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戶縣有那些出名的作家
王九思(1468~1551) 明代文學家。字敬夫,號渼陂。漢族,陝西鄠縣(今戶縣)人。弘治九年(1496)進士。選為庶吉士,後授檢討。其間,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等人陸續來北京,相聚講論,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史稱"前七子"。正德四年(1509)調為吏部文選主事,年內由員外郎再升郎中。
職業: 明代文學家
主要成就: 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代表作品: 《渼陂集》、雜劇《沽酒游春》
王九思曾任翰林院檢討、吏部郎中。武宗時宦官劉瑾敗,因與劉瑾為陝西同鄉,被名列瑾黨,降為壽州同知。以詩文名列「前七子」。所著有詩文集《渼陂集》、雜劇《沽酒游春》、《中山狼》(一折),及散曲集《碧山樂府》等。編輯本段人物生平王九思出身於書香之家,家境富裕,天資聰明,一表人才,自幼讀書,學識淵博,尤長文學。他青年時熱衷於功名。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及進士第。當時文淵大學士李東陽任宰相。李為「茶陵詩派」的代表,很賞識王九思會試時所作《端陽賜扇》詩中「誰剪巴江,天風吹落」等佳句,特留王九思為翰林院庶
李東陽吉士,學習文學。一年後即在翰林院參與編修國史。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升任吏部考工員外郎等職。他在吏部任職期間,能剔除弊端,選賢任能,辭卻那些不稱職的官吏。一次吏部考試,他不媚權貴,對李東陽的干兒子李台繁與一般人一樣看待,受到時人的稱贊。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一度把持朝政的宦官劉瑾,案發被誅。朝中清理瑾黨人物,因王九思與劉瑾是陝西關中小同鄉(劉瑾是陝西興平人),被名列瑾黨,受到牽連,貶為壽州(今安徽壽縣)同知(知州的助手)。王九思在壽州任職時,處理訴訟、防備盜患、修城防和陽河渠等,較有政績。他於政務之餘,常與士人學者講古文,整學風,並以詩唱酬。次年,即王九思43歲,正當中年有為時,又以瑾黨根除未盡之由,被迫歸鄉。王九思回到家鄉鄠縣後,徹底放棄了做官的念頭。他除曾帶領鄉親們修澇河橋,施捨醫葯、教育生徒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文學創作和倡導戲曲方面,歷40年,84歲辭世。編輯本段成就及榮譽王九思的詩歌主要寫他仕途失意後的怨悵之情,時時流露出「相權操白刃,讒口嘆青蠅」(《朱仙鎮謁岳王廟》)的感慨。也有少數接觸社會問題的詩篇,如《賣兒行》、《馬嵬廢廟行》、《孤兒吟》,或敘村媼賣兒的慘狀,或述宦官氣焰的囂張,或寫當時世態的炎涼,有一定現實意義。從藝術上說,他的詩模擬痕跡較重。有些詩從語言到意境,就如漢魏、杜詩的贗製品。但他才情爛漫,有些詩語言綺麗,抒發情懷細膩。王九思的雜劇《杜甫□春》描寫杜甫春天閑游長安的感受,劇中痛責了李林甫的罪惡,揭露了「昏子謎做三公」的荒唐現實,下決心拒絕徵召,乘槎度海,去過隱居生活。杜甫實際上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他是借杜甫之口,傾吐自己的憤懣。王世貞《藝苑卮言》認為劇中李林甫影射當時宰相李東陽,可備一說。王九思還有一
王九思的《碧山樂府》折雜劇《中山狼》,明代單折雜劇一般認為從它始。該劇主題與康海《中山狼》相類似。王九思散曲存套數十餘首,小令百數十首。其曲作多數是對現實表示不滿,通過寄情山水,發泄自己的牢騷。雖然抒發的是個人的情懷,境界狹窄,但尚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他的散曲秀麗雄爽,如「有時節露赤腳山巔水涯,有時節科白頭柳堰桃峽。戴什麼折角巾,結什麼狂生襪,得清閑不說榮華。提起封侯幾萬家,把一個薄福的先生笑煞」(《沉醉東風》)。傾吐胸臆,生機盎然。正詞謔語錯雜其間。但有時曲作過於粗豪,精思不足。編輯本段個人作品明代中葉前的一個相當時期內,文壇以三楊為代表,在形式上追求曲雅工麗,在內容上歌頌功德、粉飾太平的「台閣體」文風彌漫一時。王九思居官後,感到自己以往的作品,也多追求形式上的典雅,缺乏現實生活內容,並對此種文風產生了懷疑。弘治、正德年間,李夢陽、何景明等人倡導「復古」的文學運動,提出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反對虛浮、萎弱的「台閣體」。王九思放棄自己的所學,予以積極支持,成為文學史上明代「前七子」的一員。他和其他人一起,在打擊「台閣體」文風上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他們走上擬古主義的道路,卻是錯誤的。
王九思的《渼陂集》及《碧山樂府》王九恩在罷官以前的作品以詩文為主。他與武功康海同里、同官,同因列入瑾黨被免官。同樣的身世遭遇,同樣的思想感情,使他們交誼深厚。歸里後,常常談文賦詩相聚,唱和頗多。他的詩文集有《美陂集》、《續集》19卷。他的詞也寫得較好。鍾愛戲曲寫作他認為要寫好戲曲,必須懂音律,便從學音樂開始。他購買樂器,聘請樂師,教他學習音樂知識。經整整三年的不懈努力,學會了彈奏琵琶、三弦等,而且彈得很好。他雇請歌妓,組成家班,一旦有了新作,便排練和演出,並不斷修改提高。他十分注意向別人學習,豐富提高自己。一次戲曲作家李開先去西夏餉軍路經關中,住在康海家裡,他得知後,立即邀請到鄠縣作客,設宴招待。同時,讓家班演唱了他的雜劇《游春記》,請李開先指點。當李開先從文風、韻律等方面提出批評意見後,他一一虛心接受。他和李開先在近十天的相處中,經常是徹夜不寐,交流戲曲藝術。王九思的戲曲創作,具有很高的成就。由於他是被統治集團排擠出來的,對統治集團內部的腐朽性,有較深的體會,所以他的劇作,不僅寫出了許多直抒胸臆和反映民風的作品,而且寄寓了對現實政治不滿,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陰暗面。他的《沽酒游春》雜劇,寫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後出遊曲江,痛罵權相李林甫「嫉賢妒能,壞了朝政」。影射朝政,有所實指,作品裡的杜甫,實際上是作者的化身。他把矛頭指向權貴,是難能可貴的。王九思的劇作中最受推崇的是《中山狼》劇本。當時,他的摯友康海據馬中錫的小說《中山狼傳》,寫成《中山狼》雜劇,用以寄憤,他對康海蒙受冤枉寄予無限同情。用同一題材,僅用一個單折篇幅寫了這個劇本。劇中對東郭先生的愚腐作了無情的諷刺和批判,憤怒地抨擊了豺狼般貪婪、奸巧的「世人」。使《中山狼》這個久已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寓言故事,在腐朽黑暗的明代中期獲得了具強烈現實主義的主題。它告誡人們:狼的本性總是要吃人的,應該除惡務盡,決不可憐憫姑息。這是他的親身觀察體驗,也是萬古不易的真理。
杜甫他的《中山狼》劇本,與康誨的雜劇《中山狼》,同是取自《中山狼傳》,但要高於康海一籌。不僅曲文通俗、淺近,而且情節也更為凝煉、集中。他不受元雜劇一本四折一個楔子的舊規范的拘束,是一個創舉,在文學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王九思的戲曲作品,具有較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生活氣息,在藝術上不落俗套,語言精煉清暢。特為西北地區文人和廣大群眾所喜愛,爭相傳誦。不少評論家說他的作品「詞曲工美奇」,「秀麗雄爽」,認為無論就思想性、還是藝術價值,都「不在關漢卿、馬東籬(致遠)之下」,《中山狼》劇本成為歷來傳誦的名作,被近人列為中國十大古典喜劇之一。王九思被罷官回家後,還編纂了戶縣第一部縣志《鄠縣志》。書成於嘉靖十二年(1533年)。康海為此書作序,對他的文章簡略大加贊賞,作為啟迪後世作者的方規。這部縣志是明代三秦八部名志之一,可惜這部縣志於明末戰亂中散失。眉戶曲子的宗師王九思回家以後,先是寫了很多詩詞。但由於不合韻律,很難演唱,還受到人們的嘲笑。這時40多歲的他便下決心學習音樂。「費重貲募國工學按琵琶三弦,習諸曲盡其技」。他高薪聘請名樂師給自己傳授音律知識和彈撥樂器的技藝。很快掌握了元曲遺韻《北曲》的各種唱腔,把眉縣、周至、戶縣等地的民歌、山歌、情歌整理加工,使《北曲》得到發展,形成了被當時曲論家評為「世爭傳播的套曲」,即按關中人語調唱的流行曲,先在眉、周、戶一帶傳唱開來。他自編自唱,其優美動聽即令「老樂工擊節自謂弗如也」。同期戲曲家李中麓曰:「敬夫詞曲新奇,得元人心法,為一代宗匠鄉曲……」這種曲調唱起來自由爽暢,舒展平緩。有的激越慷慨,凝重悲壯;有的纏綿悱惻,如泣如訴;有的歡樂明快,詼諧有趣。現代
眉戶曲子樂器流行的眉戶曲調中仍保持著這種特點。王九思開創了風靡關中西到甘隴,東到晉南流行數百年的眉戶曲子。明清時期晉南人在戶縣經營鹽、鐵、百貨生意者極多。王九思是戶縣北街人,他家對面就是山西會館,晉商經常探親進貨,這就把「世爭傳播」的曲子帶到山西。晉南至今流行眉戶曲子,自在情理之中。同期曲論家李開先去西夏餉軍,途經康海處,王九思聞知,立即邀李開先返戶縣作客,九思盛宴招待,他們在10天的相處中通力合作,切磋琢磨,既完善了眉戶曲子,又由李開先將套曲帶至西夏,「關隴之士爭相傳詠」,至今甘、青、寧亦有眉戶曲子。編輯本段社會評價明代文學家李開先在其《六十子詩》中評價王九思說:「編戲今麗曲,善作古雄文。振鬣長鳴驥,能空萬馬群。」又在其《渼陂王檢討傳》中說王九思:「詩文蒼古,而詞曲則新奇,不止守元人之家法,而且得元人之心法矣。膾炙人口,洋溢人耳。」這當是對王九思詩文、雜劇、散曲的全面評價。
王心敬(1656—1738)清理學家,字豕緝,學者稱豐川先生,戶縣文義里人,後居縣城北街。
心敬25歲時,負笈拜周至李顒(號二曲)為師,講「正心誠意』』之學。從師十年,奮然用功,40歲後,便成為遠近聞名的理學名儒。宰相朱軾在陝督學時,曾多次到戶縣向他請教;周親王至陝,殷勤顧問;總督額倫特、年羹堯先後以隱逸薦,皆辭而不就。蒲城某進士殿試時,大學士鄂爾泰問: 「豐川安否?」某茫然不知所對,鄂笑著說: 「天下莫不知豐川,子為其同鄉人,顧不知耶?」凡一、二品大員來陝,鄂爾泰一定要他們代問豐川安。一時黔、粵、吳、楚等地的巡撫都以優厚的待遇聘請他為本省書院總講習。他曾應湖北巡撫陳銑之邀,講學於江漢書院。豐川一生勤於著述,現存的有: 《易說》十卷、《江漢書院講義》十卷、《荒政考》二卷、《尚書質疑》二十四卷、《詩經說》三十卷, 《春秋原經》二十四卷、又續五十卷、 《詩草》十二卷、《禮記纂》二十四卷、 《關學匯編》十二卷、《文獻攬要》十二卷、《歷年》四卷、 《洗冤錄》三卷、 《南行述》四卷、 《家禮寧儉編》四卷。
他的著作以孔孟學說為宗旨,反對空淡玄虛之說,並能注意研究農業,經世致用。他推崇汜勝之的「區田法』』,著有《區田圃田說》載於《皇朝經世文編·農政門》。他的「區田法」經當地農民實踐,每畝穀子可有小米一石八斗二(每斗約三十三斤)的收獲。他的「圃田法」講種菜技術,主張土地綜合利用。如在田塊周圍種桑,田內種植蔬菜、薴麻、穀物等,一畝的收益能數倍於往常。兒子王功在他影響下,於湖南新田縣令任上,曾集著《蠶桑成法》一書,教民栽桑養蠶。
豐川為人仁慈寬恕,淡泊名利。康熙五十三年、雍正元年兩次「奉旨特徵」,皆託病推辭。乾隆三年(1738)病逝,終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