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鉗工崗位危險源辯識卡中主要的不安全行為有哪些
掘進維修鉗工主要危險源辨識卡:
一、掘進機截割臂下、鏟板下或運輸機下方檢修作業時未採取保護措施,造成人員傷害。
標准及措施:
1、人員在掘進機、截割臂下或轉載皮帶下方作業時必須採取上油缸保護套、木垛支撐等保護措施。
2、轉載皮帶下檢修作業時必須將皮帶停電、閉鎖、上鎖。
二、掘進機安全保護裝置不完好,操作造成人員受傷。
標准及措施:
1、各種安全保護裝置齊全可靠,安全閉鎖、急停和預警裝置齊全可靠。
2、整定值符合標准要求。
3、檢修時嚴格執行停電、閉鎖、上鎖和專人監護等措施。
三、誤送電、誤操作,造成人員傷害。
標准及措施:
作業完成後,必須先摘掉停電警示牌,打開閉鎖裝置,送電時嚴格執行「停送電制度」,堅持「誰停電、誰送電」的原則,嚴禁約時送電。
四、檢修設備動作范圍內有人經過,造成人員傷害。
標准及措施:
1、嚴格執行「行車不行人,行人不行車」制度。
2、檢修試運轉時,必須發出警告,確保設備運行區域內無人。
五、更換液壓元件時,未對液壓系統進行卸壓,造成人員傷害。
標准及措施:
更換液壓元件時,必須對液壓系統進行卸壓,待壓力表度數為「0」時方可作業,防止高壓油液噴射、灼傷人員。
六、未檢查工作地點頂板、兩幫狀況,造成人員傷害。
標准及措施:
作業前檢查頂板、兩幫的狀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確認安全後方可作業。
七:運送、起吊大件物品時人員站位不當或配合失誤,造成人員受傷
標准及措施:
1、搬運重件要多人合作,統計指揮,統一口令,步調一致。
2、單人作業時,扛物不要太重,同時要小心謹慎。
3、井下起吊重物時,人員站位得當,正規操作。
八、更換履帶板操作不當,造成履帶擠傷手指。
標准及措施:
將履帶板轉至機尾處,升起後支撐,並墊木塊支撐牢固,履帶板要提高時,必須用鋼絲繩將履帶板綁扎牢固,用撬桿將履帶板抬高,對履帶板銷孔時,嚴禁用手指直接找正銷孔。
九、檢修刮板機操作不當,造成人員傷害
十、掛激光指向儀時,人員掉落摔傷
本崗位主要不安全行為:
1、安裝、檢修設備時不使用專用工具。
2、作業人員之間以拋擲的方式傳遞物件或工具。
3、檢修、安裝起吊設備用鉛絲代替鋼絲繩套。
4、未打設新錨桿或使用原巷道錨桿起吊檢修、安裝設備。
5、人員在重物或吊臂下方或重物運行前方停留。
『貳』 機修有哪些危險源,如何預防
一、 機械修理工作業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因素
1、 燙傷 2、 機械傷害 3、 壓傷 4、 高處墜落、 墜物 5、 油料妨害
二、 機械修理工作業過程中的安全防護措施
1、 機械修理工必須掌握本崗位操作技能, 熟悉安全作業規范。
2、 機械修理工作業人員, 在作業時, 必須穿戴與工作相應的勞動防護用品。
3、 機械修理工嚴禁酒後作業、 疲勞作業。
4、 機械修理工嚴禁不聽指揮、 冒險作業、 違規作業。
5、 機械維修上下同時作業時, 必須由專人指揮, 協調作業。
6、 對電動設備的機械故障進行維修時, 必須切斷電源, 並派專人看守。
7、 機械的電氣故障, 必須由專業電工處理。
8、 對於運轉過熱的機械進行維修時, 必須待機械冷卻後方可拆卸部件和放油、 水等。
9、 拆卸機體時, 必須檢查支撐點是否安全可靠。
10、 在吊裝作業前, 必須檢查吊繩是否超負荷和是否掛好, 吊裝部件上是否有容易掉下的工具或部件。
11、 在機械下方作業, 必須防止機械上方拆卸後臨時存放的零件或使用的工具掉下傷人。
12、 在機械上方作業, 必須穿軟底防滑鞋防止在機械上滑倒。 在高於 2 米的機械設備上作業, 如沒有護欄應系安全帶。
13 多人操作的工作台, 中間應設防護網, 對面方向朝著時應錯開。
14、 清洗用油、 潤滑油脂及廢油渣及廢油、 綿紗不得隨地亂丟, 必須在指定地點存放。
15、 扁鏟、 沖子等尾部不準淬火; 出現卷邊裂紋時應及時處理; 剔鏟工件時應防止鐵屑飛濺傷人;活動板手不準反向使用; 打大錘不準戴手套; 大錘甩轉方向不準有人。
16、 用台鉗夾工作, 應夾緊夾牢, 所夾工件不得超出鉗口最大行程三分之二。 機械解體要用支架,架穩墊實, 有回轉機構的要卡牢。
17、 修理機械應選擇平坦堅實地點, 支撐牢固。 使用千斤頂時, 須用直立墊穩。
18、 不準在發動著的車輛下面操作。 架空試車, 不準在車輛下面工作或檢查, 不準在車輛前方站立。
19、 檢修機械前必須先切斷電源, 鎖好開關箱, 應掛有「正在修理, 禁止合閘開動」 標志。 非檢修人員, 一律不準發動或轉動。 檢修時, 不準將手伸進齒輪箱或用手指找正對孔。
20、 嚴禁未拉閘斷電, 擅自檢修機械設備或機具。
21、 設備檢修後應先接零接地, 後接電源, 未接零接地前, 禁止送電試機。
22 試車時應隨時注意各種儀表、 聲響等, 發現不正常情況, 應立即停車
23、 根據施工環境、 施工現場的情況不同, 其他安全防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