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器电路 > 四倍频电路图

四倍频电路图

发布时间:2023-09-03 06:04:03

㈠ 调幅波经过倍频器后其信号会怎么变化

模拟乘法器的应用实验五 振幅调制及混频器电路实验实验六 倍频电路实验 一、实验目的 ①学习MC1496模拟乘法器的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②学习应用MC1496模拟乘法器组成高频功能电路,培养设计、调试和测量电路的能力。 二、MC1496模拟乘法器集成电路 (一)MC1496内部电路图 图1-39所示是MC1496的内部电路及引脚图。它是由两个单差分对电路T1、T2、T5和T3、T4、T6组合而成。其中脚8和脚10为u1输入端,脚1和脚4为u2输入端,脚6和脚12为差动输出端,脚2和脚3之间接入反馈电阻Ry以增大u2的动态范围。脚5接偏置电阻Rb,提供偏置电流。 (二)MC1496模拟乘法器实验电路图1-40是MC1496模拟乘法器的实验电路图。其中偏置电阻Rb=6.8k,使Io=2mA。R1和R2分别给T1、T2、T3、T4提供偏置。而两只10k电阻与Rw构成的调零电路,用于调节T5、T6的平衡。Ry=1k是用于增大u2的动态范围。实验电路为单端输出,采用部分接入的单调谐回路作为负载,以增强选频特性。 三、实验原理(一)模拟乘法器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式 由于实验电路接入了Ry,且为单端输出。设双调谐回路在通带内的电压传输系数为ABP,则经带通滤波器后的输出电压为
在此要注意ABP是与频率有关的量,在通带外,可认为是零,即反映带通滤波的作用。 (二)振幅调制电路 振幅调制实验电路如图1—41所示。其中u1输入载波振荡信号 uc=uocco s:t 。由于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在实验电路中为固定值,只能进行微调,故载波信号的载波频率应取与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相等。而u2输入端加入调制信号 uo=’。+ 。 1.平衡调幅输出 所谓平衡调幅是指其输出信号为双边带调幅波,其载波信号被抑制。实验中应注意保证u2输入信号只是调制信号 un ,而不含有直流成分。这就需要通过RW 调节使脚1、4两端的电位差为零。具体测量可在输入u1=uc、uo=0时,调节Rw,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电压uo。当uo变到零时.即表明脚1、4两端直流电位差为零,满足平衡调幅的需要。此时若输人u2=un,则是双边带调幅波输出。 2.普通调幅输出 普通调幅波是除了有上下边频分量外,还有载波分量。因而在输入u1=uc时,u2中除了凋制信号un以外,还应该有直流分量。这就是通过调节Rw,使脚1、4两端直流电位差不为零,相当于输入电压u2为直流电压加调制信号uo,通过乘法器及带通滤波器后,输出为普通调幅波。对于模拟乘法器调幅电路来说,载波信号uc的输入信号振幅大小可分为两种情况:—种是u2的振幅小于26 mv,另一种情况是uc的振幅足够大.可认为工作于开关状态。当Ucm<26mv时,输出电压uo为当Ucm>100mV时, 则经带通滤波后的输出电压uo为
(三)混频电路 混频实验电路的连接如图1-42所示。其中u1输入本机振荡信号uL =UIm,t ,一般来说本振信号选取大信号,即U1m>=100mv,为开关工作状态。而u2输入为外来的输入信号us,通常在混频器中外来输入信号是小信号,可以是调幅波、调频波或调相波。为了便于观测,本实验的us采用小信号的普通调幅波。由于本实验电路中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是一个固定值,只能进行微调,因而在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确定之后,这个中心频率就是混频器的中心频率fI。若混频器选取的中频为低中频,则在选取输入信号us的载波频率fs和本振信号uL的频率fL时,应该满足
反之,若混频器选取的中频为高中频时,输入信号us的载波频率fs和本振信号uL的频率fL应满足
(四)倍频电路 二倍频实验电路的连接如图1-43所示。其输入信号ui通过耦合电容加到u1和u2输入端。一般来说,模拟乘法器构成的倍频器其输入信号采用小信号输入。由于实验板的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是固定值,只能微调,故在做倍频器实验时,输入信号ui的频率fi应为带通滤波器中心频率的1/2。 四、实验内容 (一)振幅调制电路实验 ①根据提供的模拟乘法器实验电路板,设计用模拟乘法器构成的普通调幅波调幅电路和双边带调幅电路,提出完成上述实验的必要条件。 ②掌握模拟乘法器组成调幅电路的基本原理,熟习实验电路板的组成及具体电路,并完成静态和动态的调整与测量。 ③提出完成调幅电路实验的测试方法及必备仪器。 ④测试并分析实验结果。 (二)混频器实验 ①根据实验电路板,设计用模拟乘法器构成的混频电路,提出完成混频实验的必要条件。 ②掌握混频电路的基本原理及用乘法器组成混频电路的实质、特征,并完成静态和动态的调整与测量。 ③对混频器的各种干扰,进行实验与分析。 ④提出完成混频电路实验的测试方法及必备仪器。 ⑤完成测试并分析实验结果。 (三)倍频电路实验 ①根据实验电路板,设计用模拟乘法器构成二倍频电路,提出完成倍频实验的必要条件。 ②掌握倍频电路的基本原理及用乘法器实现倍频的实质、特征,并完成静态和动态的调整与测量。 ①提出完成倍频电路实验的测试方法及必备仪器。 ④完成测试并分析实验结果。

㈡ 实用机床电路图集的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机床电路基本知识
第一节 常用电工图形、文字符号、术语
一、常用电工图形符号
二、常用电工文字符号
三、术语
第二节 接触器继电器电路典型环节
一、电动机的点动控制电路
二、电动机单向起动的控制电路
三、电动机的可逆起动控制电路
四、用辅助触点作联锁保护的电动机可逆起动控制电路
五、用按钮作联锁保护的电动机可逆起动控制电路
六、复合联锁保护的电动机可逆起动控制电路
七、可逆点动、起动的混合电动机控制电路
八、可逆起动以行程开关作自动停止的电动机控制电路
九、自动往返电动机控制电路
十、串电阻(电抗器)减压起动控制电路
十一、自耦变压器(补偿器)电动机减压起动控制电路
十二、星—三角(Y—△)电动机起动控制电路
十三、延边三角形电动机减压起动控制电路
十四、绕线转子电动机转子串电阻起动控制电路
十五、绕线转子电动机转子串频敏变阻器起动的控制电路
十六、双速电动机的控制电路
十七、三速异步电动机起动和自动加速控制电路
十八、单向起动反接制动控制电路
十九、双向起动反接制动控制电路
二十、单向起动半波整流能耗制动控制电路
二十一、双向起动半波整流能耗制动控制电路
二十二、单向起动全波整流能耗制动控制电路
二十三、再生制动电路
二十四、电容制动电路
第三节 电子典型电路
一、整流电路
二、晶体管稳压电源
三、晶体管典型电路
第四节 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
一、数制及数字编码
二、计算机语言
三、硬件和软件
四、逻辑电路的构成
第二章 车床的控制电路图
图2-1 C620型车床的电气原理和接线图
图2-2 C616型车床电气原理和接线图
图2-3 能使用但不合理的C620型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4 设计错误的C620型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5 C630型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6 CA6140型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7 C650型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8 带快速的C650型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9 C650型车床电气接线图
图2-10 电机转子旋风车床(C630型车床改装)电气原理图(主回路)
图2-11 电机转子旋风车床(C630型车床改装)电气原理图(控制回路)
图2-12 1K62型(原苏联)普通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13 CW6140型车床电气原理和接线图
图2-14 CW6163型普通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15 CQC6140型普通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16 165型(原苏联)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17 C618K—1型普通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18 C618K—1型普通车床电气配线主电路
图2-19 C618K—1型普通车床电气配线控制电路
图2-20 C618K—1型普通车床配电板外电气接线线路
图2-21 C618K—1型普通车床电气接线图
图2-22 C640型普通车床(改进)电气原理图
图2-23 CW61100ECW61125E型普通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24 L—1630L—1640型精密高速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25 L—1630L—1640型精密高速车床电气接线图
图2-26 C0330型仪表六角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27 C336—1型回轮式六角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28 C1325C1336型单轴六角自动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29 C1312C1318型单轴六角自动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30 CE7120型半自动仿形车床电气原理图(1)(2)
图2-31 CE7120型半自动仿形车床电气原理图(3)
图2-32 CE7120型半自动仿形车床电气原理图(4)
图2-33 C2132.6D、C2150.4D、C2163.6、C2150.6型卧式六角自动车床电气原理图(1)
图2-34 C2132.6D、C2150.4D、C2163.6、C2150.6型卧式六角自动车床电气原理图(2)
图2-35 CB3463型组合式半自动转塔车床电气原理图(1)
图2-36 CB3463型组合式半自动转塔车床电气原理图(2)
图2-37 CB3463型组合式半自动转塔车床电气原理图(3)
图2-38 CB3463型组合式半自动转塔车床电气原理图(4)
图2-39 CB3450型组合式半自动转塔车床电气原理图(1)
图2-40 CB3450型组合式半自动转塔车床电气原理图(2)
图2-41 CB3450型组合式半自动转塔车床电气原理图(3)
图2-42 C1160重型车床电气控制电路原理图
图2-43 C516A型单柱立式车床电气原理图(1)
图2-44 C516A型单柱立式车床电气原理图(2)
图2-45 改进后的伺服电路
图2-46 JS11系列时间继电器的接线图
图2-47 C523型双柱立式车床主电路
图2-48 C523型双柱立式车床控制电路(1)
图2-49 C523型双柱立式车床控制电路(2)
图2-50 C523型双柱立式车床控制电路(3)
图2-51 C534J1型立式车床主电路
图2-52 C534J1型立式车床控制电路(1)
图2-53 C534J1型立式车床控制电路(2)
图2-54 C534J1型立式车床控制电路(3)
图2-55 C534J1型立式车床控制电路(4)
图2-56 C534J1型立式车床的电阻测温计电路图
图2-57 电磁离合器线圈的基本控制电路
第三章 刨、插、拉床的控制电路图
图3-1 B516、B5020、B5032型插床电气原理图
图3-2 B540型插床电气原理图
图3-3 B635—1型牛头刨床电气原理图
图3-4 B690—1型牛头刨床电气原理图
图3-5 B7430(原苏联)型插床电气原理图
图3-6 B7430(原苏联)型插床电气接线图
图3-7 L710型立式拉床电气原理图
图3-8 A系列龙门刨床电气设备示意图
图3-9 B201216A型龙门刨床工作台前进后退速度变化图
图3-10 工作台的行程开关的零位
图3-11 电压负反馈环节电路图
图3-12 加速度调节器电路
图3-13 前进和后退励磁控制电路
图3-14 电流正反馈环节电路
图3-15 桥形稳定环节电路
图3-16 电流截止负反馈环节电路
图3-17 前进减速时的励磁控制电路
图3-18 步进、步退的给定励磁部分电路
图3-19 停车制动和自消磁电路
图3-20 欠补偿能耗制动环节
图3-21 电流截止环节硒整流片击穿后的电路
图3-22 B2016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主电路
图3-23 B2016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电机放大机控制系统
图3-24 B2016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控制电路(1)
图3-25 B2016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控制电路(2)
图3-26 B2012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1)
图3-27 B2012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2)
图3-28 B2012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3)
图3-29 B2012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4)
图3-30 B220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1)
图3-31 B220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2)
图3-32 B220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3)
图3-33 B220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4)
图3-34 B220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5)
第四章 磨床的控制电路图
图4-1 M125K型外圆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2 M131型外圆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3 M135型外圆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4 M1432A型万能外圆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5 M250型内圆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6 KU250/750型万能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7 Y7131型齿轮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8 M5080型导轨磨床电气原理图(1)
图4-9 M5080型导轨磨床电气原理图(2)
图4-10 M7120型平面磨床电气原理图(1)
图4-11 M7120型平面磨床电气原理图(2)
图4-12 M7130型卧轴矩台平面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13 M131W型万能外圆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14 M7120A型平面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15 M7120A型平面磨床电气接线图
图4-16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电气主电路
图4-17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的控制电路
图4-18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的退磁控制电路
图4-19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的磁力吸盘退磁电路
图4-20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磁力吸盘退磁电路(1)
图4-21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磁力吸盘退磁电路(2)
图4-22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磁力吸盘退磁电路(3)
图4-23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磁力吸盘退磁电路(4)
图4-24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磁力吸盘退磁电路(5)
图4-25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磁力吸盘退磁电路(6)
图4-26 MM7120型平面磨床交流拖动电气线路
图4-27 MM7120型平面磨床横向进给电路
图4-28 MM7120型平面磨床无触点行程开关LXU原理图
图4-29 MM7120型平面磨床BL1—Y1断开延时元件原理图
图4-30 MM7120型平面磨床电磁吸盘的退磁电路
图4-31 371M1型平面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32 M7120A型提高精度卧轴矩台平面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33 励磁和给定信号电路
图4-34 控制电路
图4-35 高速起动保护环节
图4-36 限幅环节
图4-37 校正环节
图4-38 MGB1420型磨床晶闸管无级调速系统原理图
图4-39 M7130型卧轴矩台平面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40 M1332CM1332CX15型外圆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41 M1332CM1332CX15型外圆磨床电气接线图
图4-42 立磨(C512立车改装)电气原理图
图4-43 立磨(C512立车改装)电气接线图
第五章 钻、镗床的控制电路图
图5-1 Z35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2 Z3040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3 Z5163型立式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4 Z3040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改进)
图5-5 Z32A、Z32K、Z3025J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6 Z37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7 Z3025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8 Z3063、ZQ3080、Z3080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9 ZW3225型车式万向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10 ZH3140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1)
图5-11 ZH3140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2)
图5-12 T68型卧式镗床电气原理图(1)
图5-13 T68型卧式镗床电气原理图(2)
图5-14 T68型卧式镗床电气原理图(3)
图5-15 T68型卧式镗床下层配电板配线图
图5-16 T68型卧式镗床上层配电板配线图
图5-17 T4163A型单柱坐标镗床电气原理图(1)
图5-18 T4163A型单柱坐标镗床电气原理图(2)
第六章 铣床的控制电路图
图6-1 X62W型万能铣床电气原理图
图6-2 X52K型立式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
图6-3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1)(主轴电动机的控制)
图6-4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2)(升降台向上与工作台向右时的回路)
图6-5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3)(工作台向前、升降台向下时的回路)
图6-6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4)(工作台向右时的回路)
图6-7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5)(工作台向左时的回路)
图6-8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6)(进给变速冲动时的回路)
图6-9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7)(快速行程回路)
图6-10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8)(单向自动控制的牵引电磁铁电气回路)
图6-11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9)(半自动循环电路)
图6-12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10)(圆形工作台控制电路)
图6-13 X8120W型万能工具铣电气原理图
图6-14 龙门铣床外观结构图
图6-15 主轴控制电路
图6-16 横梁控制图
图6-17 控制电路图
图6-18 进给行程极限控制图
图6-19 交流进给控制图
图6-20 稳压电源原理图
图6-21 调节器原理图
图6-22 放大器原理图
图6-23 直流控制系统故障检查流程图
图6-24 触发器原理图
图6-25 变速起动控制电路图
图6-26 变速中挡位控制
图6-27 变速中各工作阀控制图
第七章 电加工机床控制电路图
图7-1 静电储能式晶体管脉冲电路
图7-2 利用3个不同直流电源的同步电源电路
图7-3 QC晶体管脉冲电源方框图
图7-4 从属型晶体管脉冲电源原理图
图7-5 高低压复合晶体管脉冲电源示意图和波形图
图7-6 等脉冲晶体管脉冲电源原理图
图7-7 直流偏磁系统
图7-8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图7-9 晶体管触发电路
图7-10 用变压器升压的高低压复合回路的高压附加电路
图7-11 另一种高压附加电路
图7-12 电磁储能式电路
图7-13 和间隙串联的晶体管电路
图7-14 和间隙并联的晶体管电路
图7-15 多晶闸管脉冲电路
图7-16 晶闸管脉冲电源其他形式(1)
图7-17 晶闸管脉冲电源其他形式(2)
图7-18 晶闸管脉冲电源其他形式(3)
图7-19 电磁储能式回路(1)
图7-20 电磁储能式回路的原理示意图
图7-21 静电储能式电路及波形图
图7-22 电磁储能式回路(2)
图7-23 非储能式电路及波形图
图7-24 非储能式电路及间隙电压、电流波形图
图7-25 大电流晶闸管脉冲电源电路
图7-26 重叠式脉冲电路及波形图
图7-27 晶闸管和RLC联合应用的电路
图7-28 多回路加工脉冲电源电路示意图
图7-29 晶闸管粗加工线路形式(1)
图7-30 晶闸管粗加工线路形式(2)
图7-31 晶闸管粗加工线路形式(3)
图7-32 晶闸管精加工线路形式(1)
图7-33 晶闸管精加工线路形式(2)
图7-34 晶闸管精加工线路形式(3)
图7-35 晶闸管精加工线路形式(4)
图7-36 晶闸管精加工线路形式(5)
图7-37 等脉冲式晶闸管脉冲电源的主电路
图7-38 小晶闸管触发电路
图7-39 晶闸管调压电路
图7-40 变压器复合式晶闸管脉冲电源的主电路
图7-41 双电源复合式晶闸管脉冲电源的主电路
图7-42 典型的晶体管脉冲电源方框图
图7-43 晶体管自激多谐振荡器
图7-44 改进后的振荡器电路
图7-45 防停振电路
图7-46 较完善的防停振电路
图7-47 缓冲级射极输出原理图
图7-48 常见的典型锯齿波发生器电路
图7-49 环形振荡式脉冲发生器电路图
图7-50 置零功能系统示意框图
图7-51 集成电路数字式脉冲发生器电路框图
图7-52 单稳态电路图
图7-53 简单可靠的电路
图7-54 反相放大器
图7-55 典型的脉冲反相放大器电路
图7-56 功率放大级电路原理图
图7-57 JF—40A晶体管脉冲电源前置放大器原理图
图7-58 典型的互补射极输出放大器原理图
图7-59 几种保护电路功耗曲线和波形图
图7-60 采用MOS管的功率放大级电路
图7-61 高压功率级原理图
图7-62 微细加工电路图
图7-63 等脉冲电路控制系统线路图
图7-64 伺服板的工作原理框图
图7-65 SG—300A型晶体管脉冲电源电柜布置图
图7-66 D6125G型电火花穿孔机床脉冲电源电路
图7-67 SG—30C型电火花加工机床面板图
图7-68 SG—50B型电火花加工机床电器件排布图(1)
图7-69 SG—50B型电火花加工机床电器件排布图(2)
图7-70 SG—100B型电火花加工机床伺服电路框图
图7-71 SG型电火花加工机床脉冲电源框图
图7-72 SG—30C型脉冲电源电路
图7-73 SG—30型计算机原理图(见插页)
图7-74 D6140A机床晶体管脉冲电源电路(见插页)
图7-75 四回路晶体管脉冲电源面板图
图7-76 四回路晶体管脉冲电源低压主电路
图7-77 四回路晶体管脉冲电源电路
图7-78 D703型小孔机床操作面板图
图7-79 D703型小孔机床主轴伺服印刷板图
图7-80 D703型电火花高速小孔机床电气原理图(见插页)
图7-81 SG—100B型步进电机伺服控制原理图(见插页)
图7-82 SG—30C型键盘接口板原理图(见插页)
图7-83 直流电机拖动原理图(见插页)
图7-84 SG—100B型计算机板图(见插页)
图7-85 引燃式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框图
图7-86 放电间隙状态检测环节工作原理框图
图7-87 步进电机伺服进给控制主程序框图
第八章 数控机床与PC机控制电路图
图8-1 数控装置的基本组成框图
图8-2 点位控制系统加工
图8-3 直线控制系统加工
图8-4 连续控制系统加工
图8-5 开环控制系统
图8-6 闭环控制系统
图8-7 半闭环控制系统
图8-8 FANUC公司OM系统框图
图8-9 步进电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8-10 交流伺服电动机的控制方法
图8-11 FANUC交流主轴驱动控制系统原理
图8-12 SIMODRIVE交流主轴驱动系统结构框图
图8-13 直线式感应同步器定尺、滑尺结构
图8-14 感应同步器工作原理
图8-15 鉴幅型感应同步器检测系统方框图
图8-16 鉴相型感应同步器检测系统方框图
图8-17 干涉条纹式光栅工作原理
图8-18 光栅信号的光电转换
图8-19 光栅运动方向的判别
图8-20 光栅信号的四倍频线路
图8-21 数控系统工作流程图
图8-22 译码缓冲存储区
图8-23 数字积分法直线插补
图8-24 数字积分法圆弧插补
图8-25 两坐标联动的数字积分插补器
图8-26 DDA圆弧插补框图
图8-27 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
图8-28 逐点比较法圆弧插补
图8-29 圆弧插补进给方向
图8-30 时间分割法直线插补
图8-31 时间分割法圆弧插补
图8-32 扩展DDA直线插补
图8-33 扩展DDA圆弧插补
图8-34 零件轮廓与刀具中心轨迹
图8-35 刀具半径偏移计算
图8-36 数控机床操作面板
图8-37 符号组合使用例
图8-38 数控机床操作盘原理示意图(1)
图8-39 数控机床操作盘原理示意图(2)
图8-40 KSJ—1型顺序控制器简化逻辑图
图8-41 条件步进型顺序控制器简化原理图
图8-42 左移码步进器
图8-43 D触发器组成的步进器
图8-44 CP脉冲发生电路
图8-45 步进器单稳电路
图8-46 晶体管多“1”检测电路
图8-47 集成电路多“1”检测电路
图8-48 跳步电路
图8-49 输入矩阵
图8-50 输出矩阵及联锁矩阵原理图
图8-51 定时电路
图8-52 显示电路
图8-53 控制电路
图8-54 KSJ—200H型条件步进式顺序控制器原理图
图8-55 继电器与PC控制系统的比较
图8-56 PC的构成框图
图8-57 编程板
图8-58 小功率晶闸管—电动机单闭环调速系统原理图
图8-59 给定电压与转速负反馈环节
图8-60 放大和电压微分负反馈电路
图8-61 电流截止环节
图8-62 触发脉冲电路
图8-63 采用运算放大器的调速系统框图
图8-64 运放应用电路
图8-65 线性集成电路在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图8-66 无静差调速系统原理框图
图8-67 比例积分调节器组成的无静差调速系统
图8-68 速度与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框图
图8-69 双闭环调速系统(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图8-70 双闭环调速系统(晶闸管触发电路)
图8-71 双闭环调速系统(速度调节和电流调节电路)
图8-72 SF13型数显原理方框图
图8-73 SF13型数显电路图(预置工作方式)
图8-74 SF13型数显电路图(稳幅电路及显示计数器)
图8-75 SF13型数显电路图(振荡器及脉冲形成)
图8-76 振荡电路
图8-77 脉冲形成电路及其波形
图8-78 前置放大器
图8-79 高通滤波器
图8-80 主放大器
图8-81 精门槛电路及波形图
图8-82 防闪门和计数脉冲门电路
图8-83 函数变压器构成框图
图8-84 两级函数变压器
图8-85 转换计数器与译码电路
图8-86 运动方向判别电路
图8-87 符号及加减判别电路
图8-88 粗精转换电路
图8-89 表头逻辑电路
图8-90 预整定和校对电路
图8-91 脉宽放大器的主电路
图8-92 单极性输出脉宽调制放大器
图8-93 V5系列调速装置方框图
图8-94 SKC—630型数控车床逻辑图(见插页)
图8-95 MJ—3215型带锯机床数控进尺装置逻辑图(1)(见插页)
图8-96 MJ—3215型带锯机床数控进尺装置逻辑图(2)(见插页)
图8-97 KD—350型数控水压机逻辑图(见插页)
图8-98 ZSK25型数控钻床逻辑图(见插页)
图8-99 SKY—80型数字程序控制冲模回转压力机逻辑图(见插页)
图8-100 DT16—28型粗镗电气原理图(1)
图8-101 DT16—28型粗镗电气原理图(2)
图8-102 DT16—28型粗镗电气原理图(3)(PC输入、输出点分配)
图8-103 Y132型端盖油压机(轴承)电气原理图(1)
图8-104 Y132型端盖油压机(轴承)电气原理图(2)
图8-105 梯形图(1)
图8-106 梯形图(2)
图8-107 梯形图(3)
图8-108 梯形图(4)
图8-109 梯形图(5)
图8-110 梯形图(6)
图8-111 梯形图(7)
图8-112 梯形图(8)
第九章 其他机床电路图
图9-1 JB23—80型80T开式双柱可倾压力机(80T冲床)电气原理和接线图
图9-2 80T冲床电气原理图和接线图
图9-3 G607型圆锯床电气原理图
图9-4 G607型圆锯床电气接线图(1)
图9-5 G607型圆锯床电气接线图(2)
图9-6 G607型圆锯床电气接线图(3)
图9-7 JDW91—10型外定位冲槽机电气原理图(1)
图9-8 JDW91—10型外定位冲槽机电气原理图(2)
图9-9 JDW91—10型外定位冲槽机电气接线图
图9-10 JDW91—10型外定位冲槽机电气箱面板接线图
图9-11 Y38型滚齿机电气原理图
图9-12 Y3150型滚齿机电气原理图
图9-13 手动电气控制装置原理图
图9-14 电工鳞板线电气原理图(1)
图9-15 电工鳞板线电气原理图(2)
图9-16 电工鳞板线电气原理图(3)
图9-17 15/3t桥式起重机电气原理图
图9-18 20/5t桥式起重机电气原理图
图9-19 晶闸管中频电源主电路系统图
图9-20 晶闸管中频电源控制和保护系统图
图9-21 晶闸管中频电源操作系统图(见插页)
图9-22 JSMJ型晶体管脉冲式时间继电器电路
图9-23 JSJ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1)
图9-24 JSJ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2)
图9-25 JSJ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3)
图9-26 JSJ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4)
图9-27 JS13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
图9-28 JSB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
图9-29 JSJ0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
图9-30 JSJ1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
图9-31 JSDJ型晶体管断电延时继电器电路
图9-32 JSKJ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直流)
图9-33 JSKJ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交流)
图9-34 JSU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
图9-35 TJSB1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延时型电路
图9-36 TJSB1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脉冲型电路
图9-37 JS14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
图9-38 JS20型系列晶体管时间继电器所用场效应管断电延时电路
图9-39 JS20型系列晶体管时间继电器所用场效应管通电延时电路
图9-40 BJWO—1/□型热继电器电路
图9-41 BJWO—3/□型热继电器电路
图9-42 LJ2系列晶体管接近开关原理电路图
参考文献

㈢ 电机测速(电路)原理或方法

一、M/T法测速
该方法属于数字式测速,通常由光电脉冲编码器、直线光栅尺、感应同步器、旋转变压器、直线磁栅尺等传感器来完成。该类转子位置传感器发出的脉冲信号,可在可编程计数器8253的配合下,基于微机系统采用M󰃗T法对电机转速实现高精度的数字测量,这类传感器一般都输出两组相位相差90°的脉冲序列A、B,根据A、B的相位关系可以鉴别电机转
向,同时还可以进行四倍频处理,以减少通过M/T法获取速度反馈信号的纹波。其基本原理是:电机每转一圈,传感器输出的脉冲数一定,随着电动机转速和输出脉冲频率的不同,频率与转速成正比,能测量其频率,通过软件计算就能得到速度,鉴相电路还能同时反映实际转速的方向。

二、F/V测速
各种原理的数字脉冲测速机,主要有编码器和电磁式脉冲测速机。就位置伺服系统来说,它的速度环一般习惯上还是采用速度的模拟量反馈,而不是数字量反馈,因此基于计数器和微机软件实现的M/T法测速,还需增加D/A转换,也有一些系统采用编码器的测速脉冲经f/v变换获得速度的模拟量,或者由转子位置传感器的脉冲信号经f/v变换获得速度的模拟量。F/V法测速原理是:电机每转输出的脉冲信号频率与电机转速成正比,然后通过频压变换将脉冲信号转换成反映转速高低的模拟电压。为了反映转速的方向,要有旋转方向自动切换功能。测速精度与编码器每转脉冲数以及f/v变换电路时间常数的选择有关,每转脉冲数越多,测速越精确,这在低速段尤为重要。为保证f/v线性变换,f必须变成宽度一定的脉冲,事先由单稳电路定宽,然后经由运放组成的低通滤波器把频率变换为直流电压。f/v测速电路,如图所示。


图中,f+、f-是经过鉴相、倍频处理后的分别代表电机正、反转的且与转速成正比的脉冲序列。为防止信号中杂有噪声及共模干扰,放大电路采用新型的双差分电路,它由3个运放组成,其差动输入端为v+和v-,且采用对称结构。该电路输入阻抗高,且失调电压、温度漂移系数低、放大倍数稳定,放大倍数:
G=vout/(v+-v-)=R3/R2(1+2R1/RG),
其中RG是用于调整速度反馈信号的放大系数。当电机正向旋转时,f+有脉冲,f-为低电平,此时vout为正;当电机反向旋转时,f-有脉冲,f+为低电平,vout输出为负。
三、其它间接转速测量方法
带有转子位置检测器类电动机的测速除了上述介绍的一些测速方法外,目前使用与研究的还有一些特有的测速方法。如有文献提出了:(1)利用直流电动机外壳漏磁通设计成新型转速检测器,并由它构成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PWM闭环调速系统;(2)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方案,它的原理是通过检测电路检测三相定子绕组反电势过零点,而后转换成脉冲链,经脉冲发生电路延时脉冲,给定逻辑电路产生六相位置信号,送入驱动电路产生三相定子绕组驱动电流,使转子转动。一些新的特殊方法来进行转速测量,提出了用反电势系数、换向脉冲及瞬时转速的测速方案,并进行了比较。
总之,电机测速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在实用中根据不同环境及场所要求,选择合理的反馈器件及测速方法,对提高电动机的调速和伺服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㈣ 编码器的详细工作原理

绝对脉冲编码器:APC

增量脉冲编码器:SPC

两者一般都应用于速度控制或位置控制系统的检测元件.

旋转编码器是用来测量转速的装置。它分为单路输出和双路输出两种。技术参数主要有每转脉冲数(几十个到几千个都有),和供电电压等。单路输出是指旋转编码器的输出是一组脉冲,而双路输出的旋转编码器输出两组相位差90度的脉冲,通过这两组脉冲不仅可以测量转速,还可以判断旋转的方向。

增量型编码器与绝对型编码器的区分

编码器如以信号原理来分,有增量型编码器,绝对型编码器。







(旋转型)

工作原理:

由一个中心有轴的光电码盘,其上有环形通、暗的刻线,有光电发射和接收器件读取,获得四组正弦波信号组合成A、B、C、D,每个正弦波相差90度相位差(相对于一个周波为360度),将C、D信号反向,叠加在A、B两相上,可增强稳定信号;另每转输出一个Z相脉冲以代表零位参考位。

由于A、B两相相差90度,可通过比较A相在前还是B相在前,以判别编码器的正转与反转,通过零位脉冲,可获得编码器的零位参考位。

编码器码盘的材料有玻璃、金属、塑料,玻璃码盘是在玻璃上沉积很薄的刻线,其热稳定性好,精度高,金属码盘直接以通和不通刻线,不易碎,但由于金属有一定的厚度,精度就有限制,其热稳定性就要比玻璃的差一个数量级,塑料码盘是经济型的,其成本低,但精度、热稳定性、寿命均要差一些。

分辨率—编码器以每旋转360度提供多少的通或暗刻线称为分辨率,也称解析分度、或直接称多少线,一般在每转分度5~10000线。

信号输出:

信号输出有正弦波(电流或电压),方波(TTL、HTL),集电极开路(PNP、NPN),推拉式多种形式,其中TTL为长线差分驱动(对称A,A-;B,B-;Z,Z-),HTL也称推拉式、推挽式输出,编码器的信号接收设备接口应与编码器对应。

信号连接—编码器的脉冲信号一般连接计数器、PLC、计算机,PLC和计算机连接的模块有低速模块与高速模块之分,开关频率有低有高。

如单相联接,用于单方向计数,单方向测速。

A.B两相联接,用于正反向计数、判断正反向和测速。

A、B、Z三相联接,用于带参考位修正的位置测量。

A、A-,B、B-,Z、Z-连接,由于带有对称负信号的连接,电流对于电缆贡献的电磁场为0,衰减最小,抗干扰最佳,可传输较远的距离。

对于TTL的带有对称负信号输出的编码器,信号传输距离可达150米。

对于HTL的带有对称负信号输出的编码器,信号传输距离可达300米。

㈤ 请问如何用二极管对实现4倍频电路如能附带电路图更好,谢谢!

二极管不能实现四倍频.可以用二个倍频电路串联实现

阅读全文

与四倍频电路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大良哪里有电脑维修 浏览:535
卫生间防水效果图一般多少钱 浏览:802
乌鲁木齐哪里有二手家电 浏览:594
百事得罗茨风机维修教学视频 浏览:238
福耀玻璃南京维修点 浏览:632
野荔枝家具 浏览:129
网购家电怎么售后服务 浏览:513
河南海宝电器维修 浏览:190
飞騨家具 浏览:460
艺邦投资和德高防水什么关系 浏览:369
海尔热水器售后维修部 浏览:159
汽车保修期内修车花不花钱 浏览:860
为什么家具出绿毛 浏览:663
青岛苹果手机24小时维修电话 浏览:107
家具摄影背景 浏览:478
2014深圳家居饰品展 浏览:878
嘉鱼家具 浏览:86
长沙华为P40售后维修点 浏览:653
家具出口前景 浏览:855
苹果6手机怎么辨别是不是翻新机 浏览: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