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觀復博物館門票多少錢
觀復博物館門票:
50元/張 (博物館通票、老人、軍人、教師、學生、文博從業人員、殘疾人憑有效證件半價)
觀復博物館於1996年10月30日獲政府批准成立,馬未都先生為創辦人。2004年實行理事會制。該館設有:瓷器館、傢具館、油畫館、工藝館、影像館、門窗館和多功能廳。常年舉辦各類展覽及講座,開展鑒定和咨詢業務。展覽側重開放形式,強調人與歷史的溝通,突出傳統文化的親和力。觀復博物館在浙江杭州、福建廈門設有地方館。
觀復博物館現位於朝陽區大山子張萬墳金南路18號,總佔八畝。觀復博物館1997年1月18日正式對公眾開放,著名文物收藏家、鑒定家馬未都先生為創辦人和現任館長。觀復博物館為公益性獨立法人,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在浙江杭州、福建廈門設有地方館。本館展覽側重開放形式,強調人與歷史的溝通,突出傳統文化的親和力。
乘車線路:
地鐵東直門C出口,天恆大廈前乘418、688、909路公交車張萬墳站下車往回走100米即是
觀復博物館開館時間:
9:00—17:00 (16:00停止售票)每周一下午3點停止售票,4點閉館
❷ 觀復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什麼
《三國》故事古門窗,已經成了觀復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如今市場價值已難以估量。
觀復博物館於1996年10月30日獲政府批准成立,馬未都先生為創辦人。2004年實行理事會制。該館設有:瓷器館、傢具館、工藝館、油畫館、和門窗館。常年舉辦各類展覽及講座,展覽側重開放形式,強調人與歷史的溝通,突出傳統文化的親和力。觀復博物館在廈門和上海設有地方館。
觀復博物館現位於朝陽區大山子張萬墳金南路18號,總佔八畝。觀復博物館1997年1月18日正式對公眾開放,著名文物收藏家、鑒定家馬未都先生為創辦人和現任館長。觀復博物館為公益性獨立法人,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本館展覽側重開放形式,強調人與歷史的溝通,突出傳統文化的親和力。
陶瓷館
陶瓷館長年展出宋代至清代1000多年間,中國古代官窯、民窯的瓷器150多
觀復博物館
件,是宋(遼、金)、元、明、清時期,五大名窯(汝窯、鈞窯、官窯、哥窯、定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1]
傢具館
傢具館共700平方米分為6個展廳,設紅木傢具展廳(內廳、外廳)、紫檀傢具展廳、黃花梨傢具展廳、雞翅木傢具展廳,並另設一間古代書房。陳列了明清古傢具的精華共200多件。每件傢具再配以當時的擺置形式,一個活生生的歷史場景就呈現在眼前,行走其中,竟有穿越古今之感。
觀復博物館
明朝傢具的典雅,清傢具的華麗,一覽無余。據說裡面有一對紫檀描金七重檐寶塔,是清代達官貴族獻給乾隆母親的壽禮。後來文物流失英國,馬未都先生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以350萬元的價格拍下,終於使其回歸故里。這件事也被傳為佳話。[1]
油畫館
油畫展廳展示現當代中國知名畫家,陳逸飛、楊飛雲、陳衍寧、劉文進、羅中立等的作品,及10多件現代雕塑品。
工藝館
工藝館展出古代工藝品100餘件,分三個展廳。展出了清代的漆傢具;景泰藍;古代的文房用具、銅器、
觀復博物館
漆器、銅胎畫琺琅器等。
門窗館
該館展出的門窗絕大部分為江南所制,小部分為黃河流域產品。共劃分為五個展廳,展品的選擇精細且具有代表性。
陶瓷、古傢具、玉器文玩等藏品
觀復博物館 (2張)
逾千件。馬未都還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馬未都說收藏》。
觀復博物館 (2張)
陳列以明清傳世文物為主;館內的布置溫馨而典雅,不斷地更換著新的展覽自1997年1月18日正式對公眾開放以來,這里已舉辦了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中國古代文房用具展、明清箱匣展、宋遼金元古瓷展、觀復小品展、海上懷舊展、食之美器——康雍乾青花瓷盤展、錘鏨工巧——中國古代金屬工藝展、中國古代門窗展、中國古建築門窗及陳設展等十多個展覽並給予了高度評價。2003年10月應文化部要求,為之贊嘆不已當地的歐洲時報並以大幅文章報導展出盛況2000年伊始,力求將更好的展覽展現給大家。2007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更名為「觀復博物館」。馬未都的心願是使觀復博物館盡快社會化、規范化,觀復博物館為公益性獨立法人,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
「觀復」由來
「觀復」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
觀復博物館
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意思是說:達到虛空的極點,安住於甚深的禪定之中;宇宙萬物相互運作生長,我們得以觀察到它們的本根源頭。不論萬物如何變化多端,終會回歸根本。回歸根本稱作靜,就是所謂的回歸其本來自性。
「觀」即看,「復」即一遍又一遍。世間萬物你只有靜下心來一遍又一遍反復仔細觀察,才能認清它的本質。「觀復」博物館由此得名。
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1996年10月—1997年4月)
觀復博物館
中國古代文房用具展(1997年4月—1997年10月)
中國古代箱匣展(1997年10月—1998年4月)
宋遼金元古瓷展(1998年4月—1999年2月)
明清小品展(1998年6月—1998年10月)
海上懷舊展(1998年5月—1998年6月)
食之美器——康雍乾青花瓷盤展(1999年2月—1999年9月)
錘鏨工巧——中國古代金屬工藝展(1999年9月—2000年8月)
中國古代建築門窗及陳設展(1999年6月)
明韻清風——中國古代傢具展(2001年1月— 2004年7月)
明韻清風——中國古代傢具展(2001年1月—)杭州館舉辦
中國古代銀器展(2001年10月—)杭州館舉辦
「衣、食、住、行」之中國古代建築門窗展(2003年10月)
(中法文化年 在非洲大洋洲博物館舉辦)
魏紫姚黃——紫檀、黃花梨傢具展(2004年5月—6月)
觀復博物館
(觀復博物館與中華世紀壇合作展覽)
魏紫姚黃——紫檀、黃花梨傢具展( 2004年12月—20年1月)
(觀復博物館與杭州歷史博物館合作展覽)
中國古典傢具展(2004年10月—)
中國現代油畫及雕塑展(2004年10月—)
中國古代傢具展(2005年10月—) 廈門館舉辦
中國明清瓷器展(2005年10月—) 廈門館舉辦
中國古代佛教造像展 (2005年12月—) 杭州館舉辦
宋元明清瓷器展(2006年10月——)
中國古代門窗展(2007年2月——)
中國明清工藝展(2007年3月——)
國慶六十周年-觀復博物館奉獻特別展覽
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最早坐落在北京古老的文化街琉璃廠,展出面積約400平方米,陳列以明清傳世文物為主;除長年展出的古傢具之外,還定期地策劃組織專題展覽,並舉辦文化交流講座等活動。館內的布置
觀復博物館
溫馨而典雅,客廳、書房、卧室、茶室的布置,打破了人們成見里的冷冰冰的博物館形象。整個館內只有十多個玻璃展室,不斷地更換著新的展覽。自1997年1月18日正式對公眾開放以來,舉辦了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中國古代文房用具展、明清箱匣展、宋遼金元古瓷展、觀復小品展、海上懷舊展、食之美器——康雍乾青花瓷盤展、錘鏨工巧——中國古代金屬工藝展、中國古代門窗展、中國古建築門窗及陳設展等十多個展覽。1999年為配合世界建築大會,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同建築報合作,舉辦了中國古建築門窗及陳設展,精美的展品和獨特的展覽設計給20萬來自全世界的參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瑞環主席在開幕時也參觀了展覽,並給予了高度評價。2003年10月應中國文化部要求,遠赴巴黎展出中國古代門窗,法國外交部長多米尼克·加盧佐·德維爾潘,文化部長讓一·阿亞貢,中國國務委員陳至立女士,油畫家趙無極等各界要人均蒞臨參觀,為之贊嘆不已,當地的歐洲時報並以大幅文章報導展出盛況。
2000年伊始,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遷至朝內南小街,依然沿襲過去的展覽方式和風格,力求將更好的展覽
觀復博物館
展現給大家。館內長年陳列中國古代傳世精品文物,定期策劃組織專題展覽,舉辦文化交流講座活動。2002年,馬未都創辦了全國首家私立博物館分館——觀復博物館杭州館。2005年,創辦觀復博物館廈門館。觀復博物館為公益性獨立法人,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的成立填補了建國以來私立博物館的空白。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各地方台、香港衛視鳳凰台、日本NHK、中國日報、人民政協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北京青年報、南方周末、北京晚報、中國文物報、香港大公報等百餘家媒體給予報道,聲援他的文化事業。
2004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遷至朝陽區大山子張萬墳金南路18號,總佔地8畝,展覽區及會員活動區2,800平方米;設有傢具館、陶瓷館、門窗館、攝影館、油畫館、工藝館和多功能館七個展館。實行會員制。2007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更名為「觀復博物館」。馬未都的心願是使觀復博物館盡快社會化、規范化,形成良好的運營的機制,並最終完整地留給社會。做到這點不能只靠個人的力量,必須依靠社會的力量來完成。2007年,觀復博物館正式實行理事會制,100名理事將一起為這項文化事業做出貢獻。
馬未都,漢族,1955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 馬未都曾任職於中國青年出版社,十餘年裡他發表小說、報告文學等上百篇,並結集出版。馬未都從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陶瓷、古傢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2年他的《馬說陶瓷》一書,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接著他還寫了《明清筆筒》等文物鑒賞、研究的專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論文小品文章,在《收藏家》、《文物報》上發表,並參與編寫《中國鼻煙壺珍賞》。馬未都的另一部專著《中國古代門窗》已經於2002年面世,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獎一等獎。如今他又致力於關於中國古代傢具藝術的研究和整理。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的建立是馬未都多年的心願。從1992年起,馬未都便開始孕育這一計劃並為之奔走,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1996年10月,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終於獲准成立了。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大山子張萬墳金南路18號
開館時間:9:00—17:00 (16:00停止售票)每周一下午3點停止售票,4點閉館,春節三十、初一、初二、初三休息,其他假日無休。
參觀門票:50元/張 (博物館通票、老人、軍人、教師、學生、文博從業人員、殘疾人憑有效證件半價)
乘車線路:地鐵東直門C出口,天恆大廈前乘418、688路公交車張萬墳站下車往回走100米即是
❸ 《明清傢具--承具》特種郵票的詳細介紹
此次郵票的另一特色即展現在郵票大版上,與以往大多數每枚郵票一版不同,此次採用的方式為一、二圖一版,三、四圖一版,每版12枚郵票,每張各六枚。並於大版中部及上方配以文字介紹,更凸顯整套郵票的古樸典雅。
小本票中則配以書法家杜大愷的書法和明代仇十洲的畫作作為插圖。插圖展現的為明清時期人們使用承具的生活場景,體現承具之功用。而「古拙簡朴」、「氣局高岸」、「簡約雋永」「雲卷如意」的書法題字則分別表現酒桌、四平桌、香幾、條案的特點。 此次郵票設計也是與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的又一次合作,其中小本票的文字介紹部分由馬未都先生親自撰寫,詳細的介紹了明清承具的特點和價值。
根據此前發行的明清傢具系列郵票《明清傢具——坐具》的市場價格來說,《明清傢具——坐具》套票和小本票沒有像《壬辰龍》、《中國銀行》等新郵價格有一飛沖天的勢頭,但也在發行將近一年的時間里保持在了一個較合理且穩定的價位,且此套郵票因其設計的精美性和藝術性受到了廣大集郵迷的追捧和喜愛。相信《明清傢具——承具》會有如《明清傢具——坐具》一樣保持在一個較高且穩定的價位,對於集郵迷的收藏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小本票文字介紹:承具,以工作為常態所使用的傢具叫承具,一般通俗的被稱作桌案。桌與案在中文中區別明顯,案的出現遠早於桌,那時中華民族還席地而坐,舉案齊眉的案乃是後來案的雛形,古籍記載:「無足曰盤,有足曰案,所依陳舉食也。」。而桌在宋尚寫成「卓」,取卓然高立之意,可見先人起居由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轉化時改變視角的重要。
桌與案的功能雖有交叉,但各司其責。桌日用為常,尤其多用於膳食,故成為了量詞,有一桌宴席之說。而案多與工作相關,案牘演化為案件,最終引申為今義。
桌與案外形差異清晰,四足直抵四角為桌,四足從雙側縮進一段距離為案,與其尺寸大小高矮無關。案之形雖多變,以態勢論僅三式,即翹頭案、平頭案、卷書案。翹頭案兩端翹起,形態飛揚,公事多用。平頭案形態平和,置於書房,讀書作畫最為適合。卷書案兩端下卷,形態收斂,手撫琴清供物我兩宜。故案雖萬變,不離其宗。桌比案造型豐富。八仙桌四平八穩,明清之後多用於膳食,中國人認為吃這件事俗,故連累了桌。但也有書桌畫桌之類,尤其大畫桌,下部空間寬綽,腿部活動自如,明清時期深受文人喜愛。由於桌的特性,明清兩朝演化出多種造型。常見的有圓桌、半圓桌、梯形桌、異型桌、炕桌,這類承具更多的是為了調節室內氣氛,一圓破方,陳設功能大於實用功能,讓生活多些趣味,繼而提高了生活品質。承具以其承受工作的性質分清桌案,這是國人的一大發明。用形式區分桌案,進而從精神上區別開來,讓一個簡單的承具不僅有功能上的追求,還有精神上的追求。這在世界傢具史上僅見,也正是中國人的聰慧所在。
畫案:長方形、四足不在四角而是兩頭縮進頂面的承具即為案。案面平直,兩端無飾的便是「平頭案」。其中尺寸較寬大,且主要供寫字作畫用的案形傢具,一般被稱為書案或畫案。
方桌:四足頂在四角位置的承具即為桌。面呈正方形的稱為「方桌」。方桌的規格有大小之分,常見的有「八仙桌」、「四仙桌」等。按其基本造型也可分為無束腰桌和有束腰桌兩種。
香幾:一種小型承具,因多用於承放香爐而得名。香幾大多形制較高,一般呈圓形或方形,不論在室內或室外,多居中設置,無依無傍。面面宜人觀賞,更是文人雅士所必備之器具。
翹頭案:因案面兩端裝有翹起的飛角而得名。大多在兩側面兩腿之間設擋板,並施以精美的雕刻,且下承拖泥。翹頭案主要供陳設之用,多至於寺院、祠堂和衙門,屬於供案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