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家具家居 > 跽坐家具

跽坐家具

发布时间:2023-09-04 14:00:04

A. 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

国家具的产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受文化和生产力的限制,家具都很简陋。人们席地而坐,家具均较低矮。南北朝以后,高型家具渐多。至唐代,高型家具日趋流行,席地坐与垂足坐两种生活方式交替消长。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家具普及民间,成为人民起居作息用家具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国传统木家具的造型、结构基本定型。此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具在工艺、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异彩,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并在世界家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家具体量增大,注重雕饰而自成一格。20世纪初,因受外来家具的影响,出现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50年代后,中国家具工业迅速发展。80年代,在借鉴各国不同的家具风格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中国家具不断发掘传统技艺,并结合自己的国情民俗,逐渐形成一代新的家具风格。史前至春秋时期的家具(史前~公元前476)1978~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前1900)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中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同时,也出现了青铜家具。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家具结构早期的木家具已从建筑中移植应用榫卯结构。1979年,在江西贵溪春秋晚期崖墓出土的两件木制架座残件中,发现了方形榫槽。青铜家具在商代为整体浑铸,至春秋时期已发展为分铸、焊接、失蜡铸造、镶嵌等多种工艺。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多层云纹铜禁,就是采用失蜡铸造工艺制造的,造型更加精美而富有装饰性。家具漆饰新石器时代,人们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于制器。商、周时期,漆饰工艺已较普遍。当时的涂料取自漆树的汁液,称为生漆,其中含有漆酚、漆酶、树胶质和水分。漆可配成多种色彩,用它作涂料既能保护器物,又起到装饰作用。东周时期留存的漆木家具较多。黄河中、下游出土的漆箱等,表面多饰以云雷、回纹、蟠螭、窃曲等图案的彩绘;江汉、江淮地区楚墓出土的座屏、几、案等漆木家具,造型优美,纹饰流畅。战国时期家具(公元前475~前221)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有很大的进步。漆木家具战国时期的漆木家具种类繁多,饰面新颖、富丽端庄。1957年河南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的漆案,案边有4个可提挽的铺首,案角镶铜,案足铜制,案面髹漆彩绘与铜饰件相映生辉。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象图衣箱,黑漆作底朱纹其上,绘有北斗和青龙、白虎天文图象(图1)。信阳楚墓出土的六足漆绘围栏大木床、栅足雕花云纹漆几,以及1958年湖南常德战国墓出土的漆几等,造型淳朴,漆饰华丽,反映当时的漆饰工艺已较成熟。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柎”(“柎”通“跗”,为家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青铜家具战国时期,青铜家具在造型、工艺上都有很大进步。1978年河北平山白狄族故国中山王墓出土一件错金银龙凤青铜方案,以四鹿为足承一圆圈,圈上蟠绕成半球形四龙四凤,龙首上方各有一组斗拱承置案面。1960年云南江川滇族战国墓出土的虎牛青铜案,由二牛一虎组成,主体为一立牛,四足立作案足,牛背呈椭圆状构成案面,一虎扑噬牛尾作案耳,另有小牛犊藏身母体下。立牛健壮,双角前伸,肌肉丰满,造型均衡稳重,栩栩如生(图3)。这些青铜家具工艺精湛,可称稀世珍宝。 秦汉时期家具(公元前221~公元220)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家具的发展变化秦汉时期人们起居仍是席地跽坐(跪坐)或盘膝坐,垂足坐始见萌生尚未普及。常用家具有几、案、箱、柜、床、榻、屏风、笥(放衣服的小家具)、奁(放梳妆用品的器具)、胡床(坐具,又称交床,绳床)等。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①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②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进的端倪。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毾�(榻登)。《释名》注:“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设榻登上床,说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据《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时垂足。由席地坐演进为垂足坐是家具史上一大变革。③出现软垫。《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加有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毛毡缝制的口袋)。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④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家具装饰除沿用传统的漆绘、油彩、针划、贴金银箔、镶银或铜�箍等外,还发展了戗金(针划填金)、堆漆(用稠厚的漆堆成花纹)等工艺。漆饰后,有的还配以鎏金铜饰件,益显华贵。此外,各种珠宝、玻璃也常作为家具的装饰材料。如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早期铜框架漆屏风,就装有长方形浅蓝玻璃。据《西京杂记》记载,“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桉(案)、厕(侧)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之四宝宫”。这些都是精美的家具。《盐铁论·散不足》称“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足见珍贵。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220~58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家具的发展变化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摺多牒围屏(图4 )。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家具造型结构家具脚型除直脚外还有弯脚,同时又吸收了建筑台基和佛像须弥座的造型结构,创造了新的家具支撑构件,因其形似宫中巷弄之门,依形附会称为壶门结构。这种结构坚固,富有装饰性,形成六朝以至隋唐时期家具的一大特色。有的家具组装还采用了铁钉和铁质连接件。如1982年辽宁袁台子东晋墓出土的木箱,壁板间用“S”形铁件嵌入连接,四周包铁角用铁钉钉牢,箱底与箱壁板用铁钉横穿钉固,箱外两侧装有铁提环。同时出土的还有4件鎏金铜帐角,每件帐角均有三短管作直角连接呈辐射状,可插入木杆构成方形帐架。由于家具中使用了金属紧固件、连接件和插接件,提高了家具整件刚度,简化了家具结构。 谢谢 请采纳!!!!!!!!!!

B. 求古埃及家具特点一篇,二三百字

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30世纪的古埃及,就已经出现了成熟的家具。所谓的成熟,是指它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合理的结构和丰富的装饰。比如1925年从古王国时期的赫特菲尔斯女王陵墓中出土的家具就包括黄金床和坐椅。1922年出土的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王座和从新王国时期好几位法老的陵墓中发掘的文物中可以断定,当时的家具已经很普遍了,因为除了象征权势的黄金宝座、反映贵族生活的盖柜、游戏桌外,还有更多的坐椅。而且这个时期的椅子、凳子和床等家具多以宝石、象牙、乌木、金银镶嵌装饰,还有精致的雕刻和水性涂世此料。
从古埃及的壁画中可以发现,当时的工匠已经能使用锯、斧、刨、凿、弓、椎、刀、磨石等工具,故而古埃及家具的结构也十分先进。采用了卯榫、搭接结构,木钉加金属件也普遍使用。以最能体现社会秩序的坐具为例,就有宝座、王妃椅、礼仪用椅、双人长椅和使用灵活的折叠凳等。几千年后的今天,虽然我们有了高效的机器和流水线,但这种结构和工具仍然还在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工艺并没能超过聪明的古埃及人。

古埃及家具的材料主要是杉木,其次是黑檀木,那里资源缺乏,木材多是从海外运来的。古埃及的海外贸易比较活跃,并配合军事远征的掠夺,为家具制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古埃及家具为后世家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希腊化时期,它影响了希腊裂让家具,罗马帝国时期。它影响了罗马的家具,到了19世纪。它又影响了欧洲的家具。所以说,它是欧洲家具的楷模。

再让我们作一个比较,这个时期的古埃及已经出现了椅子,而在另一个文明古国中国。还处于席地而坐的状态——双膝着地的跪坐方式。这种违反人体科学的坐姿很不舒服,有个极端的例子:有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在家。偶尔放松一下身体,将两腿朝前伸平了坐在席上——这种被称作“箕坐”的姿势被认为是不雅观的,有悖礼仪的。孟子回家后撞见,顿时悖然大怒。扬言要休了她。

到了汉代,为了坐得稍稍舒服些,出现了供人们跽坐时双手扶凭的凭几,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中国人不必一天到晚地“正坐”了,箕、踞、趺、斜等姿势丰富了坐姿。人们也可以坐在从西域传入的“胡床”(可折叠的坐具,俗称“马扎儿”)上了。唐五代时,中国人的坐姿开始改变,垂足而坐的习惯逐渐普遍,与此相适应的桌、凳、椅、屏风等形成了,为中国古典家具的体系奠定了基础。进入宋代后,中国人的起居中心转移到了地上,终于完全改变了商周以来跽坐的习惯。也就是说。就坐的姿势而言,中国人将两只紧压在屁股下的脚拔出来。可以在椅子前晃荡,至少用了两千年。

2000年夏天。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埃及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馆举办,文物到上海后,开箱那天我在库房里旁观双方专家验收。一张公元前1400年第十八王朝的黑漆乌木镶象牙方凳让我非常震惊,凳面是皮质的,四条腿的上部搜源迅以象牙镶嵌成当时流行的莲花瓣和水滴纹样,下部细腰,至脚部呈喇叭状,并有一圈圈弦纹。在现场的英国专家告诉我,这四条腿是车出来的,因为最近的考古发现。当时的古埃及已经有了车床。

惊叹之余我不由得陷入沉思,中国确实是一个文明古国。但在世界文明面前。特别是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巴比伦文化面前,我们不可夜郎自大。

在古埃及家具之后,有古西亚、古希腊、古罗马及欧洲中世纪各个时期的家具,我不在此展开论述。但我们必须知道今天有幸被我们看到的西洋老家具是从哪里来的。而且有必要引用一个马克思的观点:没有古埃及和古罗马,就没有现代欧洲。

C.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椅子

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画就有两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图象;257窟壁画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长凳的妇女;龙门莲花洞石雕中有坐圆凳妇女。这此图象生动地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椅、凳在仕宦贵族家庭中的使用情况。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故又称禅床。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才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因此,论及椅、凳的起源,必须从汉魏时的胡床谈起。

宋。高承《事物纪原》引《风俗通》称:“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后汉书。五行志一》:“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这两段记载可证,我国古代椅子的出现当在汉灵帝时期(168-189年)。

胡床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使用较广,有钱、有势人家不仅居室必备,就是出行时还要由侍从扛着胡床跟随左右以备临时休息之用。胡床在当时家具品类中是等级较高的品种,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客才有资格享用。在方人雅士中还多有褒词及生动描述。如南朝梁庾肩吾《咏胡床诗》曰:

传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

足欹形已正,文斜体自平。

临堂对远客,命旅誓出征。

何如淄馆下,淹流奉盛明。

胡床因其形态特点又有“交床”和“绳床”之称。隋朝称“交床”,是因为隋高祖意在忌“胡”字,器物涉“胡”字者,咸令改之。宋。陶 《清异录》云:“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绷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相传明皇行幸频多,从臣扈驾,欲息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坐’”。胡床开始并无靠背,形如今天所见的马扎儿。唐代始有靠背。这种逍遥坐很可能就是带靠背的胡床。胡床最早出现于汉代,比唐明皇早几百年,要说为唐明皇创意显然不妥。所以这里所说的创意,应指增加了靠背。胡床在唐宋时期盛行,宋代尤甚,不过宋时称胡床者渐少,而称其为交椅的逐渐增多了。

带靠背的胡床始自唐明皇,还可以从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的记载中得到印证,文中记有:“绳床十,内四椅子”。从这段记载可知在唐代贞元元年已有了椅子的名称。这里所说的“绳床十,内四椅子”是指在十件绳床中有四件是可以倚靠的椅子,显然是为了与另外六件无靠背绳床相区别。可见,椅子的名称虽已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可是常见家具,但它还未完全从床概念中分离出来。在唐代的典籍中,把椅子称为床的仍很普遍。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少年行。七绝》中写道: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街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名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这里所说的床,虽反映不出是否为带靠背的椅子,但可以肯定决不会是睡眠用的卧具。

“椅”,也作“倚”。起源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其原为一种树木的名称,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家具。

唐代以前的“椅”字还有一种解释,作“车旁”讲,即车的围栏。其作用是人乘车时有所依靠。后来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撑的平台上安装围栏,其制当是受车旁围栏的启发,并沿用其名而称这种坐具为“椅子”了。从现存资料看,唐代已有相当讲究的椅子了。如郎余令《历代帝王像》中唐太宗所坐的椅子为四直腿,束腰,上侧安托角牙,棱角处起线,这种装饰在明清时期称为“混面双边线”。坐面上在后部立四柱,中间两柱稍高,上装弧形横梁,两端长出部分雕成龙头,扶手由后中柱通过边柱向前兜转搭在前立柱上。扶手与坐面中间空当嵌圈口花牙。扶手尽端亦雕成龙头,与后背搭脑融为一体。坐面附软垫、衬背。这在当时应是十分精制的椅子了。唐代卢楞枷《六尊者像》中描绘的椅子更具代表性,它用四支铃杵代替四足,两侧有横枨连接,扶手前柱和椅边柱圆雕莲花,扶手和搭脑上拱,两端上翘并装饰莲花,莲花下垂串珠流苏,整体造型庄重华贵。镶金坠玉的家具在当时寺院中体现了高僧的尊贵与神圣。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来,出现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时根据尊卑等级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质料和功能也有所区别。

五代至两宋时期的家具大体保留着唐代遗风,只是高型家具较前更加普及了。

高型家具的使用在民间形成时尚,居家必备高型桌椅,这从当时的绘画中可见一斑。如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市肆小店,无不陈放各式高型家具。宋代《会昌九老图》中描绘的圈椅也是前代没有品种。在近年发掘的宋代墓葬中还有以石、陶制作的家具模型或在墓室墙壁用砖砌成或雕成各式家具,其中表现墓主夫妇对坐在椅子上的场面最为普遍。如河南方城出土的石椅残件、河北井径县柿庄七号宋墓墓室砖雕桌椅、柿庄二号墓墓室壁画《对坐图》中的桌椅、洛阳涧西宋墓墓室的砖雕家具等。这说明椅子等高型坐具不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还被人微言轻殉葬用器。

宋代流行一种交椅,等级高于其它椅子,稍有身份的家庭都置备交椅,供主人和贵客使用。《

D. 秦汉时期家具有何特点

历史背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专
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属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
生活方式:们起居仍是席地跽坐(跪坐)或盘膝坐,垂足坐始见萌生尚未普及。
常用家具有几、案、箱、柜、床、榻、屏风、笥(放衣服的小家具)、奁(放梳妆
用品的器具)、胡床(坐具,又称交床,绳床)等。
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①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②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进的端倪。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时垂足。由席地坐演进为垂足坐是家具史上一大变革。③出现软垫。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加有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毛毡缝制的口袋)。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④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
家具装饰:沿用传统的漆绘、油彩、针划、贴金银箔、镶银或铜箍等外,还发

展了戗金(针划填金)
、堆漆(用稠厚的漆堆成花纹)等工艺。漆饰后,有的还配
以鎏金铜饰件,益显华贵。此外,各种珠宝、玻璃也常作为家具的装饰材料。

阅读全文

与跽坐家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李连杰代言了哪个品牌的家具 浏览:768
书店防水险是什么意思 浏览:621
上海西门子洗衣机维修点 浏览:866
防接错电路 浏览:634
上海厨房翻新应该怎么做 浏览:872
飞机维修有哪些零件 浏览:390
惠州市众泰维修部电话 浏览:266
海盗船水冷保修 浏览:645
k3保修手册 浏览:991
怎么去查看手机是否是翻新机 浏览:922
常州海尔热水器售后服务中心 浏览:995
阳光财险合作维修中心怎么样 浏览:936
重庆斯柯达维修点 浏览:830
黄金耳钉保修期 浏览:548
藤木家具厂家 浏览:59
闸板阀门漏水怎么维修 浏览:273
微山二手家具 浏览:770
仓库旧墙面如何翻新最便宜 浏览:956
屋顶防水一般怎么施工 浏览:169
三相逆变电路工作原理 浏览: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