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式傢具的特點是什麼
受清代統治者思想和對傳統觀念突破要求的影響,清代官方傢具走向了沉穩雄壯、裝飾華麗的方向,其中也不乏外來文化的影響。雕琢成為清代傢具最主要造型方法,傢具變的豪華,繁縟中充滿了華美氣息。清式傢具的特點是什麼?下面就來說說吧。
清式傢具簡介
清式傢具是中國傳統傢具工藝在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期因社會文化上出現了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繁縟雕琢的奢靡頹廢風氣以及「廣式傢具」的盛行和滿清宮內院對奢靡揮霍風氣的跟風追隨和提倡,從而形成的大多以造型厚重、形體龐大、裝飾繁瑣的傢具風格,在形式和格調上與傳統傢具的樸素大方、典雅內斂的風格大相徑庭甚至格格不入,形成強烈對照,故在我國傢具史上稱之為「清式」傢具。
清式傢具的特點
其一,品種豐富、式樣多變、追求奇巧。清式傢具有很多前代們沒有的品種和樣式,造型更是變化無窮。以常見的清式扶手椅為例,在其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工匠們就造出了數不清的式樣變體。既便是每一單件傢具的設計也十分注重造型的變化。如故宮漱芳齋的五具成套多寶閣,其一字挑開,靠牆排放,與房間渾然一體,錯落有致地分割成一百多個矩形隔層,每隔層雖是「拐子」圖案卻互不雷同,從側面看,每個隔層的側山上是不同圖形的開光,如海棠形、扇面形、如意形、磬形、蕉葉形等等,不一而足。清式傢具在形式上還常見仿竹、仿藤、仿青銅,甚至仿假山石的木製傢具。反過來,也有竹製、藤製、石制的仿木質傢具。結構上,清式傢具也往往是匠心獨運,妙趣橫生,如,有些小巧玲瓏的百寶箱,箱中有盒,盒中有匣,匣中有屜,屜藏暗倉,隱約曲折。抽屜和櫃門的關閉亦有訣竅,非仔細觀察而不得其解。
其二,選材講究,作工細致。在選材上,清式傢具推崇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以紫檀木為首選。在結構製作上,為保證外觀色澤紋理一致,也為了堅固牢靠,往往採取一木連作,而不用小木拼接。
其三,注重裝飾,手法多樣。注重裝飾是清式傢具最顯著的特徵。清代工匠們幾乎使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裝飾材料,嘗試一切可以採用的裝飾手法,在傢具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上更是殫精竭慮。清式傢具最多採用的裝飾手法是雕飾與鑲嵌,刀工細致入微,手法上又借鑒了牙雕、竹雕、漆雕等技巧,磨工亦百般考究,將雕件打磨及線楞分明,光潤似玉。鑲嵌是將不同材料按設計好圖案嵌入器物表面,傢具上嵌木、嵌竹、嵌石、嵌瓷、嵌螺鈿、嵌琺琅等等,花樣翻新,千變萬化。
其四,西洋影響,良莠參差。清式傢具中,採用西洋裝飾圖案或手法者佔有相當比重,尤以廣式傢具更為明顯。受西洋影響的清式傢具大約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採用西洋傢具的樣式和結構,早期此類傢具雖有部份出口,但未能形成規模,清末此種「洋式」再度流行,大多不中不西,做工粗糙,難登大雅之堂;第二種則是採用傳統傢具造型、結構,部份採用西洋傢具的式樣或紋飾。如,傳統的有束腰椅,以西洋番蓮圖案為雕飾等等。
清式傢具鑒別方法
首先要看包漿是否自然。明清古典傢具一般在使用者的手經常撫摸的位置,會出現自然形成的包漿,新仿的包漿要麼不自然,要麼在不常撫摸的地方也做出來了,在看看銅活件,老傢具的銅活件如果是原配的,應該被手摩挲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還可以看下看傢具的腿腳是否有褪色和受潮水浸的痕跡,最後要注意是否有翻修痕跡,有些布面的椅子在翻新後,原有的椅圈會留下密密麻麻的釘眼,這種椅子就是老的。
清式傢具的特點等就為您介紹到這里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的關注。
② 如何鑒別古董的真假
2. 材質檢驗:在鑒別古董真偽的過程中,首要步驟是審視傢具所採用的木材。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其代表性的木材類型。若木材種類與時代背景不相符,或明顯可見不同年代材料的拼接,這可能是偽造的跡象。
3. 裝飾風格:古傢具的製作通常追求線條的流暢性和裝飾風格與時代的匹配。若線條處理或裝飾手法出現不和諧,這可能是偽造的標志。
4. 完整性評估:古傢具往往帶有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磨損和損傷。如果傢具過於嶄新無損,這可能與實際情況不符,暗示著偽造。然而,過度的損壞也會影響其收藏價值。
5. 包漿觀察:包漿是古傢具表面因長時間使用和氧化作用形成的光澤。真正的古傢具包漿自然流暢,而人為製造的包漿往往顯得不自然。通過觀察包漿可以輔助判斷古董的真偽。
補充:紫砂壺新老鑒別的要點在於綜合運用視覺和觸覺手段。首先,觀察外形和紋飾。早期手工製作的紫砂壺表面紋理不對稱卻自然,而現代機械製作的壺則過於精緻。其次,檢查「接痕」。新壺的45度斜角鑲接工藝使得接痕不明顯,而老壺的接痕則較為顯著。清末民初的壺通常在壺後部隱藏接痕,符合當時的製作習慣。再次,通過觸摸感受脂泥痕跡。老壺在上部打兩塊泥面作為壺蓋的承接面,觸摸壺沿時可以感受到脂泥的痕跡。
補充:古董鑒定常識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鑒定內容分為辨偽、斷代、斷窯口和評價四個基本步驟。辨偽是確認古陶瓷為真品還是仿品,是鑒定的核心。斷代要確定陶瓷的製作年代,如龍泉窯在宋、元、明時期均有生產,需准確判斷。斷窯口是鑒定陶瓷的產地,區分不同窯口的產品。評價則是評定陶瓷的質量、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其次,鑒定方法主要包括分類法、比較法和甄別法。分類法通過類型學比較找出陶瓷間的相似和差異,分類分型,以掌握演變規律。比較法利用已知標准器與鑒定對象對照,從多方面進行研究和比較,以已知推未知,做出准確判斷。
③ 古傢具的保養方法
傢具如人,人需要養生才能活得長久滋潤,傢具也需要「養生」——保養,才能歷經歲月滄桑而風采依舊。那麼古傢具的保養方法有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保養方法一:如何防止案面塌腰
有一種條案叫擱板條案,也叫架幾案,案面很長,很厚,也很重。它的案面與案腿不是一體的,而是可拆卸的。北方俗稱「一塊玉」,南方叫「梗板」,流行於清末,人們一般用它來放笨重的自鳴鍾或山石盆景等。
因為案面上的物品很笨重,所以案面承受的壓力非常大。案面兩端因有案腿支撐,所以不算吃力,但案面中間卻是懸空的,時間長了會有塌腰的危險。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應該每隔一年或半年把案面翻個個兒,那樣略微彎曲的案面會因為換了受力方向而還原。
保養方法二:上漆
因為南方氣候濕潤,為了防潮,蘇作傢具的表面基本上都擦上一層薄薄的生漆。漆刷得薄,就顯得很透明,這樣不但能防止水分的侵入,還不會掩蓋木質自身的美觀。蘇作傢具的特點是內外都上漆,里里外外都受到保護。廣作傢具也擦一層漆。上漆對一般人來說難度較大,可以請專業人士來做。京作硬木傢具是不上漆的,只在表面燙一層蠟。因為北方氣候乾燥,無須上漆,而且燙蠟之後,傢具在使用過程中經過長期反復的摩挲,表面的蠟會滲進木材中,發生氧化,產生包漿。包漿又稱「木銹」,「木銹」是借用青銅器中的術語,它在古傢具中是很寶貴的,既美觀大方,又能保護傢具。已形成包漿的傢具表面不能受開水燙,也不能沾可溶性很強的液體,如汽油等,否則會損壞包漿。
保養方法三:順應木性
人的養生講究順應人性,傢具的保養也要順應木性,也就是傢具的「脾氣」:
冬天的北方家家戶戶都生暖氣,人離暖氣近些很舒服,但傢具得離暖氣遠一些,以免因溫度過高而引起木材過分收縮,導致開裂。
夏天來了,經常下雨,傢具應避免臨窗擺放,以免在陰雨天氣中受潮,漲壞表面,損壞榫卯。
很多傢具還怕風,尤其是帶面的傢具如桌、箱櫃類等傢具,受「干縮濕脹」的影響,在風口處吹久了容易開裂、翹曲。
傢具不比行軍床,可以使勁折騰。所以傢具的搬動不能劇烈,必須輕拿輕放,也不能太勤,否則容易散架。
傢具也不能老撂在一個地方,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隨著季節的變化,傢具在擺放位置上要做適當調整。如果讓它總是待在一個地方,就很容易腐朽。我常看到這樣的古傢具:正面和側面精美絕倫,靠牆的那一面慘不忍睹,就好像一個絕色美人被火燒傷了半邊臉,讓人看了心中充滿無限遺憾……
總之,對人來說,傢具的脾氣是「勤動易散,久靜易朽」;對天氣來說,傢具的脾氣是「只可漸變,不可突變」。收藏者必須投其所好,順應木性,才能讓精美的古傢具流傳久遠。
「順應木性」是傢具保養的宗旨和理念,下面介紹一些具體的保養技巧。
保養方法四:如何保養桌面
有句俗話說得好:「冷桌子不能沏熱茶。」這句話可謂順應了木性,因為存放傢具的環境溫度不能驟冷驟熱。比如,帶石頭面的傢具(如桌子、屏風等)冬天不能放在室外,夏天也不能放在陽光下曬,以免開裂。
古代人用的餐桌往往保護得非常好,為什麼?因為古人吃飯、喝茶不像現在的人,殘羹剩飯全往桌上堆,弄得臟兮兮的。他們吃飯、喝茶都用托盤,對桌面加以保護,要是哪個丫鬟、小廝把茶水或飯羹不小心灑在了桌子上,少不了一頓訓斥。
桌面上的油污,可用酒精擦拭,如果沒有酒精,用高度白酒擦抹也可以,這是舊時北京大戶人家常用的方法。
保養方法五:配桌套
古時候,貴重的傢具都會配桌套,桌套大多用布製成。如清代皇宮統一用藍布做桌套,而不是緞子(一些清官戲中常用緞子做桌布,是錯誤的),這主要是因為布吸水性能比緞子要好。藍布不僅吸水,還吸塵,當時叫「陰丹士林布」。
藍布桌套一般是深藍的邊,淺藍的芯,或者是黑邊藍芯,用來配黑紅的名貴傢具,暖色調與冷色調形成鮮明對比,很有層次感。
保養方法六:保持乾燥,應對換季
在四季變換明顯的地區,傢具的保養極為講究。比如伏天過後、春秋兩季等,氣候由潮變干或由干變潮,應適時打開櫃門、拉開抽屜,使傢具內外同步過風,以免因一面過於乾燥或過於潮濕而翹曲。
但是,在過風的時候,不能讓傢具暴露在陽光下或風口處,應置於陰涼、乾燥之處。因為過度的陽光照射會損害木製傢具的材質,造成木材開裂或翹曲,所以要盡量保證古傢具不遭受陽光照射,同時又保持其適度乾燥。
保養方法七:上蠟
傢具如果使用得上了年頭,光澤就會逐漸散失,影響其美觀。
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將地板蠟、蜂蠟等在日光下或爐邊烤軟,用使舊的皮鞋刷子反復劃蹭,這樣刷子上就布滿了很多微小的化開的蠟粒。然後用這把沾滿蠟粒的刷子在傢具上反復地刷,這種方法叫「干抖蠟」。經過「干抖蠟」的處理,失去光澤的'傢具立刻「紅光滿面」,比女性化妝品還要有效。還可以用買來的碧麗珠或地板蠟直接上蠟。
上蠟要注意的是,要在完全清除灰塵之後進行,否則會形成蠟斑,或造成磨損產生刮痕。上蠟時,要掌握由淺入深、由點及面的原則,循序漸進,均勻上蠟。當然,最理想的還是到專業廠家去上蠟。
傳世的方法中有一種是用核桃油來刷傢具的,山西地區還有用棕櫚油、花生油等。實際上這些方法都是錯誤的,因為木材上面刷上油脂,油脂密度大,會往裡面滲,從而改變木材對光線的折射,使其潤澤度變差。這種上油風氣的始作俑者是傢具作假者,他們用上油的方法來給傢具作舊。但作為一個傢具收藏者,應該堅決拒絕這種做法,上了油的傢具特別容易沾染灰塵,而且常彌漫著一種「油脂捻子」味,一下子就將古傢具數百年凝聚的色、香、味全給破壞了。
還有一種方法是燙蠟,將蠟干抹在傢具的表面,再用熱吹風機將蠟干吹化成液體狀,用棕刷刷勻後,待其冷卻凝固,然後用木片或竹片將表面的浮蠟除去,最後用棕刷和布「抖凈」、擦亮。這是比較專業也較有難度的方法,弄不好會將包漿搞「新」,不提倡業余者和新手貿然採用。
保養方法八:應對傢具部件的鬆散與脫落
如果遇到傢具的部件發生松動現象,千萬別緊張,其實,越是優質木材做成的傢具,越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嘗試用牙簽、白膠或紙板把它塞緊、加固,千萬別用502去粘。
如果傢具的部件脫落了(比如掉了一個抽屜環等),最應該注意的一點就是:保護好這個脫落的部件,行話叫作「死屍不離寸地」。可以將這個脫落的部件用同顏色的毛線與傢具拴在一起,如果是櫃子或抽屜上的部件,也可以放在櫃子或抽屜中。切不可隨意亂放,以免日久丟失或因其他原因而將其遺棄。否則,一旦可以修復的時候,若找不到脫落的部件,再要想找一個原樣的部件是幾乎不可能的。如果傢具過分鬆散,可用繩子捆牢或裝進麻袋捆好,然後找行家修理,千萬不要用膠帶等化學產品來粘合,以免處理失當。
保養方法九:如何搬傢具
有不少人的傢具在家保護得很好,但搬一次家就完蛋,我見過的很多傢具就是在搬家過程中搬壞了的。對傢具收藏者來說,搬家是一門大學問,不學不知道,一學嚇一跳,除非你認定一輩子也不搬它。收藏品多的藏家尤其應該補好這一課,因為傢具多了,為了節省空間必然得碼放,而如果碼放不當,塌腰、折腿等現象就會隨之而來。
碼放的第一步是搞清碼放的次序,先要用堅實且厚重的傢具放在最下層來墊底。不能用床,因為床雖厚重但不堅實。笨重的帶石面的椅凳類,最好採用四腳朝天法放置,這樣重心降低,不易損壞。在裝車運輸時也最好用四腳朝天式,即使劇烈晃動也不致損壞榫卯。
床的碼放非常復雜,需要先去掉圍屏和架子,然後小床腳對大床面逐層疊放,這時床腿間就有了不少的空擋,圍子、架子、雕花板就可以捆好後放在這些空擋中。
椅類的碼放也很有講究,如果庫房的面積較小,最好椅面貼椅面如鴛鴦打對般(即一個四腳朝天,一個四腳著地)地碼放,然後打包,捆好,以節省空間。這么碼還有個好處是不落塵土,既保護椅面,又省地、又安全、又衛生。
保養方法十:除塵
由於環境的污染,空氣中的灰塵越來越多,城市中尤甚,於是保護傢具又增加了關鍵的一課一除塵。很多傢具都有雕花部位或繁復的鏤空部位,特別容易積累灰塵,可用軟棉布來擦拭,但是切記兩點:
一、不能用毛巾。因為毛巾的毛是線組成的小環結構,會剮傷傢具的雕花、轉角及木紋的細小劈裂部位;
二、不能用濕布。濕布是古傢具的天敵,它會帶來傢具表面的干濕的劇烈變化,與「順應木性」這一原則相悖。當濕布中的水分和灰塵混合後,會形成顆粒狀,一經摩擦就會損害傢具的表面,輕則損害傢具原有的包漿成色,重則導致傢具表面日後開裂。人們普遍意識不到其危害性,習慣用濕布擦拭傢具,以為那樣擦的更干凈。如果塵垢過多,可用晾乾水分的潮布反復擦拭。
當然,藏友們還可以採用吸塵器,對傢具復雜部位(如雕花部位、鏤空部位等)的一些人力無法祛除的灰塵,可以借借現代機器的神威。經常給傢具除塵主要有兩個好處,一是有利於保護傢具的包漿,甚至補充包漿,而包漿又直接影響傢具的美觀和壽命;二是不會造成「塵土搬家」,導致二次污染,給傢具的存放和欣賞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於傢具、於人都十分有益。
④ 明清傢具特點的比較
明式傢具是獨具特色的傳統傢具。指自明代中葉以來,能工巧匠用紫檀木、杞梓木、花梨木等製作的硬木傢具。雖然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生產,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能工巧匠製作的傢具最得大家認可。因此,人們公認蘇式傢具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州明式傢具",簡稱"蘇式"。造型優美,選材考究,製作精細是明式傢具的三大特點。中國傢具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發展到明代開始形成獨特格式,因而被後人稱為明式傢具。明式傢具是傢具文化風格的代表,裝飾精微,雕飾精美,散發出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明式傢具,特徵鮮明,魅力無窮,體現在以下幾點:
1、文人參與設計,極具意匠美。明式傢具的設計者大多是文化氣息甚濃的文人雅士,由他們設計出傢具圖樣後,再交由出色的木工製作而成。在傢具設計之時,設計者往往會將自己的奇思妙想融於設計之中,使傢具的造型優美、穩重、簡朴,各組件的比例講求實用與審美的一致,裝飾講究少而精,淡而雅。明式傢具,乍看之下,一般感覺毫不起眼,但細品之下,卻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欣賞、推敲。明式傢具好比一杯好茶,入口味淡,再三品嘗則回味無窮。所以,有設計師甚至認為,明式傢具是用來觀賞而不是用來使用的。
2、選料考究流露天然之美。明式傢具在造型上,講求物盡其用沒有多餘的東西,簡潔到不能再簡潔了,強調傢具形體線條優美、明快、清新。通體輪廓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整體線條一氣呵成,在細微處有適宜的曲折變化。明式傢具注重委婉含蓄,干凈簡朴之曲線,若有若無、若虛若實,給人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體現了虛無空靈的禪意。明式傢具在選材時追求天然美,凡紋理清晰、美觀的「美材」,總是被放在傢具的顯著部位,並常呈對稱狀,巧妙地運用木材天生的色澤和紋理之美,而不做過多的雕琢,在不影響整體效果的前提下,只在局部作小面積的雕飾,這與現代人返璞歸真的審美時尚是完全契合的。
3、結構簡單、合理,連接牢固,極具工巧美。明式傢具的結構源於建築學的梁架結構,橫者為梁,豎者為架,結構嚴謹,用材合理,絕無多餘與浪費,各部件間採用榫卯連接,膠粘輔助牢固,顯示出高超的製作工藝。
清式傢具指清朝的雍正、乾隆時期形成的帶有當時時代氣息的傢具。這種傢具在形式和格調上與傳統傢具的樸素大方、典雅內斂的風格大相徑庭甚至格格不入,形成強烈對照,故在我國傢具史上稱之為「清式」傢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期,在我國工藝美術史上出現了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繁縟雕琢的風氣。這時正值「廣式傢具」盛行,加上清官內院的追隨和提倡,清代中葉以後,傢具以造型厚重、形體龐大、裝飾繁瑣而風靡一時。
具體而言,清式傢具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品種及造型上追求創新。清式傢具的品種可謂繁多,許多傢具都具有前代所沒有的風格和特點。比如,清代的李漁就主張幾案多設抽屜,櫥櫃多加擱板,從而開清式書案、多寶格之先河。據史載,生炭火避寒的暖椅,貯冷水祛暑的涼炕,都是李漁的創造。清式宮廷傢具更喜標新立異。比如有一種木床,床上不僅有帽架、衣架、瓶托、燈台、懸余架,甚至還有可以升降的痰桶架。此外,清式傢具的造型也變化多端。多年來,海內外的博物館及收藏家雖搜集了難以計數的清式傢具,但至今仍不時發現前所未見的清式傢具的奇特品種,有些傢具竟難猜測其為何物。
其二、用材上視野廣闊。在用料選材上,清式傢具推崇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尤以紫檀為首選。
清中期以前的宮中傢具,選料最為講究。如用料講究清一色,或紫檀或紅木,各種木料互不摻用,有的傢具甚至用同一根木料製成;選材時要求無癤無疤,無標皮,色澤均勻,稍不中意,就棄之不用,絕不將就。在製作上,為了保證外觀的色澤和紋理的一致,也為了堅固牢靠,往往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如有的床榻為鼓腿澎牙結構,盡管腿足曲率極大,也多採用一木挖成而不是拼接。不少宮廷紫檀傢具透雕的花牙,往往與腿足和牙條一木連做。這樣一來,用料很大,浪費極多。
其三、工藝上裝飾豐富。注意裝飾性,是清式傢具最顯著的特徵。為了達到瑰麗多姿、千變萬化的裝飾效果,清式傢具的設計者和製作者幾乎使用了當時一切可以利用的裝飾材料,嘗試了一切可以採用的裝飾手法。在傢具製作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上更是殫精竭智,力求新奇。其中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當屬雕飾和鑲嵌。
其四、藝術風格上融會中西。從傳世的清式傢具中,人們很容易感受到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藝術的濃濃氣息。清式傢具不僅繼承了明式的優點,而且,對西方文明也進行了大膽借用。從現存的清式傢具來看,採用西洋裝飾圖案或裝飾手法者佔有相當的比重。
⑤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明清兩朝古代傢具欣賞
中國古代傢具源流概說——明清傢具
明代傢具
宋元以後,中國社會仍然延續著千年以來的封建統治制度,由於元末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加上長期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明王朝吸取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深知「居安慮危,處治恩亂」的治國策略(《洪武實錄》),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經濟、促進生產的措施,經過幾十年的恢復,使國家走上了全面發展的道路,至明中葉,舉國上下出現了空前繁華的景象。而明代傢具這一時期在沿著宋元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演變發展,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的發達,出現了一些地域藝術文化中心及流派,尚古求真、豪放挺拔成為新的時代審美標准,中國古典傢具也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這里就其形成的原因重點提出幾項:
明末清初 黃花梨攢靠背活屜四齣頭官帽椅
一、手工業的高速發展,推動了生活領域方方面面的進步,使得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二、鄭和下西洋時,隨船滿載的中國瓷器、茶葉、鐵器、農具、絲綢、緙絲、金銀等各類商品,以貨物貿易的形式換回各國特產,如象牙、香料、寶石等,由於歸航時所載貨物較輕,怕帆船傾斜,需要用生物體來增加船的重量,於是大批優質的木材便利用這個「偶然」的機會來到中國,而這批木材被港口附近一些木匠發現並製造成傢具,這些木材木質堅硬、細膩、紋理好,做出傢具結實耐用,且極具凝重感。這就是後來我們提到的硬木。三、經濟社會的改變促使文化意識形態的改變。
清早期 黃花梨透欞書格
清代傢具較多的注重陳設效果,整體造型厚重,體形龐大,色彩強烈,並常常採用各種工藝手法,強調形體的裝飾美。多種材料的鑲嵌,精細繁縟的雕刻,突出地表現了傳統傢具的工藝美,但嫻熟的傳統技藝,迎合了當時誇張的審美趣味,到清代晚期時,更加一發而不可收。過度的堆砌和人為的雕琢,使得許多傢具顯得特別繁瑣;財力不濟而造成的粗製濫造,更使傢具走向了物質功能要求的反面。最後,將創新精神局限於外在形式感的清式傢具畫上個華而不實的句號。
清早期 紫檀有束腰方回紋馬蹄足三屏風扶手椅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性質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清代傢具進一步出現西化傾向,各種西方傢具成了市民追求的新異物品。到這一時期,清代傢具也就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
延伸閱讀:[明清傢具部件術語] 椅子的鵝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