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維修問題 > 績溪兵坑蒙山橋什麼時候維修

績溪兵坑蒙山橋什麼時候維修

發布時間:2023-03-24 16:10:23

㈠ 練江的流域概況

上游績溪縣境,是練江上游,含中山、低山、丘陵區。主要山脊走向及盆谷延伸方向,大致呈南西或北東向。地貌單元多種多樣。河源地帶為中山區,主峰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分布於東部的大障山、西部的大會山和中部的徽山。山谷幽深、蛇曲,有仁門峽谷、大障峽谷、逍遙峽谷、桐源峽谷、山雲峽谷、黃柏凹峽谷和翚溪峽谷等。往下游先為低山區,主峰海拔500米以上,最低海拔400米。分布在中山的外延地帶。谷深一般為200至400米,有大源峽谷、王家源峽谷、揚溪源峽谷、龍叢源峽谷、兵坑源峽谷、戈溪源峽谷等。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多數為海拔300米左右。由砂岩、頁岩及中粗粒花崗岩組成。紅壤為主,多農業植被,旱園地遍布。部分丘頂呈龜背形或渾園形,坡度小,表層風化殼多處可見。在較高地帶,沖溝發育,流水旁蝕顯著,溪流兩側有少量沖積、洪積物堆積。盆谷,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帶。經地殼運動而斷陷或下降地帶,成為流水匯集、流經之地。流水長期沖刷、侵蝕,地勢變低、拓寬,夾帶泥沙大量沉積而形成河漫灘,漸演變成階地或洪積扇,並不斷擴大,彼此連接,最後成山間盆谷。盆谷外緣多與低山或中山交接,較大盆地有華陽盆地、蘆昆常盆地、荊州盆地、伏嶺盆地、胡家盆地、板橋盆地和磡頭洪積扇、翚溪洪積扇、平銀洪積扇等;較大谷地有登源河谷地、金沙河谷地、孔靈谷地、龍溪河谷地等。
下游歙縣境內,地處皖南山區,境內雄峰挺拔,峻嶺逶迤,丘陵起伏,溪谷縱橫,地貌多樣,有黃山山脈高聳於西北,天目—白際山脈屏障於東南,並以漸江、新安江谷地和練江谷地為兩大山系的接合部。 主要地貌類型有:中山。有黃山、天目山、白際山三個中山地形區,分別分布境內西北、東北、東南部與鄰縣交界地區,區內地表切割強烈,山坡陡削,岩石交錯,溝壑縱橫,山高谷深,山頂多呈尖形,谷底多呈V形。山體由花崗岩、流紋岩、安山岩、砂岩、千枚岩等岩石組成。低山,海拔高635—1000米,相對高300米以上。起伏度較大的低山,主要分布中山外圍地區,山體陡峻,岩石組成與中山相同,起伏度較小的低山,主要分布於山地向丘陵或盆地的過渡地帶,山體較小,坡度較和緩,岩石組成有花崗岩、淺變質岩、砂岩、石灰岩,總面積166.56平方公里。高丘陵,海拔高635米以下,相對高200—300米。主要分布於低山外沿和盆地、谷地內側。由砂質千枚蔽櫻岩、千枚狀砂岩、碎屑岩類組成,丘頂呈鈍尖形,保持一定丘脊方向,一般坡度在30度左右。低丘陵,海拔高550米以下,相對高小於200米,主要分布於山間盆地、谷地內側和底部,岩石組成以淺變質岩、石灰岩、紅色砂礫岩為主,呈東西向展布,丘頂平緩,剝蝕強烈,多呈渾圓狀,局部裸露,坡度小於20度。谷地,海拔高一般低於200米。多呈帶狀分布,練江谷地有112.50平方公里,地處於江南古陸中的凹陷盆地,由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組成堆積物的基底,河谷深切,底部常見基岩出露,河兩側為沖積砂礫和多期堆積物組成的多級階地。 上游績溪縣境內位於北緯30°附近,東距東海160餘公里,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多山,地勢較高。受地形影響,與同緯度平原地區相比,氣溫較低,降水較多,日照較少,風力較弱,且表現出垂直分異。春季氣溫回升快,雨日多;秋季氣溫下降快,雨日少。春、秋兩季短,實為冬、夏之過渡性季節。
下游主要在屬亞熱帶北緣山厚型季風濕潤氣候。春季,從3月16日至5月20日,歷期66天。季內,風向、氣溫多變,乍暖還寒,忽陰忽晴,是天氣變化最多的季節,這是南北冷暖氣流強烈搏鬥,時進時退,形成拉鋸局面的結果。據多年氣象資料分析,初春時,太平洋暖濕氣流即開始從南向北挺進,形成春暖花開時節,但北方冷空氣還在頻頻南下,常在春分、清明前後排擠暖空氣,形成「清明時節雨紛紛」的低溫陰雨氣候。夏季從5月21日至9月25日,歷期128天。季內,溫度逐漸升高,暖濕氣流控制,梅雨顯著;進入盛夏後,天氣炎熱,大范圍降雨很少見,多偏南風和局部雷陣雨,高溫濕潤,是植物、農作物生長最旺盛的季節。個別年份,暴雨集中,形成洪災,或者持續乾旱高溫,形成旱災。秋季從9月26日至11月20日,歷期56天。季內,溫度雖呈下降趨勢,但仍高於春溫1—2℃,大多屬秋高氣爽、多晴少雨天氣,氣溫相對穩定。平均雨量只佔全年雨量的14%,雨日只佔全年雨日的20%,有利於農作物的揚花結子和收獲。秋涼以後,枯李因受太陽回歸影響,常宏敗叢有「九月重陽」和「十月小陽春」的返溫天氣;又因冷空氣開始南下,也有秋風蕭瑟、秋雨綿綿的秋分寒天氣。冬季從11月21日至次年3月15日,歷期115天。季內,北方冷空氣南下,溫度急劇下降,歷年12月氣溫下降幅度為5.9℃。歷年季平均氣溫為5.6℃,零度以下的天數為12天。總趨勢是冷空氣占上鋒,氣候少雨寒冷,多西北偏北風,大雪奇寒和干風冷凍多出現在三九寒天。 績溪縣城,駐華陽鎮,清乾隆《績溪縣志》載,華陽鎮「漢置,今邑皆其故也」,自置縣至今為縣治所在地。它位於縣境中南部,揚之河自東北向西南流貫全境;面積33平方公里。北部、東部為低山,西部、南部為丘陵,中為盆地。境內為績溪主要工業帶,有機械、鏈條、水泥、化肥、繅絲、織綢、建材、服裝、傢具、印刷、徽墨等縣、鎮企業774個。皖贛鐵路、蕪屯公路縱貫並行,縣鄉公路四面輻射,交通便利。為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縣城座落翚溪河、乳溪河注入揚之河之交匯處。宋乾隆五年,即南唐後主李煜六年(967),始建城垣。城池呈卵形,北枕五龍嶺,南俯隆()田,西跨觀山、馬山,東臨揚之河。中共績溪縣委會、縣人民政府、縣人大、縣政協駐北大街。鎮人民政府駐環城東路。

歙縣縣城,駐徽城鎮,位於縣中部,地處山水聚合之地。其東面倚山,北西南三面臨水,東部為古縣城,系山間小盆地;西部為古府城,以斗山、長青山(即烏聊山)與古縣城相隔。豐樂、富資、布射、揚之四水在此匯合而為練江,再東流注入新安江;問政山脈自此逶迤向東,與天目山脈相接。城址「山溪之險,天造地設」。徽城歷史悠久。據唐《元和郡縣志》記載,東漢末年,烏聊山有毛甘故城。漢末至隋,未見有變更縣治駐地的記載。隋末義寧中汪華起兵保境,將郡治自休寧縣萬歲山遷此,並在毛甘城故址築郡城。

此後,至清末的近1300年中,一直為郡、州、路、府城,而縣治則附郭無城將近1000年,直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縣史桂芳倡築縣城,至三十九年建成。縣治始不再附郭。建國後,為便利交通,府城的大、小北門、德勝門,縣城的紫陽門、玉屏門已先後拆除,唯有府城的潮水西門及其月城門,縣城的新安、問政二門尚存,府、縣城垣,尚部分保留。1979年以後,為保護古城,在城西建設新區。民國21年(1932)始設鎮,鎮下設保甲。32年府城設陽和、中心、黃山、北街、斗山、南街、西街7保,縣城設上路、新民2保,城外設西關、北關、古關3保。建國後,廢除保甲制,鎮下設街道,1950年,府城設西南、中和、新北、斗山4街道,縣城設新路1街道,城外設西關、北關、中街、南宮、新安5街道,以及問政1個行政村;1958年,改鎮為公社;1965年,恢復鎮建制。 龍川胡氏宗祠,在績溪縣瀛洲鄉大坑口村南。大坑口古稱龍川。宗祠始建於宋,明嘉靖間重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重修。祠堂佔地1564平方米,長寬比例2比1。祠前廣場、望柱、欄板、旗礎石和階墀地坪均花崗石。南向,照壁隔龍川河,左右置青石板橋。三進七開間。前進門樓重檐歇山式,戧角8隻,台階5級,面寬22米。儀門高2.3米,共闊3.4米。門前石鼓、石獅對峙。門樓前後向有10根方石柱、5根月梁和4塊額枋。門樓後天井進深13.77米,闊13.10米。東西廊廡各有12根方石柱架,24根月梁。越天井登4級台階為中進——祭典正廳,進深17.47米,闊22.16米,頂高9.3米。14根圍粗1.66米銀杏圓柱和大小12根冬瓜梁構成屋架。圓柱由蓮花形棗木柱櫍和8邊形石磉承頂。東、西序各12扇高3.68米落地隔扇門。上首原有24扇,今存半數。後進享堂上下兩層,前有狹長小天井,東西兩廊現存高2.65米落地隔扇門24扇。門樓上原懸明代文徵明手書「龍川胡氏宗祠」匾額;正廳前原懸匾額「宗祠」2字,落款為「嘉靖丁末年光澤王」(嘉靖帝叔父)。正廳前原掛木刻楹聯兩副。匾、聯在「文革」中被人卸去。整體建築融磚、木、石三雕於一體,尤以木雕「多、精、美」著稱。有淺浮、深浮、鏤空,浮鏤相配、線浮並用。內容集吉禽祥獸、花草竹木、山水雲霞、天體水族、樓台亭榭、戲文故事、人物博古、風情習俗之大成。專家譽為「木雕藝術廳堂」。1982年10月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7月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撥款9.5萬元,1987年11月至次年9月12日修繕前進。後又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胡適故居,在績溪縣上庄村內。清光緒二十三年(187)建。正屋南向,磚木結構,二進三間兩廂,「回」形通轉樓。佔地208平方米,建築面積350平方米。門面二柱單門一樓式,上嵌磚雕、鴟吻。門前黑底金字「胡適故居」木牌,當代書法家沙孟海題。前進堂前擺設如舊,置條桌、八仙桌、太師椅。上懸「胡適故居」橫額,下掛胡適中年畫像,兩旁對聯:「身行萬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無人」,錢君陶書。東西分列茶幾、靠背椅,壁間掛胡適直系親屬圖表。西部是胡適與江冬秀結婚房間,房內有木床、桌、椅、櫥、凳等。前廂房是胡適童年讀書處。東部房間連廂房為胡覺(胡適二兄)使用。正廳兩廂房展出胡適家書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譜、海內外名士所贈字畫、詩詞和胡適「全家福」照片。後堂進深較淺,堂前掛胡適父親鐵花畫像,東側有胡適生母馮順娣照片。上懸朱底金字巨匾,「持節宣威」4字為邑人程東屏書,款落「績溪縣長朱亞雲贈,民國三十一年」。故居內12扇落地隔扇門陰刻蘭花,4塊窗欞板刻花草題字,為墨模高手胡國賓作。故居還陳列胡適各時期照片,胡適手書范縝《神滅論》立軸,張之洞贈胡鐵花帽筒,胡鐵花七星劍、誥命箱及從台灣帶回的海螺。後堂東連廚房。1986年9月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次年11月縣人民政府撥款修繕,12月起對國內開放。
小九華,在績溪縣荊州鄉東北部。山水幽奇,傳「九華山地藏王曾在此苦修,故名」(《中國名勝詞典·安徽冊》)。小九華山勢突兀,澗壑深邃,似游龍數條逶迤奔聚。中一山丘,河水至此曲折瀠回,形如半島,上有地藏殿。對岸山列如屏,前為銀屏寺。附近奇峰兩座:一在丘東北,危岩傾斜三疊,似重樓復閣,上流飛瀑,下通行人;一在丘西北,石峰傍河灣突起,頂尖側銳,中豐而曲,下圓而長,有草叢生腰際如垂纓。彎環似刀,俗稱「關王刀」。刀鋒高39米。鋒面古書「萬古不磨」4大字,年久湮沒。民國27年(1938)農歷閏七月,鄉人胡鍾吾出資,書寫「七七紀念」於上。1965年10月,莊子村民張必進等3人又在峰面上書「中國共產黨萬歲」巨幅標語。沿河石岩交錯,橫截如壩,多天然岩洞、深潭,俗稱「九井十八壩」,數鐵釜潭為著。小九華有十景:鐵釜深沉、銀屏滴翠、刀鋒插雲、橫岩瀑布、獅嘴嘯天、雙溪煙雨、五龍奪珠、高峰暮靄、九井甘泉、梅崗早雪。歷代題詠甚多。「文革」中,殿、寺、佛像盡毀。今勝山秀水依舊,仍是旅遊、避暑佳境。
江南第一關,又名瑤瑤岩。在績溪縣伏嶺鄉東部,海拔424米。是徽杭古道重要關隘,清涼峰主要通道。關腳岩口亭,書「徑通江浙」魏體大字。過江南第一橋,自西拾級登關,山勢嶒峻,怪石嵯峨,以磨盤石、天冠石、將軍石、漏米礱最奇。高峰巨岩,南北夾峙,中隔澗壑,逍遙河水蜿蜒其間。北岩石壁嵌入約2米長花崗石板,築成棧道,部分石條半懸空際。頂端一孔雲天,即為關口。自岩腳至此,凡1400餘級。初登者心悸目眩,捫壁緩行,不敢俯視。澗中一川亂石,如獸如瓜,重重堆疊。澗水瀠回跌宕,輕吟怒嘯,時而涓細飄逸,時而湍急成潭。關門由4根大石條橫架天然岩石構成。門楣西刻「江南第一關」,東刻「徽杭鎖鑰同治二年裡人建造邵道棠題」,楷字。門當關而立,山風獵獵,恍若凌空駕虛。入關後,石徑稍夷,仍盤旋陡壁間。關東施茶亭旁岩壁上,刻記古道小史:宋寶祐間(1253~1257),大石門胡旦隨山勢鑿石為磴,凡五里余,以便行旅。元大德間(1297~1307),北鄉(今北村)程氏視下深險,復伐石為欄,障於旁,往來愈安。明成化間(1465~1487),汪以茂等重修。以後歷代均有修補。建國後,附近村民立約組織維修至今。關內有「二程」廟,胡家村胡桂森建。傳民國21年(1932)春,北村程灶起、程瑞湖去浙經商,避雨懸岩下,岩崩俱斃,遂築廟誌哀示誡。後由邵在炳出資造石亭於旁。江南第一關得名的由來:相傳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於1861年率部經此,贊為天險而命名;一說為明代胡宗憲所取。
大鄣山(大障山),屬天目山脈,綿亘今績溪縣大鄣和逍遙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50餘座,統稱大鄣山,面積近80平方公里。《山海經》、《祥符經》皆雲:三天子鄣山,又名三天子都、三王山、玉山。大鄣山水「白天池下分三支,結金陵、姑蘇、臨安三都會,到海而盡。鄣山所以名三天子都也」。(清代,徽州教諭周贊《六聲堂記》)。傳說遠古,黃帝與容成子、浮丘公曾來山中采葯煉丹。春秋吳、越於此分界,秦立鄣郡因山命名。「鄣山疊翠」為古華陽一景。山中有天子墓、丞相墳等古跡。主峰清涼峰(古名鄣峰)在逍遙鄉東南角,海拔1787.4米,是天目山脈最高峰,也是縣境最高點,山勢磅礴,溝壑深幽。從江南第一關進山地勢較平緩。自然生態完整,有種子植物120科1000餘種,31種屬國家保護植物;動物豐富,黑麂、梅花鹿、金錢豹、雲豹、白頸長尾雉等13種為國家保護動物。人稱華東地區又一生物「大觀園」。奇松、怪石、雲海、天池為清涼峰四絕。有黎明尖、社母娘娘尖,戲台頂、笆籬岩、百丈岩、鯽魚嶺、庖刀背、頭髻石、合掌石、駱駝石、獅子石、觀音石、仙人踏船、金龜望天門、和尚背尼姑、十八龍潭、迎客松、奇龍松等勝景。峰頂多「小平原」,大至五六畝,小則畝余,箭竹叢生,流泉飛瀑,潭水不涸,中有娃娃魚、柳葉魚。晴日遠眺,千峰競秀,雨後初晴,常現「佛光」。山名的由來:1953年夏,徽州駐軍護蘇聯專家登臨主峰勘察,以氣候特點命名。後,縣有關部門多次組織考查。1985年,省、地、縣科技人員20餘人,聯合組成「績溪縣清涼峰自然資源綜合科學考察隊」,5月17日至6月7日對清涼峰北坡及頂峰4.5萬畝山場進行全面考察。1986年2月,安徽省政府批准為自然保護區。
西干,揚之、布射、富資、豐樂四水匯於歙縣城西,直瀉如練,抵城南則平衍渟蓄,竟川含綠,是名西干。干,岸也,西干,河西之岸也。披雲峰、城陽山、紫陽山、龍井山岡巒回互,林木蔥籠。太平、紫陽二橋映帶左右,長堤垂柳綠繞城郭。城陽山為唐代許宣平隱居之處。紫陽山是宋代朱熹父子讀書講學之所。披雲峰以新安古剎著稱。唐至德二年(757)即建有僧院二十四處,貞元末建立披雲亭,之後築塔建寺,修亭疏路,代有興替,是古歙游覽勝地。宋元以降,游覽、詩會尤盛,題詠尤多,許承堯集成《西干志》七卷。現存民國建汪采白墓,民國修建披雲古道和披雲亭,宋建長慶寺塔,清建漸江墓。披雲亭兩層,又名瞭望亭,登亭俯視,滿目青山,練水如帶,大橋如虹,古城景色盡收眼底;極目遠眺,百里黃山群峰,巍峨崢嶸,隱隱可見。憑欄懷古,思緒悠然。
漁梁古街,依山臨水,類似古長城建築風格的新安古道把古城和漁梁連在一起。新安古道是明清徽商往返徽州的必經之道。漁梁是古徽州的重要水路碼頭之一,漁梁商業街也因此而形成。漁梁街蜿蜓一公里,一色的鵝卵石排列有序,俗稱魚鱗街;一色的木板房屋布於街道兩側,重樓挑檐,鱗次櫛比,遮住了一大半街面,站在街上仰望,藍天彷彿成一線;一色的舊式門板店面,各種店鋪、庄號古貌猶存。街南的漁梁壩是古歙的一大水利工程,也是漁梁的一大景觀。壩下飛珠濺玉,雪浪滾滾,蔚為壯觀。從漁梁壩走百步石階上岸,過望仙橋就到了新安第一關——新安關。出新安關,過紫陽橋就到理學大師朱熹之父朱松結廬講學的紫陽山,明代曾在這里建造紫陽書院。

㈡ 按時間順序列舉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歷史時間

前期准備及金田起義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與表親馮雲山、族弟洪仁玕從梁發《勸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義,後來自行洗禮,並在廣東花縣首創「拜上帝教」。 1844年,洪秀全和馮雲山到廣西傳教。 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廣州跟隨美國美南浸信會傳教士羅孝全學習《聖經》,因聽洪秀全說曾夢見他自己是上帝的兒子,羅孝全拒絕給他施洗。洪秀全猜雀畝離開廣州,重返廣西桂平,與馮雲山會合。7月,洪秀全與馮雲山一起制定「十款天條」。 1848年春天,拜上帝會的領導人之一馮雲山被地方團練逮捕,送往廣西桂平知縣穗森衙門囚禁。洪秀全前往廣州欲以「傳教自由」為由,找上層關系營救。後馮雲山被信徒集資賄賂桂平知縣,而得到釋放。 1849年,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楊秀清、石達開結為異姓兄弟,並稱東、西、南、北、翼五王。 1850年9月初,洪秀全發布總動員令,會眾立即到金田團營編伍,達兩萬人。同年11月太平軍在蓉村江木橋伏擊清軍成功。農歷十二月,他們在金田村內的韋氏大宗祠,舉行拜上帝儀式,並宣布國號為太平天國。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會眾萬人在金田村「恭祝萬壽」起義,是為金田起義。洪秀全稱天王,建立「太平天國」。同年3月23日,洪秀全封楊秀清為「左輔正軍師」、蕭朝貴為「右弼又正軍師」、馮雲山為「前導副軍師」、韋昌輝為「後護又副軍師」。同年秋季,太平軍占廣西永安州(今蒙山縣)。12月在永安封五王,其他四王皆歸東王楊秀清節制。南王馮雲山制訂了太平天國初期的官制、禮制和軍制,又創造了一套獨特歷法,在太平天國內使用,並且實行公有財產制。 因太平天國首義發生在廣西,故有大量壯族人民參加了太平天國起義,西王蕭朝貴, 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他的母親是壯族人),北伐主將林鳳祥、李開芳等等,皆為壯族人。太平天國第一位烈士、後被追封為嘏王的盧六以及後封的慕王譚紹光、贊王蒙得恩皆為壯人。盧六是太平天國起義前的洪秀全、馮雲山最得力的助手,為發動太平天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摘自黃現璠撰《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壯族子弟》 1852年(咸豐二年)4月5日,太平軍自永安突圍,5月19日離開廣西進入湖南省,5月太平軍路經全州時,馮雲山被清軍炮火擊中歲拿,6月傷重死亡。8月21日蕭朝貴、石達開攻長沙(太平天國第一場硬仗),9月12日蕭朝貴在攻城時戰死。太平軍攻長沙近三個月仍未能成功,撤圍北上。 1853年1月太平軍攻克武昌,人數增至五十萬,此後太平軍進展較快,直至正式建國。
定都、西征、北伐
1853年3月太平軍攻佔南京,改名「天京」並定都在此,隨即展開北伐及西征。 北伐軍雖然一度進至天津附近,因孤軍深入,最終在1855年全軍覆沒。西征軍的進展比較順利,先後攻下安慶、九江、武昌等地。 1854年西征軍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軍抵抗,湘軍反攻至九江附近。 1855年初,翼王石達開大破湘軍,復陷武昌。 太平天國前期,軍政大事由軍師負責,洪秀全退居幕後少理朝政,大權落在東王楊秀清手上。 天京事變1856年(咸豐六年)6月,太平軍攻破清軍向榮的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向榮在8月9日死後,其死訊不久便傳入天京,東王楊秀清見當時太平天國形勢大好,另有圖謀,假裝「天父下凡」迫天王封他為「萬歲」。 韋昌輝在9月1日到天京,與秦日綱在夜間入城,2日凌晨突襲東王府,楊秀清及其家人被殺,東王部屬、他們的家人及其他軍民共2萬多人亦被殺,史稱「天京事變」。 翼王石達開抵達天京後,責備韋昌輝濫殺,二人不歡而散,石達開當夜逃出城外,韋昌輝其後盡殺翼王府中家屬。 石達開從安慶起兵,聲討韋昌輝,此時在天京以外的太平軍大多支持石達開。洪秀全為平眾怒,11月2日將韋昌輝處死,不久又處死秦日綱和陳承瑢。
石達開遠征
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奉詔回京,被軍民尊為「義王」,合朝同舉「提理政務」。他不計私怨,追擊屠 石達開殺責任時只懲首惡,不咎部屬,連北王親族都得到保護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來。在石達開的部署下,太平軍穩守要隘,伺機反攻,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石鎮吉等後起之秀開始走上一線,獨當一面,內訌造成的被動局面逐漸得到扭轉。但天王見石達開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對石達開百般牽制,甚至意圖加害。為了避免再次爆發內訌,石達開不得已於1857年5月避禍離京,前往安慶。 1857年9月,天王迫於形勢的惡化遣使請石達開回京,石達開上奏天王,表示無意回京,但會調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將領回援,並以「通軍主將」身份繼續為天國作戰。此後,石達開前往江西救援被困的臨江、吉安,擁戴他的安徽太平軍將領大都留守安徽。因沒有水師,無法渡過贛江,救援行動失敗,石達開又於次年進軍浙江,並聯合國宗楊輔清進軍福建,欲開辟浙閩根據地,與天京根據地連成一體。 浙江是江浙皖清軍的主要餉源,為阻止石達開攻浙,清廷急調各路兵馬增援,最終不得不命丁憂在籍的曾國藩重任湘軍統帥,領兵入浙。太平軍在浙江取得許多勝利,但江西建昌、撫州失守後,入浙部隊失去了後方,協同作戰的楊輔清又在被天王封為「木天義」後從福建撤軍,為免四面受敵,石達開決定放棄攻浙,撤往福建,後又轉戰到江西。石達開建立浙閩根據地的努力雖因內外矛盾以失敗告終,卻牽制了大量清軍,為太平軍取得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等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是年冬,石達開經與部將會商,決定進攻湖南,取上游之勢,再下趨湖北,配合安徽太平軍作戰,並伺機分兵入川。1859年春,石達開自江西起兵入湘,發動 「寶慶會戰」。彼時湘軍正計劃分兵三路進攻安慶,聞石達開長驅直入湖南腹地,軍心全線動搖,只得因勢利導,全力援湘。面對湘軍的重兵馳援,石達開孤軍作戰,未能攻克寶慶,被迫退入廣西休整。 1861年9月,石達開自桂南北上,於1862年初經湖北入川,自此,為北渡長江,奪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據地,石達開轉戰川黔滇三省,先後四進四川,終於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過金沙江,突破長江防線。5月,太平軍到達大渡河,對岸尚無清軍,石達開下令多備船筏,次日渡河,但當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漲,無法行船。三日後,清軍陸續趕到布防,太平軍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漲水所阻,多次搶渡不成,糧草用盡,陷入絕境。為求建立「生擒石達開」的奇功,四川總督駱秉章遣使勸降,石達開決心捨命以全三軍,經雙方談判,由太平軍自行遣散四千人,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餘兩千人保留武器,隨石達開進入清營,石達開被押往成都後,清軍背信棄義,兩千將士全部戰死。 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在成都公堂受審,慷慨陳詞,令主審官崇實理屈詞窮,無言以對,而後從容就義,臨刑之際,神色怡然,身受凌遲酷刑,至死默然無聲,觀者無不動容,嘆為「奇男子」。
天國後期戰爭
天京事變起於1856年7月。在西線,這年11月,武昌、漢陽就因為糧盡援絕被迫撤退,曾國藩湘軍水陸師立即長驅直入,兵臨九江城下。在東線,清江南大營卷土重來,於1857年6月,攻陷江蘇句容,11月,攻陷鎮江,12月,就兵臨天京,寬掘長濠,堅築高壘,連營百餘里,四面合圍。到1858年3月,石達開放棄百戰經營的江西,4月,九江失陷,西線湘軍就進攻廬州和安慶。 太平天國的領導者為擺脫這種困境,把長江北岸清朝統治區內,因年荒糧盡的廣大飢民編為軍隊,補充實力受到嚴重損失的太平軍。又積極聯絡在淮河流域起義的捻軍,封捻軍首領張洛行為征北主將,爭取捻軍在太平天國的旗幟下共同戰斗。 當時擺在太平天國面前的首要任務,是解救天京的圍困。太平軍採取攻勢防禦,計劃在西擊敗湘軍,保住安慶,控制安徽;在東線消滅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在陳玉成和李秀成的指揮下,1858年8月,先發動浦口戰役,攻破江北大營,打通天京北岸的交通。10月,揮軍西上在廬州三河鎮殲滅湘軍最精銳的李續賓部。由於取得了這兩役決定性的勝利,才扭轉了天京事變後瀕臨覆亡的形勢,粉碎了清軍攻取天京的企圖,從而穩定了太平天國後半期的戰局。 1859年12月22日,浦口江邊營壘、隘卡盡被江南大營攻陷,第二天,保衛天京興北岸及水上交通的九洑洲要塞又失陷,天京再被合圍。1860年2月,太平天國定計先以輕兵襲破江南大營的餉源杭州,迫使江南大營調動精兵去救,然後迅速回師,在安徽建平集中大軍,3月26日,一戰而粉碎了江南大營,天京解圍。 天京既解圍,太平天國又制定了先東進、後西上的戰略。於是乘勝東進,1860年4月16日克常州。23日克蘇州。5月初六克浙江嘉興。於是以蘇州為省會建立起蘇福省,建設成天京的東南屏障和物資供應基地。這是太平天國後期取得輝煌勝利的一年。 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地在長江下游,要保衛天京,必須虎踞上游武昌、九江、安慶三重鎮。自天京事變後,武昌先失,九江繼陷,天京最後一道屏障只有安慶。太平天國守得住安慶,在軍事上可以阻擋湘軍東下進攻天京,在政治上可以保衛基層政權最鞏固的安徽地區,在經濟上可以保衛江南、江北產糧區的生產,使天京得到源源不斷的物資供應。安徽那時的戰略地位,關繫到太平天國的存亡。所以,東征告一段落,西上的戰斗任務即緊接上了日程。西上的目標,是上取湖北,在戰略上是力爭上游,取得勝利,以粉碎湘軍對安慶的圍攻。 1860年冬,太平天國以英王陳玉成統北路軍,從皖北進蘄、黃,以李秀成統南路軍,從皖南進江西,會師武昌,合取湖北。北路軍於1861年二月,攻克湖北黃州,時武昌空虛,聞太平軍將到,城中已發生混亂,唾手可得。那時候,英國海軍提督何伯(J.Hope)帶船隊到漢口,出來干涉,陳玉成有了顧慮,他把進攻武昌的軍隊,改向麻城、德安一帶進軍。到了3月,又把精兵調回下游去救安慶。南路軍也於1861年4月底進入湖北,克復了大冶、鄂城、通城、通山、興郭、咸寧、嘉魚、蒲圻等州縣,再進則武昌動搖,敵人也要被迫撤退安慶的圍師。而李秀成卻從湖北退兵,經江西入取浙江。曾國藩後來說如果當日北路軍於3月攻取武昌,或南路軍於6月兵臨武昌城下,他圍攻安慶的軍隊就必定要撤走。可是,陳玉成、李秀成都竟功虧一籌,沒有進行到底,遂致良謀碩算,付之東流。1861年7月26日,安慶被湘軍攻陷。從此湘軍以安慶為大本營,【踞上游之勢,建瓴而下】,向天京進攻。南路軍於8月入浙,雖收復浙江,卻彌補不了安慶的失陷。北路軍於安慶失陷後,退駐廬州,旋向西北遠征,陳玉成孤軍留在廬州,1862年4月,突圍到壽州,被苗霈林誘俘,後被殺。長江以北,失了這一支大軍的支持,保衛天京便困難了。 當1860年夏克復甦州、嘉興後,太平軍即向上海進軍,擊敗了由華爾指揮的洋槍隊,7月,因嘉興方面戰事告急,便撤退。 1862年,曾國藩開始實施三路進攻太平天國的計劃,他一面派李鴻章率領新成立的淮軍乘趕到安慶迎接的英商輪船去上海,一面派曾國荃率領湘軍從安慶出動向天京進犯,同時,又派左宗棠率領湘軍從衢州進攻浙江。 1862年春,太平軍在太倉州、嘉定、南翔、奉賢、青浦、寶山一路掃盪助清政府的英、法軍隊,並將其包圍在嘉定城。而曾國荃的湘軍卻正在這個時候,進犯到了天京,洪秀全一日下三道詔令,把進攻上海的大軍撤退回救天京。 大軍回到蘇福省,開了兩次軍事會議,集議全局,向天王奏陳湘軍有水師運輸彈葯物資,難與爭鋒,建議將蘇福省糧食軍火運回天京,廣為積貯,用固守以制敵策,使敵頓兵堅城,待兩年後,師老力疲,形見勢絀,然後一舉把它消滅。洪秀全不從,嚴命立即遵詔,並把在浙江湯溪前線抗擊左宗棠湘軍進犯的侍王李世賢軍隊也調回天京作戰。九月,東線大軍西上,進攻駐扎雨花台的湘軍,但終因後勤運輸困難,軍隊【未帶冬衣】,【兵又無糧】,猛攻四十六天而不下。 由於蘇、浙大軍西調回天京作戰,清軍在外國侵略者的幫助下乘機在東線向太平天國發動瘋狂的進攻。在江蘇方面,先由美國流氓華爾帶領,華爾被擊斃後,由英國軍官戈登帶領的常勝軍協助李鴻章淮軍以上海為基地,向蘇州進攻。在浙江方面,以英國海軍總兵呟樂德克組織的常安軍、定勝軍,法國海軍參將勒伯勒東、寧波稅務司法國人日意格組織的常捷軍協助左宗棠湘軍向浙江進攻。這樣,太平天國就陷於兩面作戰的泥坑之中。 攻打湘軍營壘不下,10月,天王洪秀全採用進北攻進戰略,命李秀成率大軍渡江,向上游進攻,迫使曾國藩撤退進犯天京的湘軍以救上游。又命李世賢率軍攻金柱關,通寧國、太平糧道,以接濟天京。李世賢力戰皖南,沒有奏功,而湯溪於1863年正月失陷,浙東金華、紹興等地全部被迫撤退。李秀成率領的大軍進到皖北,給飢餓所困,死喪了幾萬人,從六安州狼狽歸。五月回到天京,而淮軍已攻陷太倉州、崑山,進逼蘇州。 8月,左宗棠部湘軍攻陷浙江富陽,進逼杭州。10月,蘇州失陷。這時,天京已不可能再守。
天京陷落與太平天囯敗亡
太平天囯後期形勢天京已不可能再守,當時太平天國唯一的救亡良策,只有放棄天京,取道皖南,入江西,繞湖北,與攻克陝西漢中的西北遠征軍會合,踞西北,以圖中原。蘇州失守後,李秀成就回京奏請洪秀全執行這個救亡戰略。洪秀全斷然拒絕,硬要死守天京。 1864年正月,天京被包圍。在去年11月,洪秀全就特命干王洪仁玕出京到丹陽、常州、湖州等地去催兵解圍。各處軍隊因天京無糧都不應命。而天京這樣大的城池只留一萬人防守,也還在缺糧。2月,杭州失守。這時候,蘇、浙兩省從城池撤出的軍隊都因缺乏糧食,不可能在當地繼續作戰,3月下旬,奉詔急救天京的西北遠征軍從陝西趕回到皖北邊境,也因蘇、皖地區遍地餓荒,被迫停留,無法抵達天京。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飢後病逝,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7月天京失守,李秀成帶領幼天王突圍,混亂中失散,於同月22日在江寧方山被俘,親書供狀數萬字後,於8月7日被曾國藩殺害。10月幼天王洪天貴福在江西石城荒山山洞被搜俘,11月18日在南昌被凌遲處死。 長江以南的太平軍余部譚體元部隊在1866年初於廣東梅縣被肅清,江北的太平軍賴文光部投入捻軍,於1865年殺清軍名將僧格林沁,繼續對抗清軍直至1868年。 東捻軍於1868年1月5日在揚州東北瓦窯鋪覆滅,西捻軍於同年8月16日在山東茌平徒駭河被李鴻章消滅。 最後一支使用太平天國年號的殘余捻軍袁大魁部於1869年在陝北保安被左宗棠消滅。 1874年太平天國亡國十周年,楊輔清自美國易容潛返回福州加入綠營發展組織,遭到閩浙總督發現逮捕殉難,證實確有為數不詳太平軍湧入太平洋部份島嶼。
[編輯本段]大事年表
1843年 7月 洪秀全與馮雲山、洪仁玕在家鄉廣東花縣建立拜上帝會,自稱上帝之子,並稱呼上帝為天父、耶穌為天兄。 1844年 4月 洪秀全、馮雲山等人離開家鄉傳教。 5月 洪秀全及馮雲山到廣西貴縣(今貴港市)傳教,後馮雲山轉至紫荊山區一帶,洪秀全回廣東。 1847年 3月 洪秀全及洪仁玕到廣東,在美國教士羅孝全(Issachar Jacob Roberts)那裡學習,首次讀到聖經。後來洪秀全請求洗禮,為羅孝全拒絕。 8月 洪秀全回廣西紫荊山,與馮雲山發展拜上帝會。 1848年 4月 楊秀清首次假裝「天父下凡」。 10月 蕭朝貴首次假裝「天兄下凡」。 1851年 1月 拜上帝會於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囯」,改元「太平天囯元年」。 3月 洪秀全稱「天王」。 9月 太平軍攻佔永安。 12月 在永安封東、南、西、北、翼王,建立太平天國基本制度,稱為「永安建制」。 1852年 4月 太平軍從永安突圍,進圍桂林。 6月 南王馮雲山傷重死亡。 9月 太平軍攻長沙,西王蕭朝貴戰死。 1853年 1月 太平軍攻陷武漢,湖北巡撫常大淳死。太平軍增至五十萬。曾國藩辦湖南團練,即為湘軍。 2月 攻陷安慶,安徽巡撫蔣文慶自殺。 3月 攻陷南京,江寧將軍祥厚、兩江總督陸建瀛戰死。南京易名天京,定為首都。清軍建江南、江北大營。 5月 太平軍北伐,西征。 1854年 1月 太平軍攻克廬州,安徽巡撫江忠源自殺。 2月 湖廣總督吳文鎔戰死。 4月 湘潭之戰、靖港之戰。曾立昌所率的北伐援軍潰敗。 6月 太平軍二克武昌。 10月 清軍收復武昌。 1855年 1月 翼王石達開於鄱陽湖口大敗湘軍。 3月 清軍攻下連鎮,北伐軍主將林鳳祥被俘,不久處死。 4月 太平軍三克武昌。 5月 北伐軍全軍覆沒,李開芳被俘後遭處死。 1856年 年初 太平天國東征,攻取揚州,破江北大營;石達開破江南大營;天京解圍。 9月 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內訌,諸王互殺,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先後被殺。 1857年 6月 石達開帶兵出走。 1858年 5月 九江失守,守將林啟榮戰死。 9月 李秀成、陳玉成破江北大營。 11月 三河鎮大捷。 1859年 4月 洪仁玕從香港抵天京,封干王。 陳玉成封英王、李秀成封忠王。 1860年 4月 太平軍破江南大營,迫近上海。 5月 破江北大營。 6月 上海成立「中外會防局」,美國人華爾建「洋槍隊」,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太平軍。太平軍將領李秀成帥軍在青浦大敗洋槍隊。 1861年 9月 安慶失守,守將葉雲來戰死。 李鴻章辦淮軍。 12月 李秀成攻佔杭州,巡撫王有齡自殺。 1862年 2月 洋槍隊改為常勝軍。 5月 李秀成在慈溪戰斗中,擊斃華爾,嚴懲常勝軍。 6月 陳玉成被清軍殺害。 1863年 3月 英國人戈登接任常勝軍管帶。 6月 石達開於大渡河旁投降,在成都被處死。 12月 淮軍、常勝軍攻克蘇州。 1864年 6月 洪秀全病逝,子洪天貴福即位,是為「幼天王」。 7月 天京陷落。 8月 李秀成被清軍處死。 10月 洪仁玕及幼天王先後在江西被俘。 11月 幼天王及洪仁玕先後在南昌被處死。

閱讀全文

與績溪兵坑蒙山橋什麼時候維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家電要有什麼標示才安全 瀏覽:30
cbd傢具城在哪裡 瀏覽:988
邢台義烏二手市場傢具市場在哪裡 瀏覽:460
建房子電路排 瀏覽:61
外行怎麼賣傢具 瀏覽:394
安卓手機怎麼查維修 瀏覽:551
紗窗怎麼翻新 瀏覽:258
濰坊壁掛爐維修中心 瀏覽:897
戴爾電腦售後維修電話 瀏覽:873
國家電網統考之前怎麼招聘的 瀏覽:163
電瓶車電機燒了如何維修 瀏覽:908
漢南辦公傢具品牌哪個好 瀏覽:497
垮塌大棚維修視頻 瀏覽:810
消防水管用什麼方法加閥門 瀏覽:150
美式傢具上的貼紙怎麼去除 瀏覽:104
羅定傢具哪個品牌好 瀏覽:516
炭素家居 瀏覽:799
擴音電路 瀏覽:721
觀致的售後電話 瀏覽:874
賈莊家電商場怎麼樣 瀏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