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龍華在哪個省份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
可參考詞條「龍華鎮」 龍華鎮位於深圳市中北部、寶安區東部 , 地理坐標北緯 22 ° 35 ′ -44 ′ 。東經113 ° 57 ′ -114 ° 4 ′ 。龍華鎮東鄰龍崗區布吉鎮 , 北面是寶安區觀瀾鎮 , 西面為寶安區石岩鎮 , 南與深圳經濟特區的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接壤。全鎮總面積 88 平方公里 ,2000 年底總人口為 36.6 萬人 , 其中戶籍人口 2.25 萬人 ( 據 200O 年 11 月 1 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 。 龍華鎮地處北回歸線以南 , 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季氣溫在 22 ℃ - 35 ℃之間 , 冬季氣溫在 10 ℃ -22 ℃之 間 , 年平均氣溫 22 ℃ ; 一月平均氣溫 14.1 ℃ , 七 月平均氣溫 28.2 ℃。年平均日照 2134 小時 , 平均降雨量 1800 毫米 。 龍華鎮地形似一隻展翅飛翔的大鳥 , 東西長 11.5 公里 , 南北寬 15 公里。地 層屬下古生系、泥盆系、石炭系、 侏 羅系、白婭系、第 三 系、第四系 。 地勢南西北三面為山地 , 中東部是丘陵平原。山地佔總面積的 68 % , 沖積平原占 32%; 境內主要 山脈為羊台山 ( 又名陽台山、羊蹄山、七娘峒 ), 位於龍華鎮的西南面 ; 主要山蜂有大腦殼山等。鎮內河流有 游松河、上芬水、橫朗河、龍華河(觀瀾河上游)、大船坑水等 5條,向北流入東江。 歷史沿革 遠古至清朝時期 龍華屬寶安縣地。寶安在夏、商、周三代為百越地; 秦代屬南海郡番禹縣地(治所在今廣州); 漢代屬南海郡博羅縣地(治所在今惠州)。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 , 析南海郡, 置東官郡, 下轄6個縣, 首為寶安, 是為寶安建縣之始。東官郡治及寶安縣治設在深圳南頭舊城東門外城子岡(今深圳市南山區中山公園)一帶。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 , 寶安縣改稱東莞縣, 縣治遷至涌(今東莞市區); 北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 東莞縣並入增城縣; 次年復置東莞縣。 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 析東莞縣, 置新安縣, 縣治遷回南頭。據康熙年間《新安縣志》記載: 明末新安縣下轄3鄉7都57圖509村, 龍華地屬歸城鄉世界6都。 清康熙元年至三年(1662-1664年), 新安縣因清廷為防止民眾接濟鄭成功, 兩次下達「遷海令」, 自海岸內遷八十里, 屬地、人丁大減, 五年(公元1666年)並入東莞縣;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復界, 重置新安縣。康熙年間新安縣下有30個墟市,其中6都下有清湖墟。 據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 《新安縣志》記載, 時新安縣下屬各村劃為,典史、縣丞、官富司、福永司管轄, 其中官富司管轄的龍華地方村莊有: 大浪村、白石龍、清湖村、上芬新村、緣芬村, 另有客籍村莊赤嶺頭、早禾坑、牛地埔、賴屋山。屬於福永司管轄的村莊有: 姜頭、石凹、橫朗。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公布《城鄉鎮地方自治章程, 新安縣行政區劃為縣下設鄉(鎮), 鄉轄村。 中華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初年, 沿襲清末鄉鎮自治。 中華民國3年(公元1914 年), 新安縣因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 復稱寶安縣。民國20年(公元1931年)7月, 寶安縣實行區、鄉編制, 實行地方自治法。全縣為7區、99鄉、3 鎮, 其中第六區轄龍華、烏石岩、觀瀾、平湖4個鄉。 中華民國22年(公元1933年)因縮編, 龍華等4鄉改由第四區管轄。民國30年(公元1941年), 寶安縣三、四區合並為第二區, 此後直到民國38年(公元1949年), 龍華鄉由寶安縣第二區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 年 10 月,寶安縣解放。縣人民政府接管各區鄉政權,先後設置 3 個人民聯鄉、 10 個鄉和 1 個鎮。在龍華地區設有龍華、民治 2 鄉,後歸並為龍治鄉。 1950 年 4 月,寶安縣設區,龍治鄉歸屬寶安縣第 3 區管轄。 1951 年,撤大鄉劃小鄉,全縣分 4 個區、 69 個鄉、 1 個鎮。其中第 3 區轄龍華、大浪、青松、民治等鄉。 1955 年 8 月第 3 區改稱觀瀾區。 1956 年 10 月,觀瀾區改轄龍華(龍華Ⅲ浪)和油松(青松、民治、崗坂)等鄉? 1958 年 3 月,觀瀾區一分為二,分置龍華鄉、觀瀾鄉。同年 10 月,龍華鄉與觀瀾鄉合並成立「紅色人民公社」,後改名觀瀾人民公社,社址設在觀瀾墟。 1961 年 7 月,龍華從觀瀾人民公社分出,成立龍華人民公社,社址設在龍華墟(歸布吉區管轄)。公社下設大浪、龍華、龍勝、民治、三聯、油松等 6 個大隊。 1963 年 1 月,龍華人民公社並入觀瀾人民公社; 1975 年 8 月,再次從觀瀾人民公社分出,成立龍華人民公社,下轄大浪等 6 個大隊。 1983 年 7 月,龍華人民公社改為龍華區;區公所設在龍華墟,下轄大浪、龍華、民治、三聯、清松、龍勝等到 6 鄉、 45 個自然村,有人口 8748 人, 1891 戶。 6 鄉沿革與管轄情況如下 : 大浪鄉 : 1954 年成立石凹、大船坑、浪口 3 個初級隊, 1957 年轉為高級社, 1958 年成立石豐、大豐、浪口 3 個大隊後合並為大浪大隊。 1983 年 7 月後大隊改鄉,鄉駐地大船坑。時轄 4 個自然村, 333 戶, 1636 人。 龍華鄉 : 1954 年成立初級社, 1957 年轉為高級社。 1958 年成立高峰、同勝 2 個大隊, 1963 年合並為龍華大隊。 1978 年分開, 1983 年 7 月後再合並為龍華鄉,鄉駐地早禾坑。時轄 11 個自然村, 473 戶, 2155 人。 民治鄉 : 1954 年成立樟坑、民樂、橫嶺、白石龍、望天湖 5 個初級社。 1957 年轉為高級社, 1958 年成立民治大隊, 1983 年 7 月後大隊改鄉,鄉駐地望天湖村。時轄 9 個自然村, 294 戶, 1354 人。 三聯鄉 : 1955 年成立弓村、山咀頭、獅頭嶺、姜頭 4 個初級社, 1957 年轉為高級社。 1958 年成立三聯、姜頭大隊, 1963 年合並為三聯大隊, 1983 年 7 月後改大隊為鄉,鄉駐地郭嚇村。時轄 8 個自然村, 216 戶, 956 人。 清松鄉 : 1955 年成立初級社, 1957 年轉為高級社。 1958 年成立清湖、油松 2 個大隊, 1963 年合並為清松大隊, 1978 年分開, 1983 年 7 月後再合並為清松鄉,鄉駐地共和村。 1986 年 10 月分設清湖、油松行政村。時轄 8 個自然村, 283 戶, 1490 人。 龍勝鄉 : 1954 年成立初級社, 1957 年轉為高級社。 1958 年後與上塘大隊合並為龍勝大隊。 1978 年分開, 1983 年 7 月後再合並為龍勝鄉,鄉駐地龍勝堂村。時轄 5 個自然村, 292 戶, 1157 人。 1986 年 10 月,龍華區改為龍華鎮,屬寶安縣,下屬各鄉改為行政村。 設有 7 個行政村(大浪、龍華、民治、三聯、清湖、油松、龍勝)和 1 個居民委員會(墟鎮)。 1993 年元月,寶安縣撤銷,分設寶安區、龍崗區,龍華鎮屬寶安區。下轄大浪、龍華、民治、三聯、清湖、油松、龍勝、上塘等 8 個行政村、 52 個自然村和景龍、龍園 2 個居民委員會。 1999 年元月,龍華行政村分為龍華、同勝 2 個行政村。
編輯本段河北省衡水市龍華鎮
龍華鎮位於景縣境西南部,素有「衡水明珠」之稱,是景縣的經濟重鎮。距衡水市35公里、德州30公里,距縣城25千米。面積80.67平方千米,鎮區面積5.6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5.5萬人,鎮區人口超過2萬人,耕地7.9萬畝,鎮區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建成面積5平方公里。轄37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龍華村。 沿革 1958年成立春光公社,1961年更名龍華公社,1984年改鎮。1989年卜定鄉並入。1997年,全鎮面積80.7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龍華街、程庄、北文柯、南文柯、大馮古庄、楊躲、彭村、台辛庄、西蘇古庄、東蘇古庄、胡家營、高庄、前孫庄、後孫庄、南橋、後安村、姜園、前秦旺、中秦旺、後秦旺、吳庄、賈呂村、前馬堡定、後馬堡定、徐堡定、鄧堡定、線堡定、東野庄、鹼場王、西野庄、翟劉庄、岳王廟、西單德廂、東單德廂、王德廂、張東德廂、張西德廂37個村委會。 ◆自然條件 龍華鎮位於景縣西南部,鎮域人口5.3萬人,其中鎮區人口1.8萬人,鎮域內勞動力3.2萬人,土地總面積117766.9畝,屬黑龍港流域,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無地上水源,無河流經過。是全國一百個重點建制鎮之一,多次被省建委命名為「城鎮建設先進單位」。該鎮交通便利,區位優勢較為明顯。距衡水市、山東省德州市30公里,距景縣、武邑、故城、棗強等縣縣城在25—30公里之間。石德鐵路東西縱貫腹地,龍華站是較大的客貨車停車站,距京九線、京滬線各30公里;衡德高速公路、衡德公路等多條省市公路交匯於此,鎮區有高速公路出口。有110千伏和35千伏變電站各一座,能源供應充裕,電力供應有保障。 ◆經濟運行情況 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3.68億元,實現財政收入5600萬元,工業主導產業為:廚房設備,通訊器材,橡膠化工,機鐵製造。 近年來,龍華鎮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狠抓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放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吃透鎮情,充分借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大力實施工業強鎮、農業特鎮、商貿重鎮、城建名鎮、財稅大鎮的「五鎮」戰略,全面促進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重點突出工業項目建設,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在鎮區確定了「南商北企」的經濟布局,即根據城鎮建設發展規劃,鎮區南部以發展商貿流通業為主,鎮區北部以發展工業企業為主。在鎮區南部,引進資金4500萬元建設了景縣西南最大的集批發、零售、餐飲於一身的綜合市場-----龍華商貿大市場。該市場於2004年4月底正式投入運營,市場商戶已經達到200多家,實現了市場繁榮,擴張了鎮域經濟總量;在鎮區北部,2004年建成並投產企業11家,總投資額達到2.1億元,特別是隨著景縣鑫達精密鑄造有限公司等一批立鎮項目的投產,形成了機件加工、廚房設備、化肥、通訊器材、橡膠橡塑五大主導產業,龍華鎮正在實現向工業強鎮的跨越。同時,通過促進產品結構調整,促使產品升級換代,提高市場競爭力等措施,確保了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的高質量增長。2004年鎮域生產總值達到14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5億元,占總產值的10.7%,非農產值12.5億元,占總產值的89.3%,農民人均純收入3600元。 ◆土地利用現狀 多年來,該鎮積極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嚴格保護耕地資源。到2004年,全鎮耕地76389.7畝,園地4880.9畝,林地1004.4畝,牧草地307.5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8905.4畝,交通用地4879.1畝,水域3258.9畝,未利用地5391.7畝。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佔全鎮土地總面積比例分別為:64.9%、4.1%、0.9%、0.3%、16.1%、4.1%、2.8%、6.9%。從總體來說,該鎮以農業用地為主,人均土地較多,後備土地資源較為豐富。
編輯本段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龍華鎮
仙游龍華風光
龍華鎮位於仙游縣西南部,木蘭溪南岸。轄16個行政村。三郊公路、仙泉公路過境。 〔代碼〕350322109:~201建華村 ~202東方村 ~203西林村 ~204燈塔村 ~205愛和村 ~206團結村 ~207新峰村 ~208貂峰村 ~209紅星村 ~210紅旗村 ~211林內村 ~212金溪村 ~213金建村 ~214金沙村 ~215金山村 ~216東岐村 〔沿革〕1958年建龍華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建鎮。1997年,面積77.4平方千米,人口6.8萬,轄燈塔、團結、愛和、龍西林、東方、建華、平原、大坂、象坂、象運、象林、新峰、貂峰、紅星、紅旗、林內、金溪、金建、金沙、金山20個村委會。2002年,大坂、平原、象運、象林、象坂5個行政村劃歸鯉南鎮。 〔行政轄域〕龍華鎮位於仙游縣西南部,緊靠縣城。西南與南安市毗連,南與泉州市交界,東與鯉南鎮相鄰,北隔木蘭溪與大濟鎮相望,西與永春縣接壤。全鎮地域面積65平方公里,耕地2.5萬畝,山地4.9萬畝。轄16個行政村,總人口六萬一千多人。 〔交通狀況〕龍華鎮交通極為便捷,省重點交通樞紐三(明)至郊(尾)二級公路從東到西貫穿全境。全鎮村道四通八達,所有村道全部實現水泥化,並與省道連接成網。 〔歷史人文〕龍華鄉成立於1984年,1993年撤鄉建鎮。歷史上英雄輩出,明朝期間的民族英雄魏升,帶領民軍,英勇抗擊倭寇。被砍下頭顱後,仍騎在馬上,沖向敵陣,一槍刺入敵人胸膛後才倒下。該鎮的磨頭(即無頭)地名即由此而來。民主革命時期,該鎮的金山、東岐、坑內等革命基點村群眾,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貢獻。 〔名勝古跡〕龍華鎮自然景觀絢麗迷人,人文歷史悠久豐富,名勝古跡聞名遐邇。相傳,隋大業中期,有一得道高僧惟勝和尚,雲游至龍華鎮寶幢山下,在此結廬而居,精修佛法。一日空中二條巨龍各銜一朵白蓮花,騰雲駕霧,翩翩而下,獻於惟勝座前,龍華地名即由此而來。龍華寺為隋代古剎,歷史上出了三位國師。元明期間,為福建的一大叢林,僧眾達500人。現海外僑僧紛紛匯來巨款,對該寺進行大規模重建。普惠庵前廊六根石柱及柱礎,為福建省地面上現存最古的建築遺物之一。 仙游龍華雙塔
龍華雙塔建於北宋大觀年間,比泉州開元寺雙塔早110年,為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系福建省石塔建築之瑰寶。仙門風景區方圓一公里,祈夢文化聞名遐邇,閩南一帶群眾十分信仰。該景區先祀仙、後奉佛,仙佛同居為國內之一絕。金沙千年蟒狀古樟樹,植於唐天寶年間,復地畝余,歷經1200多年風風雨雨,至今仍枝繁葉茂,四季常青,生意盎然。此外,還有東晉古墓葬、安平橋、羅漢岩、寶幢山、獅子岩等諸景點,均奇特飄逸,美不勝收。發展旅遊事業,前景十分廣闊。 〔地形氣候〕龍華鎮位於戴雲山東側山麓,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為木蘭溪與龍華溪交匯的平坦開闊的河川平原,海拔65米,為仙游的西鄉平原之一部分,系該縣的富庶之地。境內以中低山及丘陵為主,盆地、河谷錯雜期間。龍華溪貫穿全境,溪長26公里,流域面積113平方公里,終年流水不斷,水源充足。龍華鎮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日照總時數為1815小時,年平均溫度20.2℃,無霜期325天以上,年平均降雨日數201天,年降雨量為1600-2000mm。 〔物產資源〕龍華鎮物產資源十分豐富。水果有龍眼、荔枝、枇杷、橄欖等名特優品種,年產量2000噸。茶葉有黃旦、佛手、水仙、鐵觀音、金觀音等,年產量2500噸。食用菌有蘑菇、木耳、竹蓀、草菇、金針菇、巴西菇等,年產量1500噸。薏米是龍華特產,明清時期為朝廷貢品,現年產量1500噸。境內花崗石、輝綠石、石英沙、鐵砂、稀土、硃砂陶土等礦藏,儲量大、品位高,有很高的開采價值。 〔基礎設施〕龍華鎮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木蘭溪、龍華溪等2條。現有水力發電站4座,裝機容量2000千瓦,年發電量820萬度,並並入全省大電網。郵電通訊設施完善,全鎮16個村全部開通程式控制電話,電話入戶率達98%以上。並已實現行動電話、自動尋呼和有線電視網路的全覆蓋,隨時可以與國內外進行通訊聯系等。富饒的物產、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電力、優美的環境、發達的通訊聯系,以及優質的服務,為龍華鎮的經濟發展營造了寬松優越的投資環境。 〔經濟社會狀況〕改革開放以來,龍華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近幾年來,該鎮先後被評為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鎮和「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單位,莆田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和普法教育先進單位,仙游縣綜合先進鄉鎮以及項目建設、財稅工作、山地開發、勞動力轉移、村鎮建設、徵兵工作先進單位等。 龍華鎮作為福建省生態農業、立體農業的試驗基地,堅持從本鎮的實際出發,突出一個主題,彰顯二大特色,做好三篇文章,建設四大基地,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建設都取得了又快又好的發展。突出一個主題,就是突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主題。他們狠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水、田、路、渠綜合改造,不斷增強農業的持續增產能力。他們堅持規劃為先、分期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新村建設,並進行道路硬化、環境美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等全面配套建設,打造新農村建設精品。該鎮的貂峰村被樹為全省十佳村建示範村。彰顯二大特色,就是實施兩個省級品牌戰略,鞏固發展茶葉、薏米二大特色產業。全鎮已發展茶葉生產二萬畝,建立茶葉加工廠126家,已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一大支柱產業,成為莆田市最大的茶葉生產、加工、銷售基地,產品不但銷往全國各地,而且已走出國門,銷往日本、美國、歐盟等國。全鎮已種植薏米一萬畝,實現品種改良、科學種植,做到「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進行「市場帶公司、公司帶基地、基地帶農民」的產業化經營,實施產品的系列深加工,促進這一明清時期的朝廷貢品再創輝煌。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全鎮已引進項目十幾家,促進全鎮經濟建設呈現強勁發展勢頭。二是開發旅遊資源,已完成景區中長期設計規劃和開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景區檔次,爭取早日實現龍華風景名勝游、仙門祈夢文化游、金溪生態茶園游、金山休閑娛樂游。三是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他們做好「龍華小吃」的規范引導、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民資回歸、積極為引進企業輸送合格員工等,收效顯著。建設四大基地,就是建設茶葉、薏米、畜牧、果蔬四大生產基地,保證現代農業生產有堅實雄厚的生產基礎。由於方法得當,措施有力,促進了該鎮的經濟建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同時,該鎮的基礎教育、文化衛生、民政工作、老齡事業、安定穩定、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及和諧社會建設、民主政治建設、黨風廉政建設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市龍華鄉
龍華鄉位於江西省贛州南康市中西部,東鄰唐江鎮,南接朱坊鄉,西界上猶縣,北連十八塘鄉。鄉壤107平方千米。鄉政府地駐崇文村新圩上,距南康市區25千米,距贛州南康機場12千米,距贛粵高速公路唐江出口10千米。轄雙江、上蒙、臘樹、黃塘、丹材、中嶺、牛石、赤江、崇文、新文、沙田段、新華、高峰、中古、龍鳳、大坑、下村等17個村委會,228個村小組,總戶數10757戶,總人口47044人,農村勞動力24890人,常年外出打工人員8344人。上猶江、沙溪河、贛豐線公路、贛猶森林鐵路貫穿全鄉,待建的昆廈高速公路也穿境而過,水陸交通便利。 全鄉有土地面積10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440公頃,其中水田1119公頃,旱地321公頃,農業總產值3661.5萬元。以種植水稻、花生等為主,兼種豆類、瓜果、蔬菜、甜玉米、果蔗、茶葉等,全鄉糧食作物總產量13803噸,花生1219噸,豆類52噸,蔬菜、瓜果類12140噸;林果業穩中有升,有山林面積6791公頃,新增果業面積13.3公頃,全年水果總產126噸。 龍華鄉黨政班子帶領全鄉人民解放思想,開拓進取、頑強拼搏、奮勇爭先,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農業方面形成了以花卉、果業、生豬、肉兔、食用仙人掌、花生等為主要農業產業。工業方面充分發展羅邊工業,小區環境優美、生態協調、電力充足、勞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拓寬招商渠道,優化發展的環境,引進發展了一批玻璃纖維、礦產品加工,電焊絲、恆混器材、電子等加工企業,其中南康玻纖有限公司年納稅在 150 萬元以上。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深入推進以「五新一好」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努力構建和諧平安新龍華。以創建文明圩鎮為龍頭,全力打造贛豐線上雙江、崇義、沙田段、新華四個行政村的新農村建設精品村,使之成為贛豐線上的一個新亮點。通過 2 —— 3 年的奮斗,一個環境優美,生態協調,社會和諧,經濟繁榮,文明進步的新龍華即將展觀。 畜牧水產業以豬牛禽魚養殖為主。以生豬為主的養殖業等得到了較快發展,全年出欄生豬8580頭,新增50頭出欄養豬大戶60戶,全鄉達到110戶;魚業養殖253.33公頃,戶平一口池塘以上的有兩個村,漁業總收入達到255萬元。同時涌現了一批養殖土雞種肉兔的養殖大戶。 強化農民培訓,加快結構調整,推廣科學技術。龍華把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當作新農村建設及破解制約農民增收的首要舉措抓緊抓好。鄉有科技人員12人,村村配有專職農技員,成立了科技協會,建立形成了鄉有培訓中心、村有培訓點、組有科技示範戶的培訓網路。 鄉村企業、個私經濟發展迅速,全鄉初步形成了傢具、果業、漁業、花卉四大支柱產業,各項經濟指標明顯增長。2005年新增個體工商戶35戶,達到332戶,有傢具廠61家,鄉村企業從業人員3950人,全鄉實現生產總值1.15億元,較上年的9390萬元增長1.8%,財政收入達354.11萬元,較上年增加77.94%,其中國稅304.1萬元,地稅49.8萬元,契稅0.21萬元,個私經濟產值1925萬元,占國民總收入的16.78%;農民人均純收入2650元,較上年凈增300元,增長12.8%。
上海市徐匯區龍華街道
可參考詞條「龍華鎮」 在中國上海市徐匯區龍華街道,黃浦江西岸。古名華花村,因龍華港流經村南得名。元設龍華鋪,為驛站。明設鎮。昔以產水蜜桃、蟠桃著名。鎮北有龍華寺、龍華塔、百步橋等古跡。龍華塔相傳始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龍華寺為五代吳越王錢俶所建。1927年國民黨政府在龍華設刑場,何孟雄、柔石等24位烈士就義於鎮東北。建有龍華烈士陵園。包括漕河涇一帶的桂林公園、康健園、漕溪公園等,成為風景區。於2006年撤銷鎮建置,改設龍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