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城有什麼文化歷史價值嗎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 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建築歷史: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 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
到了公元前七八 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為了相互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 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長城以自衛。
(1)榆林定邊家電維修擴展閱讀:
文化價值:
1、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在萬里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除了城牆、關城、鎮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築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築藝術之外,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
2、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邊塞詩詞已成了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參考資料:人民網-世界文化遺產:長城
查看全部16個回答
「天貓電器城」長城的信息,熱賣爆款,超值包郵
關注包郵的人都在看
「天貓電器城」長城的信息,爆款品牌上新,巨獻品質家電,閃電到家,正,快,省,新!
杭州阿里媽媽軟體服..廣告
wey vv7報價及圖片限時鉅惠,新增大量低價傳祺GS8,一鍵詢底價!
關注故宮博物院的都在看
限時活動,好禮享不停,直擊全國底價!wey vv7報價及圖片真實報價,一鍵查詢,專業汽車銷售平台!wey vv7報價及圖片論壇/新款車型/報價圖片/參數配置/養車費用/空間舒適度,一鍵查詢!
北京車之家信息技術..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長水航城春風里。典藏寬境洋房在售
長水航城新亞洲板式大宅,回歸底密生活,4.4米闊景陽台,戶型舒適,生活愈宜人,預約看房,專業顧問全程一對一為您解答疑惑,24小時免費接機,專車免費接送看房等服務,
572020-05-17
有關於長城的資料和信息
長城的資料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同時,長城於1987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與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建築,還是人類的奇跡。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是勞動人民以血肉之軀修築了萬里長城。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總佔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000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4239.662米,塹壕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42342.265米。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32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519 瀏覽55672017-11-24
有關萬里長城的信息
萬里長城 即 長城 (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 。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他的國土小、兵馬少、力量弱,隨時都有被鄰國吃掉的危險。為了保住國土,燕王就徵用了民夫,在他的國土邊界山頂上築起高高的城牆,以防外敵入侵。長城歷史長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國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區,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此前,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首次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1]
27 瀏覽12322019-11-13
是否有關於長城的信息?
萬里長城縱橫談 中國超過萬里以上的長城有幾道 一是秦始皇時期修築的西起臨洮(今甘肅省)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長5000多公里。 二是漢朝修築的西起今新疆,東至遼東的內外長城和烽燧亭障,全長約1萬多公里。 三是明朝修築的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的長城,全長約6000多公里。 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傳》記:「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的紛爭局面宣告結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形成。秦把它北面、東面沿趙、燕的舊長城,西起高闕,東到遼陽,再東行,抵達遼東所聯接修築的萬里長城,即是根據鞏固的中央集權封建制統一國家的需要所採取的一種政治軍事措施。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的15年裡,由於採取了修築長城這一防禦工程和墾殖北方土地等措施,收到了好的效果。匈奴北徙,十餘年不敢南下牧馬。可見,築長城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出於防禦而採取的較好形式。漢代長城是在秦長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漢高祖劉邦及文帝、景帝時期,面對匈奴奴隸主的掠擾,曾多次給以回擊。漢總結了秦的經驗,修築長城以抗匈奴,因此,在收復了被匈奴佔領的土地之後,把秦始皇萬里長城的規模擴大了,並築了外城,它們的長度達到了1 萬公里,是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一個朝代。到了明代,萬里長城的修築更日趨完善,其防禦功能更加明顯,明朝為了防禦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擾掠,便十分重視北方的防務。原來朱元璋在即將統一全國的時候,就採納了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這里所說的「高築牆」就是修築長城加強防務的意思,在朱元璋正式建國號的洪武元年(1368年)就派大將軍徐達修築居庸關等處長城,到1600年前後,經過200多年的時間才算基本完成這一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的萬里長城修築工程。(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上為什麼要建戰台 戰台是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後,在加強和構築薊鎮長城時,創造性地構築的一種防禦工程建築物。它的位置通常構築在城牆里邊附近有利於作戰的制高點上,能居高臨下,支援長城線上的作戰。在與城牆之間,以戰牆連接,掩護戰台和突入城牆之敵進行戰斗。所以戰台的作用,相當於今天第二梯隊的陣地。戰台的平面形狀呈方形,高度為12米,長度和寬度各為15米。每座戰台的斷面分作三層。上層構築1.7米的雉堞牆,供作戰射擊和值勤巡邏士兵以煙火、燈籠、旗子等報警與相互聯絡。中層是供守御士卒作戰,在四壁構築炮窗和供箭弩用的射口,能向任何方向和角度實施觀察和射擊。下層能保障士卒休息、食宿和儲存兵器、糧食、飲水和各種作戰物資。戰台的周圍和掩護的障牆相連接,戰台的三層之間以及戰台與障牆之間的上下進出,均以木竹梯或繩索軟梯連通。這表明,戰台和城牆、障牆之間在工程配系中既有聯系,又能進行獨立作戰和長期堅守。 什麼叫敵樓 建於城牆上、並突出於城牆外側用來防禦攻城敵人的高台,稱為敵樓。北宋時期敵樓是建於馬面上、向外懸挑的木構高台,每面一間有二柱或三間四柱;向外三面安裝厚木板,開箭窗;上面平鋪木椽,做平頂;頂上覆蓋厚土以防矢石;有的部位還裹以牛革以防火箭,明長城的敵台,多騎牆而建,做成二至三層、中空、四面開有箭窗,供守城兵士居住和儲存糧草、武器。也稱為空心敵台。 長城關隘處為什麼要建關城 關城通常建於關津要隘之處。從地形上說,關城所處位置都控制著內外通路,而且地勢險峻,憑險築關,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敵。它通常選擇和構築在具有重要戰略、戰術價值和敵我必爭的高山峻嶺之上,深溝峽谷之中,依山傍水的咽喉之地;或構築在能控制江河海灣的要地,能以較少兵力抗擊較多敵人的進攻。關隘上所構築的關城,是長城防線上起支撐骨幹作用的守御要點,是和長城防線在某一地區的安危直接相關的。關隘的關城,能駐扎和部署較多的兵力,儲備足夠的兵器、糧食和軍用物資,直接供應和支援關城所管轄范圍內長城線上的防禦作戰,它又是封鎖突破口、保障縱深內控制的兵力反擊入侵之敵和堵塞突破口的有力支撐。明代長城防線在九邊的各個鎮內,這種關城、關塞、關堡等很多,其中著名的關城,如山海關、居庸關和八達嶺、雁門關和嘉峪關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長城上為什麼要修牆台 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突出於牆外側的檯子,稱為牆台,俗稱馬面。牆台與城牆本身高度相同,其凸出於牆外部分,三面均砌垛口(雉堞)。牆台的功能與敵台差不多,當敵人逼近城牆、准備登城時,城上守兵可憑借牆台從側面射擊來犯之敵。 雉堞、女牆各是干什麼用的 雉堞又稱垛口,是城牆頂部築於外側的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以在反擊敵人來犯時,掩護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有瞭望孔,用來瞭望來犯之敵,下部有通風孔,用來保護牆體。女牆又叫「睥睨」,指城牆頂上的小牆,建於城牆頂的內側,一般比垛口低,起護欄作用。有的女牆也設有瞭望孔。 長城上的障牆有什麼用途 為防止敵人攻上城牆後奪取戰台而在城牆上構築的橫隔牆。在戰斗中,敵人如登上城牆,不僅可以沿城牆由側方進攻戰台,而且可以用火力側射戰台守兵,戰台將陷於敵軍、敵火的夾擊之中。因而在戰台附近的城牆上,構築一些高約2-3米的橫障牆。障牆一端與雉堞牆相接,另端距宇牆約1米,使能容單人通過。障牆上設有射孔,守兵可據以射擊。由於戰台皆建於制高點上,與戰台聯接的一段長城,類似登城梯道,傾斜角度較大。如僅築一二道障牆,起不到掩護敵火的作用。所以在傾斜地段的長城上,根據傾斜度每隔一定距離築一障牆,使每個障牆射孔均能實施超越射擊,而重疊的若干障牆,可遮蔽戰台不受敵側射火力的射擊。顯然面對這樣的結構布局,攻擊的敵人要攻入戰台是極其困難的。(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長城主牆前面構築戰牆有何意義 戰牆多數構築在長城線上重要部位的主城牆前面40-50米處的有利地形上,有的地方有幾道戰牆。如北京西北小張家口—西紅山—三司一帶就有四道戰牆。戰牆通常是以磚、石為材料,壘砌而成。它能迫使敵人提前展開,在主城牆前方殺傷敵人,使敵人不能輕易接近主城牆;還可以割裂進攻敵人的戰斗隊形,有利於大量殲滅進攻的敵人。所謂戰牆,也可以說是在敵人易於接近的主城牆前方增築的一道邊牆。戰牆的規格根據地勢情況而定。在較平坦的地段,構築得較高、較厚,並在牆上構築雉堞和宇牆。在較為陡峻的地形上,構築得矮一些,其高度通常為2.5米。戰牆的主要特點,是在整個牆面上構築可供卧、跪、立三種姿勢的射孔,射孔是0.3米見方。這三種射擊姿勢的三排射孔,呈梅花形交錯配置,這就能保障在戰牆內側有更多的守卒參加戰斗,同時能保障有高、中、低三種火力殺傷敵人,提高火力的密度,增大殺傷效果。由於守御者在戰牆之後,大大減少了傷亡程度。為了守卒在作戰中能及時向牆外出擊與敵人交戰,或包抄敵人的後路,戰牆上每隔50-100米,預留一個用磚石砌築的小巷門,或在適當位置將戰牆斷開,供人員正常進出。戰牆斷開的結合部,其結構採取前後重疊,重疊的間隙為0.5米,前後戰牆重疊的長度為15-20米,在重疊部分的後牆上,每隔3米預留一個射洞,用火力控制結合部的狹縫。從敵方任何角度觀察,這種結合部都是處於封閉的。這種建築技術和作戰要求密切配合,為長城防線的積極守御創造了有利條件。 什麼叫烽火台 烽火台又稱墩台、烽堠、狼煙墩等,體有圓、方數種,圓者上蓋圓屋。烽台由來已久,漢代叫做烽燧,多築於遠距城體之外的高山之巔或平川地高亢之處,俯控交通要地,專作瞭望和報警之用。有的烽台和長城支脈相連,在建造上多土石合築,圓形者下大上小,內側築有台階以通上下。烽台外有的加方形圍牆設施,《太白陰經》卷五《烽燧台篇第四十六》雲明烽燧「下築羊馬城,高下任便,常山三五為准,台高五丈,下闊三丈,上闊一丈」。其尺寸和實際調查情況相符,但因檯子多毀,設置情況已不清楚。據記載台上小屋以板為之,上覆下棧,屋上置三灶,台上亦置三所。流火繩三條,舉烽煙用。台內備旗、鼓、弩、炮石、壘木、水瓮、乾糧、火鑽、火箭、蒿艾、狼糞、牛羊糞等,每烽六人,五人值班,一人傳遞文書符牒。有的烽台基制和敵台基本相同,一般下部以石為基,有門。上部以磚為台體,中空,周設箭窗,這種烽台可上可下。台頂可以舉烽火,或派遣付堠到敵區尋探消息,迂警回報,古北口卧虎山西編號29的烽火台,位於山頂,西北和牆體相接,平面為圓形,東西開門,門為圓拱形,門前有高3.8米寬2.1米的牆體,顯然是進入烽火台的踏道。門為青磚砌築,拱券式,高1.8米,寬1.03米,進門後為深2米、寬1米的拱券洞,成直角南拐,有台階八層可達台頂。檯子為圓形,下部用毛石砌起,高8.2米,再上為高1.5米的磚牆,通高9.7米。台頂直徑10.2米,周圍磚砌高1.5米的短牆,台西南有一寬約1米的門道可通向城牆體,短牆上布滿瞭望孔,今存12個,孔長30厘米、寬20厘米。烽火台往往數個相連,在險要高山之巔,用信號構成了一個為防禦體系服務的聯絡網。 當年修建長城的材料是怎麼運上山的 根據記載,當時搬運材料上山的辦法大約有三種:一是人力搬運,用人背、肩扛、筐挑、扛子抬,有的還採用把人排成隊,依次傳遞的方法。二是簡單的機具運輸,如小車推、滾木、撬棍或山上安裝絞盤把巨大石塊絞上去,在深溝峽谷運送材料還採用了「飛筐走索」的辦法,把磚瓦石灰裝在筐里從兩岸拉固的繩索上滑溜過去。三是利用動物運輸,傳說古人曾用善於爬山的毛驢、山羊等,毛驢馱磚、山羊角系磚,以代替人力運輸。 明長城修建時共分幾個等級 根據已發現的明代關於修建長城的石刻碑文記載,明長城大致是按三個等級建造的。一等長城多修在要塞部位,一般以方條石為基座,牆身內外兩側用磚或條石砌築,牆心填以灰土或毛石砌體,上部的垛口和女牆一律用磚砌出;牆頂也用磚鋪墁,以供人馬行走。二等長城牆身外側用磚或條石砌築,內部用毛石砌體,內側表面做虎皮石牆面,並用白灰勾縫,垛口及女牆全部用磚砌築,牆頂也用磚鋪墁。三等長城多就地取材,一般用條石砌築,內外兩側表面均做虎皮石牆面,牆的厚度、斷面尺寸,牆頂上部的做法均根據防禦需要和地形條件而定。(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古時修築長城的主要勞力是什麼人 長城修建工程中的勞力來源,大約有這么幾個方面:一是服役的士卒,這是修築長城的主要力量。如秦始皇時修築的長城即是大將軍蒙恬在打退匈奴之後,以三十萬大軍戍防並修築的。二是征調的民夫,這是修築長城的重要力量。各個朝代修築長城都大量強征民夫,據史載,每次修築長城征調十萬、數十萬,甚至百餘萬勞力的情況屢見不鮮。三是發配充軍的犯人,在秦漢時候,有一種刑罰叫做「城旦」,就是罰去修長城的人。此刑甚為苛酷:白天要輪流巡守,夜間才讓築城。刑期4年。四是巧立許多名目,強迫勞動人民修築長城。 修築長城的經費主要來自何處 長城工程修築經費主要靠封建政府的財政撥給,是國家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各代修築長城的目的及當時客觀形勢不同,對長城工程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因而財政投入多少各個朝代各個時期都不盡相同,並且興建時期常根據形勢而有變動。秦漢時期是萬里長城工程興建的高峰,因而這一時期長城工程經費的需求很大,尤其秦和西漢前期更為突出。當時長城工程經費所依靠的財政收入主要是田租(土地稅)和口賦(人口稅)。秦時稅率較重,田租為什一之稅,漢時稅率比秦代有所減輕。漢初為籌措國家財政經費還稅及人身,每人到3歲時開征口賦,後又調整為7歲,稅率20-30錢。此外尚有算賦,即對15~56歲的成人課稅,初為每人120錢,後因人口增加,稅錢有所減少。這些都是成為長城經費的主要來源。除田租、口賦外還有戶賦、關稅、算緡錢以及牲畜稅等,特別在漢武帝時期,對外用兵,為籌措軍費、修築長城、加強邊防經費,還實行了鹽、鐵、酒類專賣政策,以便增加政府收入。後來由於戰爭曠日持久,財政消耗極大,正常收入已不足以支付使用,統治者又採取賣官鬻爵、入錢贖罪等非常性收入措施。以至西漢後期至東漢年間,社會經濟衰敗,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秦漢以後各朝修築長城工程的經費,也主要來自田租和戶稅,直到明代,始增田賦加派,即在正賦正額之外再加征一部分。加派始於明武宗正德年間,其後加派逐步加劇。在軍費上所加的賦稅日益龐大,至明末邊餉加派高達900萬兩,使農民再也無法承受,加速社會經濟破產。長城工程主要用於軍備,構成國家強大的屏障工程體系。但由於工程浩大,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巨大,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國家財政承受能力,成為百姓的沉重負擔。 秦始皇萬里長城遺址哪裡保存的最好 秦始皇萬里長城建於公元前214年到公元前210年,多少世紀以來,這道延綿萬余里的古長城飽受北方嚴酷氣候的侵襲,大都已經湮滅無聞或破敗不堪。近年國家文物局計劃撥巨款對內蒙古西部的一段秦長城進行維修。這是中國首次對秦長城進行部分維修。該工程從1999年春開始,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的工作,總計維修好斷牆300多米,砌築石料1萬立方米。這段秦長城位於內蒙古烏拉特前旗一個名叫小奈太的陰山深處,它是保存至今最好的一段秦始皇萬里長城遺址。這段長城全用石塊砌築而成,長200多公里,高3.5米,底寬4.1米,頂寬1.5米,大約平均每隔1公里就築有一個烽火台,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但是,由於年代久遠,以及近幾年地震的破壞,使這段長城多處殘破和坍塌。在今後的幾年裡國家有關部門還將繼續對此段長城進行維修,並有選擇地對其烽火台、屯兵城堡和哨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以進一步了解秦長城的構造及其當年建造時的人文歷史情況。地方有關部門也期望在維修之後,對其進行旅遊開發。 秦始皇長城是怎麼跨越六盤山的 六盤山,又叫隴山,山脈大致為西北至東南走向,總長近250公里。西起於寧夏海原縣境,東南抵渭河峽谷。在行政區劃上,六盤山大部分屬寧夏固原地區,少部分屬甘肅平涼、天水兩地區和陝西寶雞地區。六盤山的主體,由兩列近似平行的山脈所構成,東側的一列為黃峁山、瓦梁亭山等,長約70餘公里,平均高度2200米,山坡陡峭,多深溝峽谷;西側的一列是六盤山的主脈,為西峰嶺、香爐山、米缸山、大雪山、關山等,長約140多公里,平均高度在2700米以上。海原西部和南部的西華山、南華山、月亮山,是六盤山的西北延伸的支脈,高度都在海拔2600米以上。在六盤山主脈同這些支脈的交接地帶之間,有一段較為開闊的覆蓋有黃土的谷地。發源於六盤山的葫蘆河就流經此地。秦始皇萬里長城,起於甘肅臨洮,由西南而來,沿葫蘆河插入六盤山中,又由將台堡沿葫蘆河支流轉向南,最後盤山而去,越過六盤山而進入寬闊平坦的隴東黃土高原,離六盤山向東偏南方向蜿蜒而去。這種橫切一個大山脈而貫東西的情況,在長城的修築中是很少見的。如果能到實地去看一看,你會被古人選擇長城橫越六盤山路徑之妙而折服。 老龍頭入海石城是怎麼修築的 老龍頭入海石城是明萬里長城唯一建築在大海中的一段。民間有種說法:入海石城的城基是由無數反扣的大鐵鍋構築的。這種說法源於康熙帝所寫的老龍頭《澄海樓序》一文。文中說:入海石城「城基皆以鐵釜為基,過其下者覆釜歷歷在目」。這個說法不足信,因為至今從沒有發現過一口鐵鍋以至殘片。據實測,原來入海石城長為22.4米,寬8.2米,入海頂端為橋墩狀梯形布局。城基巨石的建築是採用了古代的銀錠鐵榫的工藝作法,就是在每塊重2-3噸的巨大的條石前後左右上下分別鑿出榫或卯,讓榫與卯互相連結,再在榫與卯的連接處澆灌一種用白礬、松香、鐵末加熱的拉結劑,最後在巨石之間再用純白灰漿灌注。1987年重修後的入海石城又恢復了宏偉的舊觀,氣勢磅礴地屹立在海中,世上絕無僅有,堪稱「長城之最」。 長城帶橫跨的省份有哪些 以雄峙中國的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天的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國和朝鮮半島的若乾地區。它的范圍南北寬約數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幾千公里。 長城建築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徵是什麼 中國傳統宇宙觀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這種中國傳統宇宙觀在中國傳統美學方面體現為優美和壯美,簡言之,陰柔之美,即所謂「杏花,春雨,江南」;而陽剛之美,即所謂「駿馬,秋風,冀北」。長城的美,則屬於陽剛之美,即壯美。壯美是以雄偉、剛健、宏大、粗獷為特徵,以氣勢取勝。優美則以柔媚、秀雅、文靜、和諧為特徵,以情趣見長。長城和《離騷》、李杜詩、韓愈文、蘇辛詞,以及書法中的魏碑,雕塑中的秦俑,雲岡、龍門、樂山的佛像,建築中的故宮等,體現出一種「天行健」的氣勢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果說陰柔之美的感受過程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特點,那麼,陽剛之美的作品會在剎那間震懾人的心靈。從這兩種形態的美的功能來看,可以說,陰柔之美側重於影響個體人格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情操方面的修養,它對於完善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陽剛之美則對於鼓舞一個民族的自信心,振奮一個民族的精神,從而推動歷史的前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意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著名詩句,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悲壯、拼搏。長城所代表的陽剛之美,正是具有這種影響歷史創造力的深層內涵。長城的這種陽剛之美,或稱為壯美、崇高美,來源於它外部的巨大的體積所形成的磅礴氣勢。長城,以它的奇偉、雄險和綿延萬里的雄姿,征服了無數的瞻仰者。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描繪的特洛亞塬發現者,現代著名考古學希里曼在第一次看到中國長城時,發出這樣的驚贊:無論是「從爪哇島火山的高峰上,從加利福尼亞的西拉利瓦達的山頂上,從印度喜馬拉雅山的山頂上,從南美洲的哥地來的高原上見到過的宏偉壯麗的景象」都「永遠不能和我現在眼前展開的這一幅美麗奇偉的畫幅相比擬,我驚訝著,震動著」「它對於我就像洪水以前巨人族的神話式的創造」,長城壯麗奇偉「超過我想像中的一百倍」。每個人在初次看到長城的一剎那,都會被長城那種氣吞山河的形勢所震撼。這也就是長城建築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徵。(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國長城最多的地區在哪裡 榆林地處河套之南黃土高原與草原的接壤區,是農耕民族防止游牧民族而構築防禦工事的必然地帶,榆林地區計有6個歷史時期的長城,是我國長城最多的地區。戰國魏長城。建於公元前351年,東起黃河西岸的神木馬鎮,西南行,沿榆溪河西岸、無定河西岸,止於綏德西北7公里大理河南岸的霍家溝村。基寬3至4米,夯層厚18至20厘米,殘留最高者3米,黃土構築,長200多公里,遺跡稀少。戰國秦「上郡塞」。建於公元前324年,東起黃河西岸的府谷牆頭鄉,西止定邊上暗門之南2.5公里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