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市場 > 象腿雲紋傢具什麼朝代

象腿雲紋傢具什麼朝代

發布時間:2025-01-22 22:26:36

❶ 唐朝時期貴族使用的傢具產生了那些變化

一、 高型座具的廣泛出現
初唐大畫家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見圖1),描繪唐太宗李世民派遣監察御史到會稽(紹興)騙取辯才和尚所藏王羲之《蘭亭序》貼原跡的情景。畫面中穿袈裟的辯才和尚所坐的是一把禪椅,用樹根製成。草編的圓圖1《蕭翼賺蘭亭圖》局部形靠背和質朴的樹根框架,顯示出佛門的淡泊。另據《唐語林》載,顏魯公在75歲時,還能「立兩藤子相背,以兩手握其椅處,懸足點空,不時至地二三寸,數千百下」。可見,唐代早期椅子的選材除木材外,已經創新應用到樹根和藤等非傳統傢具材料.
唐代中期以後,垂足而坐的風氣大盛,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宮女歌伎,都開始使用高型座具。唐代帝王像中就有十分精緻的椅子,如《唐太宗李世民像》所繪的座椅,為四直腿,帶束腰,稜角處起線,上側安托角牙,後背立四柱,中間兩柱較高,上裝弧形橫梁,兩端雕成龍頭;扶手由後背中柱繞過後邊柱又向前兜轉,搭在前立柱上;扶手與座面邊框之間的空檔,鑲圈口花牙,扶手椅盡頭亦雕出龍頭形狀,座面上鋪以軟墊和襯背。整張椅子沒有過多的雕飾,彰顯帝王的莊重與威嚴。而《唐明皇像》中的椅子,呈圓椅形狀,椅圈做成板沿狀,上面似有珠寶之類鑲嵌物。扶手盡頭做出雲紋式樣,四條腿也做成雲紋式樣,椅設腳踏,四面鏤出壺門,下附托泥,四角似有金屬包角裝飾。帝王座椅是其當屬時代的經典代表,由此也不難看出,唐明皇時期的椅子是在唐太宗時期的簡約風格上極盡裝飾之能事,手法華麗豐滿,綜合運用鏤雕,鑲嵌和雕漆等工藝,並融入吉祥紋樣等,整體看來博大清新,雍容富貴。
二、 高型桌案的應運而生
高型桌案的出現是這一時期傢具的特點之一。
由於垂足而坐的習慣漸漸形成,幾案由床上移至地上,高度也相應的有所增加。桌由幾案演變而來,在敦煌85窟的唐代壁畫《屠房圖》中,有屠夫在高型方桌上處理剛宰過的肉渣形象。這里的方桌桌面正達到屠夫的腰上部,正合適站立工作。高桌形式簡潔,桌腿粗壯,桌腿之間沒有橫撐,沒有任何的裝飾工藝。
三、 床和榻的不斷演變
床在唐代依然用處很多,唐沿襲了漢代的生活特點,即人們的活動仍以床為中心。唐代的床是由低向高變化的,裝飾上也是由簡向繁而發展。床的形成也在不斷地翻新,出現了凹形床。唐代床榻下部仍用變形的各種壺門作裝飾,但已慢慢地走向框撐案形結構,即有案形結構和壺門台座形結構兩種。後者有大小,大的有供日間工作,讀書以及晚間睡眠用,而小的只能供一人坐用。

❷ 明清傢具特點的比較

明式傢具是獨具特色的傳統傢具。指自明代中葉以來,能工巧匠用紫檀木、杞梓木、花梨木等製作的硬木傢具。雖然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生產,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能工巧匠製作的傢具最得大家認可。因此,人們公認蘇式傢具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州明式傢具",簡稱"蘇式"。造型優美,選材考究,製作精細是明式傢具的三大特點。中國傢具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發展到明代開始形成獨特格式,因而被後人稱為明式傢具。明式傢具是傢具文化風格的代表,裝飾精微,雕飾精美,散發出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明式傢具,特徵鮮明,魅力無窮,體現在以下幾點:
1、文人參與設計,極具意匠美。明式傢具的設計者大多是文化氣息甚濃的文人雅士,由他們設計出傢具圖樣後,再交由出色的木工製作而成。在傢具設計之時,設計者往往會將自己的奇思妙想融於設計之中,使傢具的造型優美、穩重、簡朴,各組件的比例講求實用與審美的一致,裝飾講究少而精,淡而雅。明式傢具,乍看之下,一般感覺毫不起眼,但細品之下,卻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欣賞、推敲。明式傢具好比一杯好茶,入口味淡,再三品嘗則回味無窮。所以,有設計師甚至認為,明式傢具是用來觀賞而不是用來使用的。
2、選料考究流露天然之美。明式傢具在造型上,講求物盡其用沒有多餘的東西,簡潔到不能再簡潔了,強調傢具形體線條優美、明快、清新。通體輪廓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整體線條一氣呵成,在細微處有適宜的曲折變化。明式傢具注重委婉含蓄,干凈簡朴之曲線,若有若無、若虛若實,給人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體現了虛無空靈的禪意。明式傢具在選材時追求天然美,凡紋理清晰、美觀的「美材」,總是被放在傢具的顯著部位,並常呈對稱狀,巧妙地運用木材天生的色澤和紋理之美,而不做過多的雕琢,在不影響整體效果的前提下,只在局部作小面積的雕飾,這與現代人返璞歸真的審美時尚是完全契合的。
3、結構簡單、合理,連接牢固,極具工巧美。明式傢具的結構源於建築學的梁架結構,橫者為梁,豎者為架,結構嚴謹,用材合理,絕無多餘與浪費,各部件間採用榫卯連接,膠粘輔助牢固,顯示出高超的製作工藝。
清式傢具指清朝的雍正、乾隆時期形成的帶有當時時代氣息的傢具。這種傢具在形式和格調上與傳統傢具的樸素大方、典雅內斂的風格大相徑庭甚至格格不入,形成強烈對照,故在我國傢具史上稱之為「清式」傢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期,在我國工藝美術史上出現了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繁縟雕琢的風氣。這時正值「廣式傢具」盛行,加上清官內院的追隨和提倡,清代中葉以後,傢具以造型厚重、形體龐大、裝飾繁瑣而風靡一時。
具體而言,清式傢具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品種及造型上追求創新。清式傢具的品種可謂繁多,許多傢具都具有前代所沒有的風格和特點。比如,清代的李漁就主張幾案多設抽屜,櫥櫃多加擱板,從而開清式書案、多寶格之先河。據史載,生炭火避寒的暖椅,貯冷水祛暑的涼炕,都是李漁的創造。清式宮廷傢具更喜標新立異。比如有一種木床,床上不僅有帽架、衣架、瓶托、燈台、懸余架,甚至還有可以升降的痰桶架。此外,清式傢具的造型也變化多端。多年來,海內外的博物館及收藏家雖搜集了難以計數的清式傢具,但至今仍不時發現前所未見的清式傢具的奇特品種,有些傢具竟難猜測其為何物。
其二、用材上視野廣闊。在用料選材上,清式傢具推崇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尤以紫檀為首選。
清中期以前的宮中傢具,選料最為講究。如用料講究清一色,或紫檀或紅木,各種木料互不摻用,有的傢具甚至用同一根木料製成;選材時要求無癤無疤,無標皮,色澤均勻,稍不中意,就棄之不用,絕不將就。在製作上,為了保證外觀的色澤和紋理的一致,也為了堅固牢靠,往往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如有的床榻為鼓腿澎牙結構,盡管腿足曲率極大,也多採用一木挖成而不是拼接。不少宮廷紫檀傢具透雕的花牙,往往與腿足和牙條一木連做。這樣一來,用料很大,浪費極多。
其三、工藝上裝飾豐富。注意裝飾性,是清式傢具最顯著的特徵。為了達到瑰麗多姿、千變萬化的裝飾效果,清式傢具的設計者和製作者幾乎使用了當時一切可以利用的裝飾材料,嘗試了一切可以採用的裝飾手法。在傢具製作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上更是殫精竭智,力求新奇。其中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當屬雕飾和鑲嵌。
其四、藝術風格上融會中西。從傳世的清式傢具中,人們很容易感受到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藝術的濃濃氣息。清式傢具不僅繼承了明式的優點,而且,對西方文明也進行了大膽借用。從現存的清式傢具來看,採用西洋裝飾圖案或裝飾手法者佔有相當的比重。

❸ 清代傢具的發展階段

清代傢具的發展至風格成熟為清式,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清初至康熙初,這階段不論是工藝水平、還是工匠的技藝,都還是明代的繼續。在用材上,特別是宮中傢具,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其中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 。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傢具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初期,由於為時不長,特點不明顯,沒有留下更多的傳世之作,這時期還是處於對前代的繼承期。
第二階段康熙末,經雍正、乾隆,至嘉慶。這段時間是清代社會政治的穩定期,社會經濟的發達期,是歷史上公認的清盛世時期。這個階段的傢具生產,也隨著社會發展、人民需要和科技的進步,而呈興旺、發達的局面。這時的傢具生產不僅數量多,而且形成為特殊的、有別於前代的特點,或叫它風格。這風格特點,就是清式傢具風格:
1、造型上渾厚、莊重
這時期的傢具一改前代的挺秀,而為渾厚和莊重。突出為用料寬綽,尺寸加大,體態豐碩。清代大師椅的造型,最能體現清式風格特點。它座面加大,後背飽滿,腿子粗壯。整體造型像寶座一樣的雄偉、莊重。其它如桌、案、凳等傢具,也可看出這些特點,僅看粗壯的腿子,便可知其特色了。
2、裝飾上求多、求滿、富貴、華麗
清中期傢具特點突出,成為清式傢具的代表作。清式傢具的裝飾,求多、求滿、求富貴、求華麗。多種材料並用,多種工藝結合。甚而在一件傢具上,也用多種手段和多種材料。雕、嵌、描金兼取,螺甸、木石並用。此時傢具,常見通體裝飾,沒有空白,達到空前的富麗和輝煌。但是,不得不說,過份追求裝飾,往往使人感到透不過氣來,有時忽視使用功能,不免有爭奇鬥富之嫌。
第三階段道光以後至清末。道光時,中國經歷了鴉片戰爭的歷史劫難,此後社會經濟日漸衰微。至同治、光緒時,社會經濟每況愈下。同時,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文化、以及教會的輸入,使得中國原本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發生了變化,外來文化也隨之滲入中國領土。這時期的傢具風格,也不例外的受到影響,有所變化。我們看,現在頤和園里的部分傢具,接受了外來影響最為明顯。這種情形,作為經濟口岸的廣東最突出,廣作傢具明顯地接受了法國建築和法國傢具上的洛可可影響。追求女性的曲線美,過多裝飾,甚至堆砌。木材也不求高貴,作工也比較粗糙。
我們一般說的清代傢具指的就是清代中期的傢具,即指康熙未至雍正、乾隆、以至嘉慶初的清代中期這一段清盛世時期的傢具。
這段盛世傢具風格的形成,的確與清代統治者所創造的世風有關。表現了從游牧民族,到一統天下的雄偉氣魄,代表了追求華麗和富貴的世俗作風。由於過份追求豪華,而帶來一些弊端,也是存在的。但是,清式傢具,利用多種材料,調動一切工藝手段來為傢具服務,這是歷來所不及的。所以我們說,清式傢具有許多經驗可談,也有許多優點可取。其風格獨特,便是最為有力的證明。
清代傢具最喜用的裝飾題材。尤其到了晚期,達到高峰。可以說,任何一個畫面,任何一個圖案的組合,都必含有吉祥、富貴的寓意。採用象徵、寓意、諧音、比擬等方法,創造出許多富有生活氣息的吉祥圖案。如鵲上梅梢(喜上眉梢)、麒麟送子、松鶴萬年、五蝠捧壽(五福捧壽)、雙魚吉慶、五福齊來、葫蘆萬代、富富有餘、多福多子等。很受群眾喜愛,以至於延用至今。
動植物紋除了傳統的麒麟、夔龍、夔鳳、螭虎、龍、獸面、獅子等以外,清代還增加了松鼠等新的動物紋飾。植物方面有梅、蘭、竹、菊、葡萄、折枝、卷草、靈芝、牡丹、西番蓮等。
紋樣
清代傢具中,使用紋樣的地方很多,床榻的圍屏,櫃櫥的門扇,桌案的牙條,椅凳的腿子等部位,多用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圖案加以裝飾。常用的有雲紋、回紋、卍字紋、繩紋、盤腸紋和草龍紋等。尤其是雲紋和回紋使用最多。回紋在清式傢具中,是最具代表性的裝飾紋樣,在椅子背板、扶手、腿足,以及桌案的牙條、牙頭等部位,最喜用回紋。以至於人們由此而得出一個經驗:凡有回紋裝飾的傢具,基本上是清代傢具。 博古也是清代傢具常用的裝飾圖案,以古代器物如瓶、罐、書畫、文房四寶等形象,雕嵌於傢具之上,以寓意主人的文雅和詩書傳家的企盼。
除以上題材之外,還有四時景色、樓台人物、花鳥魚蟲等。
裝飾手法 - 雕刻 │ 鑲嵌 │ 描繪 │ 其他及兼用
清代傢具追求富麗,充分調動工藝美術的各種手段,以獲得富貴豪華的效果。可謂集裝飾手法之大成,也可謂史無前例。
雕刻
清代傢具最喜用透雕,在椅子的背板、桌案的牙條、擋板等部位,使用整塊透雕,明顯突出剔透、空靈的效果。其次是浮雕,也有時兩者兼用。到了清中期以後,雕飾達到了高潮,有時一件傢具竟然通體滿雕,令人目不暇接,滿得叫人透不過氣來。以至於忽視了結構的合理,忽視了實用價值。
透雕是留出需要的圖案,將地子全部挖掉。留出的圖案還要作成立體的效果,也就是再作雕工。透雕可以兩面雕,也可以只作一面雕。
浮雕也稱凸雕,就是圖案突出,並要求有高低深淺的不同,有立體感。
鑲嵌
在清代傢具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因為鑲嵌的效果突出,比雕刻更為華麗。鑲嵌的材料很多,可用木、牙、石、瓷、螺甸,以至琥珀、瑪瑙、珊瑚、寶石等,色澤光閃明亮,璀璨華美。在彩圖和文中圖版里,有大量的鑲嵌傢具,如紫檀鑲樺木框、框內鑲粉彩瓷屏的大師椅、紫檀鑲影木心靠背的大師椅、紫檀嵌玉太師椅、紫檀木鑲琺琅的方凳、紫檀木嵌螺甸的半圓桌、楠木嵌竹絲的方幾、百寶嵌的屏風、百寶嵌的盆架等等。
螺甸嵌,在清代發展迅速,工藝也很精良。螺甸嵌有白色和彩色之分,五光十色的五彩嵌最漂亮。片厚的螺甸稱硬螺甸,多用於硬木傢具上。片薄的螺甸稱軟螺甸,多用於漆木傢具上。用薄片螺甸鑲嵌是鑲嵌工藝的最高水平。
百寶嵌,在明末揚州由周翥所創,到清乾隆以後,得到很大發展。《骨董瑣記》中說:五彩陸離,難以形容。真未有之奇玩也。彩圖中的故宮博物院所藏之黃花梨百寶嵌高面盆架,就是用螺甸、瑪瑙、金、銀、牙、角、綠松石,壽山石等材料,嵌制而成的職貢圖。
骨嵌傢具盛行於乾隆時期。乾隆中葉寧波骨嵌馳名全國。骨嵌分高嵌、平嵌、高平混合嵌三種。清代早期傢具,多用高嵌和混合嵌,後期則多用平嵌。骨嵌技藝精良,保持多孔、多枝、多節、塊小,並帶稜角,既易膠合,又防脫落。雖年深日久,仍舊形象完整。
描繪
清代傢具中,使用描金和彩繪的手段也是很常見的。彩圖中的照片,文中的圖版,有許多描金和彩繪的傢具,如朱漆彩繪鼓形凳、朱漆彩繪雕花櫃、黑漆描金百室嵌屏風、紫檀描金多寶格等。
在漆傢具上施以描金彩繪,是清代傢具的善用手法。當時生產漆傢具的地區很多,如湖南瀏陽生產的彩漆人物屏樟,廣東製造的漆幾、漆匣等,山西絳縣生產的櫥櫃、屏風、隔扇等,無不作工精細,技藝純熟。
彩繪中有金漆彩繪、銀漆彩繪、朱漆彩繪、黑漆描金等不同手法,堪稱五光十色,金碧輝煌。
其他及兼用
除以上雕、嵌、繪以外,清代傢具還用貼黃、掐絲琺琅等手法。多種工藝兼用,在清代傢具中多處可見。僅從書前彩圖版和文中圖版里,就可見透雕與浮雕的結合兼用,彩繪與描金的兼用,彩繪與雕刻的兼用,以至於描金與百寶嵌的兼用等等。可以想像得出,在紫檀木深沉色調的木質上,或在朱漆、黑漆等光澤如鏡的底子上,施以兩種以上的裝飾手段,或嵌螺甸、寶石,或彩繪描金,達到色彩繽紛而又明光閃亮,其輝煌、璀璨的景象,是無法言傳的,惟有贊嘆二字。
清代傢具的裝飾,是其它朝代所不能比擬的。為了達到富麗、輝煌的目的,利用各種材料,使用各種手段,想盡一切辦法。可以說,以多種材料並用、多種工藝結合,達到裝飾上的大滿大全,形成了清式的獨特風格。

❹ 清代傢具與明代傢具有哪些不同點

明代是我國傢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傢具的造型、裝飾、工藝、材料等,都已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簡潔的時代特色,後世譽之為「明式傢具」。清式傢具以設計巧妙、裝飾華麗、做工精細、富於變化為特點。尤其是乾隆時期的宮廷傢具,材質之優,工藝之精,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正是這一時期正是確立了清式傢具的風格。明清傢具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傢具所具有的極其精湛的工藝價值、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
明式傢具是指製作於明至清代前期材美工精、典雅簡朴具有特定造型風格的傢具。明式傢具以結構上的合理化與造型上的藝術化,充分地展示出簡潔、明快、質朴的藝術風貌。並善於將雅俗熔於一爐,雅而致用,俗不傷雅,達到美學、力學、功用三者的完美統一。
明式傢具的整體結構以框架式樣為主要的形式,呈現有束腰和無束腰兩大結構特徵。無束腰傢具以圓腿側足為主,造型簡練穩重。有束腰傢具方腿直足,或三彎腿或鼓腿 ,形體敦厚而顯得莊重秀麗。這兩種造法,給人以虛實相間、方正穩重的感受,成功地體現出科學性和藝術性融於一體的造型美。
明式傢具造型上另一特色是特別講究線條美。它不以繁縟的花飾取勝,而著重於傢具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因物而異,各呈其姿,給人以強烈的線條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又別具一格。線腳的變化和運用是明式傢具線條造型的另一體現。線腳是指傢具邊框邊緣的造型線條。通過平面、凹面、凸面、陰線、陽線之間不同比例的搭配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幾何形斷面,達到鮮明的裝飾效果,極富藝術情趣。
明式傢具裝飾手法善於提煉,精於取捨,主要通過木紋、雕刻、鑲嵌和附屬構件等來體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選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紋理,凡紋理清晰好看的「美材」,總是放在傢具的顯著部分,格外鈞用雋永耐看。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與透雕結合及圓雕等多種,其中以浮雕最為常用。雕刻題材十分廣泛,大致有卷草、蓮紋、雲紋、靈芝、龍紋、螭紋、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鳳紋、宗教圖案等。刀法線條流暢,生動形象極富生氣。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傢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圍子等處,常做小面積雕刻,以少勝多,工精意巧的裝飾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清初傢具沿襲明式傢具的風格,但隨著歷史發展,滿漢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清康熙年間逐漸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華麗氣派的清式傢具風格,到乾隆時達到顛峰。乾隆時期的傢具,尤其是宮廷傢具,材質優良,做工細膩,尤以裝飾見長,多種材料、多種工藝結合運用 ,是清式傢具的典型代表。
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傢具,特別是宮中傢具,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其中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 。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傢具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中期以後,上述三種木料逐漸缺少,遂以紅木代替。
裝飾方面,為了追求富貴豪華的裝飾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種裝飾材料和使用了各種工藝美術手段,可謂集裝飾技法之大成。但有些清式傢具為裝飾而裝飾,雕飾過繁過濫,也成了清式傢具的一大缺點。
清式傢具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是雕刻、鑲嵌和描繪。雕刻刀工細膩入微,以透雕最為常用,突出空靈剔透的效果,有時與浮雕相結合,取得更好的立體效果。鑲嵌在清式傢具中更為普遍地運用,有木嵌、竹嵌、骨嵌、牙嵌、石嵌、螺鈿嵌、百寶嵌、琺琅嵌乃至瑪瑙嵌、琥珀嵌等,品種豐富,流光異彩,華美奪目。其中琺琅技法由國外傳入,用於傢具裝飾僅見於清代。描金和彩繪也是清代傢具的常用裝飾手段,吉祥圖案是清式傢具最喜歡的裝飾題材。
綜觀清式傢具,以清中期為代表,總的特點是品種豐富,式樣多變,追求奇巧;裝飾上富麗豪華,並能吸收外來文化,融會中西藝術。造型上突出穩定、厚重的雄偉氣度,製作上匯集雕、嵌、描、繪、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藝,品種上不僅具有明代傢具的類型,而且還延伸出諸多形式的新型傢具,使清式傢具形成了有別於明代風格的鮮明特色。
明清傢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
(一):用材
明清傢具的鑒定,最重要的就是辨別年代。而歷史不同時期和地區,由於政治、經濟以及生活習俗和審美趣味的不同,常會採用不同種類的木材製作傢具,因此一些古傢具的用材會直接反映出該傢具的產地和年代,這是判別古傢具文物價值的重要依據。學會辨別木種是鑒賞家、收藏家和愛好者的必修課和基本功。
明清傢具在用材方面,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因此,辨別木材是鑒定傢具中首先要注意的問題。傳世的明清傢具中,有不少是用紫檀、黃花梨、雞翅木、鐵梨木、烏木、等木材製作。因在清代中期以後,這幾種木料日漸匱乏,成為罕見珍材。所以,凡是以這幾種硬木製成的傢具,大都是傳世已久的明代或清代前期遺物。雖說此類傢具後代仿製的也有,但終因材料難得及價格昂貴,為數極少。今存的傳統硬木傢具中,也有許多是用紅木、新黃花梨或新雞翅木製作的。由於這幾種木材,是在紫檀|、黃花梨等名貴木材日益難覓的情況下才被大量使用,所以,以這些木材製作的傢具,大多為清代中期以後直到晚清民國時期的產品。如有用紅木、新黃花梨、或新雞翅木製作的明式傢具,因其材料的年代與形成的年代不相吻合,大多是近代的仿製品。當然,這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論,因為眾文獻記載來看,紅木和花梨木可能最遲在清代初期就已開始被選用作傢具之材,而在江南一帶也確實也發現了不少明式紅木傢具,不是近代仿製的,而是清代早期的遺物,但從整體上說,紅木傢具的大量出現是清代中期以後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有大量傳世的櫸木傢具,不能以材質來間斷年代,因為它在明清兩代均被廣泛用於製作傢具,並在形式上也較多地保持了一致性,許多清代中期及至更晚的櫸木傢具,仍然沿襲著明代的手法。所以,對櫸木傢具的斷代,應更多地依靠其他方面的特點來進行鑒定。
20世紀初葉,由於中國古傢具日益為世人所矚目,大量珍稀的古傢具外流。為此,早在50年代,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就制定了一條政策,規定紫檀、黃花梨、雞翅木、鐵梨木和烏木這五種製作的傢具不準出口,這種「五木法則」在當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因過於簡單,又使大量菲五木的珍貴古傢具流出海外,同時這種以木質定高下的簡易法則也使許多愛好者墜入了拜物的誤區,將作為中國古傢具主體的菲五木傢具一概視為「柴木」,甚至濫收賤賣,極少開展收藏研究,這同樣是不可取的。
(二)品種與造型
明清傢具的品種,也與年代有著很大的關系。明代椅子常見有四齣頭式和官帽式,還有圓椅、玫瑰椅等。四齣頭式和官帽式椅子在明代墓葬中曾有發現。因此,在鑒定中可以判斷,凡與這類出土椅凳風格類似的傳世扶手椅品種,應考慮為明式製品。有些較早出椅現的傢具品種,往往到了清代後就不再流行。也有一些傢具品種,出現的時間較晚,早期不可能製作。如圓靠背交椅,入清以後不再流行,從偉世品來看,它們多用黃花梨製作,很少有紅木或新黃花梨的製品。所以,傳世的圓靠背交椅,基本都是明式傢具。而式樣莊重、體態碩大的太師椅,則是清式傢具的代表,再如茶幾,本身就是為適應清代傢具布置方法而產生的品種,傳世的大量實物中,多為紅木,新黃花梨製品,未見年代較早的。很顯然,茶幾是清式傢具品種。此外,如折疊椅,折疊香幾等,都是清代雍正以後出現的新品種。
傢具的造型,是斷年代的重要依據。許多明清傢具的年代早晚,都可以從造型及造型的變化來判斷。比如搭腦兩端出頭、扶手兩端不出頭的扶手椅,或搭腦兩端不出頭、扶手兩端出頭的扶手椅,多為明式傢具扶手椅的早期造型式樣,其製作年代一般還會晚於清代中期。再如櫃子,明式櫃子以圓角櫃居多,側腳收分明顯,以各種流暢的線條裝飾為主,不重雕刻。入清以後,這類圓角櫃逐漸減少,代之而起的方角櫃,下方正平直,側腳收分漸小,至清代中期以後基本無側腳,並且裝飾雕刻亦由簡潔變繁瑣。甚至傢具的腿足造型的變化,也可作為斷代的依據。如桌椅的腿足,即經歷了一個由細瘦到粗壯的變化過程,凡具有前者特徵的桌椅,其年代一般要早於後者。
(三):結構
鑒定明清傢具的早晚,有時也可根據某些構件來判斷。如明代官帽的靠背,基本光潔無紋。清代官帽椅的靠背,絕大多數是雕花板,素板罕見。又如明式傢具的管腳棖都用直棖,而清中期以後管腳棖常用羅鍋棖,這是區別明式和清式傢具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
第一,觀察結合處。主要觀察古代傢具的結合處是用榫卯、釘子還是膠粘。鑒賞傢具就可以依據古代傢具與現代傢具不同的組裝結構加以區分。艾克在鑒定明式傢具榫卯結構方面提出的原則是:「非絕對必要,不用木梢釘;在能避免處盡可能不用膠粘;任何地方者不用鏇制——這是中國傢具工匠的三條基本法則。」其實這也是中國古典傢具榫卯結構特點的總結。古式傢具具有精巧的榫卯結構,構件之間,不用金屬釘固定,而是全憑榫卯即可做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連接合理,面面俱到。而且工藝精確,扣合嚴密。
第二,了解歷代榫卯結構。由於不同的時代傢具榫卯結構受到一定生產力的制約,所以也不盡相同。例如,先秦楚墓和漢墓出土的傢具一般只有暗榫、透榫、半榫、等幾種方法。夾頭榫大約在晚唐、五代時出現,匠師受到大木樑架柱頭開、中夾綽幕的啟發而運用到桌案上來,插肩榫則是明清傢具常用榫卯特徵。
第三,注重榫卯使用工具。作偽高手一般懂得古代傢具都是用榫卯而很少用釘子和膠粘的,而且偽造得也很相似。但是無論作偽者怎樣高明,畢竟不同時代傢具榫卯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總會有所不同。仔細觀察就會看出破綻。如張德祥就指出,明式圓角櫃它的透榫兩側呈圓弧形,就一定是偽作的。因為圓弧榫眼出自近代的打眼機, 所以說辨別榫卯使用的工具和有無近代工藝的手法也是鑒定傢具的重要方面。
(四):裝飾
了解不同時代裝飾風格是斷代傢具的重要依據。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裝飾風格。以鑲嵌工藝來說,明代與清代傢具區別一個明顯標志就在於此。明代傢具很少用鑲嵌工藝,而清代鑲嵌工藝則較發達。
明清傢具上的花紋,是鑒定傢具製作年代的最重要依據。傢具上的裝飾花紋與其他工藝品的花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因此,在鑒定傢具時,有確切年代的其他工藝品上的花紋,是很好的對比參照物。如明清傢具上常見的龍紋、鳳紋、螭紋、葡萄紋、牡丹紋、如意紋、卷草紋及各式吉祥圖案等,也是明清時期各類工藝品上常見的裝飾紋樣。因此,只要認真研究和仔細識別,那麼對明清傢具的鑒定將是很有益和有效的。比如,吉祥圖案是清代瓷器上最喜歡用的裝飾題材。清代傢具的圖案裝飾也是如此,許多圖案的組合,都必含有吉祥、富貴的寓意,常見的有「五蝠捧壽」、「鵲上梅梢」、「計劃麒麟送子」、「吉慶有餘」、「龍鳳呈祥」、「海屋添籌」等,尤其到了清代晚期的傢具,比比皆是。
在參照對比時, 宜採用題材相同,或接近的加以對比,這樣就比較容易判斷年代,判斷也較准確。參照物則可採用玉器、瓷器、剔紅雕漆等工藝品上的花紋,尤其是明清建築的裝飾紋樣,往往與傢具裝飾花紋在材質、內容和形式上更有共同之處。
此外,在流傳至今的明清繪畫及書籍插圖中,亦有不少生活場景和傢具圖形,有較客觀的寫實性,也可用來進行對照比較,作為鑒定的依據。
當然,明清傢具與其他工藝品不同,絕大多數沒有年款,其鑒定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上述鑒定方法,除根據花紋可以判斷具體的年代外,其他的只能區分明式和清式,一些鑒定標准也僅作參考,切不可生搬硬套。因為明清傢具在用材、品種、造型、製作、方法和花紋上,或沿襲傳統,或刻意仿造,極難斷代。對這種傢具的鑒定,就更要進行詳盡和全面的科學考察。

❺ 明式紅木傢具的地域怎麼樣鑒定啊

我在友聯為家的網站上找到的,因為家裡就買過友聯為家的紅木傢具,你看看,應該比較完整了

明清傢具的地域鑒定 :

明清時期各地都有傢具生產,精製的則主要產於蘇州、廣州、北京、徽州、寧波、福建、揚州、山西等地區。

各地區因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傢具風格。

其中蘇州、廣州、北京製作傢具最為著名,「蘇式」、「廣式」和「京式」被稱為明清傢具三大名作。

蘇式傢具

以蘇州為中心的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所生產的傢具。

蘇式傢具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是明式傢具的發源。

明代蘇式傢具格調大方、簡練,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比例適度,精於用材。

與京、廣相比,硬木來源並不充裕,因此用料往往精打細算,大件器具常採用包鑲手法,雜木為骨,外貼硬木薄板;小件更是精心琢磨,小件碎料拼接的構件常見。

這種技術要求較高,費工費時,但都能作到天衣無縫,保持美觀。

進入清代以後,蘇式傢具也向富麗豪華方面轉變,但逐漸被廣式傢具超越。

總的來看,蘇式傢具的最大特點是造型上的輕與小,裝飾上的簡與秀,蘇式傢具常用小面積的浮雕、線刻、嵌木、嵌石等手法,題材多取自名人畫稿,以山水、花鳥、松、竹、梅多見,並喜用草龍、方花紋、靈芝紋及纏枝蓮等圖案。

廣式傢具

廣州地區製作的傢具被稱之為廣式傢具。

廣州地處我國門戶開放的最前沿,是東南亞優質進口的主要通道,當時兩廣又是中國貴重木材的重要產地。

得天獨厚的條件促進了廣式傢具的發展,清中期以後,異軍突起,超過了蘇式傢具,成為清式傢具最著名的產地。

廣東傢具的特點是,用料粗壯,造型厚重,用料清一色,互不摻用,氣度豪華氣派。

結構、造型和裝飾上,受西方建築裝飾風格影響大,多為中西合璧之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式傢具中的鑲嵌技藝獨步一時,堪稱一絕。

京式傢具

京式傢具不是指一般的民間用品,而是指宮廷作坊在北京製造的傢具,以紫檀、黃花梨和紅木等幾種硬木傢具為主。

由於宮廷造辦處財力、物力雄厚,製作傢具不惜工本和用料,裝飾力求華麗,鑲嵌金銀、玉、象牙、琺琅、百寶鑲等珍貴材料,非其他傢具製造可比,使京式傢具形成了氣派豪華以及與各種工藝品相合的特點。

另一方面,由於過分追求奢華和裝飾,淡化了實用性,甚至成為了一種擺設,這是京式傢具最大的遺憾。

寧式傢具

寧波地區的硬木傢具生產也有悠久歷史,大多繼承傳統式樣,人們稱其為「寧式」。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寧波的鑲嵌傢具。

寧波的鑲嵌傢具從清初到道光時期,先後經過「木嵌——黃楊木與象牙嵌——骨木和嵌——骨嵌」等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道光後主要採用骨嵌,也有用螺鈿作鑲嵌的;形式可分為高嵌和平嵌兩種,前期多高嵌,後期多平嵌。

高嵌似浮雕高起,平嵌以剪影平貼切圖案,布局勻稱,輪廓形象生動,工藝精密細致,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和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臨摹當時畫家作品製成骨嵌的所謂「丹青體」,一種是民間藝人設計的民間裝飾性繪畫的「古體」紋樣兩種裝飾各得其美,各具特色。

海式傢具

海式傢具是指清代晚期至民國時,上海地區生產的以紅木為主要用材的傢具式樣。

清代中葉以後,中國傳統傢具生產受到西式文化直接影響的,除廣州、寧波以外,就是上海。

因此上海的傢具一直同蘇式傢具一樣,遵循著明清以來傳統傢具的一貫作法。

清代晚期以後,又以追求西方傢具和廣式傢具為時尚,常常在形體構造上添加許多西方的形特徵,甚至在內部結構上也學習西方傢具,從而使傢具顯現出一種「海式」樣子。

這種式樣的傢具十分講究大效果和新潮款式,力求新穎別致,不免給人一種顯眼華麗之感,缺乏耐看的傳統文化內涵。

其外表還竭力摹仿紫檀色,當仁不讓塗棕黑或紅黑色漆層,海式傢具在吸收西式傢具的創制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的品種和款式,對現代傢具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除上述幾個明清傢具的主要產地外,其它地方的傢具各具濃郁的地方特色。

比如晉作傢具以山西地區為代表隊,所製作的傢具,以本地所產的優質核桃木為主,在用料上很大氣。

晉作傢具在裝卸中大量採用如意紋、雲紋、靈芝紋,傢具腿足多用三彎腿,椅子的聯幫棍常變為竹仿狀或花瓶狀等,晉作傢具的銅飾件多呈凸拱形,也是其一大特點。

晉南以漆傢具為主,以金漆彩繪山水、人物、風景取勝;晉北以木器傢具為主,明代風格尤濃。

川作傢具在製作手法上吸取南北之長,更注重傢具的實用性,其精神核心是威嚴又實用。

魯作傢具以製作簡朴為特點,多用粗壯,體積碩大。

陝作傢具以古拙質朴,有石雕之神韻。

冀作傢具拙笨實用,以平面直角為多,銅飾件或方或圓,少有變化等。

找的我好辛苦哦,要給我加分啦!

❻ 中國從建朝以來各個朝代的發飾和服飾都是什麼樣的有太大區別嗎

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以發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製成的發箍,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陝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的反映。骨笄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
[編輯本段]商西周
商與西周時的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時遺留下來的人像材料更少。從洛陽出土的玉人及銅制人形車轄來看,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男裝的基本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並特別重視裳前之市。西周銅器銘文記載周王在冊命典禮上頒賜的服裝中,常有「朱市、蔥黃」(《毛公鼎》)「市、黃」(《詢簋》)等物。市、 黃即古文獻中的、 衡,指蔽膝,衡則指包括系玉之組和玉件在內的整套佩飾。河南信陽長台關與湖北江陵紀南城戰國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貴族則在玉佩下襯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矚目,成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種標志。
[編輯本段]春秋戰國
這時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徵。江陵馬山 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根據曾侯乙編鍾之鍾金人的服裝看,應即短袖之衣。
胡服主要指衣褲式的服裝,尤以著長褲為特點,是中國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裝。為騎馬方便,他們多穿較窄的上衣、長褲和靴。這種服制據《史記·趙世家》說,是趙武靈王首先用來裝備趙國軍隊的。山西長治分水嶺所出銅武士像,上身穿矩領直襟上衣,下身著長褲,腰系絛帶,佩劍,正是採用胡服的趙國戰士的形象。
「胡服之制,冠則惠文,帶則貝帶,履則靴,褲則上褶下褲。...... 自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褲褶傳人中國,歷代皆以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帶,或三者全用,晉代民間,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復雜,王(國維)氏《胡服考》言之最詳,不贅。唯唐代胡服,何以特盛,向來無人研究,王氏所考,亦未提及。依愚所見,不外以下三因:(1>唐代胡人,雜居內地,為數眾多;(2)貴族階級,廢古之席坐,而為胡人倚坐;(3)朝臣侍從,棄車而尚騎馬。
胡服之中,有所謂半臂者。古稱半臂,今言馬褂。《說文》無褂字,《玉篇》亦無之,恐即卦字,褂卦皆從圭得聲,俗作褂,但不能作「掛」或「掛」。無袖或半臂之衣,皆為胡服,《罪唯錄·冠服志》雲:「歷朝挎褶,戎服也,袖短,或無袖而衣中斷,下有橫摺,又下有豎摺。若袖長,則為曳撒,或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謂之程子衣,無線道,謂之道袍。」
似此褲褶,又變為胡服總名。凡無袖、短袖、長袖之衣,與腰中間有線道橫截或無線道橫截之袍,皆可稱為褲褶,因而今所論之半臂,其為胡服,決無問題。至其形制,宋曾三異《同話錄》「貉袖」條述之最詳:
「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以最厚之帛為之,仍用夾裹,或其中用綿者,以紫皂緣之,名日貉袖,聞之起於御馬苑圉人,短前後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短袖者以其便於控馭耳。」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緣邊用紫皂布,有夾衣,亦有綿衣,顯然為半臂制度。以其短前後襟,坐鞍上不妨脫,故亦可稱為馬褂,馬褂即對襟衣。明清之制猶然。《日知錄》卷二十八《對襟衣》所謂:「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唯騎馬許服,以便於乘馬故也。」是也。」(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編輯本段]秦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 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冠制的確立是在漢代實現的。上古時,華夏族之冠主要從屬於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從屬於服制,是身份、官職以至官階的表徵。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發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幘則像一頂便帽。冠和幘原來互不相關,到了王莽時,據說因為他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的冠,也都在下面墊著幘。冠和幘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屋頂狀的介幘,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頂的平上幘。進賢冠前部高聳,後部傾斜,外觀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據梁數的多寡來區別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諸侯王戴的遠游冠也都是在進賢冠的基礎上增益華飾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製作的下垂雙耳之弁,後來在弁下墊幘,進一步又在弁上塗漆,其狀遂若漆沙籠,故又名「籠冠」。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曾出土了紗籠冠。此外,武士也戴冠。執法的官員則戴獬豸冠。
在區別尊卑方面,進賢冠上的梁雖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數多不過三,等級的劃分較粗略。所以漢代又用綬作為官階的標志,不同等級的官員之綬的顏色、織法、密度和長度都不相同。這時的綬是系在官印上的帶子,但它和西周時佩玉之組實一脈相通。
漢代婦女一般將頭發向後梳成下垂的圓髻,名椎髻。常著深衣,女式深衣之華麗者名衣,它的曲裾不但在下身纏繞好些層,且在其斜幅上綴以三角形物及長飄帶,即文獻中所稱之與。其狀可在四川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見到。
[編輯本段]魏晉南北朝
魏、 西晉時的服裝, 大體沿襲漢制。唯流行褶裝,且多戴當時稱之為小冠的平巾幘。南北朝時,由於北朝處在鮮卑或已鮮卑化的當政者統治之下,故流行鮮卑裝,少數鮮卑族男子多穿圓領或交領的褊衣,著長褲、長靴,腰系裝帶扣的革帶,頭戴後垂披幅的鮮卑帽。各民族長期雜處之後,這種裝束也在漢族平民中普及開來。另一方面,北魏的某些統治者出於政治需要,提倡漢化,於是皇帝和臣僚的祭服、朝服中又出現了峨冠博帶的漢魏「威儀」。這在響堂山石窟的《帝後禮佛圖》浮雕或《歷代帝王圖卷》的北周武帝像上可以看到。
[編輯本段]唐代
在南北朝胡、漢服裝相互影響而又各成系統的基礎上產生的唐代服制,出現了「法服」 與「常服」並行的局面。作為大禮服的法服仍是傳統的冠、冕、衣、裳,常服則是在鮮卑裝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廝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圓領缺袍、襆頭、革帶及長靴。缺袍即開衩的長袍。襆頭則是由鮮卑帽演變出來的,它本是一幅頭巾,系裹時兩個巾角向前抱住發髻,其餘兩個巾角在腦後結扎,多餘的部分自然垂下。襆頭的質料起初用黑色的繒或羅,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軟的,故稱「軟腳襆頭」。以後又在巾角中用銅、鐵絲作骨,將它撐起來,成為「硬腳襆頭」。由於硬腳的形狀及翹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腳」、「展腳」、「朝天」等式。唐代的革帶上起初裝有供系物用的窄皮條,故此種帶名帶。上面並固著若干方形飾牌,名。依官階之不同,分別用玉、金、犀、銀、瑜石、藍鐵等材料製作,從而使革帶也成為區別官階的標志。另外,北周時出現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為此後中國官服的一大特色。唐代官員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緋、綠、青為等差。
唐代女裝主要由裙、衫、帔組成。這時常將衫掩於裙內,所以顯得裙子很長。帔又名帔帛,像一條長而薄的披巾,是受了西亞佛教的影響才在中原流行的。唐代前期女裝中還流行卷檐虛帽、翻領外衣等胡服,安史之亂後,此風漸歇。
[編輯本段]宋代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身份低的公差、僕役等,則多戴無腳襆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編輯本段]元代
元代蒙古男子所戴之帽圓形的名鈸笠,方形或多角形的名瓦楞帽,俗稱均為韃帽。前者在甘肅漳縣元汪世顯家族墓中有實物出土,後者則見於河南焦作元墓所出陶俑。元人之袍常在腰間施辮線,下身有褶,名辮線襖子,高官貴胄多以納石失(織金錦)製作。冬季常穿翻毛皮衣,名答忽。貴婦戴顧姑冠,以木為骨,高三尺許,外包紅絹,上綴珠玉,頂插木枝、翎毛,式樣極特殊。元初曾要求在京士庶均作蒙古裝束,大德以後則各任其便。所以元代漢族,尤其是居住在江南的漢族即所謂「南人」的服飾大體與宋代無別。
[編輯本段]明清
明代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飛魚、鬥牛等服。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
清代改著滿裝。官員在袍外所著之朝褂多為石青色,故不用品色之服。清代官服區別等級時,除繼續用補子外,還特別重視纓帽的頂子。一品官裝紅寶石帽頂,二品裝珊瑚頂,三品藍寶石頂,四品青金石頂,以下各有等差。武官中之親貴及有軍功者,還賞戴花翎,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因此清代官服遂以「頂戴花翎」為最顯赫的標志。
明、清兩代漢族女裝變化不大,仍著衫、裙,清代後期始以褲代裙。清中期以後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

❼ 明清傢具特點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明清傢具
古典傢具是中國悠久燦爛的藝術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古典傢具的價值不僅僅是服務於人的使用價值,同時還凝集著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各個時期不同的藝術風格,綜合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發展、生活習俗、觀念意識、審美情趣以及科學技術和物質的發展水平。人類使用傢具的歷史非常久遠,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完整的傢具遺存屬戰國時代。今天人們能見到的古代傢具,主要是明清兩代的製品。

明代是我國傢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傢具的造型、裝飾、工藝、材料等,都已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簡潔的時代特色,後世譽之為「明式傢具」。清式傢具以設計巧妙、裝飾華麗、做工精細、富於變化為特點。尤其是乾隆時期的宮廷傢具,材質之優,工藝之精,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正是這一時期正是確立了清式傢具的風格。明清傢具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傢具所具有的極其精湛的工藝價值、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

傢具一般可分為椅凳類、桌案類、床榻類、櫥櫃類和其它雜項類。

一、 明清傢具的藝術風格和裝飾特點

1. 明式傢具

明式傢具是指製作於明至清代前期材美工精、典雅簡朴具有特定造型風格的傢具。明式傢具以結構上的合理化與造型上的藝術化,充分地展示出簡潔、明快、質朴的藝術風貌。並善於將雅俗熔於一爐,雅而致用,俗不傷雅,達到美學、力學、功用三者的完美統一。

明式傢具的整體結構以框架式樣為主要的形式,呈現有束腰和無束腰兩大結構特徵。無束腰傢具以圓腿側足為主,造型簡練穩重。有束腰傢具方腿直足,或三彎腿或鼓腿 ,形體敦厚而顯得莊重秀麗。這兩種造法,給人以虛實相間、方正穩重的感受,成功地體現出科學性和藝術性融於一體的造型美。

明式傢具造型上另一特色是特別講究線條美。它不以繁縟的花飾取勝,而著重於傢具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因物而異,各呈其姿,給人以強烈的線條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又別具一格。線腳的變化和運用是明式傢具線條造型的另一體現。線腳是指傢具邊框邊緣的造型線條。通過平面、凹面、凸面、陰線、陽線之間不同比例的搭配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幾何形斷面,達到鮮明的裝飾效果,極富藝術情趣。

明式傢具裝飾手法善於提煉,精於取捨,主要通過木紋、雕刻、鑲嵌和附屬構件等來體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選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紋理,凡紋理清晰好看的「美材」,總是放在傢具的顯著部分,格外鈞用雋永耐看。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與透雕結合及圓雕等多種,其中以浮雕最為常用。雕刻題材十分廣泛,大致有卷草、蓮紋、雲紋、靈芝、龍紋、螭紋、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鳳紋、宗教圖案等。刀法線條流暢,生動形象極富生氣。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傢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圍子等處,常做小面積雕刻,以少勝多,工精意巧的裝飾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2. 清式傢具

清初傢具沿襲明式傢具的風格,但隨著歷史發展,滿漢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清康熙年間逐漸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華麗氣派的清式傢具風格,到乾隆時達到顛峰。乾隆時期的傢具,尤其是宮廷傢具,材質優良,做工細膩,尤以裝飾見長,多種材料、多種工藝結合運用 ,是清式傢具的典型代表。

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傢具,特別是宮中傢具,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其中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 。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傢具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中期以後,上述三種木料逐漸缺少,遂以紅木代替。

裝飾方面,為了追求富貴豪華的裝飾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種裝飾材料和使用了各種工藝美術手段,可謂集裝飾技法之大成。但有些清式傢具為裝飾而裝飾,雕飾過繁過濫,也成了清式傢具的一大缺點。

清式傢具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是雕刻、鑲嵌和描繪。雕刻刀工細膩入微,以透雕最為常用,突出空靈剔透的效果,有時與浮雕相結合,取得更好的立體效果。鑲嵌在清式傢具中更為普遍地運用,有木嵌、竹嵌、骨嵌、牙嵌、石嵌、螺鈿嵌、百寶嵌、琺琅嵌乃至瑪瑙嵌、琥珀嵌等,品種豐富,流光異彩,華美奪目。其中琺琅技法由國外傳入,用於傢具裝飾僅見於清代。描金和彩繪也是清代傢具的常用裝飾手段,吉祥圖案是清式傢具最喜歡的裝飾題材。

綜觀清式傢具,以清中期為代表,總的特點是品種豐富,式樣多變,追求奇巧;裝飾上富麗豪華,並能吸收外來文化,融會中西藝術。造型上突出穩定、厚重的雄偉氣度,製作上匯集雕、嵌、描、繪、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藝,品種上不僅具有明代傢具的類型,而且還延伸出諸多形式的新型傢具,使清式傢具形成了有別於明代風格的鮮明特色。

❽ 清朝時期的傢具有哪些

代傢具中來,使用紋樣的地方很自多,床榻的圍屏,櫃櫥的門扇, 清代傢具紋飾特徵
桌案的牙條,椅凳的腿子等部位,多用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圖案加以裝飾。常用的有雲紋、回紋、卍字紋、繩紋、盤腸紋和草龍紋等。尤其是雲紋和回紋使用最多。回紋在清式傢具中,是最具代表性的裝飾紋樣,在椅子背板、扶手、腿足,以及桌案的牙條、牙頭等部位,最喜用回紋。以至於人們由此而得出一個經驗:凡有回紋裝飾的傢具,基本上是清代傢具。
博古也是清代傢具常用的裝飾圖案,以古代器物如瓶、罐、書畫、文房四寶等形象,雕嵌於傢具之上,以寓意主人的文雅和詩書傳家的企盼。

❾ 中國傢具發展史是怎樣的

中國傢具的發展歷經了由簡陋而繁美,重實用與觀賞相結合的演進過程,終於在明清傢具時期達到中國傳統傢具藝術的頂峰,其時,工藝美術呈現出琳琅滿目、爭相鬥妍的燦爛局面,傢具製作工藝空前繁榮,形成了「明式傢具」風格和「清式傢具」風格。

明式傢具風格特徵: 由於明代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達,園林宅第的興起,東南亞等地大量珍貴木材的輸入,木作技術的提高,以及大量文人參與設計等原因,促使明代傢具呈現出「結構嚴謹,線條簡潔流暢,做工精湛,造型典雅雋秀,尺寸與比例科學合理」等特點,這一時期以花梨木、紫檀木、鐵力木、雞翅木等名貴木材為主要用材的硬木傢具,其樣式被稱為「明式風格」。明式傢具一直延續到清中期為「絢麗、豪華、繁縟的富貴氣」的清式傢具取代止,所以明式傢具還包含了清代早期製作的清代傢具。

明式傢具結構特徵: 明式傢具可分為「有束腰」和「無束腰」兩大體系。有束腰結構最顯著的特徵是在座面與腿腳之間向內凹收縮部分,此部分即為「束腰」,腿腳多用方材,且腿端不是直接落地,而是內翻馬蹄或外翻馬蹄。「無束腰」結構表現在無內凹,腿腳多用圓材或外圓內方,腿端不作任何兜轉,而是直端落地。

明代傢具歷經幾百年的變遷,流傳至今仍很牢固,除了優質木材的特定條件外,主要就是榫卯結構的精密與科學合理。

閱讀全文

與象腿雲紋傢具什麼朝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州全友家居實體店 瀏覽:81
小米手機維修申請多久 瀏覽:470
一年級傢具包含哪些種類 瀏覽:438
什麼是親子傢具 瀏覽:386
三洋電視機電源維修點 瀏覽:198
古馳售後電話香港 瀏覽:274
家電研發怎麼能夠收入過萬 瀏覽:803
柯美列印機如何進維修模式 瀏覽:716
京東賣家不處理售後怎麼辦 瀏覽:649
大連小鴨洗衣機維修電話 瀏覽:63
東營河口家電維修電話 瀏覽:545
北京市密雲區家電維修 瀏覽:455
煙台澳柯瑪熱水器售後電話 瀏覽:509
鄺藝傢具 瀏覽:334
朗動方向柱和萬向節保修幾年 瀏覽:87
成都汽車維修需要什麼證 瀏覽:41
海爾空調特約維修點 瀏覽:767
周口雅迪售後服務部 瀏覽:754
寶來換變速箱的維修費是多少 瀏覽:385
美版只有協議號能保修嗎 瀏覽: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