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式家具的特点是什么
受清代统治者思想和对传统观念突破要求的影响,清代官方家具走向了沉稳雄壮、装饰华丽的方向,其中也不乏外来文化的影响。雕琢成为清代家具最主要造型方法,家具变的豪华,繁缛中充满了华美气息。清式家具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就来说说吧。
清式家具简介
清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工艺在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因社会文化上出现了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繁缛雕琢的奢靡颓废风气以及“广式家具”的盛行和满清宫内院对奢靡挥霍风气的跟风追随和提倡,从而形成的大多以造型厚重、形体庞大、装饰繁琐的家具风格,在形式和格调上与传统家具的朴素大方、典雅内敛的风格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形成强烈对照,故在我国家具史上称之为“清式”家具。
清式家具的特点
其一,品种丰富、式样多变、追求奇巧。清式家具有很多前代们没有的品种和样式,造型更是变化无穷。以常见的清式扶手椅为例,在其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工匠们就造出了数不清的式样变体。既便是每一单件家具的设计也十分注重造型的变化。如故宫漱芳斋的五具成套多宝阁,其一字挑开,靠墙排放,与房间浑然一体,错落有致地分割成一百多个矩形隔层,每隔层虽是“拐子”图案却互不雷同,从侧面看,每个隔层的侧山上是不同图形的开光,如海棠形、扇面形、如意形、磬形、蕉叶形等等,不一而足。清式家具在形式上还常见仿竹、仿藤、仿青铜,甚至仿假山石的木制家具。反过来,也有竹制、藤制、石制的仿木质家具。结构上,清式家具也往往是匠心独运,妙趣横生,如,有些小巧玲珑的百宝箱,箱中有盒,盒中有匣,匣中有屉,屉藏暗仓,隐约曲折。抽屉和柜门的关闭亦有诀窍,非仔细观察而不得其解。
其二,选材讲究,作工细致。在选材上,清式家具推崇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以紫檀木为首选。在结构制作上,为保证外观色泽纹理一致,也为了坚固牢靠,往往采取一木连作,而不用小木拼接。
其三,注重装饰,手法多样。注重装饰是清式家具最显着的特征。清代工匠们几乎使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装饰材料,尝试一切可以采用的装饰手法,在家具与各种工艺品相结合上更是殚精竭虑。清式家具最多采用的装饰手法是雕饰与镶嵌,刀工细致入微,手法上又借鉴了牙雕、竹雕、漆雕等技巧,磨工亦百般考究,将雕件打磨及线楞分明,光润似玉。镶嵌是将不同材料按设计好图案嵌入器物表面,家具上嵌木、嵌竹、嵌石、嵌瓷、嵌螺钿、嵌珐琅等等,花样翻新,千变万化。
其四,西洋影响,良莠参差。清式家具中,采用西洋装饰图案或手法者占有相当比重,尤以广式家具更为明显。受西洋影响的清式家具大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西洋家具的样式和结构,早期此类家具虽有部份出口,但未能形成规模,清末此种“洋式”再度流行,大多不中不西,做工粗糙,难登大雅之堂;第二种则是采用传统家具造型、结构,部份采用西洋家具的式样或纹饰。如,传统的有束腰椅,以西洋番莲图案为雕饰等等。
清式家具鉴别方法
首先要看包浆是否自然。明清古典家具一般在使用者的手经常抚摸的位置,会出现自然形成的包浆,新仿的包浆要么不自然,要么在不常抚摸的地方也做出来了,在看看铜活件,老家具的铜活件如果是原配的,应该被手摩挲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还可以看下看家具的腿脚是否有褪色和受潮水浸的痕迹,最后要注意是否有翻修痕迹,有些布面的椅子在翻新后,原有的椅圈会留下密密麻麻的钉眼,这种椅子就是老的。
清式家具的特点等就为您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的关注。
② 如何鉴别古董的真假
2. 材质检验:在鉴别古董真伪的过程中,首要步骤是审视家具所采用的木材。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木材类型。若木材种类与时代背景不相符,或明显可见不同年代材料的拼接,这可能是伪造的迹象。
3. 装饰风格:古家具的制作通常追求线条的流畅性和装饰风格与时代的匹配。若线条处理或装饰手法出现不和谐,这可能是伪造的标志。
4. 完整性评估:古家具往往带有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磨损和损伤。如果家具过于崭新无损,这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暗示着伪造。然而,过度的损坏也会影响其收藏价值。
5. 包浆观察:包浆是古家具表面因长时间使用和氧化作用形成的光泽。真正的古家具包浆自然流畅,而人为制造的包浆往往显得不自然。通过观察包浆可以辅助判断古董的真伪。
补充:紫砂壶新老鉴别的要点在于综合运用视觉和触觉手段。首先,观察外形和纹饰。早期手工制作的紫砂壶表面纹理不对称却自然,而现代机械制作的壶则过于精致。其次,检查“接痕”。新壶的45度斜角镶接工艺使得接痕不明显,而老壶的接痕则较为显著。清末民初的壶通常在壶后部隐藏接痕,符合当时的制作习惯。再次,通过触摸感受脂泥痕迹。老壶在上部打两块泥面作为壶盖的承接面,触摸壶沿时可以感受到脂泥的痕迹。
补充:古董鉴定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鉴定内容分为辨伪、断代、断窑口和评价四个基本步骤。辨伪是确认古陶瓷为真品还是仿品,是鉴定的核心。断代要确定陶瓷的制作年代,如龙泉窑在宋、元、明时期均有生产,需准确判断。断窑口是鉴定陶瓷的产地,区分不同窑口的产品。评价则是评定陶瓷的质量、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其次,鉴定方法主要包括分类法、比较法和甄别法。分类法通过类型学比较找出陶瓷间的相似和差异,分类分型,以掌握演变规律。比较法利用已知标准器与鉴定对象对照,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推未知,做出准确判断。
③ 古家具的保养方法
家具如人,人需要养生才能活得长久滋润,家具也需要“养生”——保养,才能历经岁月沧桑而风采依旧。那么古家具的保养方法有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保养方法一:如何防止案面塌腰
有一种条案叫搁板条案,也叫架几案,案面很长,很厚,也很重。它的案面与案腿不是一体的,而是可拆卸的。北方俗称“一块玉”,南方叫“梗板”,流行于清末,人们一般用它来放笨重的自鸣钟或山石盆景等。
因为案面上的物品很笨重,所以案面承受的压力非常大。案面两端因有案腿支撑,所以不算吃力,但案面中间却是悬空的,时间长了会有塌腰的危险。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应该每隔一年或半年把案面翻个个儿,那样略微弯曲的案面会因为换了受力方向而还原。
保养方法二:上漆
因为南方气候湿润,为了防潮,苏作家具的表面基本上都擦上一层薄薄的生漆。漆刷得薄,就显得很透明,这样不但能防止水分的侵入,还不会掩盖木质自身的美观。苏作家具的特点是内外都上漆,里里外外都受到保护。广作家具也擦一层漆。上漆对一般人来说难度较大,可以请专业人士来做。京作硬木家具是不上漆的,只在表面烫一层蜡。因为北方气候干燥,无须上漆,而且烫蜡之后,家具在使用过程中经过长期反复的摩挲,表面的蜡会渗进木材中,发生氧化,产生包浆。包浆又称“木锈”,“木锈”是借用青铜器中的术语,它在古家具中是很宝贵的,既美观大方,又能保护家具。已形成包浆的家具表面不能受开水烫,也不能沾可溶性很强的液体,如汽油等,否则会损坏包浆。
保养方法三:顺应木性
人的养生讲究顺应人性,家具的保养也要顺应木性,也就是家具的“脾气”:
冬天的北方家家户户都生暖气,人离暖气近些很舒服,但家具得离暖气远一些,以免因温度过高而引起木材过分收缩,导致开裂。
夏天来了,经常下雨,家具应避免临窗摆放,以免在阴雨天气中受潮,涨坏表面,损坏榫卯。
很多家具还怕风,尤其是带面的家具如桌、箱柜类等家具,受“干缩湿胀”的影响,在风口处吹久了容易开裂、翘曲。
家具不比行军床,可以使劲折腾。所以家具的搬动不能剧烈,必须轻拿轻放,也不能太勤,否则容易散架。
家具也不能老撂在一个地方,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随着季节的变化,家具在摆放位置上要做适当调整。如果让它总是待在一个地方,就很容易腐朽。我常看到这样的古家具:正面和侧面精美绝伦,靠墙的那一面惨不忍睹,就好像一个绝色美人被火烧伤了半边脸,让人看了心中充满无限遗憾……
总之,对人来说,家具的脾气是“勤动易散,久静易朽”;对天气来说,家具的脾气是“只可渐变,不可突变”。收藏者必须投其所好,顺应木性,才能让精美的古家具流传久远。
“顺应木性”是家具保养的宗旨和理念,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保养技巧。
保养方法四:如何保养桌面
有句俗话说得好:“冷桌子不能沏热茶。”这句话可谓顺应了木性,因为存放家具的环境温度不能骤冷骤热。比如,带石头面的家具(如桌子、屏风等)冬天不能放在室外,夏天也不能放在阳光下晒,以免开裂。
古代人用的餐桌往往保护得非常好,为什么?因为古人吃饭、喝茶不像现在的人,残羹剩饭全往桌上堆,弄得脏兮兮的。他们吃饭、喝茶都用托盘,对桌面加以保护,要是哪个丫鬟、小厮把茶水或饭羹不小心洒在了桌子上,少不了一顿训斥。
桌面上的油污,可用酒精擦拭,如果没有酒精,用高度白酒擦抹也可以,这是旧时北京大户人家常用的方法。
保养方法五:配桌套
古时候,贵重的家具都会配桌套,桌套大多用布制成。如清代皇宫统一用蓝布做桌套,而不是缎子(一些清官戏中常用缎子做桌布,是错误的),这主要是因为布吸水性能比缎子要好。蓝布不仅吸水,还吸尘,当时叫“阴丹士林布”。
蓝布桌套一般是深蓝的边,浅蓝的芯,或者是黑边蓝芯,用来配黑红的名贵家具,暖色调与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很有层次感。
保养方法六:保持干燥,应对换季
在四季变换明显的地区,家具的保养极为讲究。比如伏天过后、春秋两季等,气候由潮变干或由干变潮,应适时打开柜门、拉开抽屉,使家具内外同步过风,以免因一面过于干燥或过于潮湿而翘曲。
但是,在过风的时候,不能让家具暴露在阳光下或风口处,应置于阴凉、干燥之处。因为过度的阳光照射会损害木制家具的材质,造成木材开裂或翘曲,所以要尽量保证古家具不遭受阳光照射,同时又保持其适度干燥。
保养方法七:上蜡
家具如果使用得上了年头,光泽就会逐渐散失,影响其美观。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将地板蜡、蜂蜡等在日光下或炉边烤软,用使旧的皮鞋刷子反复划蹭,这样刷子上就布满了很多微小的化开的蜡粒。然后用这把沾满蜡粒的刷子在家具上反复地刷,这种方法叫“干抖蜡”。经过“干抖蜡”的处理,失去光泽的'家具立刻“红光满面”,比女性化妆品还要有效。还可以用买来的碧丽珠或地板蜡直接上蜡。
上蜡要注意的是,要在完全清除灰尘之后进行,否则会形成蜡斑,或造成磨损产生刮痕。上蜡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原则,循序渐进,均匀上蜡。当然,最理想的还是到专业厂家去上蜡。
传世的方法中有一种是用核桃油来刷家具的,山西地区还有用棕榈油、花生油等。实际上这些方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木材上面刷上油脂,油脂密度大,会往里面渗,从而改变木材对光线的折射,使其润泽度变差。这种上油风气的始作俑者是家具作假者,他们用上油的方法来给家具作旧。但作为一个家具收藏者,应该坚决拒绝这种做法,上了油的家具特别容易沾染灰尘,而且常弥漫着一种“油脂捻子”味,一下子就将古家具数百年凝聚的色、香、味全给破坏了。
还有一种方法是烫蜡,将蜡干抹在家具的表面,再用热吹风机将蜡干吹化成液体状,用棕刷刷匀后,待其冷却凝固,然后用木片或竹片将表面的浮蜡除去,最后用棕刷和布“抖净”、擦亮。这是比较专业也较有难度的方法,弄不好会将包浆搞“新”,不提倡业余者和新手贸然采用。
保养方法八:应对家具部件的松散与脱落
如果遇到家具的部件发生松动现象,千万别紧张,其实,越是优质木材做成的家具,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尝试用牙签、白胶或纸板把它塞紧、加固,千万别用502去粘。
如果家具的部件脱落了(比如掉了一个抽屉环等),最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保护好这个脱落的部件,行话叫作“死尸不离寸地”。可以将这个脱落的部件用同颜色的毛线与家具拴在一起,如果是柜子或抽屉上的部件,也可以放在柜子或抽屉中。切不可随意乱放,以免日久丢失或因其他原因而将其遗弃。否则,一旦可以修复的时候,若找不到脱落的部件,再要想找一个原样的部件是几乎不可能的。如果家具过分松散,可用绳子捆牢或装进麻袋捆好,然后找行家修理,千万不要用胶带等化学产品来粘合,以免处理失当。
保养方法九:如何搬家具
有不少人的家具在家保护得很好,但搬一次家就完蛋,我见过的很多家具就是在搬家过程中搬坏了的。对家具收藏者来说,搬家是一门大学问,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除非你认定一辈子也不搬它。收藏品多的藏家尤其应该补好这一课,因为家具多了,为了节省空间必然得码放,而如果码放不当,塌腰、折腿等现象就会随之而来。
码放的第一步是搞清码放的次序,先要用坚实且厚重的家具放在最下层来垫底。不能用床,因为床虽厚重但不坚实。笨重的带石面的椅凳类,最好采用四脚朝天法放置,这样重心降低,不易损坏。在装车运输时也最好用四脚朝天式,即使剧烈晃动也不致损坏榫卯。
床的码放非常复杂,需要先去掉围屏和架子,然后小床脚对大床面逐层叠放,这时床腿间就有了不少的空挡,围子、架子、雕花板就可以捆好后放在这些空挡中。
椅类的码放也很有讲究,如果库房的面积较小,最好椅面贴椅面如鸳鸯打对般(即一个四脚朝天,一个四脚着地)地码放,然后打包,捆好,以节省空间。这么码还有个好处是不落尘土,既保护椅面,又省地、又安全、又卫生。
保养方法十:除尘
由于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灰尘越来越多,城市中尤甚,于是保护家具又增加了关键的一课一除尘。很多家具都有雕花部位或繁复的镂空部位,特别容易积累灰尘,可用软棉布来擦拭,但是切记两点:
一、不能用毛巾。因为毛巾的毛是线组成的小环结构,会剐伤家具的雕花、转角及木纹的细小劈裂部位;
二、不能用湿布。湿布是古家具的天敌,它会带来家具表面的干湿的剧烈变化,与“顺应木性”这一原则相悖。当湿布中的水分和灰尘混合后,会形成颗粒状,一经摩擦就会损害家具的表面,轻则损害家具原有的包浆成色,重则导致家具表面日后开裂。人们普遍意识不到其危害性,习惯用湿布擦拭家具,以为那样擦的更干净。如果尘垢过多,可用晾干水分的潮布反复擦拭。
当然,藏友们还可以采用吸尘器,对家具复杂部位(如雕花部位、镂空部位等)的一些人力无法祛除的灰尘,可以借借现代机器的神威。经常给家具除尘主要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利于保护家具的包浆,甚至补充包浆,而包浆又直接影响家具的美观和寿命;二是不会造成“尘土搬家”,导致二次污染,给家具的存放和欣赏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于家具、于人都十分有益。
④ 明清家具特点的比较
明式家具是独具特色的传统家具。指自明代中叶以来,能工巧匠用紫檀木、杞梓木、花梨木等制作的硬木家具。虽然明式硬木家具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生产,但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制作的家具最得大家认可。因此,人们公认苏式家具是明式家具的正宗,也称它为"苏州明式家具",简称"苏式"。造型优美,选材考究,制作精细是明式家具的三大特点。中国家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到明代开始形成独特格式,因而被后人称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家具文化风格的代表,装饰精微,雕饰精美,散发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明式家具,特征鲜明,魅力无穷,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人参与设计,极具意匠美。明式家具的设计者大多是文化气息甚浓的文人雅士,由他们设计出家具图样后,再交由出色的木工制作而成。在家具设计之时,设计者往往会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融于设计之中,使家具的造型优美、稳重、简朴,各组件的比例讲求实用与审美的一致,装饰讲究少而精,淡而雅。明式家具,乍看之下,一般感觉毫不起眼,但细品之下,却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欣赏、推敲。明式家具好比一杯好茶,入口味淡,再三品尝则回味无穷。所以,有设计师甚至认为,明式家具是用来观赏而不是用来使用的。
2、选料考究流露天然之美。明式家具在造型上,讲求物尽其用没有多余的东西,简洁到不能再简洁了,强调家具形体线条优美、明快、清新。通体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整体线条一气呵成,在细微处有适宜的曲折变化。明式家具注重委婉含蓄,干净简朴之曲线,若有若无、若虚若实,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体现了虚无空灵的禅意。明式家具在选材时追求天然美,凡纹理清晰、美观的“美材”,总是被放在家具的显著部位,并常呈对称状,巧妙地运用木材天生的色泽和纹理之美,而不做过多的雕琢,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只在局部作小面积的雕饰,这与现代人返璞归真的审美时尚是完全契合的。
3、结构简单、合理,连接牢固,极具工巧美。明式家具的结构源于建筑学的梁架结构,横者为梁,竖者为架,结构严谨,用材合理,绝无多余与浪费,各部件间采用榫卯连接,胶粘辅助牢固,显示出高超的制作工艺。
清式家具指清朝的雍正、乾隆时期形成的带有当时时代气息的家具。这种家具在形式和格调上与传统家具的朴素大方、典雅内敛的风格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形成强烈对照,故在我国家具史上称之为“清式”家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期,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出现了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繁缛雕琢的风气。这时正值“广式家具”盛行,加上清官内院的追随和提倡,清代中叶以后,家具以造型厚重、形体庞大、装饰繁琐而风靡一时。
具体而言,清式家具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品种及造型上追求创新。清式家具的品种可谓繁多,许多家具都具有前代所没有的风格和特点。比如,清代的李渔就主张几案多设抽屉,橱柜多加搁板,从而开清式书案、多宝格之先河。据史载,生炭火避寒的暖椅,贮冷水祛暑的凉炕,都是李渔的创造。清式宫廷家具更喜标新立异。比如有一种木床,床上不仅有帽架、衣架、瓶托、灯台、悬余架,甚至还有可以升降的痰桶架。此外,清式家具的造型也变化多端。多年来,海内外的博物馆及收藏家虽搜集了难以计数的清式家具,但至今仍不时发现前所未见的清式家具的奇特品种,有些家具竟难猜测其为何物。
其二、用材上视野广阔。在用料选材上,清式家具推崇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尤以紫檀为首选。
清中期以前的宫中家具,选料最为讲究。如用料讲究清一色,或紫檀或红木,各种木料互不掺用,有的家具甚至用同一根木料制成;选材时要求无疖无疤,无标皮,色泽均匀,稍不中意,就弃之不用,绝不将就。在制作上,为了保证外观的色泽和纹理的一致,也为了坚固牢靠,往往采用一木连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如有的床榻为鼓腿澎牙结构,尽管腿足曲率极大,也多采用一木挖成而不是拼接。不少宫廷紫檀家具透雕的花牙,往往与腿足和牙条一木连做。这样一来,用料很大,浪费极多。
其三、工艺上装饰丰富。注意装饰性,是清式家具最显著的特征。为了达到瑰丽多姿、千变万化的装饰效果,清式家具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几乎使用了当时一切可以利用的装饰材料,尝试了一切可以采用的装饰手法。在家具制作与各种工艺品相结合上更是殚精竭智,力求新奇。其中采用最多的装饰手法当属雕饰和镶嵌。
其四、艺术风格上融会中西。从传世的清式家具中,人们很容易感受到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艺术的浓浓气息。清式家具不仅继承了明式的优点,而且,对西方文明也进行了大胆借用。从现存的清式家具来看,采用西洋装饰图案或装饰手法者占有相当的比重。
⑤ 如何欣赏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古代家具欣赏
中国古代家具源流概说——明清家具
明代家具
宋元以后,中国社会仍然延续着千年以来的封建统治制度,由于元末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加上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明王朝吸取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深知“居安虑危,处治恩乱”的治国策略(《洪武实录》),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促进生产的措施,经过几十年的恢复,使国家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至明中叶,举国上下出现了空前繁华的景象。而明代家具这一时期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地域艺术文化中心及流派,尚古求真、豪放挺拔成为新的时代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家具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这里就其形成的原因重点提出几项:
明末清初 黄花梨攒靠背活屉四出头官帽椅
一、手工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生活领域方方面面的进步,使得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二、郑和下西洋时,随船满载的中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缂丝、金银等各类商品,以货物贸易的形式换回各国特产,如象牙、香料、宝石等,由于归航时所载货物较轻,怕帆船倾斜,需要用生物体来增加船的重量,于是大批优质的木材便利用这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中国,而这批木材被港口附近一些木匠发现并制造成家具,这些木材木质坚硬、细腻、纹理好,做出家具结实耐用,且极具凝重感。这就是后来我们提到的硬木。三、经济社会的改变促使文化意识形态的改变。
清早期 黄花梨透棂书格
清代家具较多的注重陈设效果,整体造型厚重,体形庞大,色彩强烈,并常常采用各种工艺手法,强调形体的装饰美。多种材料的镶嵌,精细繁缛的雕刻,突出地表现了传统家具的工艺美,但娴熟的传统技艺,迎合了当时夸张的审美趣味,到清代晚期时,更加一发而不可收。过度的堆砌和人为的雕琢,使得许多家具显得特别繁琐;财力不济而造成的粗制滥造,更使家具走向了物质功能要求的反面。最后,将创新精神局限于外在形式感的清式家具画上个华而不实的句号。
清早期 紫檀有束腰方回纹马蹄足三屏风扶手椅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性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清代家具进一步出现西化倾向,各种西方家具成了市民追求的新异物品。到这一时期,清代家具也就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
延伸阅读:[明清家具部件术语] 椅子的鹅脖