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安鍾樓為何會耗時70餘天才修繕完成的
西安鍾樓在歷時70多天的修繕後,於26日正式對外開放。西安鍾樓位於西安市中心,城牆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會處,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建築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鍾樓之一。
為何耗時70餘天,主要是西安鍾樓歷史悠久,修繕難度大。
據悉,修繕期間,西安市鍾鼓樓博物館對鍾樓基本陳列展覽也進行了提升改造,提升後的基本陳列展覽將以更加全面、生動、細致的展陳方式,更好的滿足廣大遊客觀賞。同時,通過此次修繕,西安鍾樓將重新“煥發光彩”,更好地展現西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⑵ 西安擁有許多名勝古跡,為什麼鍾樓成了西安的象徵呢
提到北京,我們會想起故宮博物院;提起上海,我們會想起東方明珠;提起武漢,我們會想起黃鶴樓;提起成都,我們會想起武侯祠;提起西安,我們會想起鍾樓……
西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包括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雁塔和小雁塔,以及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大明宮。這些名勝古跡享譽中外,為廣大遊客所熟知。為何偏偏是鍾樓,成為了西安的象徵呢?
【參考資料:《西安鍾樓的前世今生》《鍾樓:穿透歷史的鍾聲》等】
⑶ 西安鍾樓的修建時間、功能、特點方面簡要說明
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於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整體遷移於西安市中心的位置。
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鍾,用於報警報時,故名「鍾樓」。鍾樓整體以磚木結構為主,構建於用青磚、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樓體為木質結構,深、廣各三間。
鍾樓的設計構造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攢尖頂式不只是增加建築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檐下落時對建築的沖擊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築四條垂脊,從檐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庄嚴。
(3)西安鍾樓什麼時候維修好擴展閱讀:
歷史價值
明代西安是西北軍政重鎮,所以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來說,西安鍾樓都居中國同類建築之首。
鍾樓遷移的目的是使其始終處於城市交通的地理中心位置,體現了古人對待時間的重視程度[8]。據《鍾樓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完成這樣一座龐大建築的遷移裝建,即使在現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築安裝技術,又需要嚴密精細的工程組織,這項完成於16世紀的特殊工程,是中國建築史上值得自豪的創舉。
⑷ 西安鍾樓修繕完成,中間都經歷了哪些問題
西安是我國非常著名的古都,而西安的鍾樓更加是這座古都中遠近聞名的一處建築,去西安旅遊的朋友們是一定都會去打卡鍾樓的。關於這座鍾樓,最近有一個好消息傳來!那就是“西安鍾樓歷時七十天修繕恢復開放,重新煥發光彩啦!”沒錯,近日,歷時餘七十幾天修繕的西安鍾樓,恢復對外開放。這次修繕是一九四九年以來至今的第六次修繕,主要修繕的位置是鍾樓寶頂、屋面、檐口、望板、角柱等。
而這次修繕過程中難度最大的就是對於寶頂的修繕。寶頂通高近兩米,加上須彌座,總高達近五米,修繕時需要搭爬梯,是十分危險的。不過,好在最後都順利的完成了。通過這次修繕,西安鍾樓將重新煥發光彩,更好地展現西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⑸ 陝西,西安鍾樓是那年修的
西安鍾樓,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它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的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鍾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每邊長35.5米,佔地面積1377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
⑹ 西安鍾樓什麼時間建立的
西安鍾樓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之一。它以其金碧輝煌的雄姿踞於西安城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古城西安的標志建築,被譽為「古城明珠」。
明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國各城市興建鍾樓,以鎮天下。西安鍾樓初建時原址在今西安大街廣濟街迎祥觀,與鼓樓東西對峙。當時此地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中心之所在。後擴建西安城,隨著城中心的東移,鍾樓的位置就與中心偏西,故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在陝西巡撫龔懋賢主持下,命咸寧、長安二縣縣令將其遷建於現址。遷建時「樓惟築基外,一無改創」。鍾樓落成後,龔懋賢寫了《鍾樓歌》刊石嵌於鍾樓內。以後清乾隆五年(1740),樓又經巡撫張楷重修,仍按明初年的原結構修建,唯將原室內懸掛的唐代「景雲鍾」移出室外,以使報時之聲遠揚。此外,樓上奉祀文昌帝君。鍾樓的命名,也因每天清晨擊鍾報時,故稱之。
鍾樓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攢尖木結構建築,面積1377平方米。建築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寬35.5米,用青磚、白灰砌築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寬6米的券形門洞,與四條大街相互慣穿。鍾樓從地面至金頂通高36米,基座上面有四面空透的圓柱迴廊,樓分兩層,重檐三層,屋頂覆以綠琉璃瓦,樓體為木質結構。由磚台階踏步上到磚基座大平台而進入一層大廳,面闊7間,進深3間,大廳四面有門,周為平台,頂有方格彩畫藻井。由第一層大廳內東南角扶梯,可盤旋登上四面有木隔扇門和直通外面迴廊的二層大廳。二層梁架結構,採取砌上明造,用通柱,攢尖頂採用抹角梁和井口枋,樑柱節點有宋元做法痕跡。
整個建築通體彩繪,樓內貼金彩繪,畫梁雕棟。四面漆紅大門,各層門扉還有64幅精美的木雕故事,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西廂聽琴」、「伯樂相馬」、「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構圖優美,雕工精細,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樓翼角飛翹,下懸鐸鈴。樓頂端琉璃蓮花寶座上置有6米高的圓形鎏金寶頂,更顯庄嚴和富麗堂皇,顯示了明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
鍾樓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曾成為拘押進步人士和革命青年的臨時牢獄,樓上駐扎軍隊。鎏金寶頂的銅葉被人揭去盜賣,樓體累遭破壞。1953年至1958年,國家對鍾樓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維修,加固了樓的台基座,拆換了樓梯、地板和部分柱子,增添了欄桿,翻修了全部門窗。樓的內外進行粉刷油漆,並按原樣裝置了鎏金頂和增加了避雷設施。1980年以後,又進行了多次維修。1996年西安市為進一步開發,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決定仿製唐景雲鍾。唐景雲鍾鑄於唐景雲二年,原為唐景龍觀所用,唐睿宗李旦親自為其撰書銘文,明初移至鍾樓用以報時。該鍾現為國家級文物,現藏於西安碑林。西安市文物管理局多次走訪有關單位,商討仿製事宜。仿製的景雲鍾外觀與原鍾近似,通高2.45米,重6.5噸,鍾裙外徑 1.65米,紋飾、銘文酷似原鍾,音質嘹亮雄渾,可與原鍾媲美。經多方努力,1997年1月30日,沉寂了數百年的晨鍾暮鼓再次在古城響起。仿製的景雲鍾現掛於樓基座的西北角。
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鍾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鍾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公布保護范圍:其重點保護區為鍾樓基座四周邊內;一般保護區為由重點保護區外延36米;建設控制地帶為由一般保護區再外延72米。
⑺ 西安鍾樓修繕完成,此次修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修繕時間六月八日,陝西西安市鍾鼓樓博物館發布公告,鍾樓將閉關修繕,暫停開放,直至八月二十五日才會正常開放,在此期間鼓樓會正常營業。
鍾樓位於西安市中心,是我國現存鍾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是建立在方形基座上面的,佔地面積為一千三百七十七平方米。
⑻ 西安鍾樓幾年修一次
上一次是2003年的夏天,這一次是2011年得冬天,沒有固定的時間吧,只是看它是否需要修繕了,或者是接待固定的遊客量就修繕一次~
⑼ 西安鍾樓的文物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西安鍾樓受到妥善保護,每逢五一和國慶節日,鍾樓都成為遊行、檢閱和慶祝大會的主席台。朱德、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曾多次登臨鍾樓。
1953年至1958年,國家對鍾樓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維修,加固了樓的台基座,拆換了樓梯、地板和部分柱子,增添了欄桿,翻修了全部門窗。樓的內外進行粉刷油漆,並按原樣裝置了鎏金頂和增加了避雷設施。
1953年,西安市鍾鼓樓博物館成立,最初為西安鼓樓陳列館,1957年成立西安市鍾鼓樓保管所,主要負責西安鍾樓鼓樓的日常維護維修、安全保衛和參觀接待,2008年因業務拓展,加掛西安市鍾鼓樓博物館牌子,強化了藏品徵集、陳列展覽和社會宣傳教育職能。
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鍾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20日,西安鍾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時公布保護范圍:其重點保護區為鍾樓基座四周邊內;一般保護區為由重點保護區外延36米;建設控制地帶為由一般保護區再外延72米。
2004年,西安市重新編制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開工的西安地鐵二號線經過鍾樓。為確保西安鍾樓的安全,陝西省、西安市文物局和地鐵辦等相關部門共同研究出保護文物的具體方案,先後完成了《西安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二號線通過鍾樓及城牆文物保護方案》、《西安地鐵二號線對鍾樓影響專題研究成果》、《西安城牆南門、北門地鐵二號線穿越區安全性評估及西安地鐵二號線施工沉降與運行震動對城牆影響專題研究成果》等方案和研究成果,運用數值模擬分析等手段科學合理地確定古建築沉降標准,這些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經過工程實踐證明前期設計的文物沉降指標符合工程實際,鍾樓左線、右線最大沉降值低於指標5mm,城牆南門、北門沉降值也都在允許的范圍值。
⑽ 西安鍾樓修建於什麼朝代,有什麼好玩的故事沒
西安鍾樓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於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整體遷移於今址。
關於遷址的故事:
西安鍾樓原在廣濟街口,後來才到今天的位置,關於為什麼要東遷鍾樓,民間有著一段傳說故事。
明萬曆年間,關中發生了大地震,死傷萬人。知府坐卧不寧,請來迎祥觀的道士高承之商議此事。
高承之是長安城久負盛名的老道士,他告訴知府鍾樓東遷半里,地動必然消除。上古「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時候,海水向東流去,這才有了關中平原。但有一條大鰲魚不願離去,就用嘴鑿了一條大川,把自己隱藏其中。後來地裂山突,這條大川就成了地下河。每到三月十五日,鰲魚就游到露出地面的大川口,呼吸空氣,噴沙擊浪,地震由此而來。
知府立即命令全城鐵匠趕制一條百丈條鐵鏈,准備降鰲建樓。士兵用撅頭刨開地面,露出四快大石頭,揭開石條,果見下面有一深井,流水嘩嘩作響。不一會兒,水柱奪井而出,噴涌天空,隨即見到一鰲魚頭伸出井外。高承之用寶劍鎮住鰲魚,命士兵用鐵鏈將其鎖住,然後沉入川底。知府又令人鑄起大鐵圈,緊緊箍住川口,將鐵鏈的另一端壓在下面,再徵用五千工匠,夜以繼日趕修種樓。從此以後鍾樓巍然屹立,鰲魚被鎮壓在川底,再也不能興妖作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