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壯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壯族風俗習慣
建築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因為我們的周圍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歡都難,呵呵~)。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現在好多了,因為改革開放了嘛0。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這個有一部份居民還保持著)。�
服飾
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系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系一條腰帶。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沖鋒」進門的准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沖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准備。可以說,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沖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里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裡。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的一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至今流行「背字」習俗。「背字」是壯話譯音,實際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條長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頻,由女方母親用自織自染或買來的深黑色(以此色為最優)土布縫制而成。女兒出嫁那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帶「背」回新郎家,以備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這種習俗,當地壯語稱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生父生母雙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機靈識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裡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上德高望重、當了爺爺的長者。長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兩杯當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禮貌地雙手捧杯,恭敬地給長者回敬兩杯,雙方都要一飲而盡。接著長者把准備好的帶子從「背字」人的兩肩繞過扎緊,繼而又互相敬酒,說吉利之語。「背字」完畢,鳴放鞭炮,歡送迎親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長者鞠躬辭別,步出大門,打開雨傘,意為庇護「外孫」離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燒香放炮,歡迎「背字」人勝利歸來。少傾便舉行「卸字」儀式,同樣由長輩主持,互敬酒後,長者輕輕解下布帶,交給家母保管。新郎父母還要酬謝「背字」人。時過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結隊來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熱鬧。
新娘過河
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俗。在桂北山區,本來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橋。所以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人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齊鳴,「水手」兩掌按住自己的膝蓋,弓下腰,背好後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行動上不能有半點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過河時,「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擔任)在旁邊給新娘打雨傘遮蔭,在寬約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親隊伍拉成一條線,熱鬧非常。上岸後,乖巧的「迎娘」把傘放得很低,不讓別人偷看蒙著面紗的新娘。龍勝的壯族婚姻是要過「三關」闖「十門」的。先談戀愛,後定親,才能成親,謂之「三關」。迎接、對歌、出門、穿村過寨、過河過橋、入門、唱調、回門、回家、入洞房,謂之「十門」。「過河」只是「十門」中的第五個「門」,「十門」過了才能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
壯家婦女生勒惹(壯語,即嬰兒)時,其家婆要親自去尋找「奶媽」,以替媳婦奶孩子。這是為了讓產後的媳婦能好好休息,保養身體。「奶媽」一般由產後五個月的婦人充任,不要報酬。能當上「奶媽」非常光榮,有「第二媽媽」之美譽。孩子長大後,逢上喜慶佳節,都要帶上禮物到「奶媽」家拜候。四五歲的孩子如果體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壯語,即第二父親)做孩子的靠山,確保孩子身體健康。「卜基」非常盡「職」,「上任」後,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請醫問葯,多方料理,讓孩子健康成長起來。孩子長大後,也象對待「奶媽」那樣對待「卜基」,盡其孝敬之心。
踩高蹺進村
廣西龍州縣金龍地區的壯族村寨里,人們出門或進村都要踩著高蹺行走。出門到村口。就把高蹺掛在特定的釘子上,然後下地勞動或去其他地方。進村時就從釘上拿下高蹺踩著,到家門口的石階前跳下,再將高蹺掛在門邊,洗凈手腳,方踏梯上樓。據說這是祖先傳下的鞋,他們地處亞熱帶,常年多雨,道路泥濘行走不便,如帶著泥腳進屋,實在不衛生,就發明了這種呈「非」字形的「高蹺鞋」。
社公祭
是廣西環江壯族每年夏歷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壯成長,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壯無病的祭社儀式。
以下是我們壯族的節日:
銅鼓節
東蘭縣隘洞、長樂鄉一帶壯族傳統節日。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屆時,各村的小夥子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於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後進行擊銅鼓比賽。其法是大鼓對大鼓,小鼓對小鼓,以四面為1組,每鼓3人,輪換著打,不能中斷。以打得響亮動聽、節奏明快、耐力持久為勝。比賽往往通宵達旦。同時,男女青年結伴縱聲對歌。比賽結束,人們以從家裡帶來的粽粑等食物進行野餐,歡歌笑語響徹山谷。
蛙婆節
東蘭、南丹、天峨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 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隻青蛙奉為神聖,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並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現代蛙婆節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慶活動和歌會,故又有「螞 歌會」之稱。
吃立節
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農具節
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製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谷籮、谷桶及傢具等。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
花婆節
壯族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 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 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採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沒有生育的婦女,是日要到野外採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若日後懷孕,為使小孩出生後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念經求花,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後,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現已淡化。
三月三歌節
壯族傳統節日。亦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老人小孩亦來游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岩、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雲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盛況空前。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2. 我國各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壯族
銅鼓節
東蘭縣隘洞、長樂鄉一帶壯族傳統節日。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屆時,各村的小夥子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於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後進行擊銅鼓比賽。其方法是大鼓對大鼓,小鼓對小鼓,以四面為1組,每鼓3人,輪換著打,不能中斷。以打得響亮動聽、節奏明快、耐力持久為勝。比賽往往通宵達旦。同時,男女青年結伴縱聲對歌。比賽結束,人們以從家裡帶來的粽粑等食物進行野餐,歡歌笑語響徹山谷。
蛙婆節
東蘭、南丹、天峨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隻青蛙奉為神聖,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並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現代蛙婆節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慶活動和歌會,故又有「螞歌會」之稱。
吃立節
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農具節
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製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谷籮、谷桶及傢具等。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
花婆節
壯族的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 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採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沒有生育的婦女,是日要到野外採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若日後懷孕,為使小孩出生後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念經求花,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後,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現已淡化。
三月三歌節
壯族的傳統節日。亦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老人小孩亦來游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岩、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雲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盛況空前。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牛魂節
壯族、侗族、仫佬族、仡佬族等民族祭祀牛神的傳統節日。又稱牛生日、牛王節、脫軛節。多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舉行的。是日,農家給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戶把牛欄修整一新。村老們對全村的牛評頭品足,並告誡各家要愛護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飯,用枇杷葉包裹喂牛。有的地方還在堂屋擺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長牽一頭老牛繞著供品行走,邊走邊唱,以贊頌和酬謝牛的功德。這一天,各家各戶先把牛喂飽,然後全家人才吃節飯。70年代以來,牛王節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漸淡薄,但敬牛護牛之風猶存。
葯王節
亦稱葯師節。壯族傳統節日。傳說葯王是壯醫葯神。他發現葯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葯、采葯、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葯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葯王並進行采葯防病活動。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採回烏桕、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葯煮水洗澡。以為此舉可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的壯族則在這天開設葯市,專賣各種草葯,買者踴躍。傳說此日之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戶還包三角粽,在屋裡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邊插艾草,以示驅邪逐疫。
吃新節
壯、侗、苗等民族傳統節日。又稱開青節、新米節。每年農歷六月舉行,具體日期各地不盡相同。屆時,水稻和玉米已開始成熟,人們取少許新穀米,煮干飯加菜過節。若稻穀未成熟,就分別在自家的幾塊上摘回稻穗,將其谷漿捏撒在飯鍋里,以示嘗新。有的地方還以新米飯、酒肉酬祭農神。有的則以村寨為單位,在田間地頭或山坡聚集宴飲,高歌起舞,竟日方休。據說此節習俗來源於人們對農神的崇拜,後來逐漸演變為一般的民間節日。
莫一大王節
桂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也稱五穀廟節。每年農歷六月初二舉行。傳說是日為莫一大王誕辰,因其拯救壯人有功,且保佑五穀豐收,壯族人民感其恩德,故於村前建廟宇、在家中立神位供奉。每年行小祭,供祭雞、鴨、豬肉;隔六年一大祭,大祭必全村寨集資殺豬宰羊。屆時每家派一人參加,在莫一大王廟舉行盛大祭儀,由村寨頭人主持,請道公誦經祈禱。祭時按一年12個月,分別將豬和牛的肉、肝、腸、骨頭等不同部位做成12道菜,逐一擺在供台上。待12道菜供齊,即可焚紙行禮。祭畢,將每道菜平均分給各人品嘗。晚上,舉行對歌、唱戲等娛樂活動。
擂背節
桂西一帶自稱為「布儂」的壯族的傳統節日。壯語稱為「呤勾到」,意為吃新谷和青年男女交際。每年農歷七月十五舉行。家家戶戶宰雞殺鴨,做豆腐,蒸新米飯,供祭祖宗,合家歡宴,並用米飯喂狗和貓,以示不忘其守家捕鼠之勞。晚飯後,青年男女穿新裝,相聚在村旁的地坪上,舉行擂背活動。男女互相挑逗嬉戲,你踩我腳,我擂你背。老人小孩也來圍觀助興,滿場歡聲笑語。按習俗,男先拍女背,表示男先看中女方;若女先擂男背,表示女方愛上了男方;若雙雙互擂,表示互相愛慕。於是便互相追逐跑出場外,到村頭寨邊去對歌,吹木葉,互訴愛慕之情,臨別互贈情物,確定戀愛關系。
嘗新節
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一般各家各戶單獨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一起聚會的。是日,家家戶戶都用新米煮飯,並殺雞宰鴨備豬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靈,酬謝其護佑豐收。婦女們清早就到田裡割回綠稻葉供在神龕上,並供上飯菜果品,然後燒香、點亮油燈。一切准備就緒後,把狗喚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加上各樣菜餚喂狗。待狗吃飽後,全家人才圍坐聚餐。傳說最早的谷種是狗帶來的,為了感謝狗的功勞,嘗新節必讓它先吃。
跳嶺頭節
桂西南欽州一帶壯族、漢族民間傳統節慶習俗。又稱「跳嶺頭」。多在中秋節前後十餘天內舉行,個別地方在農歷三月或十月間。為當地僅次於春節的節慶活動。因其活動多在村邊嶺上舉行而得名。屆時,各村屯竭塘捕魚,家家戶戶宰鴨設筵,祭祖敬神。同時還請「嶺頭隊」(師公)到村邊嶺上進行舞祭活動。師公戴著面具,表演「拋偈」(舞蹈)和「唱格」(歌舞);一些地方還兼有武術和「鬥法」(民間魔術)表演。表演程序為安壇、請神、收禁、歌舞等。歌舞過程均有鼓樂伴奏。清道光年間《欽州志》有載。今已由原來的宗教酬神祭儀演變為民間娛樂活動。
壯年
壯族新年,時間比春節早一個月。每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壯族村寨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合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從十二月初一開始,村寨之間便進行規模盛大的集體互訪,會親飲宴,對歌作樂;青年男女則開展社交活動,小夥子們成群結隊走村串寨「鬧姑娘」,對歌擇偶。這些活動延續至十二月初七前後結束。關於壯年的來歷,相傳社王原系孤兒,自幼在壯鄉乞討長大,力大無窮,能除邪降魔。後來妖魔作祟,壯鄉遭難,人們四處逃散。社王不忘壯人養育之恩,驅魔消災,護田守寨,使壯人重返家園安居樂業。當人們歡慶豐收之日,社王才在寨邊大樹下依棚棲息不,時值農歷十一月三十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社王,便把十二月初一定為開年旦日,就地修社王棚祭以祈佑護。
侗族
姓氏節
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龍勝、三江等地。石、羅姓過「未節」,以立秋後第一個未為節日;有的石姓則在十月十二日過祭祖節。胡、吳兩姓過「甲戌節」,即立秋後第一個甲戌日過節。伍姓在六月初六過「雙鴨節」或過八月「社節」。陳姓原在除夕早上過「概考送節」(即開酒壇節),後因除夕難以請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過「中元節」。這些節日,多數在黎明前以粗飯、淡菜或凍菜放在芭蕉葉上祭祖,紀念先人在民族壓迫下逃難的艱辛生活。到上午或中午才請親威朋友到家作客。40年代以來,黎明祭祖活動已淡化,白天請客習俗至今盛行。
侗年
侗族傳統節日。侗語稱凝甘,又稱冬節或楊節。冬節原為侗族楊姓節日。最初以楊節為侗年的是貴州黎平、榕江、從江三縣部分地區(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間)。後來互相仿效,過侗年的人逐漸多起來。80年代初,經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侗年。是日,楊姓侗家備好各種酸菜、凍魚、糍粑以饋親友,叫「吃楊粑」。過農歷大年時,對方要如數奉還,稱「還楊粑」。一般人家過侗年時殺雞宰鴨,宴請親友。
冬節
見侗年。
花炮節
侗、壯、仫佬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廣西三江、龍勝和湖南通道等地。各地節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以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花炮節最為熱鬧。主要活動是各村寨組織搶花炮。花炮是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的小鐵環,將其置於鐵炮頂端,然後點燃放炮,小鐵環沖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預定人員即奮力爭搶,奪到花炮並送到指定地點為優勝。搶到花炮則意味著吉利幸福,可獲得豬、羊、紅蛋、酒和鏡屏等獎勵。花炮分頭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還有四、五炮。搶花炮僅限於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組隊,也可跨村寨自由組隊。搶花炮原為還願求嗣的民間宗教儀俗,現已發展成為群眾性文體活動,並列入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項目。
仫佬族
走坡節
仫佬族青年傳統社交節日。又稱坡節、坡會、後生節。一般在春節期間和中秋節前後擇日舉行。節日里,男女青年盛裝打扮,三五成群來到預約的峒場或山坡上,對唱山歌,結交友情,尋找情侶。初次相會對唱《相逢歌》,告別時,互贈毛巾、布鞋等隨身帶的小禮物;二次對歌相逢,彼此稱「雙」;第三次相逢對歌改稱「舊」。通過多次對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結同年,相愛定情。現代走坡又增添了球賽、下棋等活動內容。
坡會
坡會又稱後生節。一般在春節期間和中秋節前後擇日舉行。節日里,男女青年盛裝打扮,三五成群來到預約的峒場或山坡上,對唱山歌,結交友情,尋找情侶。初次相會對唱《相逢歌》,告別時,互贈毛巾、布鞋等隨身帶的小禮物;二次對歌相逢,彼此稱「雙」;第三次相逢對歌改稱「舊」。通過多次對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結同年,相愛定情。現代走坡又增添了球賽、下棋等活動內容。
編輯本段水族端節
水族傳統節日。水語叫「借端」。端節原先是在統一的日子裡大家集中在一塊過的,後因人員過多,住地分散,為便於過節時互相往來,互相慶賀,經協商,定於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農歷八月至十月)間第一至第七個亥日分期分批過節。習慣上是長房住地的人先過,晚房後過。節期忌晴,以有雨為吉,預兆是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現廣西水族不單獨過端節,與當地的壯族、漢族一道過春節。
卯節
南丹、河池等地水族傳統節日。又名借卯。每年夏收夏種大忙後,人們選一個卯日來慶祝豐收。青年男女趕「卯坡」,尋找自己心愛的伴侶唱歌,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彝族
開年節
那坡縣彝族傳統節日。彝語稱「嘈堂創」,意為節日的開頭。每年正月初八、初九舉行。活動內容為:聚眾祭祖;占定當年重大節日歌舞和族祭頭面人物;為當年各種節日活動集資籌糧。
護林節
彝族傳統節日。亦稱忌歡節。流傳於隆林、那坡縣部分彝族區。分別於農歷三月初三和五月十六日舉行。古代彝族靠山吃山,形成花卉樹木有靈的觀念,每年春夏草木和農作物萌發時,擇日敬祭草木和作物幽魂,以示保護它們茁壯生長。那坡縣彝族還於節日期間組織象徵性的「打獵」活動,數名小夥子分別扮獵人、獵犬和獵獸,在林中嬉戲狩獵。從節日當天起,將銅鼓、葫蘆笙和彝胡等樂器封存起來,宣告一年一度的禁忌期開始,直至十月初十才開禁。
跳弓節
那坡縣彝族傳統節日。亦稱跳公節。彝語稱卡契、孔稿、嘈契。每年農歷四月中旬舉行。具體時間因村屯而別。相傳古時候,彝族祖先出寨抵禦敵人,於四月上旬至中旬陸續獲勝還鄉,族人設宴及歌舞慶賀,沿襲成俗。北宋始有該項活動。分大跳和小跳。9年舉行1次大跳,每次6~9天。每年舉行1次小跳,每次3天半。人們圍繞金竹絲開展歌舞活動,鄰近村民來觀賞和道賀,場外有臨時集市貿易。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瑤族
盤王節
瑤族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亦稱「做盤王」、「跑盤王」、「還盤王願」、「還祖公願」。各地節期不一。一般秋收後舉行。1984年8月17~20日,在南寧召開的全國瑤族代表座談會,通過以農歷十月十六日為盤王節。相傳,盤護為評王擊敗高王,娶評王三個公主為妻,被封為盤王,生育6男6女。後盤王上山打獵,被羚羊撞落山崖而死。後人為了紀念盤王始祖恩德,伐梓木作鼓,取羚羊皮蒙之,擊鼓慶祝。由於時值秋收後進行,含有慶豐收意義。
達努節
馬山、都安、巴馬、平果、隆安等地自稱「布努」的瑤族傳統節日。又名二九節、祖娘節、祝著節、瑤年。達努,瑤語意為老慈母。傳說農歷五月二十九日是瑤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後人出於崇拜,定該日為祝壽日。時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宴請賓客,同時還舉行銅鼓舞、斗畫眉、賽弓箭、賽馬等文娛活動。達努節經歷史變遷,逐漸從民間宗教節日變成豐收節和平安節。
鳥節
富川等地盤瑤傳統節日。又名敬鳥節、趕鳥會、招鳥節。農歷二月初一,家家戶戶做湯圓、糍粑,掛到樹上喂鳥,並燒香祈禱,希望田裡無蟲無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現鳥節還增添了鳥交易、青年男女對歌等活動。
3. 廣西省百色市田東縣祥周鎮中平村的土特產有啥
推薦1
七里香豬 七里香豬為中國稀有香豬品種之一義圩鄉:七里香豬。印茶鄉:蜂蜜、七里香豬。那拔鄉龍下村:七里香豬。桂農七里香豬養殖從古代明末清初至今,約有400年悠久的歷史。因香豬原產於廣西田東縣義圩鎮等4個鄉鎮(解放前屬於百色地區恩隆縣的七里區),由此而得名「七里香豬」。2008年5月,廣西田東龍行經貿有限公司申報並經廣西自治區工商局批准,香豬冠以「桂農」商標,正式進入國內外消費市場。 桂農七里香豬是廣西境內的優良地方豬種,也是國家寶貴的小型豬基因庫成員之一。廣西技術監督檢測中心、廣東暨南大學等權威機構,分別對香豬的生物醫學價值進…… [詳細]
推薦2
中平香蔥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祥周鎮中平村地處右江河谷腹地,位於右江河南岸,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這里的農民開始種香蔥,被譽為「廣西香蔥第一村」。 2003年11月,該村充分抓住田東縣被列為全國第二批創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縣這一契機,成立了中平村無公害蔬菜協會。 2004年引進廣東四季香蔥,香蔥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為做大做強香蔥產業,該村成立了香蔥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了香蔥品牌商標,對香蔥產業實現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極大地提高了香蔥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進一步推動了香蔥產業化進程。去…… [詳細]
推薦3
田東香芒 地理標志產品 中國芒果之鄉 - 廣西百色田東田東地處右江河谷腹地,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是我國芒果種植最適宜的地區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該縣芒果生產進入大規模引種栽培階段。北海祺豐集團開發「祥周萬畝芒果場」,南寧萬桂農業公司種植「合樂500畝芒果場」,這些企業的進入,帶動了當地芒果種植規模化、管理標准化和產後商品化。1996年,該縣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芒果之鄉」,2006年又獲評「廣西無公害農產品(芒果)生產示範基地縣」。目前,田東香芒種植面積達13萬多畝,主要有台農一號、桂熱七號、金煌芒等品種,年產量3萬多噸,產值1.2億…… [詳細]
田東縣熱點特產:
酸梅
酸梅酸梅屬薔微科,落葉小喬木。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繁殖容易。可供生食或加工為蜜餞、酸梅酒,經熏製成烏梅可入葯,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酸梅是田東縣主要經濟樹種之一,在田東縣種植已有較長的歷史。近年來,酸梅產品在國內外市場需求量大,果品價值逐年提高,經濟效益好,因此,發展酸梅生產具有廣闊的前景。現栽種的品種主要有果梅,主要分布在義圩、朔良、那拔、林逢四鎮。據統計,全縣現有酸梅面積2萬畝,平均畝產500公斤,年產鮮果1000萬公斤,按現行巾場價每公斤1.2元計,年產值1200萬元。田東縣土山區土…… [詳細]
速生桉
速生桉桉樹用途廣泛,既是優良的紙槳材,也是優質的建築、裝修用材和傢具材,桉樹實木加工利用的經濟效益比紙槳加工利用提高十倍以上;桉樹的大然分布從熱帶直至溫帶地區,可選擇樹種多達800多種,既有適應熱帶地區的栽培樹種,也有適應較寒冷地區的牛長迅速的樹種。桉樹要槳紙板一體化產業將成為林業產業體系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桉樹人工林向中大徑材培育和桉木材加工業向實木加工利用產業發展,是華南地區桉樹產:業發展趨勢。一般速牛桉造林後撫育3次,第5年可砍伐第一代林,預計每畝出材6立方米,按每立:方米400元計,每畝總收入2400元,除…… [詳細]
思林丁香雞
思林丁香雞源自中國芒果之鄉--田東縣!主要特點:(1)自然生態放養--8個月以上.(2)飲山泉水,啄食天然蟲草,吃五穀雜糧,是綠色無公害農產品.(3)採用獨家中草葯秘方:從小就用牛奶和二十多種磁補名貴中草葯(如:太子參.當歸.黨參.天麻.黃芪.丹參等)喂養.(4)無葷腥味,烹飪時不需姜.酒等任何調味料,只需清水和鹽.(5)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鈣.鐵.鋅.硒等微量元素.特別是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硒元素,比普通雞高--113%.售價:(1)放養期8個月以上的48元/斤.(2) 放養期一年以上的68元/斤…… [詳細]
素蒸餃
素蒸餃是百色的小吃,鮮香適口,造型美觀。主料:麵粉 輔料:韭菜、胡蘿卜、香菇、木耳、雞蛋、蝦頭、炸粉絲、炸豆腐皮、蔥、姜、蒜 調料:鹽、味精、料酒、香油 做法:1、將麵粉加入一半開水,一半冷水和成半燙面的面團,醒發片刻備用; 2、雞蛋中加入料酒攪拌均勻,炒熟晾涼後依次加入韭菜末、胡蘿卜末、木耳末、香菇碎、粉絲碎、豆腐皮碎、炸好的蝦頭與蝦油、薑末攪拌均勻,包餃子之前再加入鹽、味精、香油拌勻; 3、將面團取出製成麵皮,包成餃子蒸熟即可。……
4. 壯族有哪些比較隆重、重要的傳統
嘗新節
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一般各家各戶單獨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一起聚會的。是日,家家戶戶都用新米煮飯,並殺雞宰鴨備豬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靈,酬謝其護佑豐收。婦女們清早就到田裡割回綠稻葉供在神龕上,並供上飯菜果品,然後燒香、點亮油燈。一切准備就緒後,把狗喚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加上各樣菜餚喂狗。待狗吃飽後,全家人才圍坐聚餐。傳說最早的谷種是狗帶來的,為了感謝狗的功勞,嘗新節必讓它先吃。
蛙婆節
東蘭、南丹、天峨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隻青蛙奉為神聖,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並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現代蛙婆節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慶活動和歌會,故又有「螞歌會」之稱。
吃立節
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農具節
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製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谷籮、谷桶及傢具等。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
花婆節
壯族的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 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採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沒有生育的婦女,是日要到野外採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若日後懷孕,為使小孩出生後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念經求花,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後,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現已淡化。
三月三歌節
壯族的傳統節日。亦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老人小孩亦來游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岩、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雲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盛況空前。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跳嶺頭節
桂西南欽州一帶壯族、漢族民間傳統節慶習俗。又稱「跳嶺頭」。多在中秋節前後十餘天內舉行,個別地方在農歷三月或十月間。為當地僅次於春節的節慶活動。因其活動多在村邊嶺上舉行而得名。屆時,各村屯竭塘捕魚,家家戶戶宰鴨設筵,祭祖敬神。同時還請「嶺頭隊」(師公)到村邊嶺上進行舞祭活動。師公戴著面具,表演「拋偈」(舞蹈)和「唱格」(歌舞);一些地方還兼有武術和「鬥法」(民間魔術)表演。表演程序為安壇、請神、收禁、歌舞等。歌舞過程均有鼓樂伴奏。清道光年間《欽州志》有載。今已由原來的宗教酬神祭儀演變為民間娛樂活動。
吃新節
壯、侗、苗等民族傳統節日。又稱開青節、新米節。每年農歷六月舉行,具體日期各地不盡相同。屆時,水稻和玉米已開始成熟,人們取少許新穀米,煮干飯加菜過節。若稻穀未成熟,就分別在自家的幾塊上摘回稻穗,將其谷漿捏撒在飯鍋里,以示嘗新。有的地方還以新米飯、酒肉酬祭農神。有的則以村寨為單位,在田間地頭或山坡聚集宴飲,高歌起舞,竟日方休。據說此節習俗來源於人們對農神的崇拜,後來逐漸演變為一般的民間節日。
莫一大王節
桂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也稱五穀廟節。每年農歷六月初二舉行。傳說是日為莫一大王誕辰,因其拯救壯人有功,且保佑五穀豐收,壯族人民感其恩德,故於村前建廟宇、在家中立神位供奉。每年行小祭,供祭雞、鴨、豬肉;隔六年一大祭,大祭必全村寨集資殺豬宰羊。屆時每家派一人參加,在莫一大王廟舉行盛大祭儀,由村寨頭人主持,請道公誦經祈禱。祭時按一年12個月,分別將豬和牛的肉、肝、腸、骨頭等不同部位做成12道菜,逐一擺在供台上。待12道菜供齊,即可焚紙行禮。祭畢,將每道菜平均分給各人品嘗。晚上,舉行對歌、唱戲等娛樂活動。
擂背節
桂西一帶自稱為「布儂」的壯族的傳統節日。壯語稱為「呤勾到」,意為吃新谷和青年男女交際。每年農歷七月十五舉行。家家戶戶宰雞殺鴨,做豆腐,蒸新米飯,供祭祖宗,合家歡宴,並用米飯喂狗和貓,以示不忘其守家捕鼠之勞。晚飯後,青年男女穿新裝,相聚在村旁的地坪上,舉行擂背活動。男女互相挑逗嬉戲,你踩我腳,我擂你背。老人小孩也來圍觀助興,滿場歡聲笑語。按習俗,男先拍女背,表示男先看中女方;若女先擂男背,表示女方愛上了男方;若雙雙互擂,表示互相愛慕。於是便互相追逐跑出場外,到村頭寨邊去對歌,吹木葉,互訴愛慕之情,臨別互贈情物,確定戀愛關系。
壯年
壯族新年,時間比春節早一個月。每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壯族村寨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合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從十二月初一開始,村寨之間便進行規模盛大的集體互訪,會親飲宴,對歌作樂;青年男女則開展社交活動,小夥子們成群結隊走村串寨「鬧姑娘」,對歌擇偶。這些活動延續至十二月初七前後結束。關於壯年的來歷,相傳社王原系孤兒,自幼在壯鄉乞討長大,力大無窮,能除邪降魔。後來妖魔作祟,壯鄉遭難,人們四處逃散。社王不忘壯人養育之恩,驅魔消災,護田守寨,使壯人重返家園安居樂業。當人們歡慶豐收之日,社王才在寨邊大樹下依棚棲息不,時值農歷十一月三十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社王,便把十二月初一定為開年旦日,就地修社王棚祭以祈佑護。
銅鼓節
東蘭縣隘洞、長樂鄉一帶壯族傳統節日。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屆時,各村的小夥子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於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後進行擊銅鼓比賽。其方法是大鼓對大鼓,小鼓對小鼓,以四面為1組,每鼓3人,輪換著打,不能中斷。以打得響亮動聽、節奏明快、耐力持久為勝。比賽往往通宵達旦。同時,男女青年結伴縱聲對歌。比賽結束,人們以從家裡帶來的粽粑等食物進行野餐,歡歌笑語響徹山谷。
牛魂節
壯族、侗族、仫佬族、仡佬族等民族祭祀牛神的傳統節日。又稱牛生日、牛王節、脫軛節。多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舉行的。是日,農家給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戶把牛欄修整一新。村老們對全村的牛評頭品足,並告誡各家要愛護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飯,用枇杷葉包裹喂牛。有的地方還在堂屋擺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長牽一頭老牛繞著供品行走,邊走邊唱,以贊頌和酬謝牛的功德。這一天,各家各戶先把牛喂飽,然後全家人才吃節飯。70年代以來,牛王節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漸淡薄,但敬牛護牛之風猶存。
葯王節
亦稱葯師節。壯族傳統節日。傳說葯王是壯醫葯神。他發現葯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葯、采葯、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葯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葯王並進行采葯防病活動。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採回烏桕、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葯煮水洗澡。以為此舉可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的壯族則在這天開設葯市,專賣各種草葯,買者踴躍。傳說此日之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戶還包三角粽,在屋裡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邊插艾草,以示驅邪逐疫。
5. 上海市區都有哪些比較大的二手傢俱家電交易市場或集散地
上海市內擁有眾多二手傢具和家電交易市場,其中虯江路市場位於3號線寶山路站下方,被公認為全國知名的二手電筒器市場。這條街上匯聚了大量的二手電筒器,價格公道,質量也不錯,是個人推薦的首選。
雲台路附近則有一家舊貨市場,這里同樣有舊家電和舊傢具出售,交通便利,靠近昌里路和成山路,方便顧客前往。
在徐家匯地區,最大的二手交易市場位於田東路69號,這里不僅有二手傢具,還有二手電筒器,滿足各類需求。
普陀區內的桃浦東路一帶,有一排店鋪專門回收傢具,同樣方便快捷。此外,在大渡河路和延長西路周邊,也有不少二手市場,可以找到心儀的物品。
上海福山二手傢具調劑中心位於桃浦地區,這里不僅提供二手居家傢具,還有辦公傢具和二手電筒器,網上也提供了兩個網址供顧客瀏覽。
黃浦區則有萬商二手市場,位於西藏路方浜西路口,提供豐富的二手商品選擇。
個人還是更推薦虯江路市場,這里不僅價格實惠,而且質量可靠。不過,這里魚龍混雜,建議大家在挑選商品時要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