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dsp的硬件复位方式有几种
硬件复位是复位启动以后需要重新加载加载FPGA、DSP等,也有可能在这个操作之前初始化化CPU,加载系统文件等操作,具体视需要而定,然后初始化一些配置芯片; 软复位则不需要进行FPGA、DSP等的加载,只是一些配置芯片的初始化。 用最少的字来解释: 复位的概念:让赛跑运动员各自回到自己的起跑线。
硬复位:用拖车把运动员给拖到起跑线。
软复位:运动员自己走到起跑线。
硬件复位是靠复位电路,而这种类型的复位从理论上讲只是起到了软件程序重启的作用,之前所有保存的数据是依然存在的,当软件重启后有可能会清掉或者不清这些数据; 软件复位分几种,一种是控制其他芯片复位,这种其实属于硬件复位范畴;还有一种是自己复位,这需要软件支持,从这里来说就有自欺欺人的味道。
因为如果自己复位,就必须有其他程序来支撑这个复位过程,也就是说,不是真正全面的软件重启。
看门狗从这点上讲属于硬件复位范畴。
硬件复位,即产生脉冲(无论是power on上电时自产生,还是手动、或外部看门狗产生;高/低电平有效、持续时间、沿等要求,视具体芯片要求而定),加至芯片内各触发器的Reset端;
软复位,即由用户代码决定复位时机。
可能是让程序跳回至起点,或配合片内复位模块,产生等同于硬件复位的效果(如片内集成了WDT)。
❷ 求stc单片机软件复位的程序
单片机软件复位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方法1:“放狗”是单片机软复位的最好办法,但并非所有单片机都具备看门狗功能,且非万全之策。
方法2:通过将程序转到地址0去执行,但这不如直接使用JMP指令更直接。需关注特定单片机的启动地址。
方法3和4:牺牲一个引脚,增加外部电路复杂性,很不可取。应称其为上电复位。
方法5:利用单片机自带的软件复位指令。如STC系列单片机,通过控制ISP_CONTR特殊功能寄存器的SWBS/SWRST位实现系统复位。
方法6:程序从头开始运行,且只有一个循环。通过goto指令实现,但需注意在中断例程中的使用,需先清零中断挂号寄存器。
总结,使用方法5最为简洁方便,而方法2实现软件复位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❸ 复位电路的真正作用,你的复位电路设计对了吗
复位电路的作用在电路设计中至关重要,尽管看似简单,但其复杂性往往被忽视。电路系统的复位功能远不止于对芯片的初始设置,它在系统稳定性和故障修复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首先,复位的基本任务是对芯片进行初始化,通常只需要短暂的低电平信号。例如,上电后通过RC电路实现的快速复位,许多芯片甚至内置POR电路,无需额外复位。然而,简单地在系统上电时复位所有需要的芯片,并不能完全满足复杂系统的需求。
复位的第二个作用是系统故障的自我修复。当系统遇到软件异常或电源异常时,通过复位可以恢复其正常运行。例如,看门狗复位监控系统状态,低电压复位在电压异常时介入,时钟异常复位检测关键时钟,以及软件复位模块对通信和模块进行故障检测。
然而,复位电路的真正挑战在于处理系统在不稳定状态下的复位。例如,在外部电源供应的产品中,如果没有考虑到电源接触的瞬间抖动,复位电路可能无法有效应对,导致CPU挂死问题。在手机充电过程中,电池电量检测也是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工业控制类设备中,对法拉电容供电的设备尤其需要精心设计,确保在电源波动时能正确复位并启动。
在车载类产品中,如MCU对SOC的复位设计不当,可能会导致MCU在启动时挂死,甚至程序损坏,需要返厂维修。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复位电路设计的深度理解不足。
总结起来,复位电路的恰当设计要求工程师对系统行为有全面理解,包括在各种异常情况下的反应机制,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不仅是对芯片的简单复位,更是对整个系统运行状态的掌控。
❹ 嵌入式处理器的复位电路一般有哪几种
复位的原理,一般是指在复位引脚上RST上,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电平或者低电平,会使系统进入初始化的状态。
复位,从实现方式上,可以分为上电复位、手动复位、软件复位等;
上电复位--系统上电时会发生;
手动复位--根据用户需要,手动触发复位;
软件复位--根据需要,通过软件可以复位
复位电路,是指复位的电路实现,实现复位引脚上的高低电平(要保持一段时间)。
RC电路,通过1个电阻和1电容可以实现复位;
按键复位,通过按键按下时接通高低电平来实现复位;
专用的复位芯片,为了增加可靠性,可以采用专门的复位芯片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