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七巧板的由来
宋朝黄伯思的“宴几”故事揭示了七巧板的起源。最初,它是一种由6张小桌子组成,可根据人数变化形状的宴请家具。后来,人们将宴几简化为7块板,用于拼图,形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七巧板。这种玩具因其巧妙和趣味性,被称为“七巧板”。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用它制作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珍藏有当时的七巧板。
七巧板的历史深远,其雏形可追溯至先秦《周髀算经》中的方形切割术,但现代七巧板的结构更精妙。经历了从燕几图到蝶几图,再到七巧图的演变,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18世纪,七巧板传至国外,迅速风靡,被外国人称为“唐图”,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益智玩具。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乐于参与其中,因为它是一种无需花费金钱的娱乐方式。
荷兰作家高罗佩的作品中甚至描绘了哑巴男孩用七巧板拼字的情节,拿破仑被流放期间也以此消磨时光。七巧板的魅力经久不衰,1978年,Joosf Elffers编写的书籍中收录了1600多种图形,被译成多种语言,让更多人得以欣赏和体验这一古老而智慧的玩具。
『贰』 七巧板指的是哪七巧
七巧板,又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它源自唐代的燕几,后在明清时期演变成拼图板玩具。据清代陆以湉的《冷庐杂识》记载,七巧板由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组成,可以拼凑成各种事物图形,如人物、动植物、房亭楼阁、车轿船桥等,可一人玩,也可多人进行比赛。
七巧板的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可以随意拼出图样。但如果你想用它拼出特定图案,就会遇到挑战。七巧板的乐趣在于其变化多端,可以拼出1600种以上的图案,其中有些容易拼成,有些则相当诡秘。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明、清两代在民间广泛流传。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受到欢迎与重视。李约瑟称它为“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至今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还珍藏着一部《七巧新谱》。法国拿破仑也曾用七巧板作为消遣游戏。
七巧板由一种古代家具演变而来。宋朝黄伯思发明了“宴几”,后有人将其改进为七块板的“宴几”,用餐时方便且气氛更好。后来,有人将其缩小并改为玩具,被称为“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
七巧板的名称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它来自被废弃的英语词“trangram”;另一种认为它来自词Tang(中国的唐朝)带后缀—gram;还有说法认为它来自术语“tanka”,意即沿海船上人家的游戏。七巧板激发了美国著名谜题专家山姆·洛依德的文学创意,他在《第八茶皮书》中写道:“七巧板游戏渊源极为古老,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
七巧板不仅有趣,还有多种好处与用处。它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形状分析及创意逻辑。现在被家长们广泛采用来帮助小孩学习基本逻辑关系和数学概念,如认识几何图形、数字、周长和面积,了解毕氏定理。七巧板还能教导小朋友辨认颜色,引导他们领悟图形的分割与合成,增强手部智能、耐性和观察力。此外,它还可以用来说故事,将数十幅七巧板图片连成一幅幅的连贯图画,即可当漫画般说故事。
『叁』 七巧板起源于宋代,是用一个什么裁剪而成的
宋代时期,桌几的设计十分讲究,其中一种名为“燕几图”的设计尤为著名。燕几图由七张不同长度的桌子组合而成,可以变化为二十五种不同的形式,共有六十八种不同的命名方式。到了明代,这种设计又演化为“蝶几图”,其形状以勾股定理为基础,形成三角交错的形态,如同蝴蝶的翅膀,共有三种样式,六种制作方法,共计十三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明末清初,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桌几设计,即“七巧图”。七巧图的样式有五种,总数为七,变化形式多达一千余种。
这种桌几的设计,不仅能够根据需要自由组合,还能模仿各种物体的形状,随手变化。因此,七巧图不仅是一种游戏工具,更是用来排解寂寞、打破沉闷的一种方式,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燕几”设计中,包括了两张4X1的长桌,两张3X1的中桌和三张2X1的短桌。这七张桌子可以组合成多种不同形式的实用桌,是现代组合桌具的先驱。《燕几图》中有七十六种组合图示,作者黄伯思在1194年,即南宋时期创作了这些图示。然而,黄伯思实际上是北宋人,死于宋徽宗初期,有人因此质疑《燕几图》的真实性。
尽管存在争议,但“燕几图”和“蝶几图”以及后来的“七巧图”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家具设计的智慧和创新精神。这些设计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还在艺术上展现了精巧的构思和美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七巧图的设计原理来源于勾股定理,通过简单的七块几何形状的板片,可以拼凑出各种复杂的图案和图形。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和几何学的深厚底蕴,也展示了人们对于美学和实用性的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巧图从一种实用的家具设计演变成为了一种娱乐游戏,深受儿童和成人的喜爱。它不仅能够锻炼人们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还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七巧图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