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用什麼膠能沾古建青瓦
古建築、青瓦做分大式和小式兩種做法。但青瓦做大、小式的區別,與木作不盡相同。小式木架的房屋可用大式瓦頂,大式木架房屋也可用小式瓦頂。大式瓦頂大多使用石活、青瓦和琉璃瓦,在屋頂上有特殊的脊瓦和獸頭。歇山、廡殿等有翼角的建築無論有無獸頭也算大式建築。小式青瓦、青磚作無獸頭,屋頂瓦面多用青瓦(布瓦)。另外應注意的是,大式建築群中可以有小式作法,但小式建築群中絕不可以有大式作法。
明、清兩代的建築的瓦作風格相仿,一般可歸為一類。在修繕中,只要不影響原有建築的外觀,一般可按清式建築的作法做。如:明代琉璃瓦件比清代建築的瓦件種類更加繁多但多出的瓦件大多並不外露,因此可省去不用。
【做坡設溝以排為主】
房屋滲漏,水為患根,屋面存水,地下水困,必然致漏,盡快排出就減少80%的滲漏率。所以創造坡屋面,並加大坡度以利排水。靠近屋脊兩側的坡度超過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巧用慣性沖出檐外。地下建築的設計也是注重排水,地宮財邊設盲溝通向遠方更低的溝壑,不汴積水圍困地宮,僅是防潮而已。
【瓷銅鐵錫制瓦防水】
石器時期的茅草屋頂不能杜絕滲漏,更不能小坡大跨度,必須創造新的防水材料。古建築材料瓦的誕生使屋面發生巨大的變革,建築跨入新時代。但是,早期的瓦吸水率很高,洇濕嚴重,於是加強對瓦質的研究。使其擀密如石,敲擊如磬,吸水率降到3%,優於現代的瓷器。與此同時在瓦上余釉燒結成完全不吸水的琉璃。還研製銅瓦、鐵瓦。以瓦作屋面防水,17世紀歐洲才有。瓦是構造防水,瓦瓦搭接是有縫的,總有搭接不當的地方,雨水易滲入。為此創制全封閉的卷材——鉛錫背,如果說瀝青油氈於18世紀末誕生,我國在500年前就有了金屬卷材。全封閉卷材的出現為構造防水跨入材料防水提供條件,是防水技術的革命,也為平屋頂延生。
② 新建的現澆斜屋面,沒做防水就用水泥粘貼仿古小青瓦,現有滲水。請大神支招,在不揭掉青瓦的該怎樣處理
1、防水沒做是個大問題
2、基本沒法補救,除非把瓦去掉做完防水再安上
3、還可以在青瓦屋面上做彩鋼瓦,造價可能低一些
③ 房頂怎麼做才不會漏水
老家房子做防水三大辦法:
1、首先鋪設一道柔性防水層,這里選擇塗料或卷材都可以。其施工條件要求基面含水率不大於9%,所以適宜在天氣炎熱且連晴5天以後的夏季施工。完工後,應做蓄水實驗。
2、如做塗料防水,以「一布兩塗」為例:清理干凈基層後,滿刷一遍塗料,乾燥成膜後,鋪設一層玻纖布,並在已展平的表面上滿刷一層塗料固定,乾燥後進行下一遍塗料施工。防水塗膜的總厚度應在3毫米以上。
3、如做防水卷材施工,清理干凈基層後,在卷材反面和基層刷粘結膠,按彈好的基準線由遠而近的粘貼、輥壓,最後做接縫收頭檢查處理。
建議防水材料的選擇:
1、柔性灰漿
乳液與砂漿配比是5:4,具有彈性,就算基層變形開裂也不會影響防水效果。多用於牆面和底面等迎水面,不可用於頂面等背水面。
2、硬性灰漿
也稱剛性灰漿,乳液與砂漿的配比為1:4,數按完後不需要對塗層進行處理,可直接貼磚,比較方便,固化後行程水泥盈眶,不會起包滲水,其背水面的防水效果很好。
3、聚氨酯類
室內外兼用,刷完很厚,約3毫米左右,而且彈力在300%以上,任何基材的開裂都不會使其開裂,防水效果最好。聚氨酯呈膠狀,很稠,施工時需要使用刮板,很費勁。
(3)青瓦怎麼防水擴展閱讀:
房子做防水的必要性:
構造防水則是採取合適的構造形式,阻斷水的通路,以達到防水的目的,如止水帶和空腔構造等。 主要應用領域包括房屋建築的屋面、地下、外牆和室內。
城市道路橋梁和地下空間等市政工程;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的橋梁、隧道;地下鐵道等交通工程;引水渠、水庫、壩體、水利發電站及水處理等水利工程,等等。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建築技術的發展,建築防水材料的應用還會向更多領域延伸。
參考資料:網路-防水材料
④ 古建的小青瓦滲漏怎麼辦
古建青瓦滲水的主要原因:
1.瓦的吸水率高,通俗的說,就是換吸水太厲害了,水吸多了就從瓦的另外一面滲出來了!
通常表現為:瓦吸水特別多,可以說,倒點水在瓦上,幾乎就是一瞬間就吸進去了!瓦的另外一面特別濕!有許多小水珠,當水珠凝結比較多的時候就滴落下來。部分地區漏過水的瓦還會出現泛鹼,長白霜的現象!
2.瓦片開裂,有孔洞,這種瓦出現小裂紋,暗紋並非那麼明顯,也並非你想像的一眼就能看出來!
通常表現為,瓦面吸水特別快,仔細觀察可見有小裂紋,或者瓦表面特別粗糙!
3.瓦片重疊搭接縫間隙不均勻,出現了翹頭!瓦與瓦的重疊間距也不一致,稀蔬不一,排列不整齊!
包括另外一種情況,瓦的尺寸有所變形,翹曲,搭接不緊實!
小青瓦漏水問題的處理方法:
1.把房頂瓦面清掃干凈,要求無雜物,無樹枝,樹葉等覆蓋物,保持瓦的整潔干凈無污物!
2.使用噴霧器把清泉小青瓦抗滲防水劑噴塗在整個瓦屋面上,連續噴塗2-3遍!要求噴塗均勻,無遺漏!瓦要吸收均勻,飽和!
3.噴塗後要徹底晾乾!
通常表現為:下大雨容易嗆水,有時出現倒灌水,橫向串水!
⑤ 斜屋面小青瓦蓋好漏雨怎麼辦
如果是這樣漏雨,
建議可以用一些防水的物質在小瓦的底下
現在一般外面修房頂漏雨,
都是瀝青來進行處理的,
你也可以嘗試一下。
⑥ 小青瓦屋面做法
一種木基層小青瓦屋面施工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在檁木上固定若干第一木桷子,在檁木上固定若干第二木桷子;
2、自檐口向屋脊方向鋪放望板磚,第二木桷子位於望板磚的下方,望板磚鋪滿屋面;
3、在屋面上鋪設屋面板,並固定;
4、在屋面板上鋪設防水卷材,對屋面進行防水施工;
5、在防水卷材上設置水泥砂漿保護層;
6、在水泥砂漿保護層凝固後,先鋪設小青瓦底瓦,小青瓦底瓦鋪設完成後,再鋪設小青瓦蓋瓦。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檁木上固定木桷子,使望板磚的穩定性較高;同時在屋面板上鋪設防水卷材,防水卷材可對傳統的小青瓦屋面的起到防水防護,一旦小青瓦發生損壞,防水卷材可繼續提供屋面的防水效果;在防水卷材上設置水泥砂漿保護層,令防水卷材在屋面上的穩固性較高,再在凝固後的水泥砂漿保護層上鋪設小青瓦;使得建築既具有古建築式的屋面效果,又提高了小青瓦屋面的防水效果。
小青瓦可以做成各種形式的風格屋面,可做成合瓦屋面。合瓦屋面的特點是,蓋瓦也使用板瓦,底、蓋瓦一反一正即「一陰一陽」排序。合瓦屋面主要見於小式建築和北京、河北、山東等地的民宅,大式建築不用合瓦。在這些地區,只要看屋面是合瓦還是筒瓦,就知道是民房還是廟宇或是王府。江南地區無論是民宅還是廟宇,均以合瓦(蝴蝶瓦)屋面為主。其中包括鋪灰與不鋪灰兩種做法。不鋪灰者是將底瓦直接擺在椽上,然後再把蓋瓦直接擺放在底瓦壟間,其間不放任何灰泥。京城匠人多稱此為南方干槎瓦,使用的材料即是小青瓦。
上述中的現有技術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於小青瓦一般通過交疊方式鋪設屋頂,但由於小青瓦本身材料脆性較大,容易損壞,導致屋面的防水效果遭受影響,故有待改善。
⑦ 中國古代房屋屋頂使用什麼防水
中國古建一般用瓦來防水。瓦是用泥土做坯子然後焙燒,燒成之後變為灰顏色。瓦是從西周開始的,到現在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在中國陝西周原地區出土的瓦有筒瓦,有板瓦,瓦上還帶有瓦釘,是拴繩用的,以固定瓦。從那時就流傳下來各種式樣的瓦。瓦在開始的時候形狀比較大,到後來瓦塊逐漸縮小,也就是由大塊變為小塊。到後期,瓦中又發現筒瓦、長筒瓦、小瓦,一直到明清時代的小青瓦,即青灰色小青瓦,也就是老鄉住的房屋上用的。小青瓦長20厘米,寬15厘米,厚度有1個厘米,從南方到北方所用的瓦都是這樣。南方用小青瓦時,屋頂用扁的木條做椽子,將瓦搭在椽條空當處,然後再用小青瓦一仰一合,不用灰泥。
北方瓦屋面是將小青瓦鋪在泥的背上,也用一仰一合的做法。合瓦,在北方單獨燒制圓筒形,直徑較短,將它扣在仰瓦的接縫處以防雨水,再用灰泥塗縫隙,十分緊固。到東北地區因為冬日雪大不能用筒瓦,易於凍冰,灰泥易於酥化,對建築影響極大,所以那些地方都用小青瓦面,全部用仰瓦的方式,這樣,在屋頂瓦面上不會出現凍冰現象,使房屋保持年限久遠。這也是瓦面做法與當地氣候的關系。在皇宮、廟宇、佛教寺院、地主大庄園的房屋多採用琉璃瓦,色彩豐富,琉璃瓦有明麗的光澤與色彩。
中國古代建築房屋的屋頂,沒有用什麼綠豆砂,屋頂都做得很厚,既防寒又防熱,最主要的是防雨。
⑧ 古建築屋面防水該怎麼做
古建築中屋頂常見的防水方法
1、以排為主的方法。古建築中大多遵循以排水為主,防水為輔的原則。構造防水為主,材料排水為輔,古建築已坡屋頂更為常見,在直覺中往往會認為這樣防水的效果能更好,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相關統計中,坡屋頂的泄漏率比平屋頂更高。然而古建築中防水的卷材並沒有出現,所以平屋頂並未大量使用,比較常見的是出凹面坡屋頂,凹面的結構符合流體力學的原理,瓦縫前合後開,對防水是有利的,也能夠減少了虹吸現象。很多古建築屋面瓦分陰陽,陽即凸面朝上,陰凹面朝上,陰瓦末端有一桃形滴水,陽瓦的末端有瓦當,漢代的部分建築有用玉做成「玉璫」的現象,但在唐宋後基本絕跡,改用木質瓦當,為美觀常進行塗漆,後稱為彩繪當。
2、鉛錫背的應用。瓦的誕生和應用使古建築的防水進入了新的時代,但是早期的瓦由於吸水率過高,防水情況並不夠理想,經過逐步改進在到了3%以下的吸水率,性能甚至優於瓷器,在瓦瓦搭接的縫隙處,我國古建築中較早使用了創新的全封閉卷材--鉛錫背,在瀝青誕生前很長時間我國的古建築防水金屬卷材已經開始應用,這種材料的應用也為古建築平頂構造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3、古建築防水選材的南北差距。我國地域非常遼闊,不同地區的降雨量大小懸殊。少雨地區,部分古建築採用泥土囤頂,坡度不足5度。在南方多雨地區,多採用青瓦防水,上下接壓75%左右,較厚的瓦層,不僅能夠起到較好的防水作用,在夏季也能起到一定的隔熱功能。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古建築在建設中對質量的要求往往非常嚴格,很多工序都基本做到了盡善盡美,這也為我國唐、宋、遼等古建築在歷經千年未曾翻修的情況下,防水效果依然上佳的一個原因。
⑨ 古代建築屋頂如何防水
中國古建築在建築史中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古建築的保護問題歷來是一個重要關注點。在古建築設計中,常常堅持排水為主,防水為輔的原則。
一、選材施工 苛求質量
古代對施工質量要求非常嚴格,以至於到刻苛的程度。如制灰背,石灰膏與細黏土摻均勻,肉眼看不出白灰點來。鋪平拍打後密實度可在達到永不滲水。給皇家施工,稍不合格遭殺身之禍。對於瓦的檢測,先敲擊聽,一塊一塊地驗,然後再試水觀察吸水情況。鋪砌瓦不僅放線,每丈長鋪砌塊數嚴格控制。正是對施工質量嚴格控制,竣工後的屋面數百年不漏。唐、宋、遼建築千年未翻修亦不漏,簡直是奇跡。
二、因地制宜 就地選材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不同,東西降雨量大小懸殊。在少雨地區,民房採用泥土囤頂,坡度僅二三度。在草原地區,牧民不定居,建造易搬遷的活動房屋——氈包或氈帳,使用牛羊氈作屋面材料,防不保溫一體化,很好。在南方多雨地區,屋面用小青瓦防水,上下接壓約3/4,形成很厚的瓦層,夏天有隔熱的功能。因地制宜,就地選材是古代建築防水的經驗。
三、多道設防 剛柔相濟
小塊的瓦上下左右搭接,若作到滴水不漏,百年不滲是很困難的,單靠一層瓦防水是不夠的,必須多道防線。瓦下增加青灰背,類似現在的水泥砂漿,青灰背上鋪灰背,灰背厚約10厘米,由磨細石灰與細黏土混合拌勻,摻水,拍實,猶如現在的混凝土剛性防水層。現在我們防水原則是剛柔結合、多道設防亦很相似。 木柱防水並非塗一道漆,而是7層作法,要達到柱內水分出得來,又要雨水浸不進。
四、做坡設溝 以排為主
房屋滲漏,水為患根,屋面存水,地下水困,必然致漏,盡快排出就減少80%的滲漏率。所以創造坡屋面,並加大坡度以利排水。靠近屋脊兩側的坡度超過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巧用慣性沖出檐外。地下建築的設計也是注重排水,地宮財邊設盲溝通向遠方更低的溝壑,不汴積水圍困地宮,僅是防潮而已。
五、瓷銅鐵錫 制瓦防水
石器時期的茅草屋頂不能杜絕滲漏,更不能小坡大跨度,必須創造新的防水材料。瓦的誕生使屋面發生巨大的變革,建築跨入新時代。但是,早期的瓦吸水率很高,洇濕嚴重,於是加強對瓦質的研究。使其擀密如石,敲擊如磬,吸水率降到3%,優於現代的瓷器。與此同時在瓦上余釉燒結成完全不吸水的琉璃。還研製銅瓦、鐵瓦。
以瓦作屋面防水,17世紀歐洲才有。瓦是構造防水,瓦瓦搭接是有縫的,總有搭接不當的地方,雨水易滲入。為此創制全封閉的卷材——鉛錫背,如果說瀝青油氈於18世紀末誕生,我國在500年前就有了金屬卷材。全封閉卷材的出現為構造防水跨入材料防水提供條件,是防水技術的革命,也為平屋頂延生。
在古建築維修設計中,防水問題需要尤為重視。只有解決好排水問題,才能保護古建築在日後的風水雨打中免受洪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