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賣家電進店我們銷售怎麼問
先問顧客的需求是什麼,在做介紹。
根據首因效應這個銷售心理學的理論,最先和顧客介紹的賣點將獲得最有效的效果,也將獲得深刻印象。因此,要把家電產品最顯著的賣點放在最前面說。自清潔、空氣洗、瀑布洗這些核心賣點總能引起顧客的興趣。首因效應又叫做第一印象效應,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互的進程。
只有信任才能接受,信任是銷售技巧的基礎。信任可以分對產品的信任和對人的信任,這兩點都不能疏忽。大家應該學習一些如何證實產品的銷售技巧。我們可以將顧客帶到我們智慧雲店的「照片牆」前面,讓他們知道有這么多的顧客都在你的店裡購買了家電。這能快速提升顧客對你的信任度,如果照片牆上出現了他的朋友,那成交的概率就變得更高。
認真傾聽,不要一見到顧客就滔滔不絕地介紹,要先傾聽,了解顧客的想法,根據顧客說的給予產品指導,特別是要學會銷售提問,打開客戶的心扉,你才知道應該怎麼說。別上來就廢話一通,先問明白客戶想要什麼,有的放矢,節省你的口舌,也不會讓他人反感,說不定還能贏得善於思考的好印象。
每個產品都有優點和缺點,切不可因為缺點就不信任自己的產品。你不信任自己的產品,你的底氣就不足,客戶就會察覺。把產品當成自己的孩子,孩子總是自己的最好。有了這種情緒,你就會做得很好。這是重要的銷售技巧。
很多銷售人員習慣於乾巴巴地介紹產品,什麼功能怎麼使用等等,這樣很難激發顧客的購買激情。要把產品功能、賣點的講解融入到生活中去。
B. 如何推銷產品
要想成交首先要把自己推銷給客戶,在產品越來越同質化的今天,銷售人員的作用不但沒有減弱反而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可是在跟很多銷售人員接觸了以後,我們發現連銷售人員也都同質化了,很多的銷售培訓課程不是在培訓銷售人員的思維模式,而是在訓練銷售話術和套路,結果在銷售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每一個品牌的銷售人員說得都差不多。跟一個沒有個性的銷售人員打交道,這本身就挺枯燥的。
如何讓自己變得與眾不同,如何讓客戶在第一時間就能夠喜歡我,至少要記得我,對任何一名銷售人員來說,這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基本的銷售能力要求。結合多位銷售高手的經驗,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一、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
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單曉凱時的樣子,讀到這里你一定以為單曉凱是個男人,那就大錯特錯了,她是位美女。當時我在一家小家電代理商公司負責區域銷售工作,單曉凱是伊萊克斯小家電產品浙江區域的廠家銷售代表,她專程到紹興出差來找我,希望我幫她多推薦一下伊萊克斯的產品。第一次見到她時確實挺驚訝的,沒想到竟然還有女業務員和我們一樣風里來雨里去的跑銷售,在交談中,單曉凱乾脆利落、聰明過人的特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我認識的銷售圈子全都是男生,只有曉凱一個女生,所以印象特別深。
要讓對方記住自己,除非你真的與眾不同,單曉凱就是萬綠叢中的一點紅,所以就有「眾星捧月」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可不是我們每個人想有就能有的,怎麼辦?從我們的儀容儀表上做出一點差異化來。如果你去買傢具,請問你喜歡找年紀大點的大姐還是找年輕點的小姑娘?答案當然是大姐,因為你會覺得大姐賣傢具應該很長時間了比較專業,哪怕大姐昨天才剛剛轉行過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一感覺。因此,如果年紀稍長幾歲的話,做銷售在形象上是有優勢的,對於年輕的銷售人員來說只能用專業的形象去彌補年齡上的不足,短發、馬尾辮、職業裝都是職業化的體現,如果你非要把頭發染得黃黃的,濃妝艷抹地出現在客戶的面前,那麼只能證明你既在挑戰客戶的刻板印象,也在挑戰自己的銷售能力。
二、隨時隨地想著幫助客戶
想要贏得客戶對自己的好感,首先得有全心全意為客戶提供幫助的服務意識,如果你總是為了銷售結果的達成而表現得急功近利的話,那麼客戶對於你偽裝的熱情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浙江商源集團是一家酒水代理商公司,孫金強負責臨平區域的銷售工作,主要是向一些酒店推銷酒水。有一家當地的酒店,孫金強跟進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也沒有進展,有一次在拜訪酒店經理的時候,酒店經理向孫金強提出了一個請求,希望他能夠幫忙從杭州帶幾件酒水過來,酒店要的酒水當然不是商源集團的產品,因為是酒店第二天婚宴客戶指定用酒,時間比較急而公司這個時候又派不出車來,所以才問問小孫能否幫這個忙。孫金強二話沒說,立馬發動各種資源,幫助酒店經理從杭州把他要的酒水給送了過來。酒店經理非常感動,過了幾天打電話給他,說你先送幾件酒過來賣賣看,賣得好的話我們就簽訂合同正式合作。
我是在2011年認識孫金強的,他給我講這個案例的時候,我的印象特別深。我有兩個感受,第一個感受就是不管你做銷售的能力如何,首先你得願意幫助顧客,即使目前客戶還沒有跟我們合作,也應該全力以赴的提供幫助。第二個感受就是不管你跟客戶合作的關繫到了什麼程度,對客戶的服務都不能打折扣,如果把客戶當成了朋友而忽視了對客戶的尊重,那麼結果是很危險的,由於孫金強的介入,原來的酒水供應商在這家酒店的銷售業績開始大幅下滑,原因就是因為孫金強給酒店提供了更好的服務。
三、像朋友那樣與客戶交談
我們每天都會與各種類型的銷售人員接觸,你最討厭的銷售人員是哪種類型?有一種銷售人員雖然不至於讓我們討厭,但是我們也喜歡不起來。有一次在江蘇南京給一家瓷磚企業培訓,中午吃飯的時候,一位專賣店的老闆娘跑過來問我,「李老師,我遇到個客戶,一進門就不太高興的樣子,看了半天的產品也不說話,我就問他」先生,你是哪個小區的啊?」結果,他看了我一眼,氣憤地說「你管我哪個小區的,好好賣你的磚」。老闆娘一臉無辜的表情望著我,問道「我哪裡做錯了。」她沒有做錯,很多賣瓷磚的店員都會向顧客問這個問題,錯就錯在問的時機不對,當顧客跟店員之間還沒有建立起信任關系以前,任何銷售的努力都會遭到對方的拒絕。
象朋友那樣與客戶交談,就要求我們時刻關注客戶的狀態,而不是心裡總是想著客戶什麼時候才會買我們家的產品,我該怎樣做客戶才會盡快下單。有些銷售人員在跟客戶溝通的時候會特別關注客戶的細節問題,有人會提醒客戶「先生,您的鞋帶鬆了」,有人會直接幫助客戶拍去西裝後面的灰塵,也有人聽到客戶的手機響了會馬上停下來,提醒客戶「您的手機響了」。只要我們把客戶當成朋友來溝通,就能夠創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溝通氛圍,讓客戶不知不覺的喜歡上你。
四、要特別關注客戶身邊的人
有些時候客戶走進門店的時候,我們要特別關心客戶身邊的人,很可能身邊人的一句話就把客戶拉走了。當然,如果我們能夠把客戶身邊的人搞定,她就成了我們最好的銷售同盟軍,她的一句美言勝過我們的千言萬語。在給五星電器終端輪訓時,我們曾經做了一個調研活動,有一位店員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公司在推行一杯水工程,對於進店的顧客都要積極主動的倒上一杯水。有一天,店裡來了一位帶小孩的女士,結果小孩特別頑皮一不小心把水打翻了弄得自己渾身都濕透了。店員二話沒說,馬上跑到一樓的小家電專櫃借了電吹風,把小孩的衣服在店裡吹乾了。一個小舉動,讓客戶特別感動,過了幾天客戶跑到店裡二話沒說就把彩電搬回家了。
關注客戶身邊的人,我們要快速地判斷出客戶和「參謀」誰能作主的問題,同時更要給「參謀」更多的尊重和話語權。特別是客戶帶著老人或者小孩來到賣場的時候,對於老人和小孩給與一定的關注,是贏得客戶好感的重要方法。但是,凡事過猶不及,明明人家客戶的小孩不喜歡氣球,我們的店員非要往人家的手裡送氣球;客戶不願意讓自己家的小孩吃糖果,店員非要塞一把糖果給小孩,還特別熱情地說「沒事,吃吧,多吃點」,你這些做法不把客戶趕跑了才怪。
五、真誠地向客戶尋求幫助
我比較喜歡問銷售人員的一個問題是「銷售的本質是什麼」,在我看來銷售的本質是一種利益交換,客戶購買了我們的產品和服務,而我們則從客戶那裡得到收入和利潤。但是這個交換的過程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這種交換的過程還包括了情感的交流、信息的傳遞、知識的分享以及關系的建立。那麼在銷售的過程中向客戶尋求幫助,也是建立客戶好感的一種方法。在給美的空調培訓的時候,佛山區域的市場經理跟我講了一個廣告業務員的故事,這個業務員跟她跟了很久,希望她能考慮給自己投點廣告。最近,她收到了這名業務人員的一條簡訊:姐,馬上到年底了,我今年的任務還有60萬的缺口,只要完成這60萬的缺口我就可以拿到年終獎了。我很需要這筆年終獎,姐,你看看您能不能幫我一下,安排投一點廣告呢。這名市場經理告訴我,當她看到這條簡訊的時候,自己覺得特別對不起這名業務員,因為自己確實幫不了她。看到銷售人員主動向客戶尋求幫助的威力了吧,有的時候我們要向客戶尋求幫助,即使客戶在訂單上幫不了你,其他方面的幫忙也能給你創造價值。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種行為叫做利他行為,人們會主動地幫助別人而不圖回報,這種行為就叫做利他行為。而利他行為對於行為的發起者來說他能夠獲得幫助別人以後內心的那份快樂。在門店銷售的時候,個子矮小的銷售人員主動要求客戶幫忙搬一下大件商品,很多客戶都不太會拒絕,而這時候客戶因為幫助了你反而獲得一種快樂的感覺,因此對你也有了好感,客戶喜歡幫助自己的人,同時也喜歡被自己幫助過的人,學會真誠地向客戶尋求幫助,既是一種銷售的技巧,更是一種溝通的藝術。
六、使用專業的銷售工具
我們去飯店點菜的時候,很多飯店都會給我們拿一張菜單過來,但是最近我發現有些服務員手裡拿的不是紙質菜單,而是IPAD菜單,這個時候你內心作何感受?是不是覺得這家飯店有點高大上了呢?沒錯,頂尖的銷售高手應該使用頂尖的銷售武器,楊過使用的武器是重鐵玄劍,007開的是寶馬汽車,想要讓客戶深刻的記得你,專業的銷售工具會成為你身份的標識。客戶更喜歡找專家型的銷售人員來購買產品,從產品宣傳單頁到個人名片,銷售演示工具到對手資料的收集,這些銷售道具的使用要求我們都要做到完美和極致。
要想成功地實現銷售首先就要把自己成功地推銷給客戶,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銷售人員要做「獨特的」那一個,讓客戶第一次接觸你的時候就能夠記住你,喜歡你。
C. 淡季怎麼吸引顧客進店
1、首先,要在店名上下功夫。要想吸引顧客進店,店鋪的名字上面要有新意,對顧客具備一定的吸引力,自然可以讓顧客進店。名字既好聽又能夠說明自己的店鋪性質和經營的產品等,這樣會讓自己獲得更多的關注度。
2、通過在店門外發放宣傳單頁來吸引顧客進店。有時候顧客不主動,就需要店家自己主動,安排一些人在門店外發放店鋪的宣傳資料,或者介紹產品的,或者促銷活動的,都可以吸引一部分顧客。
3、開展一些營銷活動,在店鋪裡面或者店鋪外面進行布置,烘托整個的活動氛圍,也會吸引感興趣的顧客進店來了解自己的活動,了解自己的產品和服務。
4、營銷活動除了在店門外布置,烘托氛圍之外,還可以請一些歌手或者舞者來活躍氛圍,來吸引顧客的關注和圍觀,這樣也能起到吸引顧客進店的作用。
5、如果門店外不允許搞營銷活動的話,還可以採用喇叭播放的形式來選擇店門的活動和產品,這樣有需求的顧客會主動進店了解具體的產品和活動內容。
6、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和傳播廣泛性來吸引顧客進店。提前就進行一些主題活動的宣傳和推廣工作,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之後再在店裡面高一些營銷活動,將線上感興趣的顧客吸引到店裡面來。
D. 我是一家家電賣場人氣一直不旺請各位支招,怎麼才能把賣場搞活
首先,要考慮的是店鋪的地理位置和外部環境。如果賣場位於人流量較少或者不易察覺的地點,可能需要考慮改變位置或者增加戶外廣告來提高可見度。同時,外部環境的舒適度和吸引力也是吸引顧客的重要因素。
其次,店鋪的形象和內部布局也會影響顧客的購物體驗。陳舊的裝修、混亂的商品擺放或者不舒適的光線都可能讓顧客望而卻步。升級店面形象,確保商品有序且吸引人的展示,以及提供舒適的購物環境是提升顧客體驗的關鍵。
再者,商品組合策略也需要調整。了解目標顧客群體的需求,提供多樣化的產品選擇,並且確保商品的新穎性和競爭力。如果產品線過於單一或者過時,可能需要引入新的品牌或者產品系列來吸引顧客。
價格策略也是提升銷售的重要一環。合理的定價既能吸引顧客,又能保證利潤。可以通過市場調研來確定競爭對手的價格,然後根據自己的成本和定位來設定價格。同時,可以考慮實施促銷活動或者提供會員優惠來增加價格的競爭力。
員工的專業素質和服務態度對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有著直接影響。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提升他們的產品知識和銷售技巧,確保他們能夠提供熱情、專業的服務。
最後,促銷活動和促銷力度也是提升人氣的重要手段。可以考慮舉辦一些特別活動,如新品發布會、打折促銷或者與節假日相關的主題活動。通過社交媒體、線上廣告和傳統媒體等多渠道宣傳,吸引更多的顧客前來購買。
綜合以上各點,對家電賣場的經營策略進行全面的審視和調整,才能有效地提升人氣,讓賣場煥發新的活力。
E. 怎樣推銷家電要了解哪些知識
怎樣推銷家電要了解哪些知識
1、推銷方面的知識
a、推銷技巧
推銷產品的一些小版技巧
b、談判技巧
和客權戶談價錢、談品質、談產品對比的技巧
c、服務意識
在現代社會,服務的意識非常重要,有優秀的服務意識才能贏得客戶的信賴
d、解決問題技巧
在產品銷售過程中肯定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因此,必須學會妥善解決一些問題
2、電器方面的知識
a、電器維護
b、電器維修(稍微懂一點)
c、要特別精通自己主力銷售的家電
d、電器使用常識
3、市場方面的知識
a、同類型家電比較
b、同類型家電價格
c、同類型家電商場的服務比較
d、現在比較的家電潮流
4、客戶心理技巧
a、穩健型客戶特點
b、沖動型客戶特點
c、沉默型客戶特點
d、多疑謹慎型客戶特點
e、猶豫型客戶特點
此外,還有:
果斷型
無知型
挑剔型
高傲型
從眾型
貪小便宜型
女士當家型
男士當家型
總的來說,4大類型:推銷、電器、市場和客戶
最後,祝你成功!
F. 實體店如何做市場營銷
首先要注重打造自己的特色,特色產品,特色口碑,無論是行業內非常優、非常全還是非常實惠,結合自身的特點,塑造自己獨特品牌的形象,才能在眾多的同行產品中脫穎而出。同時也要注重自己外在形象的包裝,通過聲、影、像、圖、字、色等元素吸引顧客進店消費。
要想有高客流量就必須對顧客進行精準的精細化服務,要根據年齡、消費能力等對顧客進行分類,從而針對不同的活動對不同的人群進行針對性的宣傳和維護,一方面提高活動的參與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員工工作量。
一定要對客源進行分化,以此來找到如何吸引主流客流的方法。比如可以對已成交的顧客、會員進行分類,實施針對性的維護,從而提高回頭率、成交率,做到引流與引客同步。
現在的消費時代已不同往日,去除必要的生活所需消費,現在更是一個為理念買單的時代,很多顧客越來越看重產品背後的價值。
商家要注意塑造自己的價值理念並尋求顧客的認同,只要和顧客達成一致,那麼也意味著你可能獲得了一個忠實的客戶。
要懂得「誘之以利」,此利並非僅指「價格讓利」!更多是由塑造顧客認知價值點來吸引客流,如店鋪價值、產品價值、品牌價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