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馬舒雅教育方式引爭議 究竟是溺愛還是不忍心
最近,《媽媽是超人》熱播,其中吳奇隆前妻馬舒雅帶著可愛的混血寶寶出鏡,引發網友關注。節目中,馬舒雅對孩子過度保護的教育方式不僅讓很多網友不認同,更是遭到老公羅伯特的強烈反對。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系的基礎。
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學習25%,這里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
在一定范圍內給孩子選擇權
隨著孩子的成長,給他越來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力是很重要的。必須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的那種什麼事都為孩子做的想法,來給孩子一些自由度。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們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因此更加尊重我們,愛我們。
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准,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權威,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父母在管束孩子時保持一致,這樣孩子可以建立統一的行為標准。
正面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該做什麼
傳統型教育者的居高臨下的姿態,總是對孩子說「不準打人,不準在沙發上吃東西」等等,這種負面的口氣只會將注意力引向並集中於負面的行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為是什麼,自己應該做什麼。積極的說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為,如「你忘記了與人和平相處」或「我們是在餐桌上吃東西的」
抽時間跟孩子單獨相處,共同做雙方感興趣的事情
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要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游戲。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經歷,盡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父母作為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脫且同情的態度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04
媽媽愛孩子,寵孩子沒有錯,只是一份好的愛,一定是要審視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客觀的判斷。就像《觸龍說趙太後》中說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再有能力的父母,也無法保證把孩子一生都安置在一個無菌的環境里,讓孩子一輩子不遇到挫折和磨難,讓孩子永遠都做一個「巨嬰」。獨立,是每個孩子都必須經歷的過程,而放手,也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在中國,像馬雅舒一樣寵愛孩子的父母不佔少數,看起來是父母過於強大,對孩子干涉過多,導致了孩子在各方面的弱勢。其實父母強勢干預的背後,往往源於內心的焦慮和對於孩子分離的恐懼。
換而言之,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人格健全,獨立而有力量。那麼首先,父母要做的就是自己先內心強大起來,幫助孩子為日後的獨立做准備,幫孩子學會「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