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器电路 > 1971电路

1971电路

发布时间:2022-04-30 19:38:00

1. 2sc1971在FM功率放大电路中的B极怎么不用供电

在高频功率放大电路中,常使用丙类放大,即发射结接上反向偏置.

丙类放大效率很高.

丙类放大后级要接一个与高频信号谐振的滤波器,以便从高度失真的信号中选出被放大的原信号.

可以查一下有关的书以便加深理解.

2. 电子计算机发展的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元器件是什么

1946年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按计算机采用的电子器件来划分,计算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
第一代,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的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第二代,以晶体管为主要元件的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第三代计算机使用了集成电路(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现在,计算机已进入了在技术上、概念上和功能上都不同于前四代计算机的第五代计算机的发展阶段。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体积是越来越小,容量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使用和维护越来越方便。


3.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4代采用的主要元器件各是什么

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数字计算机,采用的主要元器件是电子管。

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数字计算机,采用的主要元器件是晶体管。

第三代(1964~1971):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采用的主要元器件是集成电路。

第四代(1971年以后):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采用的主要元器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

(3)1971电路扩展阅读:

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计算机内部电路组成,可以高速准确地完成各种算术运算。当今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万亿次,微机也可达每秒亿次以上,使大量复杂的科学计算问题得以解决。

2、计算精确度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度精确的计算。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之所以能准确地击中预定的目标,是与计算机的精确计算分不开的。一般计算机可以有十几位甚至几十位(二进制)有效数字,计算精度可由千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是任何计算工具所望尘莫及的。

3、逻辑运算能力强:计算机不仅能进行精确计算,还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计算机能把参加运算的数据、程序以及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保存起来,并能根据判断的结果自动执行下一条指令以供用户随时调用。

4、存储容量大: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具有记忆特性,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各类数据信息,还包括加工这些数据的程序。

4. 高频三极管2SC1971 datashee的测试电路看不懂

这是2SC1971推荐的标准线路。我曾经和你一样分析实验(不会仿真)过就是不工作!
后来才发现,这只是射频末级功率放大,丙类放大器需要前级有足够的推动功率,推动1971起码需要200~300mW以上的功率,否则无法提供自给偏压、自然功放管就不工作。
丙类放大器要求的客观条件是很苛刻的,只要满足前提条件、调整电感达到谐振频率,输出电流马上就会剧增。

5. 集成电路发展史

个人闲来无事是写的,现粘贴如下:
首先有集成电路这一想法的是英国科学家Dummer,那是在1952年,在皇家信号和雷达机构的一个电子元器件会议上他说:“随着晶体管的出现和对半导体的全面研究,现在似乎可以想象,未来电子设备是一种没有连接线的固体组件。”当然,那时还没有“集成电路”这一名词。然而,集成电路的真正发明却是在美国,是在6年之后的1958年(也有人认为是1959年,具体原因接下来解释)。
1958年9月12日,TI的Kilby发明了世界首块集成电路,这是一个相移振荡器,集成了2个晶体管、2个电容和8个电阻——共12个元器件,该发明与1959年2月6日申请专利,1964年6月26日被批准。而到了1959年,Fairchild的Noyce发明了基于硅平面工艺的集成电路,1959年7月30日,Noyce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1961年4月26日被批准。虽然Noyce比Kilby发明集成电路和申请专利在后,但批准在前,而且Noyce发明的集成电路更适合于大批量生产,所以会有一些人在关于谁先发明了集成电路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其实Kilby和Noyce被认为是集成电路共同的发明人,问题在于1958和1959不能被认为是共同的发明时间,而必须是其中的一个,我习惯于把它说成是1958年。
而到了1968年,Noyce和Moore以及Fairchild的其他一些雇员成立了Intel,1971年便生产出了世界首枚CPU——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的4004,紧接着,次年8008,再次年8080……尽管CPU诞生于1971年,然而它被推向市场,换句话说就是普通平民可以买到是1981年的事。那是1981年的8月12日,IBM推出型号为IBM5150的计算机,这是最早的PC,CPU采用Intel的8088(1979年发明),系统采用Microsoft的DOS,内存16K,再配一个5.25英寸的软驱,售价1565美元。但你知道,当时的1565美元跟现在的1565美元不一样,那时钱实啊,按照今天的物价指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4000美元,在2011年8月13日这样的日子,汇率是6.3902,那就是25560.8元人民币。
早期的IC未形成独立的产业,电子系统厂商把自己生产的IC用于自己的产品,只把一小部分销往市场,而同时也会从市场购进一些。Intel和AMD开创了IC业的新纪元,他们只向市场供应通用的IC,而不使用IC去生产产品,当然也不会从市场购进IC。这种自行设计、用自己的生产线制造、自己封装和测试、最后出售IC成品的厂商被称为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集成器件制造商)。尽管如此,IDM还是有严格定义的:IC的对外销售额超过IC总产值25%的企业就可以称作是IDM了(如Motorola、TI、Sony),而没有超过的叫做系统厂商(如IBM、HP)。根据这一定义,IDM并不意味着不生产系统产品,系统厂商也并不意味着不生产IC。区别仅在于它们生产的IC(或者干脆没生产)有多少用于自己的系统产品,有多少用于直接出售。
再后来,出现了一些这样的公司,它们只设计IC,并不生产,我们称之为Fabless,叫做无生产线设计公司。它们设计完成后,制造这一环节仍交给IDM完成,IDM的生产线除了生产自己设计的IC以外,还帮Fabless进行生产。1987年,TSMC(台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成立,2000年,SMIC(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国际)成立,这些公司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它没有自己的产品,不设计也不使用,只是单纯地提供制造服务,我们称之为Foundry。这类公司的出现,不仅Fabless的设计成果有了天经地义的归宿,而且就连IDM也把自己制造环节的一部分让给Foundry来做,就Foundry而言,有时它接到来自IDM的生产任务比Fabless的还要多。再后来呢?连封装测试也自成一家,形成独立的产业。
纵观今天的IC业,设计业、制造业、封测业三足鼎立,当然也不乏IDM这样的一条龙式的企业,但是系统厂商在IC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低,(注意!我说的是在IC市场上),濒临灭绝!(注意!我说的是市场份额濒临灭绝。公司并没有灭绝,而是他们意识到这种自己生产芯片仅供自己使用的模式不划算,转型了。)

6. 电路的基本元件是什么

一般来说是有三种: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你看到的电路都是由这三种组成的.我们平常看到的电子器件、芯片、集成电路等其实都是由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构成。
我看已经回答的这些人,可能都不是做电子这行的吧,回答的很外行,呵呵(别骂我~~).
如果楼主非要追究第四种:
美国惠普公司实验室研究人员在5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宣称,他们已经证实了电路世界中的第四种基本元件———记忆电阻器,简称忆阻器(Memristor)的存在,并成功设计出一个能工作的忆阻器实物模型。这项发现将有可能用来制造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即开型PC、更高能效的计算机和类似人类大脑方式处理与联系信息的模拟式计算机等铺平了道路,未来甚至可能会通过大大提高晶体管所能达到的功能密度,对电子科学的发展历程产生重大影响。
华裔科学家37年前理论预测成真
基础电子学教科书列出了三种基本的被动电路元件: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早在197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华裔科学家蔡少棠教授就从理论上预言了忆阻器的存在。忆阻器实际上就是一个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器。蔡少棠发表的论文《忆阻器:下落不明的电路元件》提供了忆阻器的原始理论架构,推测电路有天然的记忆能力,即使电力中断亦然。简单说,忆阻器是一种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通过控制电流的变化可改变其阻值,如果把高阻值定义为“1”,低阻值定义为“0”,则这种电阻就可以实现存储数据的功能。

7. SC1971三极管用什么推

这个电路的静态电流、调整上偏置电阻5.1K;或调整下偏置电阻10K微调电阻都行。测量三极管发射极100Ω电阻上的电压即可测得:用测得电压除以电阻值100就等于集电极电流。也可以将IN对地短路后调整,更稳定。

8. 计算机的历史上有哪些重大里程碑

一、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主要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以科学计算为主。其特点是体积大、耗电大、可靠性差、价格昂贵、维修复杂,但它奠定了以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

二、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数字计算机
晶体管的发明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逻辑元件采用了晶体管以后,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耗电减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已开始使用更先进的磁盘;软件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还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应用以科学计算和各种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用于工业控制。

三、第三代(1964~1971):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小、中规模集成电路(SSI、MSI),计算机的体积更小型化、耗电量更少、可靠性更高,性能比第十代计算机又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小型机也蓬勃发展起来,应用领域日益扩大。
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逐渐完善,分时操作系统、会话式语言等多种高级语言都有新的发展。

四、第四代(1971年以后):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和主存储器都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LSI)。所谓大规模集成电路是指在单片硅片上集成1000~2000个以上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其集成度比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提高了1~2个以上数量级。这时计算机发展到了微型化、耗电极少、可靠性很高的阶段。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军事工业、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得到发展,这些领域的蓬勃发展对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的空前大发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除了向巨型机方向发展外,还朝着超小型机和微型机方向飞越前进。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在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应运而生,它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此后各种各样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如雨后春笋般地研制出来,潮水般地涌向市场,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畅销品。这种势头直至今天仍然方兴未艾。特别是IBM-PC系列机诞生以后,几乎一统世界微型机市场,各种各样的兼容机也相继问世。

9. 由于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微处理器自1971年问世以来,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

字长,结构,功能,工作频率

阅读全文

与1971电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荆州华为手机维修点 浏览:705
波尔卡空调维修电话 浏览:848
榛果家居 浏览:886
怎么建微缩家具 浏览:382
福州联想售后服务维修点在哪里 浏览:276
新郑三星售后服务部 浏览:614
室外鱼池用丙纶布防水如何 浏览:137
方太热水器售后好还是樱花好 浏览:85
建设农业大棚保修期限 浏览:894
室外地面保修年限 浏览:103
汇康跑步机维修点 浏览:789
酒泉苹果售后服务 浏览:518
南昌三星电视售后电话号码 浏览:895
震旦289S复印机维修模式怎么 浏览:932
家居横幅 浏览:95
温州燃气灶售后维修 浏览:444
车辆维修费鉴定申请 浏览:218
led屏死点维修好后能用多久 浏览:787
梦海家具 浏览:81
ipad充电口接触不良维修多少钱 浏览: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