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千金女贼中 蒋心爱的到底是谁
白狼蒋心相爱了,有了孩子。
观光巴士停在了一栋英式庄园洋房前,绿色的藤蔓爬满了红砖墙,房子外观虽已有些年代,但整理得很干净。
上了年纪的观光客们缓缓依序下了车。
导游走到最前头,开始介绍:“各位台湾的朋友,前面这栋屋子,就是我们今天特地安排的行程,是上海上世纪二十年代风云人物,白帮帮主,白正擎的故居。”
旅客们显然非常期待这段行程,脸上散发出兴奋的光芒,纷纷转头和其他团员小声地议论这段过去的历史。
只有一位老妇不语。
尽管她的眼里也闪动着光芒,但不是因为兴奋,而是因为激动。
老妇头发已全然花白,但眼神依旧明亮,宛如少女。
“叶夫人。”同团的一位老先生喊她。
老妇回过神来。
“听说你以前也住过上海,你认识这位白正擎吗?”
叶夫人笑着摇了摇头,说:“他这种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我怎么可能有机会认识?”
导游一面领着大家走入白府故居大门,一面机械式地介绍:“白正擎,绰号‘白狼’,顾名思义,他就像狼一样心狠手辣、邪恶狡猾。他在三十多岁时就当上租界第一帮派白帮的帮主,事业版图遍及物流民生与金融放贷等等,身价不凡,可是在他垄断利益的背后,却是靠着帮派恶势力害人无数,当时全上海几乎人人闻狼色变。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邪恶的‘白狼’,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
众人鱼贯进入屋内,只有叶夫人仍在屋外,眼露怀念地环顾着四周景观好一会儿之后,才跟着走进屋里。
大厅里摆放着紫绒布与棕木雕花的家具,地上铺着白色与咖啡色混搭的欧风地毯,墙上有个壁炉,红木柜上还摆放着一部老电话。
大厅中央则摆放着一台钢琴。
导游的声音在人群前响起:“当时的上海人曾经传闻,这架钢琴的琴键全是用人骨做成,手感才会如此好,音感如此清脆。”
众人笑了出来。
一直走在人群后方的老妇眼里带着无限眷恋,望着那台钢琴,仿佛她耳里听见的不是众人的笑声,而是悠扬的琴声。
那人有力的手指敲在洁白的琴键上,清脆的、铿锵的琴声。
谁能想得到那个人居然弹得一手好钢琴?
果然,有团员疑惑地说了:“白狼如此凶残,却又会弹钢琴,实在很矛盾……”
“各位,请看这里。”导游领着大家转过头,望向一面墙壁。
墙壁上的玻璃框里,贴着一些当时的新闻报道,尽是白狼的绯闻与花边新闻:“歌女苏茜茜表明此生非白狼不爱”、“交际花雪蓉拒绝富少示爱,疑似为白狼守身”、“女星姚媚儿指戴鸽子蛋,羞认与白狼婚约”。
叶夫人在人群后稍稍踮高了脚尖,看着那些早已发黄的新闻剪报,忍不住莞尔。
导游的声音又响起:“但白狼从不认这些绯闻。有一个女人,他不但带她出席各大场合,也不吝公开两人的关系,甚至为她金盆洗手,扶弱济贫。那个女人就是他唯一承认过的妻子,白夫人。”
观光客们被挑起了好奇心。
叶夫人低下头,悄悄露出微笑。
“各位,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女人驯服了这匹孤傲的狼吗?”
众人点头如捣蒜。
“来,请跟我来,让你们看看白夫人的庐山真面目。”导游领着大家来到另外一个房间。
这里显然是一间卧室,月牙白色系,布置简单却典雅,刻意敞开一边门的衣柜里挂着几件素雅洋装,还有几件尺寸较小的白衬衫、吊带裤与报童帽。梳妆台旁挂着一张婚纱照。
观光客们一见那张婚纱照,纷纷喊:
“哇!这是婚纱照吗?还可以这样拍的?”
“好有趣的照片!”
“这姑娘太逗了!”
“各位。”导游的声音总算来了点劲,“这位就是改变了白狼的女人,蒋心。”
婚纱照里,西装笔挺的白正擎难得地笑了开来,他身旁的新娘子蒋心虽然穿着端庄的白纱,却摆出一个可爱的鬼脸。
“这可是我看过最逗的老上海婚纱照。到现在都没人知道,为什么白夫人要摆鬼脸?”导游说。
一直沉默不语的叶夫人忽然开口:“我想,那是因为白正擎不笑,所以她想要逗他笑一笑吧。”
所有的人,包括导游,都望向她。
老妇笑了笑,模样竟有些俏皮,说:“我猜的而已。”
“我倒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导游并不把老妇的话太当真,继续解说,“虽然外界尊称蒋心为白夫人,但两人并没有结婚,可为何仍有这张婚纱照?没人知道真相,因为两人在一起不到一年,就传出白狼被日本人炸死,而白夫人也随之人间蒸发。”
没人注意到叶夫人的眼里蒙上一层淡淡的悲伤。
“据说白夫人只是个出身街头的平凡卖艺少女,但白狼为何会钟情这样身份低下的女子?白狼死后,她又去了哪里?白狼和这个女人,成为繁华上海陷落前最谜样的传奇。”导游顿了顿,“接下来,我们看看白府其他地方……”
导游领着众人离开了房间,叶夫人却故意落后,独自留在这间卧房里。
她走到梳妆台前,上头还摆着一两罐法国香水、粉扑、脣膏、梳子等女性用品和舶来品,只是都被塑料透明薄膜保护着。她伸出手,满是依恋地抚摸了一下透明的塑料薄膜。
她的耳里仿佛又听见了音乐。
钢琴声。
她抬起头,看着婚纱照里那扮着鬼脸逗笑白正擎的年轻新娘子。
然后她的眼神落在照片中新娘手里拿着的一个桃花结。
红色的,喜气洋洋。
上海城隍庙的桃花结。
老妇缓缓从口袋里珍重地拿出一样事物。
也是一个桃花结,只是已老旧褪色。
数十年的岁月让曾经鲜艳的红色褪成略微泛白的粉红,边缘也泛毛脱线,但却真真切切,是同一个桃花结。
老妇将那枚桃花结捧在胸前,闭上双眼,跌入了回忆的漩涡里。
B. 中国如圆明园之类的耻辱
中国屈辱的历史
九月,与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让国人刻骨铭心!
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1856/9/2,天京变乱,韦昌辉突袭东王府
1926/9/6,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01/9/7,《辛丑条约》签订
1894/9/15,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1894/9/17,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殉国
1931/9/18,“九一八事变”
1898/9/21,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还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宠儿如今却失落了,史学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延误、式微和堕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与大家一样为之关注、探索和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视,于是从彷徨到呐喊、困惑到醒悟;从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让历史能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执着的信念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难心理,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宽阔、生动和精彩,发掘真善美的内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两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八国联军
甲午中日战争(二十一条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皇菇屯事件
旅顺大屠杀
伪满洲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九一八事变
淞沪会战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野蛮轰炸
海南撞机事件
C. <诗经>中关与爱情的故事,有那些帮帮忙!@!
国风部分,里面大部分都是关于爱情的,比如:
国风·周南
关雎
卷耳(怀人之作〉
国风·召南
摽有梅(少女怀春)
野有死麕(同上)
国风·邶风
柏舟(出妇诗)
击鼓 (著名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来于此)
静女(相思)
国风·鄘风
柏舟(少女表白心迹)
国风·卫风
伯兮(少妇夸自己老公的)
木瓜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出处)
国风·王风
君子于役 (思妇诗)
采葛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出处)
《诗经》中对爱情的故事描写就占了相当大地篇幅。人类生活的男女恋爱,爱情这一永恒的生活主题是源远流长的《诗经》里的《静女》把一对男女青年恋爱情景写的绘声绘色,读后有亲临其景之感。诗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偶。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馈)荑,询美且异。匪(非)女(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短短的三节六句,生动地勾画出一对青年男女在城廓约会的精彩画面。诗词的大意是:一对青年男女在城偶约会,小伙子到来时,他心爱的姑娘故意躲起来逗他,使得小伙子“搔首踟蹰”抓耳挠腮。当他知道姑娘早已经来了,而且还深情地送他一束红管花时,小伙子又是何等的高兴啊!他激动的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是你的花儿美,是因为姑娘送我的呀!)读到这里,一对青年恋人纯朴、活泼、可爱的情景便跃然纸上。
这首诗来源于作者对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细心观察,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男女爱情故事的真实写照。它思想纯洁健康,感情热烈真挚,意境明快开朗,语言朴实优美,风格清新粗犷,神韵飞动,妙趣横生,充满诗情画意。
文化大革命前期,有一首打油诗,则表现现代男女青年的情爱故事: 四点一过心慌意乱,踩着铃声奔向车站。谈到半夜仍嫌太短,见缝插针午休见面,次日早上电话再谈。
现代人的恋爱谈的多累呀!
“爱”就是用心去爱,从心里去爱。也真蹊绕,恋爱的“恋”字上边是个“”字下面一个心字,恋爱也得用心去恋,从心里去恋。不言而语,这个心应该是一个赤诚的心。
下面几段词供网友们思想:爱情大门开,无钱莫进来。
“东风”吹,“梅花”笑,“罗马”凑合要。(当时流行的几款时髦手表牌号)
一套家具带沙发,二老在家看娃娃,三转一响带喀喳,四季衣服毛、涤、卡。
对象最好一官半职,有权能办事;
对象最好工作稳定,安逸能顾家;
对象最好八面玲珑,好挣很多钱;
找对象四不要:不要可爱可敬的傻大兵;不要心红脸黑的煤炭翁;不要清水衙门的红园丁;不要专伺候人的服务生。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了扁担抱着走。
文革初期有家大工厂的大门口的墙壁上,一个青年画了一幅漫画《气死包公》还配了一首诗:铁面包公只一个,忘恩“士美”何其多!
“爱情”随着我心转,“自由恋爱”真解渴。今天唱着“铡美案”,
明天香莲泪成河。老包无奈唤“法纪”,快挚“钢铡”除邪恶。
青年在什么谈恋爱更合适呢?
下面用浩歌的一首诗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不要把青春的话语都在公园的树荫下讲完,
不要让青春的脚步总是在月光的拗径上往返,
不要把青春的活力用来营造自己的小巢,
不要将青春的激情谱写“空谈”的诗篇。
青春是美好的黄金时代,
……
应该用青春去攻克征途中的道道难关,
应该用青春来报告科学上的新发现,
应该用青春去探索广阔的宇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