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魚到潛水艇的仿生原理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魚之所以能夠在水中沉浮,是因為它們的身體裡面有個像小瓶子的東西,叫做魚鰾。魚通過控制魚鰾中空氣的多少就可以控制沉浮。
受此啟發,人類發明了潛水艇。其中有個類似魚鰾的結構——壓載艙,通過模擬它的功能,潛艇便實現了上浮和下沉。
當船員向水艙中充水時,潛水艇變重,會逐漸下沉。當水艙充水後潛水艇的重力等於浮力時,可以懸浮在水中,當用壓縮空氣將水排出,重力減小,從而使潛艇上浮。
(1)仿生魚怎麼解決防水問題擴展閱讀
潛艇配套設備多樣,技術要求高,全世界能夠自行研製並生產潛艇的國家不多。潛艇自衛能力差,缺少有效的對空觀測手段和對空防禦武器;
水下通信聯絡較困難,不易實現雙向、及時、遠距離的通信;探測設備作用距離較近,觀察范圍受限,容易受環境影響,掌握敵方情況比較困難;常規動力潛艇水下航速較低,水下高速航行時續航力極為有限,充電時須處於通氣管航行狀態,易於暴露。
Ⅱ 仿生魚的資料,要非常清晰的,要快,8天內給我!!!
中國研製的仿生機器魚五月在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亮相,它將廣泛應用於水下國防科學信息收集和技術處理。賈國榮
攝
中國成功研製出「魚形機器人」
----摘自北京青年報
魚類僅靠扭動身體,便能在水中悠閑地游來游去,而人類製造的輪船則不得不依靠螺旋槳才能前進。能不能嘗試著用另一種方法,讓輪船像魚一樣在水中忽東忽西、自由自在呢?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一條長0.8米的機器魚(Robofish)在一項全新的仿生學研究成果———波動推進下,順利實現了不用螺旋槳的設想。
魚體是一個平面6關節機構(6節魚身),包括魚頭和魚尾兩部分。魚頭是利用玻璃鋼製作的、仿鯊魚外形的殼體。整個魚的動力電池、控制接收部分都放在魚頭里。魚尾的6個伺服電機扭轉擺動作為推動器。這種機器魚與9月下旬日本推出的寵物機器魚並不相同,寵物機器魚依靠的是內部置有太陽能電池和馬達作為推進器。
據該項目的設計者與主持人梁建宏介紹,機器魚重800克,在水中最大速度為每秒0.6米,能耗效率為70%至90%,控制上採取的是計算機遙控的方式。在各種演示游動的場合中,機器魚以其逼真的游動形態,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圍觀,許多人都誤以為這是一條真魚。
該項成果自從1999年大學生「挑戰杯」拿到一等獎以後,研究一直沒有中斷,日前該研究小組正在抓緊研究如何使機器魚更具智能化,以便讓多條機器魚組成群體進行自我協調游動,時而像大雁一樣排成「一」字形,時而排成「人」形,預計明年2月可以見到成果。這種能暢游在水中的機器魚,將被廣泛應用於海洋資源勘探、執行軍事任務和幫助維護海上石油設施等領域,在軍事和民用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軍事方面,用這種方式作為動力的微型潛艇將會輕而易舉地躲過聲納的探測和魚雷的襲擊,出其不意的攻擊對方艦艇、基地;民用方面,可以用來進行海底勘探及海洋救生等方面。這種由螺旋槳到仿生推進的變革,其意義不亞於飛機進入噴氣時代。
近年來,在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西方軍界紛紛對微小型魚類的仿生機器人技術的研究開發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海洋動物的這種推進方式具有高效率、低雜訊、高速度、高機動性等優點,成為人們研製新型高速、低噪音、機動靈活的柔體潛水器模仿的對象。比較突出的實驗裝置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機器金槍魚」和日本的「魚形機器人」,而我國在機器魚的波動推進實驗技術方面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