3、榫卯結構的傢具便於拆裝運輸。許多紅木傢具是拆裝運輸的,到了目 的地再組合安裝起來的,非常方便。
4、榫卯結構的傢具便於維修。好的紅木傢具可以使用成百上千年 ,總會出現問題的,比如某一根棖子折斷了需要更換等。用鐵釘連接的傢具,拆卸更換就不象榫卯結 構傢具來得容易。
三、榫卯結構的類型
榫卯結構從宋代開始愈趨成熟,自宋歷明,經過不斷的 改進和發展,各部位的組合簡單明確,合乎力學原理,美觀與實用並駕。至今已有一百多種結合方式 ,簡單來說以三大類為主:
榫卯結構 1、面與面的結合
(1) 薄板結合(龍鳳榫):加大了榫卯的膠合面,可以防止拼介面上下翹錯,也不會從橫向拉 開,因此最適用的就是地板的拼合。
(2) 平板結合-厚板出半榫拍抹頭:大塊的平板邊緣結合,如平時的中式餐桌,邊緣處會有 這樣的一塊結合處。
2、厚板悶榫角結合
榫卯結構常見用木料較厚的傢具部分,如抽屜的直角、茶幾,結合後只見 一條縫而看不見榫頭,因此稱為「悶榫」。以「點」為支撐的結構方法:主要用於作橫豎材丁字結合 、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橫豎丁字接合:扶手、腳踏、搭腦都需要用 到這種結合法,因結合材料的粗細、形狀不同,還有多種細分。
3榫卯結構、三根直材交叉結合
這是三個構件組合一起,並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由十字交叉發展而來,為的是 更加牢固和耐用,最適用於中式花盆底座。
㈤ 西方傢具發展史分幾個時期
1、古埃及時期(約公元前14世紀-前5世紀)
傢具的起源追溯至古埃及第三王朝時期。在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王圖坦卡蒙的陵墓中,已有了十分精緻的床、椅和寶石箱等傢具。造型嚴謹工整,腳部採用模仿牛蹄、獅爪等獸腿形式的雕刻裝飾,傢具表面經過油漆和彩繪,或用彩釉陶片、石片、螺鈿和象牙作鑲嵌裝飾,紋樣以植物和幾何圖案為主。
古埃及傢具的用料多為硬木,座面用皮革和亞麻繩等材料,結構方式有燕尾榫和竹釘。古埃及時期金木製作技術已很高,有槌打和熔鑄術、裝飾加上工術、金箔製造術、包金術、著色法、鑲嵌法六種加工技術。最擅長貼金箔技術,先塗動物油和絲柏灰泥,再塗動物膠和樹脂膠,最後貼金。
2、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約公元前5世紀-公元5世紀)
公元前五世紀後,希臘的傢具形成了更加完美和協調的風格。這個時期,古希臘傢具出現了新的形式,有坐具類、床榻、箱、櫃及桌類,典型的是被稱為「克里斯莫斯」的椅子,採用優美的曲線形椅背和椅腿,結構簡單、輕巧舒適。
古希臘傢具裝飾風格的起源多受三個柱式的影響,即多立克式、愛奧尼式及科林斯式。腿部一般雕刻有玫瑰花結和一對棕葉飾,棕葉周圍被切掉,呈現出 C形漩渦狀切痕,傢具的表面多施以精美的油漆。
古羅馬傢具多由古希臘傢具演化而來,木傢具常用名貴的木材或金屬作貼面和鑲嵌裝飾。除木製傢具外,羅馬的銅質和大理石傢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些傢具多數雕刻著獅首、人像和葉形等裝飾紋樣,具有堅厚凝重的特徵,顯示了一種男性化的風格,也是當時羅馬帝國強盛的一種預示。
3、中世紀時期(約公元5世紀-14世紀)
中世紀前期的傢具風格以拜占庭帝國式和仿羅馬式為主流。至十四世紀,哥特式傢具風靡整個歐洲大陸。
拜占庭式傢具即拜占庭帝國傢具,融合了羅馬和東方藝術。雕刻和鑲嵌裝飾十分精細,常用象牙雕刻來裝飾。裝飾圖案主要是花葉藤蔓,夾雜著基督教的聖徒、天使和動物紋樣。
仿羅馬式傢具是公元九至十三世紀流行於歐洲的傢具的式樣。特徵是椅和凳的腿多由旋木製成,箱和櫃採用簡單的板狀結構,表面塗以明快的色漆,並以金屬鑄件作加固和裝飾。偶爾略施一點簡潔的淺浮雕,顯出質朴無華的風格。
十四世紀後,哥特式建築上的裝飾紋樣開始被應用於傢具,框架鑲板式結構代替了用厚木板釘接箱櫃的老方法。出現了諸如高腳餐具櫃和箱形座椅等新的品種。哥特式傢具的主要特徵在於層次豐富和精巧細致的雕刻裝飾,最常見的有火焰形飾、尖拱、三葉形和四葉形飾等圖案。常用的木材是橡木。
4、文藝復興時期(14世紀-17世紀)
從十五世紀後期開始,文藝復興式建築取代了哥特式建築,由此產生的文藝復興式傢具便在整個歐洲大陸盛行。直至十七世紀初,又在此基礎上逐漸演變出巴洛克式傢具。
文藝復興式傢具的主要特徵為:外形厚重端莊,線條簡潔嚴謹,立面比例和諧,採用古典建築裝飾等。文藝復興式傢具在歐洲流行了近兩個世紀。總的說來,早期裝飾比較簡練單純,後期漸趨華麗優美。此外,不同的國家也都有各自特點。如法國採用繁復雕刻裝飾,顯得富麗豪華;英國把文藝復興風格與自己傳統的單純剛勁的風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樸素嚴謹的風格;北歐文藝復興式傢具發展緩慢,實際上是將哥特式後期的結構方式與文藝復興式裝飾融為一體。
巴洛克風格脫胎於文藝復興風格,但與後者的理智的古典主義相反,而是一種熱情奔放的浪漫主義風格。巴洛克式傢具主要特徵是強調整體裝飾的和諧,採用誇張的曲線,應用中國式的漆繪裝飾等。巴洛克式傢具傳入法國後,發展成一種既豪華又獨特的法國巴洛克傢具,稱為路易十四式傢具。常用材料為胡桃木和橡木,並鑲嵌龜甲和銅片,在傢具的邊角上採用包銅處理。最常見的裝飾圖案是神話人物、螺紋和花葉飾等。
5、十八世紀(洛可可,新古典)
十八世紀初,洛可可風格建築和傢具已發展成熟並流行於歐洲。十八世紀後半葉,作為歐洲古典主義文藝思潮的反映,新古典風格興起並取代了洛可可。十八世紀也是英國傢具發展黃金時期,產生了許多著名設計師。
洛可可傢具是在刻意修飾巴洛克式傢具的基礎上形成的浪漫主義風格新傢具。由於這種風格的傢具形成並流行於法國路易十五時期,故又名路易十五式傢具。主要特徵是優美彎曲的線條和精細纖巧的雕飾相結合,所有傢具的腳都是彎曲形的,洛可可式的彩漆傢具也很具特色,其中以黑白漆為多,飾以華麗的貼金浮雕和鑲銅裝飾,具有異常纖秀典雅的藝術效果。
新古典風格傢具成熟於路易十六時期,又稱為路易十六式傢具。它很快被傳播到意、德、西等國。新古典傢具的特徵是以削瘦的直線為造型的基調,追求整體比例諧調,不作過分的細部雕飾,表現出了注重理性、講究節制、結構清晰和脈絡嚴謹的古典主義精神。多採用由上而下、逐漸收縮的方形或圓形的腳,櫃體邊框部分用桃花心木等名貴木材作菱形或錐形的鑲嵌貼面裝飾。
6、十九世紀(帝國式,拜德米亞式)
帝國式和拜德米亞式都是繼新古典主義之後流行於歐洲的復古主義的傢具風格。十九世紀後期,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歐洲的設計界興起了一些反傳統的運動。1888年,工藝美術協會在英國成立,進而展開了反傳統的手工藝運動。這個手工藝運動主張結合藝術家和技師的力量,強調個人的手工藝技能,並且企圖建立一種新的設計形式。他們雖然完全忽略了甚至排斥機器的作用,但還是創始出一種簡單朴實而且充滿鄉村氣息的新的傢具形式,這使傢具設計脫離了對傳統的模仿而進入一個新時期。
帝國式傢具產生於法國大革命後,於1804--1815年拿破崙稱帝期間發展成熟。帝國式傢具以忠實的考古態度去模仿古代的藝術形式,在造型上模仿古代建築的輪廓,裝飾上採用古代的神像、花環、古瓶和皇冠等圖案。裝飾手法除雕刻、鑲木和彩繪貼金外,銅制鍍金飾件應用也很普遍。
拜德米亞式傢具是古典裝飾傢具史上的最後一種傢具風格,流行於1815--1848年間的歐洲。源於歐洲鄉土傢具的拜德米亞風格,具有簡單朴實而拘謹沉重的特徵,並多採用桃花心木等名貴木材作貼面裝飾。19世紀中葉這種風格逐漸傾向於曲線造型和華麗裝飾,並在德國發展為新洛可可風格;在法國形成路易·菲利普風格;在英國則發展成早期維多利亞風格。這些風格實際上都是模仿和拼湊歷史上各種風格而成的傢具式樣。
7、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時期
二十世紀初,首先在歐洲各國出現了一些現代主義運動。較有影響的是荷蘭的風格派和德國的包豪斯,並由此奠定了現代傢具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現代傢具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美國形成了美國國際風格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