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防水卷材 > 古代什麼材料做防水

古代什麼材料做防水

發布時間:2022-12-20 05:54:41

Ⅰ 中國古代有類似橡膠的東西嗎

沒有,硅膠和橡膠工業品都是近代才有的東西,如果說勉強有點像的東西,如蠟燭,軟。
古代防水一般是用桐油,那時候很多木盆、木桶之類的都用桐油刷很多遍,以達到防水的目的。這大概就是古人用來防水的材料。
中國古代就是用的這樣的白蠟,這種白蠟是天然產品.

Ⅱ 古代的「防雨神器」都有哪些原材料分別是什麼

天要下雨,人擋也擋不住。所以人們就發明了一系列可以擋雨的“神器”,在古代的時候,擋雨的神器一般都有油紙傘和蓑笠。因為古代人的身體素質比較差,醫術也有所限制。如果不小心淋了雨之後,發燒感冒都有可能是致命的。所以在古時候擋雨成為了非常重要的事情

蓑笠的製作材料,一般使用的是草或者是麻。這相對於油紙傘的材料來說是十分經濟實惠的。而且由草或者是麻編織而成的蓑笠,不僅可以擋雨還可以擋風,並且很耐用。不會像油紙傘一樣,可能摔一下就壞了,不能用了。所以古時候的一些平頭老百姓用的都是蓑笠,而不是油紙傘。

Ⅲ 古代建築屋頂如何防水

中國古建築在建築史中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古建築的保護問題歷來是一個重要關注點。在古建築設計中,常常堅持排水為主,防水為輔的原則。
一、選材施工 苛求質量
古代對施工質量要求非常嚴格,以至於到刻苛的程度。如制灰背,石灰膏與細黏土摻均勻,肉眼看不出白灰點來。鋪平拍打後密實度可在達到永不滲水。給皇家施工,稍不合格遭殺身之禍。對於瓦的檢測,先敲擊聽,一塊一塊地驗,然後再試水觀察吸水情況。鋪砌瓦不僅放線,每丈長鋪砌塊數嚴格控制。正是對施工質量嚴格控制,竣工後的屋面數百年不漏。唐、宋、遼建築千年未翻修亦不漏,簡直是奇跡。

二、因地制宜 就地選材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不同,東西降雨量大小懸殊。在少雨地區,民房採用泥土囤頂,坡度僅二三度。在草原地區,牧民不定居,建造易搬遷的活動房屋——氈包或氈帳,使用牛羊氈作屋面材料,防不保溫一體化,很好。在南方多雨地區,屋面用小青瓦防水,上下接壓約3/4,形成很厚的瓦層,夏天有隔熱的功能。因地制宜,就地選材是古代建築防水的經驗。

三、多道設防 剛柔相濟
小塊的瓦上下左右搭接,若作到滴水不漏,百年不滲是很困難的,單靠一層瓦防水是不夠的,必須多道防線。瓦下增加青灰背,類似現在的水泥砂漿,青灰背上鋪灰背,灰背厚約10厘米,由磨細石灰與細黏土混合拌勻,摻水,拍實,猶如現在的混凝土剛性防水層。現在我們防水原則是剛柔結合、多道設防亦很相似。 木柱防水並非塗一道漆,而是7層作法,要達到柱內水分出得來,又要雨水浸不進。

四、做坡設溝 以排為主
房屋滲漏,水為患根,屋面存水,地下水困,必然致漏,盡快排出就減少80%的滲漏率。所以創造坡屋面,並加大坡度以利排水。靠近屋脊兩側的坡度超過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巧用慣性沖出檐外。地下建築的設計也是注重排水,地宮財邊設盲溝通向遠方更低的溝壑,不汴積水圍困地宮,僅是防潮而已。

五、瓷銅鐵錫 制瓦防水
石器時期的茅草屋頂不能杜絕滲漏,更不能小坡大跨度,必須創造新的防水材料。瓦的誕生使屋面發生巨大的變革,建築跨入新時代。但是,早期的瓦吸水率很高,洇濕嚴重,於是加強對瓦質的研究。使其擀密如石,敲擊如磬,吸水率降到3%,優於現代的瓷器。與此同時在瓦上余釉燒結成完全不吸水的琉璃。還研製銅瓦、鐵瓦。

以瓦作屋面防水,17世紀歐洲才有。瓦是構造防水,瓦瓦搭接是有縫的,總有搭接不當的地方,雨水易滲入。為此創制全封閉的卷材——鉛錫背,如果說瀝青油氈於18世紀末誕生,我國在500年前就有了金屬卷材。全封閉卷材的出現為構造防水跨入材料防水提供條件,是防水技術的革命,也為平屋頂延生。
在古建築維修設計中,防水問題需要尤為重視。只有解決好排水問題,才能保護古建築在日後的風水雨打中免受洪災。

Ⅳ 古代的房子都是用木頭做的,為什麼雨水淋不進去

古代的房子與現代的房子有很大的區別,再加上科學技術不發達,古人修建房子都是就地取材,因此古代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用木頭做的。如今我們看到這些古建築不僅外表好看精緻,並且還非常的實用,冬暖夏涼不說,更重要的是雨水淋不進去。那麼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呢?原來古人在修建房屋的時候,在屋頂、木材的處理以及排水措施上下了一番功夫。

古人在修建房屋的時候,為了房屋的牢固性,就會打地基,如果地基長期泡在雨水中,那麼木材很容易腐爛,以至於發生坍塌的危險,所以古人還會挖出排水溝來,一般是在房子周圍挖一圈,如此下雨的時候,雨水就會順著排水溝流出去。

Ⅳ 古代大型平頂建築是怎樣做防水的

很早之前古人在做坡屋頂防水時就發現,坡屋頂的瓦瓦搭接是有細小的縫的,總會存在有搭接不當的地方,導致漏水。
然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那時候的工匠們直接就任性的上了卷材。
具體做法就是在搭接的縫隙處,使用創新的全封閉卷材--鉛錫背。

中國古代建築在屋蓋構造中,有以鉛錫合金熔化澆鑄成約10毫米厚的板塊,焊成整體,俗稱「錫拉背」或「錫背」,就是宮殿建築使用的一種防水材料。北京故宮御花園內的欽安殿,已經歷時500餘年,至今完好。20世紀70年代初翻修天安門城樓時,在屋脊上也發現寬3米、厚3毫米的青鉛皮,用作防水層。這是錫背的一個變種。

平頂建築主要常見於我國的西北、西南和華北等地區,這些地區乾旱少雨,較為適合建築平頂房屋。但是平屋頂常見於民居,大型的平屋頂古建築不會有很多,漢藏結合的寺廟算是一類

Ⅵ 紙沾水就破,古代的紙傘怎麼防水的呢

白娘子和許仙的故事就是在一把油紙傘的前提下開始的,紙能夠擋住雨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油紙在現在的生產生活中還在很大的程度上被使用,比如現在的建築工地,可能就會在下雨的時候選擇油紙來遮蓋建築材料,當然現在油紙的造價會更低。現在市面上賣的傘大部分都是用隔水布做的雨傘,這種雨傘,相對於傳統油紙傘來說更結實,但是我們傳統的油紙傘現在在不斷的發展中增加了很多的文化氣息,也非常受人們的歡迎。

Ⅶ 中國古建築是如何防水的

以瓦作屋面防水,17世紀歐洲才有。瓦是構造防水,瓦瓦搭接是有縫的,總有搭接不當的地方,雨水易滲入。為此創制全封閉的卷材——鉛錫背,如果說瀝青油氈於18世紀末誕生,我國在500年前就有了金屬卷材。全封閉卷材的出現為構造防水跨入材料防水提供條件,是防水技術的革命,也為平屋頂延生。在古建築維修設計中,防水問題需要尤為重視。只有解決好排水問題,才能保護古建築在日後的風水雨打中免受洪災。早期的瓦吸水率很高,洇濕嚴重,於是加強對瓦質的研究。使其擀密如石,敲擊如磬,吸水率降到3%,優於現代的瓷器。與此同時在瓦上余釉燒結成完全不吸水的琉璃。還研製銅瓦、鐵瓦。

Ⅷ 中國古代為了防水屋脊用什麼形式的構件

首先在房屋的木結構框架架好之後,檁條上有椽子,椽子上要鋪一層木板,這叫望板。望板上面還要鋪十幾二十厘米的黏土與秸稈的混合物,這叫泥背。最後才鋪瓦,而且瓦也不止一層,重重疊疊摞在一起。有的人家竟然摞上十幾層。望板、泥背、瓦,每一層都能起到防水保溫的作用。而且,屋頂瓦片以及復述構件在使用價值之外,還開始具備越來越多的裝飾效果。屋頂上的鋪瓦的基本形式,滴水和勾頭都是為了防止水浸入瓦片下面故宮太和殿屋頂上的十隻精美脊獸就是從固定筒瓦的釘帽演變來的

貧苦人家常常就只有瓦這一層,一般而言,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不過,風太大,容易把瓦片吹落,人踩上去也容易把瓦踩碎。總之一句話,越富貴的人家,房頂的防水層數越多。

Ⅸ 中國古代有像硅膠一樣的柔軟防水的東西嗎

沒有,硅膠和橡膠工業品都是近代才有的東西,如果說勉強有點像的東西,如蠟燭,軟
有一種蟲,寄生在一種樹的樹乾和粗枝上,這種蟲叫「白蠟蟲」,這種樹也因此得名「白蠟樹」,這是中國的特產。白蠟蟲在這種樹上,寄生在表面上,連成一片,吃的是樹汁,分泌的就是白蠟。到了該收獲的時候,連片割下,稍微加熱,白蠟就分離出來。
中國古代就是用的這樣的白蠟,這種白蠟是天然產品

Ⅹ 古代自製防水塗料配方

粘性土或粘性土摻入石灰,即灰土,外加糯米粥漿和獼猴桃藤汁拌合,有時還摻入動物血料、鐵紅等分層夯實組成。
中國古代防水層的做法常用粘性土或粘性土摻入石灰,即灰土,外加糯米粥漿和獼猴桃藤汁拌合,有時還摻入動物血料、鐵紅等分層夯實組成。這種方法是中古古代地下陵墓或儲水池等工程防水常用的一種獨有技術。

閱讀全文

與古代什麼材料做防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全國售後服務網路 瀏覽:631
忠臣家電維修怎麼樣 瀏覽:731
南京自來水廠維修電話 瀏覽:711
防水工衣價格如何 瀏覽:335
地下城黑鑽怎麼還要維修費 瀏覽:739
智跑拉缸維修費多少 瀏覽:704
怎麼查iphone是否是翻新機 瀏覽:676
尼康鏡頭大連維修點 瀏覽:156
連雲港防水新型瓦價格多少 瀏覽:707
丙烯酸防水用什麼防水好 瀏覽:761
臨沂史密斯熱水器售後 瀏覽:395
蘋果平板售後維修是免費嗎 瀏覽:97
惠州哪裡列印機維修店 瀏覽:933
外星人售後清灰多少錢啊 瀏覽:608
工商局去4s店售後服務檢查 瀏覽:424
華為維修點天津 瀏覽:896
二類維修資質要多少錢 瀏覽:566
青島李滄海信維修電話 瀏覽:306
南京萬家樂售後維修哪家好 瀏覽:375
富林吸氧機維修點 瀏覽: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