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凈水器十大品牌排名
凈水器品牌良多,可以從下面這些方面去選購。B. 建國六十周年的作文怎麼寫要用細節突出祖國的發展變化
建國60周年作文:光輝歲月六十年
六十周年,我們偉大的祖國在風風雨雨中走過,迎來了他六十周年華誕。1949年的十月一日,在氣勢雄偉的天安門城樓上,領袖毛主席鄭重庄嚴的宣布新中國成立,從那一刻起,世界都聽到了這一頭東方雄獅的怒吼,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任人欺凌與宰割,漠視一切,靈魂麻木的睡獅了,當他睜開雙眼,似雨天的一道驚雷,世界為之震顫,世界為之搖撼,世界為之折服。
二十世紀這一百年,人類遭受了自從有了人類以來幾乎是毀滅性質的巨大浩劫。戰爭這個惡魔貪婪的摧毀與吞噬著人類經過幾千年來發展來的精神文明,玷污了人的靈魂。面對別國的侵略,中華英雄兒女進行了英勇無畏的抗爭,民族的精神與毅力從未讓他們失去信心,所以始終不曾放棄。細數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民族的根不復存在,傳下的只是各族的文明,而只有中華民族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精神不倒,文明不會消失,民族血脈依舊傳承。
我們自予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在中華神州大地這塊沃土上,母親河黃河,長江像媽媽一樣孕育了我們一代代的中華兒女,種的精神在我們的思想里根深蒂固,所以我們自願將我們的汗水與熱血拋灑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即使有眼淚也要讓它在這片土地上流淌,不是我們懦弱,不是我們退縮,只因我們知道,只有母親才能撫慰我們受傷的心,重塑我們傷痕累累的靈魂。
當野蠻的錚錚鐵騎隨著新時代的到來而遠去的時候,新中國的成立可謂是一曲里程碑式的贊歌。建國初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在摸索中前進,小心翼翼的治療著祖國母親血跡斑斑的傷口,在自強中舔舐著自己的悲傷。走了許多曲折的道路,那時的中國民生凋敝,百廢俱興,千瘡百孔之下到處彌漫著因戰爭遺留下的驚恐與頹廢,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嚴重落後於其他國家。然而我們並沒有在這種情況下畏縮,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恢復了國民經濟,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那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許多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擺脫經濟上的低靡狀態,我國政府實行了五年計劃。然而前方的道路並不平坦,隨後我們的國家又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這一長達十年的文化浩劫,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執行改革開放政策。此後的歲月,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重造山河秀美,重塑國家形象,中國這個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泱泱大國在國際政壇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也得到了各個國家的尊重。飽受滄桑的中國以一種全新的面孔,現代的姿態出現在世界面前。逐步走在了國際科技水平的最前端。
光陰似水,歲月就像一隻離弦的箭,進入新的世紀,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現實面前,始終保持著平穩而健康的態勢,各項社會事業穩步向前推進,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頑強拼搏,共克難關,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尤其在大災難面前,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攜手共度難關。去年五月份發生在四川汶川的八級特大地震,短短的一瞬間,無數房屋倒塌,多少人被埋於廢墟之下,再也看不見天日。媽媽凄哀的在亂石堆下尋找著自己的孩子,丈夫一遍遍的呼喊自己所愛人的名字,卻永遠得不到回應,多少人的夢碎了,心也碎了,是災難奪走了他們家的溫暖,親人的呵護。然而大災面前有大愛,全國人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不畏艱難,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讓災區人民重拾勇氣與堅強,重建美好家園。尤記得那些不顧自己生命,忘我救人的解放軍官們,當他們踏入那片脆弱的土地時,就已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這其中大部分人是80年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曾被社會稱為垮掉一代的80後,沒有了輕狂,沒有了浮躁,不再是大人們眼中那不經事的一代人了,我們在成長中漸漸變得成熟,變得堅強,變得懂得如何去為別人著想,去疼愛他人,曾被稱為小皇帝小公主,自私的我們,去掉那些頭銜後,是能肩負起建設國家,維護社會秩序,繼承並能發揚民族傳統的一代人,在年輕的臉孔背後是一顆顆勇敢頑強的心,有著獨立的人生價值觀。不同的時代培養出不同思想觀念的一代。剛剛建國時,我國與國際往來不甚頻繁,國門還沒有完全向世界敞開,那時人們的思想閉塞,思維也沒有現在那麼活躍,更多是傳統的觀念。80後是生活在社會過渡階段的一代,不僅是物質生活,更多的是思想開放,追求個性,反應的是時代的大變化,是這個社會經濟與思想在前進的真實寫照,不得不說是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
隨後而來的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行,展現了我國強大的綜合國力,也實現了百年的夢想。各國奧運健兒在中華大地上聚集一堂,展示他們強健的體魄與嫻熟的體育技術,體育場上有競爭,但更多的還是感動。一流的場館,齊全的設施,熱情的奧運志願者在揮灑辛勤汗水的同時也帶來了周到的服務,體現著人文關懷,展現了中華古國的文明思想,世界給我十六天,我給世界五千年,在科學技術相當發達的今天,也是軟實力的一種競爭。北京奧運會的舉辦,給世界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更收獲了一筆豐厚的物質精神財富。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即將開展又將是獻給偉大祖國母親六十歲生日的珍貴禮物。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人民正滿懷豪情走向更加光明燦爛的未來。
六十年,祖國母親走過滄桑,終於迎來改革開放,雲開日見時是萬道暖陽的照耀,歷史的腳步不會停止,踏著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足跡不斷的向更高處發展,這偉大的成果來之不易,我們正是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黃金時代。現在,美好的藍圖已然繪就,只等待我們揚帆遠航!就讓我們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一起為祖國奉獻我們的光和熱!我堅信,在眾多中華兒女的齊心努力下,中國,這顆鑲嵌在世界東方的明珠,它的未來一定會更加耀眼奪目、輝煌燦爛!
60年,光輝歲月彈指揮間,60年,中華大地滄桑巨變。2009年,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她的60歲生日。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落後苦難的中國人民終於重新站起來了!中國像一隻巨龍一樣,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
國慶,總給人們帶來喜慶,帶來詩意,帶來遐想,帶來憧憬,更帶來希望,而今年的秋天,非同一般,更不尋常。在這美好的季節,共和國每一平方公里的熱土都浸透著歡欣與幸福,流淌著甜蜜與歌唱。十三億華夏兒女以豪邁激越的歌聲放飛金色的理想與玫瑰色的憧憬,放飛堅如磐石的信念與對偉大祖國贊美的詩行。
古老的長城挺起不屈的胸膛,奔騰的長江翻卷晶瑩的浪花,千里草原回盪深情的馬頭琴聲,拉薩林卡正傳來牧民奔向小康的歡歌笑語。於是,我看到祖國遼闊的大地上,華夏兒女於天地間引吭高歌。歡慶祖國母親60歲的生日,以共和國兒女的名義,向祖國致意,為母親祝福。
祖國,您如一葉希望之帆,從共和國開國大典的隆隆禮炮聲中駛來;從神州7號飛船遨遊太空的喜訊中駛來;從城市改革振興的藍圖和鄉村富裕文明暢想曲中駛來。於是,我看到春風吹進億萬扇幸福的門窗,聽到了「春天的故事」響徹華夏大地。遼闊的海疆飛駛英雄的戰艇,西部邊陲又騰起沖天的火箭。漫漫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中有過輝煌,有過挫折。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在三代領導人和黨中央領導下,眾志成城,排除萬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振興中華,壯我國威」的經濟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進軍中,華夏兒女創造了無數奇跡,在世界民族之林讓世人刮目相看。你看,深圳,珠海,廈門等一批特區掘起座座金山,浦東新區挺起胸膛,驕傲也抒寫振興中華的醒目標題。鋼鐵巨龍大京九騰飛南北,展示中國的雄姿。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北京申奧成功,華夏兒女無不揚眉吐氣,豪情萬丈。
朋友們,迎著太陽,秋風送爽,讓我們站在古老的長城上以一種深情,以一種豪邁,以一種庄嚴的儀式,端起金杯,痛飲歡慶的美酒,輕輕柔扶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共同祝福我們親愛的祖國國泰民安,前程似錦。
建國60周年作文:祖國六十年的變化
光陰荏苒,時光匆匆,二00九年,我們即將迎來偉大祖國的六十華誕。六十年的風風雨雨,六十年的崎嶇坎坷,六十年的波瀾壯闊,六十年的輝煌壯麗。祖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這普天同慶的時刻,站在祖國的大地上,回想六十年前的情景、回想六十年來的風雨歷程,回想我們的祖國,回想我們的農村……
六十年前,家家戶戶的田間勞作不是依靠人力就是依靠畜力,頂著烈日、冒著酷暑,終年不輟,還是很難換來全家人的溫飽。而六十年後的今天,田間地頭奔跑著的是各種各樣的農業機械,它們唱著歡快的歌曲,成為農民伯伯們耕田的好幫手。
六十年前,人們吃的是糠、是雜糧小米、咽的是樹葉,那滿嘴的青澀自然可想而知了。六十年後的今天,人們吃的是五花八門、魚肉海參一應俱全,為了長壽,又開始吃起了雜糧小米、樹葉草根,那其中的滋味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了。
六十年前,人們穿的是粗布麻衣,衣衫襤褸。六十年後的今天,人們的衣服五顏六色,趕著潮流、追求著品位。
六十年前,人們住的大多是家徒四壁的茅草屋,連基本的遮風擋雨也很難做到。而六十年後的今天,新穎別致的花園別墅是一座連著一座、一片連著一片。
六十年前的鄉村,到處是又窄有小的泥濘小道,路面凹凸不平,走在上面的人們,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六十年後的今天,水泥路縱橫交錯、高速路四通八達。一條條航線連接著五大洲四大洋,形成了水陸空立體式的交通網。
六十年前,通訊不通,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往往依靠口頭傳送。六十年後的今天,互連網、信息公路也早已飛進了尋常百姓家。
六十年前,嫦娥奔月只是一種神話傳說。六十年後的今天,人造衛星、宇宙飛船接連發射升空,手可摘星辰的日子已經來到了。
……
六十年來,時代在變,社會在變,祖國在變,人們的精神面貌在變。一切均與六十年前有著天壤之別。
撫今思夕,遙想未來,我們感慨萬千……
建國60周年作文:物質文化60年之變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