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客家民系的形成阶段
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客家民系的形成区域是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但是自孕育到定型有个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中各自均发挥了不同作用,从而兴起了客家民系形成阶段论。《客家学概论·客家民系的形成》中说:“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个历史的过程,它起于客家先民南迁的西晋末,历经六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至北宋末南宋中完颜亮南侵结束而最后完成。大体言之概括为孕育于赣南,成熟于闽西,发展于粤东。”《宁化石壁与客家在闽西形成、发展的若干的问题》中说:“客家人和其他民族民系的形成和发展一样是一个历史过程。赣、汀、惠三州及这三江流域在客家形成发展中各自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赣州和赣江流域是客家人形成的摇篮;汀州与汀江流域是客家先民初步转变为客家人之地;惠州及东江流域是客家人最终形成、完善与兴旺发达之地”。《客家风华·客家源流》中说:“客家民系的形成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赣南开始,在闽西进一步发展,在粤东完成。”
综全,客家民系即是肇始发祥在赣南,发展形成在闽西,定型成熟在粤东。 客家民系的肇始发祥在赣南(约在唐朝前)
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通常称为赣南。赣州有18个县市区,总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4,为江西省最大行政区域。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客家民系的肇始发祥地。但客家民系在赣南的起步不一定是并驾齐驱的,其中于都、兴国、宁都、石城这些东部县尤为重要,特别是石城。
(1)从行政建置与人口情况看,赣州处于客家民系的肇始发祥期。
先从行政建置看。某些史书载,秦统一中国以前,南国并无汉人居住,而生活在闽、粤、赣客家聚集地的土著民族为畲瑶(古代又称山越)。在闽粤客家大本营中行政建置最早要数赣州,秦代便设南懋县。秦始皇“南定百越”时曾派10万军驻扎在章江流域。赣州市历史上曾称花州、虔州。又据《赣州地区志》:“吴嘉禾五年(236年)析庐陵郡置南部都尉,治于都,领7县,为赣州地区之雏形。”明、清以赣县为府治,1949年设赣州市,为赣州地区所在地;20世纪90年代成为市管县之市,辖17县,赣州市改为章贡区。赣州所辖各县建置时间是:
于都县汉高帝六年(前201),原名赣都县
赣县汉朝(前206~前220)
兴国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原名平阳县
南康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原名南安县
宁都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原名阳都县
安远县南北朝大同十年(544)
信丰县唐永淳元年(682),原名南安县
大余县唐神龙元年(705),原名大庾县
上犹县南唐保大十年(952)
龙南县南唐保大十一年(953)
瑞金县南唐保大十二年(954)
石城县南唐保大十二年(954)
会昌县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
崇义县明正德十四年(1519)
定南县明隆庆三年(1569)
寻乌县明万历四年(1576),原名长宁县
全南县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原名虔南县
上述17县建置时间分别为唐以前8县、五代4县、北宋1县、明3县、清1县。这说明该地区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就非常汉化,是客家民系的肇始发祥地,在客家先民南迁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东部。 再从人口情况看。据新编《赣州地区志·人口》载:唐天宝年间(742~755)约37647户、275410人,宋崇宁年间(1102~1106)约310159户、827709人。崇宁年间比元丰年间人口增长2倍。说明这一时期赣州人口密度远远高于汀州、梅州,尤其是东部的宁都、石城。罗勇在《略论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文中说:“宁都,南北朝至宋末迁入的姓氏40多个,后来发展分布到全县80%的村庄,成为宁都的基本居民。石城这时期迁入的姓氏60个,其后代也散布到全县各地,成为全县的主要姓氏,而其他地方则较为稀疏……”这说明东部是最早的客家发祥地。
(2)从历史记载与民俗风情看,它是客家最早发祥地。
先从历史字记载看。其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阿房宫,把原六国一些降卒派往南方伐木,最后定居于上洛山区,这就是世称的“木客”。其二,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领的镇守岭南的50万大军(谪徙),任嚣、赵佗率领的增援秦军的四、五万楼船水师都是最早进入岭南国的中原汉人,他们大部分留籍赣南。其三,汉时朝廷曾两次派官兵出守梅岭筑寨修城。秦汉两代的官兵成了开发和留籍赣南石城最早中原汉人。
再看赣南东部的民俗风情。兴国素有“将军县”之称。在20世纪上半叶为国、共两党输送60多位将军,即是否秦时将士的(秦始皇派往江西兴国伐木建阿房宫的士卒)的军人血统遗传。另,兴国山歌为赣南客家之最,似与陕北信天游同出一辙,尤其是歌里的“里格”两字,在两地歌中均能找到,而在全国其它地方则找不到。又,石城灯彩:手擎彩灯身穿对襟衫、头缠白羊肚手巾的小青年与陕西小伙宛如异地同胞。再看于都唢呐:那身穿对襟大褂、头裹毛巾的老头仿佛是陕北、晋北老汉的现场表演。还有井冈山上客家风情展里的吹辣叶(用威灵仙叶夹在舌上吹奏乐曲,其音高亢清亮),与陕北的吹辣叶同出一辙。
上述皆可旁证秦汉时官兵与徙民早已抵达赣南东部。
(3)从石城在客家民系肇始发祥阶段的重要地位看。
首先从地理环境看,它是南迁汉民的天然栖息地。新民系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石城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东北部,地处闽赣交界处武夷山脉中段西麓,与闽省长汀、宁化两县毗邻。四周崇山峻岭往来不便,宛如世外桃源。石城不仅地处偏僻,且近乎闭塞,距宁都州治140里,距赣州府治450里,山路崎岖逶迤难行,对于统治者来说是鞭长莫及“望洋兴叹”,对于移民们来说则是避乱之佳地。石城境内3/4是土地,1/10是耕地,1/30是水域,四周高山境内河流交错,贯穿着许许多多的谷底小盆地、低矮丘陵地、缓坡地,适于垦殖,且土地肥沃,又有水利条件,从自然条件来说是宜于农耕之地。由于四周崇山峻岭往来不便,历史上未曾有兵马大道,从地理环境来说是属于封闭型农耕地区,有如“世外桃源”宜于栖息。先秦以前石城居着古山越人或称古车瑶民。故石城许多古地名中都带有畲字,如温家畲、杨畲、下畲、大畲等,这些带“畲”字的地点有一共同之处即是一律毗连着高山大岭,并有畲民居住。自秦末至晋末,有少量的南迁汉民于邑境居住。至隋唐五代,成批的中原汉人迁入,辟山造田聚族而居,他们大都以同姓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数姓混居的少,有些数百上千人的大村庄几无杂姓。至宋代,南下移民又大量迁入。在石城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南迁开发者们,经过几个世纪前赴后继的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培养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对新环境具有很强适应力的精神气质,形成了客家人的特有的精神秉性。
其次,从其交通环境说它又是移民的优越中转站。石城为赣江之源,琴江贯穿南北支流遍布,经水路乘舟楫可达赣州、南昌、九江等地;陆路有数十条古道与闽省长汀、宁化,本省广昌、瑞金、宁都相通,虽闭塞但还能流通。又,石城地处闽赣交界,在邑境长达百里的边界线上有数十条大大小小的道路相通。从九江南下至抚州经南丰、广昌进入福建必经石城,从吉安往东经兴国、宁都去福建也必经石城,自古以来石城就是进入闽西北直至粤东的主道,堪称咽喉之地。明万历年间石邑郭北镇武楼门额勒石“闽粤通衢”四个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见。历代避乱南迁的中原汉人千里跋涉是为了寻求更理想的栖生之处,遇到合适之地就住下,不合适就继续往前走。到了石城再往前就是福建了,必须停靠一下再作最后的抉择,石城自然成为移民的天然中转站。石城既为理想的停靠中转之地,因此每临乱世移民高峰期则蜂拥而进,乱平世治则外迁新址。据不完全统计,唐末前进入石城居住过的移民姓氏当在50姓上下,但真正留下的定居至今的只有13姓;宋代迁入的有70多姓,真正留下的也只有30多姓,进者多留者少,来石城多是中转而已。从石城迁出主要迁往何处,从地理位置上说,翻过武夷山,半天功夫就可到宁化石壁。从学者的调查看,从石城迁出后,多数经往宁化石壁,复迁广东。如《温氏族谱》载:“五胡乱华之际,温氏族人随中原土族南迁,部分后裔迁居江西石城。唐僖宗时,温钢宝避黄巢乱,自石城移居福建省宁化县石壁乡。”还有广东族谱迁徙记载。兴宁黄陂《曾氏族谱》载:“宋末政和二年(112),由江西南丰,初迁宁化石壁,后徙广东梅州五华,经广昌、石城、至宁化、长汀、上杭、广东梅州平远、兴宁而达五华。”陈氏《崇正同人系谱》载:“宋末,由安徽阜阳出发,上颍川渡长江至江西湖口,溯赣江,折东于宁都、石城,入福建宁化,经长汀、上杭至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大埔、兴宁、五华、龙川。”由于石城位置上的原因,使石城成为早期客家民系形成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原汉人南迁途中最大的中转站之一。
石城在整个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它特有的历史作用,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再次,从客家文化的发祥来看,它是客家文化之源(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先从语言看,石城方言保留了古代语音特点。石城人使用的确良独特的赣南客家方言——石城方言。石城方言与邻县宁都、瑞金比更接近梅州口音。石城方言声母23个,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一般都变为送气清音,浊擦音变为清擦音;普通话中的不少“轻唇音”字(古非敷奉),在石城方言中念为“重唇音”(古帮滂并),保留了“古无轻唇音”这一上古语音特点。石城方言有61个韵母,其中舒声韵38个、促声韵19个、自成章节2个、无元音章节1个。韵母中只有开口、合口、齐齿三呼,无撮口呼;方言中收——m、——n、——η尾及收——p、——t、——k尾的字,与中古音乐系大致相同,阳音韵与入声韵的配合十分整齐。石城方言有五个声调,即阴平y53、阳平y24、上声y31、去声y32、入声y21。中古平声依声母清浊分为阴平、阳平;入声不分阴阳。在词语方面石城方言中的单音词比普通话更多(古代单音词多);喜欢在外国传生入的物品名称前加“番”或“洋”等字样;忌讳语较多。石城方面还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如称太阳为“日头”,白天为“日昼辰”,“睡”为“歇”,“砍柴”为“斫樵”,“吃”为“食”,“黑”为“乌”,“站立”为“企”,“脸”为“面”,“稻子”为“禾”,“嚼”为“噍”等。总之,由于地理环境上的封闭性,使石城方言受外来语言的冲击比较少,形成了比较纯正的客家方言。
再看石城的建筑。石城的建筑艺术颇具客家风格,古典高雅又朴素大方,房舍庙宇、寺院祠堂莫不如此。742年—756年(唐天宝年间),境内已建白玉现与西华山仙殿。珠坑集贤寺与秋溪罗云祥寺亦传为唐所建。至宋代佛教大兴,远近闻名的内宫禅院、永福寺、海藏寺、宝福院、清禅院等均系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所肇建。而最精美的建筑莫过于宝福院塔,为宋高僧应可、道符主持募资合建。1102年(崇宁元年)始建,1110年(大观四年)落成,高57.68米,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结构精巧造型独特,既保存了盛唐遗风又有典型的宋代风格,是客家先民中原文化与闽粤特色融合的结晶,属我国珍贵古典建筑。石城居民肇闽西土楼之端。为自卫安全起见,石城乡间多有山寨和土楼建筑,外形不一大小不拘,大都可容纳数百上千人。外端设垛口为望孔,还有射击孔。邑内至今保存较好的土楼有木羊城土楼,大由河背土楼及小姑高岭土楼。
上述表明了石城在客家民系的形成的初始阶段的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客家民系形成在汀州(约在宋朝)
汀州(尤宁化及石壁)在客家民系的完成中处于中间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从历史建置与人口情况看。
先从历史建置看,汀州整体建置晚于赣州、早于梅州。据载:唐元开二十一年(733),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检责得避役百姓三千余户,奏置州。后,唐开元二十四年设置汀州,辖长汀、黄连(宁化)、新罗等邑,纵横近400公里。旧时汀州共8县,即宁化、清流、归化(明溪)、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8县建置时间是:
宁化唐开元十三年(725)
长汀唐开元二十四年(736)
上杭北宋淳化五年(994)
武平北宋淳化五年(994)
清流北宋元符三年(1100)
连城南宋绍兴三年(1133)
归化明成化七年(1471)
永定明成化十四年(1478)
上述8县:唐代建2县,宋代建4县,明代建2县。可见其历史建置总体要比赣南晚,比粤东早。
再从人口状况看。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增长速度看,宋代江汀流域的人口发展都是清代以前最高的,成为赣闽粤边三角地区之冠。宋中叶后,闽西汀江流域的人口密度已超过赣江流域,与粤东比,闽西与粤东的实际面积相近,都约为赣南的1/3强,但同期汀州人口却是梅州的6倍多。自南宋后一直到明末汀州人口的总趋势是下降,尤其是南宋,宝祜至宋亡的22年间,人口发展出现负增长,平均人口负增长率为7.1%,22年间人口剧减了百万。《客家民系形成探源》中说:“宋代入汀之中原南迁客家先民,100余姓,为历代最多者。”从五代末至北宋末年(1127年),前后发展近400年,这时汀州的客家先民早已占绝对优势,客家先民和畲客已基本演变成客家人。
上述可见,汀州在客家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从宁化及其石壁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阶段的地理位置看。
《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一文中说:“石壁具备有构成客家民系的诸如地域、语言、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等诸多要素。宁化石壁是形成客家民系的早期中心地域,是孕育客家的摇篮。”宁化及石壁作为客家民系诞生的中心地域,可从以下几点来看。
首先从宁化及石壁的特殊地理交通生存环璋看。从地区里位置看,宁化地处闽赣两省结合部,与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长汀、明溪等地相接。四周是崇山峻岭荒山野林,特别是西北边境有高峻的东北西南走向的武夷山脉作为屏障,防阻着大规模的北方南来的兵祸之乱。从交通环境看,陆路上,江西省石城县与福建省宁化县相距只50公里,两地往来有四条重要通道,其中站岭隘是闽西西北与赣东南交界线上最为低矮的隘口,距石壁不到10公里,自古至今都是两省重要通道之一。从水路交通看,宁化位于三江之源,有通往“四水”之便。宁化是福建最大河流闽江源头之一,是通往广东韩江的汀江源头之一,是通往江西省大江赣江的贡水源头之一。它距江西盱江主流也不远,在无公路之时利用航道,自赣北溯赣江而来,自赣东北溯盱江而至,都很方便。“四水”之便是:自宁化往东有闽江航道,往南有汀江航道,往西有贡江至赣江航道,往北有盱江航道。历代汉人南下进入闽西,特别是进入宁化石壁的,其最主要的路线有两条:一是自赣北溯赣江至宁都经石城过站岭进入宁化石壁;二是自赣东北溯圩江,经南城、南丰、广昌至石城过站岭进入宁化石壁。从生存环境看,宁化有相当广阔的地域,是一方土地肥美、林木繁茂初有开发的处女地。这里既有开发的热土又有未开发的腴壤,自然是移民定居的理想环境。且宁化在靖康之前,千百年兵革未及。而其间由江西入闽处又恰恰有一条较为平坦的狭长地带作为通道。这就不仅为南迁的中原移民提供了迁徙的方便,而且居于其中也相对安全,不失为逃难者理想的“世外桃源”。因此,中原南迁移民都乐于在此避难和喘息,就是安定时期而忧畏动乱的人也愿意选择此地以保平安。宁化石壁特殊的地理交通及生存环境,决定了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时期的重要地位。
其次从客民迁徙情况看由于宁化及石壁具有上述优越的条件,促使进入其地的中原移民不仅南迁闽西、广东极为方便,而且东迁闽中、闽北和北迁江西南部也还轻松。而由赣南而东经宁化石壁迁徙它处的,在客家第五徙的回迁过程中,大都又经过宁化及其石壁。因此,凡是客家人,其先世几乎都有人流居宁化甚至石壁。从民族迁移史来看,目前可确定为客家人的各氏族谱都提到祖先曾流居宁化及其石壁。从氏族认始祖来看,现今各地的客家人往往把入闽特别是宁化入闽那代视为始祖;从客家各氏族本身的意识中,也在认为自己流居宁化之后就是“客家人”了。从今日客家分布的地域看,以广东东北部、江西东南部及福建西南部一带最为集中,这与历史上中原移民经宁化及其石壁播迁的区域吻合。又据《客家与宁化石壁》所述客家姓氏迁移情况:唐至南宋迁入101姓,占清以前可统计迁入姓氏119姓(支)的85%;迁出情况是:以80姓(支)统计;晋1、唐末2、五代6、北宋11、南宋32、元12、明14、清2,唐末至南宋49姓(支)占63%。尤其在南宋时期,迁入宁化的客家先民37姓以上,占统计数119姓的32%;迁出的有32姓以上,占统计数80姓的40%,是宁化历史上进出量最大的时期,也是客家大本营中进出量最大的地区。人口的流动情况是:742年(唐天宝元年)5000人,1253~1259年(南宋宝祐年间)11万多人。此后人口急骤下降,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人口下降至44930人。人口的增减同姓氏流迁相吻合。这样高度的人口集散在闽粤赣大本营区30多个纯客家县中只有宁化,这充分说明从唐末到南宋,宁化及石壁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
再次从民俗文化看其中间过渡性。从客家话看其过渡性。汀州、长汀以南的客家方言,与石城等闽赣交界地区和梅州地区比较,有明显的过渡形态,尤其石壁。中国社会科学院罗美珍教授说:“客家方言形成时期,宁化石壁占了重要历史地位。石壁是北人从赣南进入闽西的主要通道。不少客家姓氏的祖先都在这片宽阔的平坝上生息过一段时间。从语言上看,石壁处在赣、客语的交界处,因而至今宁化石壁话还有一些和赣语同而和大多数地区客语不同的语言和词汇……但是宁化石壁以及赣南的瑞金、石城、于都、宁都等地的语言,大多数特点和闽西、粤东北的客家话是一致的。”“宁化石壁是客家方言形成时期最早的聚散中心,后来由于长汀是汀州首府,中心逐渐转移到长汀。”
从客家民居的发展看其中介性。俗云:“福佬好食粥,客家好起居。”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居民建筑是客家文化事象中最能反映民系文化内涵的一类事象。从客家大本营区的居民看,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都由闽西西北地区的方楼或圆楼发展而来。一般的客家土楼有三种典型样式,即五凤楼、方楼与圆寨。所谓五凤楼,实际上只是在宁化方楼的原格局中将正屋和横屋顺进深方向由前面而后递加楼层至五,其立面形象宛如一把交椅,只不过以‘凤’蓖美而已。而方楼与圆楼实质上是照搬了宁化、长汀方楼、圆楼格局,只不过加强了它的防御性能而已。而围龙屋是梅州典型的客家民居,它是根据梅地地势较为平坦而造的,它更突出聚族而居而不在于防御。
❷ 客家人开始于哪一个朝代,其他与客家人相关的历史
客家人开始于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即今江西省寻邬县与广东省交界处)。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现在被称为“客家人”的一群人,是清代中期在今广东省(原广州府、惠州府)境内命名的。客家的先民,是秦始皇统一岭南的时期。现代客家人,除了始于秦朝的汉族移民作为他们的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闽粤当地的古老民族(古代南方百越族)。应该说,现代客家人虽然名称上是“客”,不明就理的人就会以为客家人都不是岭南土著。实际不然,实际上广府人也同样曾被称为“客”。而称“客”的不一定是外来人。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邑本晋郡,永嘉之际(公元311年),中州人士避地岭表,多止兹士。”东官郡于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南海郡而立,领县六,惠潮之地尽属之。东晋时期,现在的梅州地区属于东官郡义招县;义招县的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广东省梅州市。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析东官立义安郡,领县五:海阳、海宁、潮阳、绥安、义招。由是可知,永嘉之际,中州人士避地岭表者,多居留潮、惠之地,而更集中于义安郡的义招县,设五个流人营。此营是安置流人而设置的屯垦营田。义招故治所在今大埔县城湖寮。
《南越志》谓:“义安郡有义昭县,昔流人营也。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立为县,永初元年(公元420年)移上郡之西也”。这里,流人就是指客家先民,也就是西晋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时,流徙于江南诸郡及岭南的东官郡的中原士族。“永初元年,(义招县)移上郡之西”,是沿韩江源上溯,原来的义招县在今大埔县一带,后来在南朝宋永初元年,义招县迁到今大埔县以西方向,也就是现在梅州市梅江区、梅县一带。这说明,现在梅州市梅江区的客家人,实际上是原来义招县“流人”的后裔。
第一方面,“流人”并不都演变成今天的客家人。事实上,五胡乱华时期,中原衣冠士族确实大量南迁,但并非全部形成今天的客家人。【现代的客家方言,实际上是中原流人,在与粤东、闽西两地的“隋之前土著”,即岭南“俚僚族”的不断融合、交往之中形成的。所以分别带有俚僚语和中原语的特征。】
第二方面,“客”的说法在岭南,最早是指广府人,而不是今天的客家人。秦汉时代所谓“萌、氓、甿”等,皆指外地流来的客民,又有客萌(客民)、宾客、食客、私客、奴客、僮客等等。唐户籍有主户、客户。实际上,这些都与客家形成民系的关系不大,因为它与有着共同的客方言、习俗与文化特征的群体未有联系。这就是说广府人、潮州人之先民亦来自中原,他们流入岭表,亦是客户、佃客身份,而并不称“客家人”。《廉州府志》载称:“俗有四民,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二曰东人,杂居乡村,解闽语,业耕种;一曰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一曰艇户,舟居穴处,亦能汉音,以采海为生。” 很明显,在廉州府“业商贾”、“居城郭”的早期“客户”,是今天被称为广府人的族群,而非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今天的“客家”。也可以看出,至少在岭南地区,最早被称为“客”的,是今天的广府人。
那么,为什么今天的广府人没有继承原来的名称,反而由今天的客家人继承了广府人最早的名称——“客”呢?这主要是因为清朝开国以后,就实行了海禁。……后来解禁了,就组织粤东韩江上游(嘉应)、东江上游(惠府)的土著(客家人,原为粤东土著)到粤中(珠三角)沿海地区垦荒。粤中居民认为这时候从粤东山区迁来的粤东移民(其实是粤东土著),在粤中这个地盘上,相对于自己(西江流域原居民)来说,是后来者。故称之为“客”,又以“本地”自居,【从此以后粤东山区的土著,才有了“客家”这个新名称。】可见,粤东山区居民在粤东山区,本来就是原居民,到清代为止,早已在粤东山区定居了大概两千年左右,已经不能视为外来人。只不过因为粤东山区当地人口膨胀,不得不外迁到西江流域,所以相对于西江流域来说,才会被称为客家人。
著名的客家学者罗香林在写完《客家研究导论》之后,请自己的老师朱祖希老先生写序,朱祖希老先生写道:“广东之客家,不与其土著之民相龃龉,乃与其邻近先来之客相龃龉,先来之客,忘其己之为客,而自居于主,竟有字客人曰狢,曰犵,且有曰客家非粤种,亦非汉种者,于是客家之优秀者,乃相率著书,以自明其为汉族,然不过就言语或种族为疏证,未有将其历史地理语言文教为综合之研究者。”
由此可见,所谓广东之客家,实际上是相对于粤中土著而言的,他们本身也是粤东土著,只是因为从粤东,迁往粤中之后,两支广东省的土著发生的冲突,于是从粤东来的土著,就被视为“客”。从此定名为“客家”了。后来又通过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正式将粤东的“粤语”正名为“客家话”,并将近于粤东“粤语”的语言,都归类为客家方言系。——由此,形成了今天以粤东、闽西、赣南为“大本营”的客家民系。~~~~“广府人(广府民系)”在朱祖希为《客家研究导论》写的序之中是称为:“先来之客”。
实际上,不少客家人原本都没有客家意识、没有客家认同。比如,江西赣南的老客(本地客)、广东惠州的老客(水源客),甚至连广东梅州居民(闽广客),都并非完全认同为客家人。福建闽西的客家人,称省城语(福州话)为畲音、称闽南语为鹤老语,自称为唐音;广西客家人以粤东来民的身份自居,自称其语为粤东话,但被当地土著戏称为“新民”;对于台湾客家人来说,迟至光复(1945年)之后,才从大陆传来“客家”学说,而此前台湾客家人恰好与广西客家人一样,多自称“粤东人”。
清末古文与语言学家章炳麟在《新方言》“岭外三州语”卷序言中说:“广东惠、嘉应二州,东及潮之龙溪、大埠,其民字晋末逾岭,宅于海滨,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广州人谓之客家,隘者且议其非汉种。余尝问其邦人雅训旧音,往往而在,即著之《新方言》”故可知,惠州府、嘉应州的语言,被“广州府”人视为客家话。尤其是惠州府,不仅是清朝咸丰年间粤东土著移民的重要定居点,更是开启了“客家”历史的一枚钥匙。正因为惠州这枚钥匙,开创了一个叫做“客家”的文化支脉,从此为中华文化增添了颜色、增添了光彩。
然而,“客家学”流转至今,仅限于粤东音系为客家方言,又容易让人误会仅粤东音系为西晋“流人”的后代。进而让人误会,粤中音系、闽南音系不是中原移民的后代,甚至不是汉语。于是,自诩中原正统的客家,遭人诟病。更有学者证实,自称客家的民系(粤东音系),太过霸道,自视正统,实则客家血统反而更多岭南百越的基因,实为岭南少数民族。有粤中籍(广府籍)学者指出,客家民系原为粤峤之民,粤东音系应为峤语,岭南文化是由粤语(粤中音系)、闽语(泛闽音系)、峤语(粤峤音系)三大支组成的。“客家”之学,将如何走下去,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正所谓:“百年称客实非客”。客家人称人为“侪”,正是继承了古代岭南的百越族语言。东汉袁康《越绝书》卷三有这样一段记载:“越人谓人‘铩’也。”也就是说,古越语是称人为之“铩”的。“铩”(shā)在这里,当然只是一个记音字。而称人为“侪”的现象,现在只存在于客家方言,而不存在于闽、粤两省的其它方言。更可作为客家话为岭南古老汉语的凭证。如果客家话比广府话、闽南话更晚到达岭南地方,那么这一百越族古老的说法,不是应该早就消失了吗,为什么反而又会存在于更晚到达岭南的客家话里面呢?理论上说根本不可能吧!
有人又故意错误引导,说客家话是吸收了畲族语言,才有了一些古代百越族的语汇。然而,事实上畲族话也是没有把人称为“侪”的。更何况不少畲族的语言用法,看样子更像广府方言,比如畲族语言的第一人称,也说“外”,看也说“睇”,睡觉也说“奋”等等等等,一大批畲族语汇都显示了畲族语言与广府方言的亲缘性。由于畲族分布于山区,历史上的畲族人与外界的交流非常少,所以根本不可能是畲族跑到珠三角地区去学习了广府方言的语汇。广府方言与畲族语言里面有那么多共同的词汇,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珠三角地区原来正是畲族聚居区。后来畲族人被汉族人排挤到粤东山区,畲族人正是岭南(珠三角)早期的土著。而畲语与客家话的底层基础用语,畲语与广府话的底层基础用语,作对比的话,畲客之间的差别,反而显得比畲府之间的差别,还有更巨大。又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畲族、客家、广府三者之间本来就有深刻的渊源。
❸ 客家人的祖先是那里人
祖先是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
相关介绍:
客家人在上千年的迁徙历史中,已经和其他迁徙族群一样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客家人在过去一千七百多年里,从未停下迁移的脚步。
客家人一词起源说法不多,一说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一说源于清初广东粤西人对惠、潮、嘉、汀、赣移民的称呼;还有一说相对于“主”而言的一种对称,即外来人的意思。
(3)客家居民形成的最早时期扩展阅读
客家土楼的建筑理念就是,同一祖先的子孙们团结向心,外御其辱。据考证,中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土建屋。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枋也是用土墙分隔。福建土楼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移到永定之后,历尽沧桑,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
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能与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
❹ 客家民系形成于什么朝代
南宋
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时期;明代中叶以后;清代中叶以后。
一般认为在南宋时客家群体分化成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初具规模。到明代中期,已经人数众多,成为一大社会势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识更为增强,在社会舞台上表现很是积极、主动。客家在南宋时期形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⑴客方言的形成。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标志。据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迟在南宋时已形成。
南迁的移民保留了部分中原故乡的乡音,而留在中原的百姓则保留了另一部分古中原音,并不见得现在的北方语言已经完全不存在古汉语因素。闽语诸支系,存在一部分较为明显的江南古腔调(古吴语)和三国两晋中原语表达法;粤语方言,存在一部分较为明显的秦汉交广古腔调和隋唐中原语表达法;客家方言的发音,继承了较多五代两宋时的中原语腔调。粤语对南北语都有继承,因此与闽语、客家都有相近之处。
⑵相当的人口规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载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无所谓民族、民系。对客家人口的历史估量,难以用统计数字表示,但可从客家集中区的县治数量作分析。 ⑶共同的地理环境。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为多山密林地区,交通闭塞,交往困难,十分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a.小盆地农耕经济,为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b.小盆地造成的风俗习惯。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闭性的地理条件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原有的方言、习俗在与原住居民融合后得以保持下来。
⑷共同性的社会行动。这是客家人争取自身利益的表现,是群体意识浓厚的反映,也是客家人成为一个独立民系的重要依据。赣闽粤客家居住区联成一片,彼此的经济往来频繁,被压迫者进行的反抗斗争相互呼应。相对应的封建王朝实施统治时也将这片地区当作一个特定政治单位来处理。经济来源方面如南宋时期赣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农田等。政治斗争方面如南宋时范汝为、陈三枪领导的农民起义往复进出于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赣诸州领导的抗元斗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