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識別固態硬碟清零
識別清零盤主要有四種辦法:
1、看生產年份,過老的固態盤一般不怎麼有庫存貨的,除非大船靠岸。某寶上找這些老的固態盤,每家都聲稱自己家是庫存貨,怎麼可能嘛,多數是老盤翻新清零又拿來賣的。
2、了解被泄露的開卡工具涉及到的硬碟型號,可以避一些明顯的雷。
3、貪圖便宜買什麼所謂OEM盤不可取,這種異常便宜的OEM盤一般都是清零盤翻新盤(並不是說OEM盤就是翻新盤)。
4、看主控,有些主控隨便清零的盤,多見於山寨廠回收舊顆粒造新盤,價格也低,很容易蒙騙小白造成數據丟失。
對比傳統硬碟
固態硬碟的介面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幾近相同,外形和尺寸也基本與普通的2.5英寸硬碟一致。
固態硬碟具有傳統機械硬碟不具備的快速讀寫、質量輕、能耗低以及體積小等特點,同時其劣勢也較為明顯。盡管IDC認為SSD已經進入存儲市場的主流行列,但其價格仍較為昂貴,容量較低,一旦硬體損壞,數據較難恢復等;並且亦有人認為固態硬碟的耐用性(壽命)相對較短。
影響固態硬碟性能的幾個因素主要是:主控晶元、NAND快閃記憶體介質和固件。在上述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採用何種介面也可能會影響SSD的性能。
主流的介面是SATA(包括3Gb/s和6Gb/s兩種)介面,亦有PCIe3.0介面的SSD問世。
由於SSD與普通磁碟的設計及數據讀寫原理的不同,使得其內部的構造亦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而言,固態硬碟(SSD)的構造較為簡單,並且也可拆開;所以我們通常看到的有關SSD性能評測的文章之中大多附有SSD的內部拆卸圖。
而反觀普通的機械磁碟,其數據讀寫是靠碟片的高速旋轉所產生的氣流來托起磁頭,使得磁頭無限接近碟片,而又不接觸,並由步進電機來推動磁頭進行換道數據讀取。
所以其內部構造相對較為復雜,也較為精密,一般情況下不允許拆卸。一旦人為拆卸,極有可能造成損害,磁碟無法正常工作。這也是為何在對磁碟進行評測時,我們基本看不到關於磁碟拆卸圖的原因。
㈡ 固態硬碟翻新怎麼查
普通用戶難以從外觀查看固態硬碟是否為翻新舊貨。但可以用HDTune、CrystalDiskInfo、魯大師等硬碟檢測軟體查看固態硬碟的通電使用時間。一般全新硬碟的通電時間只有幾小時,翻新舊硬碟的通電時間可能達到數十甚至上百小時。當然,最好的辦法是選購主流品牌、型號的固態硬碟,這樣可以從根本上避免買到翻新舊貨。例如:現在市場上主流消費級固態硬碟容量在240GB以上,採用的介面主要是SATA、M.2。金士頓A400/2000、西部數據藍盤SN550/750、三星860/870/970/980、英特爾660P/760P等都是近期熱門的固態硬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