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器电路 > 达令电路

达令电路

发布时间:2022-05-22 15:08:09

A. 高一必修二地理考点整理。。。

收到请回复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
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
4、图中曲线①表示出生率,曲线②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
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①19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②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
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
4、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②调节人才余缺;③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从总体上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
§3 人口的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性。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措施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而发达国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追求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力。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分为组团状(重庆)、团块状(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放射状(延安)、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
3、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各功能区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其功能区构成不同。
4、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
5、商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
6、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强;不断向外缘移动;分布于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公路、铁路、河流等)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
8、图中A表示工业,B表示住宅,C表示商业,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变最快的是商业,①-③中适合发展住宅区的是②,适合发展工业区的是③,适合发展商业区的是①。

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10、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必须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协调好相互的位置关系,以减少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护带;必要的卫星城建设等等。
§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服务范围通常不固定,没有明显界线。一般城市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周围的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省会城市服务范围覆盖周围各县乃至全省;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服务范围则可扩展至全国。
2、城市规模和等级与其地理位置相关,位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城市等级的提高。
3、合理布局城市的原则:①高等级城市数量少,低等级城市数量多;②低等级城市分布于高等级城市周围;③高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远,低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近;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低等级城市服务范围)
§3 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规模和面积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
2、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推力):人口过剩(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发展速度慢,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而出现众多的卫星城。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发展速度快,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多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造成城市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也可以破坏环境,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和生态破坏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另外还可以产生交通及居住条件差、失业和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秩序混乱、内城衰落等现象。
6、人类解决城市化问题(建造生态城市)的主要对策:
①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②使城市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例如:
? A.城市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 B.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城市新区和建设卫星城
? C.合理规划城市,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
? D.提高绿化
? E.其他措施:合理进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强社会秩序管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劳动力、机械(工业基础)、政策、
科技、历史原因(生产习惯)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更容易发生变化。
3、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②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③种植业、畜牧业兼备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
§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①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②时间利用效率高;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①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②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③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水平高,③商品率率高。
§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属于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以牧牛为主的美国、阿根廷,以牧羊为主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市场(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③专业化程度高。
2、乳畜业属于畜牧业,主要以奶牛为生产对象,生产牛奶及其相关制品。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地区。因为乳畜业产品不耐贮藏、运输不便,其布局必须紧邻消费市场,因此多布局于大城市的市郊地区。乳畜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城市市场;②商品化;③集约化。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土地(地形;租金)、水源。②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原料、动力、政策、科技、农业基础
2、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①甘蔗或甜菜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造等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②食品、瓶装饮料制造(啤酒、汽水)、家具制造、印刷、石化等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③有色金属冶炼(铝、铜、镍、锡……)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④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被服厂等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⑤卫星、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3、从环境效益角度考虑,高技术产品、食品等企业对环境十分敏感,应以优质环境为主导区位因素。①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②造成水体污染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河流上游;③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4、在国家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及心理因素等社会因素影响下出现的现象:①我国80年代以前在内地建大型工业基地,在西部一些非纺织原料产区、消费密集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批纺织工业中心;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③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大力推动内地工业发展;④近些年许多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在我国的投资。
5、现代工业发展中,①由于科技(冷藏保鲜技术)和交通的发展,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②重要枢纽及干线对工业仍具有较大吸引力,但部分发达国家由于交通的完善,工业布局已不再将交通列为主要区位因素;③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对工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④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2 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类型:①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同工业间存在着产品、原料的供应关系;②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存在生产工序联系的工业企业,因为需要共用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廉价劳力等因素影响,也可以布局在同一区域内,例如:我国许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③信息联系等。
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集聚可以是自发形成,也可以是规划形成。
3、工业集聚的作用:①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④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4、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例如:钢铁工业区(鞍山)、石油化学工业区(大庆)、汽车工业区(十堰)以及机械制造工业区等,它们的特点主要包括:①协作企业多,工业联系复杂;②生产规模大,占地面积广。
5、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例如食品工业等(面粉厂、糕点厂、糖果厂)等,它们的特点主要包括:①主要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发展初级加工业;②工厂少,工业联系简单;③生产规模较小,占地面积小。
6、要求分散布局的工业,主要以交通和通信为联系基础,在发达国家比较常见,容易形成跨国公司。比较常见的分散工业主要有产品“轻薄短小而且价格昂贵”的高科技产业(如电子工业)、结构复杂而且零部件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企业(如汽车工业)。
§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1、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五大湖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都属于传统工业区,它们的主要特征:(1)建立在丰富的煤炭、铁矿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近;(2)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3)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2、传统工业区当前发展状况:(1) 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2)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衰落,急需改造。
3、德国鲁尔工业区:(1)主要区位条件:①丰富的煤炭资源(铁矿较少,需由法国和瑞典进口);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交通;④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过于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3)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发展第三产业;③调整工业布局;④完善交通网络;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4、新工业区基本特征:(1)时间新:出现于二战后;(2)地区新:形成于无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3)形式新:以中小型企业为主;(4)部门新:以出口型轻工业或高科技电子工业为主。新工业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1)以新兴工业即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区,如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2)以出口型轻工业为主的出口型工业区,如意大利萨索洛、普拉托。
5、意大利工业小区模式: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有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基本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以轻工业为主;③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④生产高度专业化;⑤企业分布于小城市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6、美国硅谷电子工业区:(1)主导区位:科技、环境、交通。(2)主要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发达,人才集中;④便捷的交通;⑤稳定的市场(美国国防部的军事定货);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3)主要特点:①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②增长速度较传统工业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①铁路:最重要的方式,运量大,适合长途运输;②公路:运用最广泛,最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适合短途运输;③水路:运量大,成本低,速度慢;④航空:速度快,运量小,运费高;⑤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连续性强。
2、现代交通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3、主要点状交通设施:港口、车站、航空港;
主要线状交通设施:铁路、公路、航道航线
4、影响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因素:①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②社会经济条件:经济水平、技术条件、社会因素。
§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使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主轴,例如:株洲、筑波;交通线的兴衰(运输方式的变化、公路改线、河运航道的延伸和改变)会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例如:嘉兴。
2、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稀少单一,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地势起伏小,交通线路密集多样,商业网点密度大。
3、城市商业中心、商业小区的布局主要有两种情况:①以交通为最优原则,靠近交通线(城区干道及道路交叉口、市区环路边缘、高速公路沿线等);②以市场为最优原则,靠近城市几何中心、住宅区。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演变:
崇拜自然(原始时期)→改造自然(农业时期)→征服自然(工业时期)→人地和谐(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现在)
2、人类不断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不断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和能量;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4、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其分布来看,①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②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由于承受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而且发达国家将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均较严重。
5、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
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主要是: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相对较低;②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和破坏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③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加剧。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其基本原则是: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3、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工业实行清洁生产,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日常生活中注意适度消费。

B. 安桥875好吗

不错,支持次世代高清影音输出,就是价钱贵了点,11000左右。
TX-SA875 7.1 声道高清家庭影院放大器
(只在大陆市场发售)

�6�1 250W/声道,连续6Ω,1kHz,单声道驱动,JEITA
�6�1 THX Ultra2认证
�6�1 DTS-HD Master Audio,DTS-HD High-Resolution Audio, Dolby TrueHD, Dolby Digital Plus解码能力
�6�1 H。C。P。S(大电流电源供应)巨型大电流变压器
�6�1 所有声道使用VLSC(矢量线性修正电路)
�6�1 所有声道使用Burr-Brown 192kHz/24Bit数模转换器(PCM1796)
�6�1 HDMI(1.3版本)音频和视频处理能力
�6�1 HQV Reon-VX 视频处理
�6�1 HDMI升频和上转换功能(可倍线至1080P)
�6�1 色差视频上转换功能
�6�1 具备HDTV能力的HDM端子(4组输入/1组输出)和色差端子(100MHz)(3组输入/1组输出)
�6�1 使用三级反向达令顿(Darlington)电路的双推挽放大
�6�1 安桥专利的WRAT(宽频放大技术)
�6�1 三枚高级TI 32Bit DSP处理芯片
�6�1 用于纠正房间音响效果的Audyssey MultiEQ XT
�6�1 可用于游戏,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的Neual THX 环绕声技术
�6�1 功率2区域和2区域视频输出(复合视频);带音量调节的区域2、3前置输出,平衡,高低音(仅2区域)调节
�6�1 RS232端口,IR和12V触发器连接
�6�1 安桥RIHD系统控制
�6�1 智能音量控制
�6�1 纯音频模式
�6�1 双功放(Bi-amping)和桥接(BTL)方式的扬声器连接选择
�6�1 彩色编码的7.1声道输入和前置输出
�6�1 可独立对F/C/S/SB声道做分频点调节(40/50/60/70/80/90/100 /120/150/200Hz)
�6�1 通过遥控互动机座和iPOD兼容
�6�1外型尺寸 (宽x高x深):435x194x458.5mm
�6�1重量: 23.3kg
�6�1日本制造

C. 高一必修二地理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2、 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 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农业地域类型 代表性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分类 特点
水稻种植业 中国秦淮以南 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劳动密集型
自给农业 人多地少,小农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密集农业
商品农业 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
优良的天然牧场
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
广阔的市场需求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乌克兰 商品农业
种植业
密集农业 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
便利的交通运输;
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
先进农业科技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背风坡;灌溉成为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 欧洲、北美、南非、澳、新西兰 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 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
市场广大
交通便利

4、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1) 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
(2) 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
(3) 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相关特点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 所需原料丰富地区;
原料不便运输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 接近产品消费地区;
产品不便运输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5、 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 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2) 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5)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6)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 工业惯性的影响
(9) 环境保护的影响:
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
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气污、水污:化工厂
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
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
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

6、 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1) 工业联系:
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
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
(2) 工业集聚
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类型:
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
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

7、 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形成类型:
(1)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
(2)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
发展特点:
(1) 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
(2) 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
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十堰
传统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
代表工业区 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 美硅谷;中关村
主要区位因素 原料、廉价劳力 人才、环境、交通
主要部门 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械 电子、航天、生物工程
工业地域特点 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聚而成 分散为主
产品特点 重、厚、长、大 轻、薄、短、小
生产规模 大 小
科技人员比例 低 高
生产增长速度 慢 快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长 短
研发费用 低 高
发展类型 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力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 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 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

D. 安桥616具体参数

•THX® Select2 Plus™认证
•HDMI支持3D高清和音频回传通道,支持Deep Color, x.v.Color, LipSync(唇音同步校正), Dolby TrueHD,DTS-HD Master Audio, DVD-Audio, Super Audio CD,多声道 PCM, 和 CEC
•三级反响达令顿电路
•支持4K分辨率的Marvell Qdeo 技术
•MHL(智能高清连接)同步显示智能手机上的高清内容
•画中画输入源预览技术InstaPrevue™
•通过前置USB端口直接数字连接iPod/iPhone
•方便的功放控制软件“Onkyo Remote”
•全新悬浮式菜单(快速设置和HOME菜单)
•用于传输流媒体音频文件(MP3, WMA, WMA 无损, FLAC, WAV, Ogg Vorbis,AAC和LPCM格式)的网络功能
•互联网广播与云端音乐服务(Last.fm, MP3tunes, Spotify, AUPEO!, vTuner)
Audyssey DSX™ 和 Dolby® Pro Logic® IIz 新增环绕声格式
•弹出式屏幕显示(OSD)与快速设置和主菜单
•用于第二个房间的区域2功率输出和区域2/3的信号输出
*1服务的可用性取决于地区。一些服务可能需要一个固件更新。 * 2兼容的iPod touch(第三代或更高版本)和iPhone 3GS或更高。所有车型都需要iOS4.2或更高版本。 * 3需要的Android OS2.1或更高版本。
功放特性

•175W/每声道(1KH,6欧姆,单声道驱动,JEITA)
•WRAT(宽频放大技术)
•HCPS(大电流供电)巨型大电流变压器
•分离式输出电路
• 优化增益音量电路

E. 2010成都高一地理、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农业地域类型 代表性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分类 特点
水稻种植业 中国秦淮以南 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劳动密集型
自给农业 人多地少,小农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密集农业
商品农业 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
优良的天然牧场
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
广阔的市场需求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乌克兰 商品农业
种植业
密集农业 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
便利的交通运输;
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
先进农业科技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背风坡;灌溉成为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 欧洲、北美、南非、澳、新西兰 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 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
市场广大
交通便利
1、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1) 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
(2) 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
(3) 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 (主导影响区位的选择)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相关特点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 所需原料丰富地区;
原料不便运输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 接近产品消费地区;
产品不便运输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方式 优点 缺点 备注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公路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 历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管道 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 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主导矿产 主要城市
煤矿 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匹兹堡、中国大同、阳泉、抚顺、开滦。
石油 英国阿伯丁,中国大庆、玉门、东胜
铁矿 中国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
金矿 南非约翰内斯堡
主导矿产 主要城市
煤矿 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匹兹堡、中国大同、阳泉、抚顺、开滦。
石油 英国阿伯丁,中国大庆、玉门、东胜
铁矿 中国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
金矿 南非约翰内斯堡

F. 图论里面马的“周游问题”(即马走遍8*8棋盘),请问有人知道图论的证明吗与哈密尔顿回路有关。

这的确是哈密尔顿回路问题,你没说清想证明什么命题。这个问题有解,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解出了。

G.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完整

必修二部分(高一)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
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
4、图中曲线①表示出生率,曲线②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
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①19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②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
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
4、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②调节人才余缺;③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从总体上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
§3 人口的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性。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措施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而发达国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追求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力。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分为组团状(重庆)、团块状(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放射状(延安)、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
3、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各功能区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其功能区构成不同。
4、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
5、商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
6、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强;不断向外缘移动;分布于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公路、铁路、河流等)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
8、图中A表示工业,B表示住宅,C表示商业,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变最快的是商业,①-③中适合发展住宅区的是②,适合发展工业区的是③,适合发展商业区的是①。

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10、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必须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协调好相互的位置关系,以减少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护带;必要的卫星城建设等等。
§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服务范围通常不固定,没有明显界线。一般城市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周围的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省会城市服务范围覆盖周围各县乃至全省;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服务范围则可扩展至全国。
2、城市规模和等级与其地理位置相关,位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城市等级的提高。
3、合理布局城市的原则:①高等级城市数量少,低等级城市数量多;②低等级城市分布于高等级城市周围;③高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远,低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近;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低等级城市服务范围)
§3 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规模和面积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
2、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推力):人口过剩(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发展速度慢,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而出现众多的卫星城。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发展速度快,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多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造成城市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也可以破坏环境,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和生态破坏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另外还可以产生交通及居住条件差、失业和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秩序混乱、内城衰落等现象。
6、人类解决城市化问题(建造生态城市)的主要对策:
①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②使城市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例如:
? A.城市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 B.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城市新区和建设卫星城
? C.合理规划城市,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
? D.提高绿化
? E.其他措施:合理进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强社会秩序管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劳动力、机械(工业基础)、政策、
科技、历史原因(生产习惯)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更容易发生变化。
3、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②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③种植业、畜牧业兼备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
§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①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②时间利用效率高;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①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②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③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水平高,③商品率率高。
§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属于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以牧牛为主的美国、阿根廷,以牧羊为主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市场(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③专业化程度高。
2、乳畜业属于畜牧业,主要以奶牛为生产对象,生产牛奶及其相关制品。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地区。因为乳畜业产品不耐贮藏、运输不便,其布局必须紧邻消费市场,因此多布局于大城市的市郊地区。乳畜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城市市场;②商品化;③集约化。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土地(地形;租金)、水源。②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原料、动力、政策、科技、农业基础
2、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①甘蔗或甜菜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造等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②食品、瓶装饮料制造(啤酒、汽水)、家具制造、印刷、石化等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③有色金属冶炼(铝、铜、镍、锡……)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④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被服厂等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⑤卫星、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3、从环境效益角度考虑,高技术产品、食品等企业对环境十分敏感,应以优质环境为主导区位因素。①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②造成水体污染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河流上游;③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4、在国家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及心理因素等社会因素影响下出现的现象:①我国80年代以前在内地建大型工业基地,在西部一些非纺织原料产区、消费密集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批纺织工业中心;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③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大力推动内地工业发展;④近些年许多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在我国的投资。
5、现代工业发展中,①由于科技(冷藏保鲜技术)和交通的发展,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②重要枢纽及干线对工业仍具有较大吸引力,但部分发达国家由于交通的完善,工业布局已不再将交通列为主要区位因素;③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对工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④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2 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类型:①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同工业间存在着产品、原料的供应关系;②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存在生产工序联系的工业企业,因为需要共用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廉价劳力等因素影响,也可以布局在同一区域内,例如:我国许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③信息联系等。
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集聚可以是自发形成,也可以是规划形成。
3、工业集聚的作用:①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④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4、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例如:钢铁工业区(鞍山)、石油化学工业区(大庆)、汽车工业区(十堰)以及机械制造工业区等,它们的特点主要包括:①协作企业多,工业联系复杂;②生产规模大,占地面积广。
5、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例如食品工业等(面粉厂、糕点厂、糖果厂)等,它们的特点主要包括:①主要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发展初级加工业;②工厂少,工业联系简单;③生产规模较小,占地面积小。
6、要求分散布局的工业,主要以交通和通信为联系基础,在发达国家比较常见,容易形成跨国公司。比较常见的分散工业主要有产品“轻薄短小而且价格昂贵”的高科技产业(如电子工业)、结构复杂而且零部件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企业(如汽车工业)。
§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1、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五大湖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都属于传统工业区,它们的主要特征:(1)建立在丰富的煤炭、铁矿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近;(2)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3)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2、传统工业区当前发展状况:(1) 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2)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衰落,急需改造。
3、德国鲁尔工业区:(1)主要区位条件:①丰富的煤炭资源(铁矿较少,需由法国和瑞典进口);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交通;④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过于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3)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发展第三产业;③调整工业布局;④完善交通网络;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4、新工业区基本特征:(1)时间新:出现于二战后;(2)地区新:形成于无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3)形式新:以中小型企业为主;(4)部门新:以出口型轻工业或高科技电子工业为主。新工业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1)以新兴工业即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区,如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2)以出口型轻工业为主的出口型工业区,如意大利萨索洛、普拉托。
5、意大利工业小区模式: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有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基本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以轻工业为主;③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④生产高度专业化;⑤企业分布于小城市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6、美国硅谷电子工业区:(1)主导区位:科技、环境、交通。(2)主要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发达,人才集中;④便捷的交通;⑤稳定的市场(美国国防部的军事定货);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3)主要特点:①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②增长速度较传统工业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①铁路:最重要的方式,运量大,适合长途运输;②公路:运用最广泛,最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适合短途运输;③水路:运量大,成本低,速度慢;④航空:速度快,运量小,运费高;⑤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连续性强。
2、现代交通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3、主要点状交通设施:港口、车站、航空港;
主要线状交通设施:铁路、公路、航道航线
4、影响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因素:①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②社会经济条件:经济水平、技术条件、社会因素。
§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使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主轴,例如:株洲、筑波;交通线的兴衰(运输方式的变化、公路改线、河运航道的延伸和改变)会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例如:嘉兴。
2、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稀少单一,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地势起伏小,交通线路密集多样,商业网点密度大。
3、城市商业中心、商业小区的布局主要有两种情况:①以交通为最优原则,靠近交通线(城区干道及道路交叉口、市区环路边缘、高速公路沿线等);②以市场为最优原则,靠近城市几何中心、住宅区。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演变:
崇拜自然(原始时期)→改造自然(农业时期)→征服自然(工业时期)→人地和谐(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现在)
2、人类不断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不断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和能量;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4、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其分布来看,①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②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由于承受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而且发达国家将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均较严重。
5、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
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主要是: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相对较低;②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和破坏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③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加剧。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其基本原则是: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3、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工业实行清洁生产,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日常生活中注意适度消费。

H. 电是什么东西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电荷运动所带来的现象。自然界的闪电就是电的一种现象。电是像电子和质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种属性。它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电子运动现象有两种:我们把缺少电子的原子说为带正电荷,有多余电子的原子说为带负电荷。

电荷:某些亚原子粒子的内涵性质。这性质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的电磁作用。带电荷的物质会被外电磁场影响,同时,也会产生电磁场。

电流: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通常以安培为度量单位。

电场:由电荷产生的一种影响。附近的其它电荷会因这影响而感受到电场力。

电势:单位电荷在静电场的某一位置所拥有的电势能,通常以伏特为度量单位。

电磁作用:电磁场与静止或运动中的电荷之间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





(8)达令电路扩展阅读:

电的发现和应用极大的节省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使人类的力量长上了翅膀,使人类的信息触角不断延伸。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方面:能量的获取转化和传输,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电的发现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的革命,由它产生的动能每天都在源源不断的释放,人对电的需求夸张的说其作用不亚于人类世界的氧气,如果没有电,人类的文明还会在黑暗中探索。

I.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动力(能源)工农业基础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记忆]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2、社会效益[了解]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国防的需要:
个人偏好的影响:工业惯性的影响:
3、环境效益[理解+记忆]
读课本《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理解记忆]
1.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

3)信息联系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理解记忆]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记忆]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
1.发展的区位特点[记忆]
(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主要原因[记忆]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记忆]凡世界区域的传统工业都可借鉴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A、调整工业结构 (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中小型企业)
B、调整工业布局 (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C、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和教育、工业旅游、金融服务业)
D、优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这类型的城市或区域转型出路: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的整治措施,一般的规律:(1)优化产业结构,(2)立足本地区位优势,培育优势产业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

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理解记忆]
1、 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 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记忆]
① 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② 20世纪70年代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国内条件
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 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1)概念
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 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3、温州工业可以借鉴的地方:(1)企业间相互交流与协作(2)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3)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五、美国“硅谷”(读课本图)-- 微电子工业为主导[理解记忆]
1.特点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 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 产品:研发费用高;
(3) 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 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2.崛起原因[记忆]
(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旧金山东南部
(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
(4)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航空港)。
(5)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美国国防部)
世界区域内的高科技产业的区位因素:(1)地理位置(2)环境因素(3)交通因素
(4)科技人才因素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三、[理解记忆]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2、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
3、经济因素(主导因素和决定性因素)4、技术因素(作保障)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运输网[记忆]
1、铁路网(文科要求)
五横:
京包-包兰 陇海-兰新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 滨洲-滨 南昆
七纵
京沪 京九 京哈 京广 焦枝-枝柳 宝成-成昆 兰青-青藏
2、修建铁路的意义作用:
政治战略意义--(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2)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经济意义--(1)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3)完善交通铁路网
四、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网(2)以自行车代步出行(3)禁止大货车进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车实行单双日行驶制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记忆]
时期
人类思想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社会
利用自然
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
工业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新技术革命
人类谋求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 [理解记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记忆](1)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3)环境污染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
3、环境问题的分布:[记忆]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三、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防治:[理解记忆]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课本图)
(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必然性:[记忆]
1)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2、途径--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记忆]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1)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3、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①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后果:使人类的社会生产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人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②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绿色食品市场应采取什么措施前景才会更广阔?:(1)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和扶持(2)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产品价格(3)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康观念、消费观念,促进绿色食品的发展

J. 请教各位高手,达令顿复合电路的工作原理

串联型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在输入电压存在波动时,输出电压保持恒定的装置,利用稳压二极管两端电压不变的原理,使输出电压保持不变,并用多级三极管组成达令顿复合电路,组成放大器提高稳压精度。

阅读全文

与达令电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台湾威力洗衣机售后电话是多少 浏览:527
天猫服务综合指标售后怎么降低 浏览:493
大众保修期内维修需要什么 浏览:418
广州小米客服维修电话 浏览:852
昆山松下空调维修电话号码 浏览:292
家电条码类型有哪些 浏览:579
怎么做智能小家电 浏览:214
带地线电路 浏览:109
派式滤波电路 浏览:138
灰白色家具搭配什么颜色垃圾桶 浏览:905
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S 浏览:851
美的乌鲁木齐售后服务电话号码是多少 浏览:316
北京三星港行售后服务 浏览:35
地暖回填层开裂防水怎么做 浏览:208
宿州美的小家电维修 浏览:535
一统家居上班 浏览:236
浙江哪里有壳低聚糖厂家电话 浏览:952
安家电视剧开头曲是什么 浏览:157
一段话介绍家用电器 浏览:629
淮安小天鹅维修电话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